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歸納重點實詞的詞義、詞類活用和句式。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教法設想]

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藉助工具書查明後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於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後一起糾正。

如:

1、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修/八尺有餘(√)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三、三讀課文,品味賞析。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於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釋出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四、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說)

4、能謗譏於市朝 (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後置句)

3、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聯想

妻私我 →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1]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進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接受意見,敢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習慣。

教學突破點:

1、理解課文,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鞏固,掌握重點。

同學們,有誰願意當一次小老師上臺就文中重點詞句對其它同學進行測評?

(同學解答、教師評價)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知識目標實現後,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課文。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事實上如果良藥不苦口,人們更喜歡服用,忠言若順耳人們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鄒忌就是用順耳的忠言勸說齊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

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進一步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展示教學目標:(幻燈片)找一個同學讀一讀。

四、朗讀,感知。(分角色朗讀)

五、課文內容疏理

(一)、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搶答)

請大家用一句話簡要地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們採用“什麼人做了一件什麼事”的句式來歸納概括。

(二)、內容理解:三疊式結構

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並且還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找出能體現“三”這個字的事情有哪幾件?

1、獨立完成,看看你的發現: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內容與“三”有關嗎?找到後請你用“三 ”的二字短語來進行概括。(同學上臺展示自己書寫)

教師評價小結:剛才同學們的發現都挺好,出乎老師的預料 。

鄒忌三問三答,三思(與徐公比美);對齊王三比(家事喻國事);齊王三賞,朝政三變(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全文從首至尾均採用三疊法,三問呼應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會三比,三比才會三賞,三賞終會三變。可謂是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文學作品中以“三”字為標誌的情節安排方式叫三疊式結構。這種表現手法,在描寫人物、事件時,有利於情節的開展、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主題思想的表現。

過渡語:那麼在這些情節中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請用這樣的句式說出你的思考結果:

鄒忌是個 人 ,我從 看出來。

齊王是個 人,我從 看出來。

討論明確:

B、每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師點拔補充。

鄒忌是個頭腦冷靜,善於思考的人,我從他“三問”後的“三思”看出來;

鄒忌是個實事求是,緣事及理的人,我從他“三思”後的“三比”看出來;

鄒忌是個忠於職守,足智多謀的人,我從他的由家事想到國事並用“三比”看出來;

鄒忌是個善於辭令,勇於進諫的人,我從他的由家事想到國事並用“三比”看出來……

齊王是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的人,我從他的“善”和“三策”(三賞)看出來;

齊王是個 從諫如流,興利除弊的人,我從他的“三賞”和“三變”看出來……

老師語:學習齊王,我們更多的應是提高個人修養,並將其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而學習鄒忌,我們除了學習他高尚的品格外,我們還應借鑑他高超的諷諫技巧。有關鄒忌高超的諷諫技巧,我們下節課再探討。

六、練習設計:(幻燈顯示)

1、鄒忌由 想到 ,進而推出齊王也深受矇蔽,這種寫法叫 。(板書:以小比大)

2、主人公鄒忌是個什麼樣的人?

3、這則故事能給你怎樣的啟迪?(從治國、鄒忌的角度來談)

三、學習體會:(學生自談)

本節課你有那些收穫?

四、小結下課: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忠誠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時我們多瞭解歷史故事,多關注生活,多運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議,大家的說話技巧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後,我們再一次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鄒忌高超的進諫水平和這篇文章奇特的三疊式結構。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瞭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自學定向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恆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讚賞,就拜他為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後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後複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麼關係)?

提示: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妻→私:偏愛讚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餘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於《佔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誇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實驗中學柴紅森)

教案點評: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語言較淺顯,可使學生讀讀、議議、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課前教師曾讓幾個學生粗讀課文,通過了解,學生對本文意思能夠基本瞭解,只有個別字詞難以確定其意義和用法,而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均未及考慮。據此,自學指導的重點可定為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的引導上,兼及重點字句的疏通。

同時,本文篇幅不長而語美理嚴,可通過多次朗讀,體會本文設喻的說理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欣賞鄒忌的說話藝術,體會諷喻說理的妙處。

3、領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勸說方式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領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勸說方式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難道一定是這樣嗎?戰國時期的一位謀臣告訴我們“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樂於讓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請看《鄒忌諷齊王納諫》。

作者作品:關於《戰國策》。《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 240年(460~220)。《戰國策》是國別體。作者不可考,西漢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儲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 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 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驚弓之鳥”“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 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題諷,婉言規勸。諫,直言規勸。“諷”與“諫”是相對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這題目不能解 釋成“鄒忌勸告齊王聽取意見”,而應該 把題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鄒忌諷齊王”,一部分是“齊王納諫” 。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讀準字音。

佚麗 朝服 衣冠 窺鏡 期年 朝於齊 間進

明 確:(1)yigrave; zhāo guān kuī j chaacute;o jiagrave;n

2、分角色朗讀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為美,形容詞用作動詞。

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④聞寡人之耳者 聞:使……聞。

⑤今齊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圓。

⑥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國君旁邊的近臣。

⑦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委婉勸說

⑧能謗譏於市朝 謗譏:公開指責。

⑨王之蔽甚矣 蔽: 受矇蔽

4、翻 譯下列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把握“……孰與……”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賓語前置)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 矇蔽很深啦!

(四)參照課下注釋,通譯課文。

學生合作討論後再對照註釋翻譯。

小組內再翻譯全文。

(五)課堂練習

1、辨析下列每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的差異。

①a.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b.孰視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b.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窺鏡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六)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有知慧、善勸諫的鄒忌和胸懷廣、能納諫的齊王。他們君臣一心,使齊國革除積弊,政治清明,最終“戰勝於朝廷”。使周邊的國家臣服於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為鑑,取其精華,成就自 己精彩的人生。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二、三段

2.掌握重點的註釋和翻譯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 篇五

一、導語 :

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藉助工具書查明後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期(jī)年 朝(cháo)於齊 間(jiàn)進(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後一起糾正。如:1、鄒忌/修八尺/有餘(×)鄒忌/修/八尺有餘(√)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孰與/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三、完成板書忌齊王

妻----------宮婦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內

四、關於進諫很多時候,由於一篇《邵公諫厲王止謗》,《鄒忌諷齊王納諫》很自然的成為一篇成功的進諫範本。臧克家在《納諫與止謗》一文中對這一點作過精彩的論述。而在歷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眾口一辭地肯定了鄒忌的諷諫藝術,甚至於拔高了這種藝術。對此,我總有一個疑問:在這一次進諫中,諷諫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嗎?在《戰國策》中有龐蔥的“三人成虎”的進諫,百里奚的“辱亡齒寒”的進諫,這可以說與鄒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卻失敗了;而在唐代的魏徵身上我們找不出一絲的“諷諫”藝術,可他卻每每獲得成功。對比之後,可以明顯的發現我們對“諫”這一問題往往有意無意間忽視了一個最大的要點:君王——諫的物件。由於君與臣之間的絕對不平衡,導致了君主在這一過程中的絕對權威,對錯君主說了算。而臣下這一過程中可說是如履薄冰,稍有差錯,輕者丟官失命,重者誅連族人,因而在中國又有“犯天顏”“逆龍鱗”之說。這樣說來,關鍵應該在於君主。所以,應該這麼說在《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能取得成功關鍵在於齊威王的英明。同時比較一下鄒忌與威王的所得,我們可以發現威王才是最大的贏家,他贏得了名聲,同時也贏得了國家強盛。

五、聯絡大學聯考2003年大學聯考作文韓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麼意義?

A、作為領導,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偏聽偏信。作為群眾,提建議要講究方法。C、作為普通人,要善於接受別人的建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