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瞭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自學定向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恆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讚賞,就拜他為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後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後複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麼關係)?

提示: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

妻→私:偏愛讚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三、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

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餘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

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於《佔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誇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點評】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語言較淺顯,可使學生讀讀、議議、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課前教師曾讓幾個學生粗讀課文,通過了解,學生對本文意思能夠基本瞭解,只有個別字詞難以確定其意義和用法,而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均未及考慮。據此,自學指導的重點可定為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的引導上,兼及重點字句的疏通。

同時,本文篇幅不長而語美理嚴,可通過多次朗讀,體會本文設喻的說理方法。

教法設想 篇二

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瞭解《戰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悟

2、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 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於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五、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六、佈置作業 :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學生課後學習情況,教師對本文教學重點予以強調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 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於市朝 (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地裡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檔案。這裡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三)一詞多義

1、修

a.乃重修岳陽樓(興建,建造)

b.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書(撰寫)

d.鄒忌修八尺有餘(長,高)

2、朝

a.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拜

c.於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d.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3、孰

a.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代詞,誰

b.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同“熟”,仔細。

4、誠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b.帝感其誠 《列子愚公移山》 誠心、誠意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確實、的確

d.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表假設,如果、果真

(四)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明日,徐公來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2、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後置句)

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引導思考: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吾與徐公孰美?”兩個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確:兩個句子均為古漢語中的固定句式。“與……孰”是由“孰與”演變而來,意義與“孰與”相同,都表比較。“孰”為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常前置,“孰與”即“與孰”。

2、賓語前置句,在古漢語中常見。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區寄傳》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輸》 “之”助詞,賓語提前的標誌

唯餘馬首是瞻 《馮婉貞》 構成“唯……是……”格式的賓語前置

(六)注意一個成語

門庭若市:形容來者之多。(注意與“門可羅雀”區別)

二、品讀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說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5、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威王接受了諫言,釋出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的特點。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從頭至尾一直使用三層排比的手法寫作

三問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 中賞 下賞

三時:令初下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三態:鄒忌以現身說法 齊威王廣泛徵求意見 各國“皆朝於齊”

四、佈置作業 :讀了本文以後,安排學生進行聯絡實際的讀後感訓練。

[例文]

納諫與止謗

——重讀《鄒忌諷齊王訥諫》有感

臧克家

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趣味,引人入勝。六十年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裡,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之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兩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鑑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臺。

說到這裡,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脣舌,枉運心機。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辭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后》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麼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徹,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絡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乾淨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如若不信,盍試為之。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體味本文寫作技巧之妙,鄒忌勸諫技巧之高;

2、質疑解疑,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聯絡實際,對照反思,掌握人際交往藝術。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精巧的結構方式和形象生動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思考鄒忌進諫成功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堂

以諫臣魏徵與比干的不同下場引出課題,揭示本課重點。

二、導學探究

(一)、破題設懸,激發興趣。

(二)、品讀課文,鑑賞寫作技巧之妙,品味鄒忌勸諫技巧之高

1、鑑賞寫作技巧之妙

提問:《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被人稱讚有加的有兩點,一為精彩的對話,一為精巧的結構。請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對話

品味鄒忌的三問,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背景是:“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呋麗,朝服衣冠,窺鏡。”試想一位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對著鏡子一照,問他的:妻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心裡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並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結果。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物件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的。

第三問的背景是:“且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於問的物件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裡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地位低下,回答時自然要有所顧忌,否則的話可能會失寵,所以就用反問的語句。表達更加肯定的語氣。客,他是有事拜訪,有求於鄒忌,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回答總得讓對方滿意,其實客人是能分辨誰更美的,從他的語氣中能體會到,客的回答較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樣中肯有力。上邊三種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但由於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們的回答、語氣與神態也就有差別,此所謂“言為心聲”。這些對話看似平常,但含意雋永,耐人尋味。

(2)精巧的結構

《鄒忌諷齊王納涑》一文被人稱讚的應為結構上的“三疊法”了: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諫);三變(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但承轉全文並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應該是這兩個字:一是“思”。鄒忌在三問之後。從妻、妾、客得到美於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實面前,“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白視,又弗如遠甚”。此時,他—沒有妒忌,要知道他對白己的容貌是相當看重的;二沒有大怒,不因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氣。也沒有因此而遷怒於人。要知道妻妾都騙了他。相反的,他卻是“寢而思之”。並能比較客觀地總結山箇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更難得的是,他能進而類推到治理齊國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這一點正如《古文觀止》編者的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評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可以說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現了鄒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齊王在聽完鄒忌的進言之後的神情、態度在這一字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齊王在聽了鄒忌的閨房小語之後。一沒有怪鄒忌在朝廷上談閨中如此不莊重之事;二沒有追究鄒忌與自己相提並淪之罪;三不掩飾自己深受矇蔽之事實。相反,他只說一“善”字,多麼痛快,多麼乾脆。也正是有了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賞”與“三變”,才有“戰勝於朝廷”的盛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明君的高大形象。這一“思”一“善”可以說是解讀本文的樞紐:正是有了“思”才會有下面的諷,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不值一談的閨中小事轉向了國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滿危機進諫君王的險事至此已化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開了齊國走向強盛的序幕。

2、品味鄒忌勸諫技巧之高,學生悉心揣摩,討論交流。成果展示: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遊悅目的。

鄒忌向齊威王獻策之時。齊國的政治比較腐敗,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鄒忌向齊威王再三苦苦勸諫,甚至流下眼淚或者破口大罵,以死諫君,效果不一定好。鄒忌注意了進諫藝術,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而是以“閨房小事”說自己的體會,小題大做。現身說法使齊王也同理得證“矇蔽甚矣”,於是一聲令下,廣納諫言,終於“戰勝於朝廷”。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於聽。

下級勸說—上級,由於尊卑關係不得不謙言以諫,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鄒忌實話實說“不如徐公美”,創設情境,取悅威王。鄒忌諳習“良藥蜜口利於病,忠言順耳利於聽”。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

鄒忌很瞭解齊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矇蔽者,他為國之清明擔憂;又因曉得齊王有修明內政以興邦的巨集志,為此設喻使齊王欣然接受勸告,提升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諸侯的尊敬。

3、討論交流:鄒忌的勸諫技巧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明確: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口語交際的頻率很高,瞭解別人、推薦自己、談判求職、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鑑賞鄒忌的勸諫技巧,對提高我們適應社會交際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遊說別人時要不卑不亢。言語恰到好處——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自己尊嚴,是鄒忌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三、拓展延伸,質疑解疑

1、學生自由質疑,或指名同學回答。或全班討論,教師相機誘導、點撥。

2、教師收集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全班同學研討解決。

如:鄒忌勸諫成功,僅僅因為有較高的勸說技巧嗎?《戰國策》中龐恭的“三人成虎”的進諫、百里奚的“脣亡齒寒”的進諫,可以說與鄒忌的方法不相上下。為什麼失敗了呢?

學生討論,明確:唐代魏徵沒有諷諫藝術,每每獲得成功。看來勸諫能否成功。其決定因素在於諫物件——王。由於君與臣之間的絕對不平衡,導致君主成為在這一過程中的絕對權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錯,輕者丟官失命,重者株連九族。鄒忌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齊威王的英明,齊威王才是最大的贏家,他贏得了名聲,也贏得了國家強盛。

作者的目的是強調遊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但鄒忌的諷諫術值得我們學習。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給你什麼啟示?

學生明確:作為領導,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更多話題作文優秀範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大學聯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不偏聽偏信;作為群眾,提建議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對方,又要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作為普通人。要善於接受別人的建議。

四、課堂小結

《鄒忌諷齊王納諫》對話精彩,結構精巧,鄒忌的睿智,齊威王的英明等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鄒忌的諷諫藝術,對於當代人際交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願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評價自己,積極接受他人建議,善於向他人推銷自己。

五、佈置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冊相應作業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第一課時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欣賞品析鄒忌的諷諫藝術,深入理解鄒忌曠世謀臣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分析鄒忌勸諫藝術的同時,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出勸說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古代勇士敢於諷諫的膽識、善於諷諫的交際藝術及古代君王從善如流的廣闊胸襟。(2)學習人際交往中以互相尊重為前提,站在他人立場上,用委婉的方式勸說他人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體味品析鄒忌的諷諫藝術,總結他諷諫成功的原因。

2、結合課前的視訊資料,學會知識的遷移,歸納出勸說他人的行之有效的技巧。

三、教學難點

品析鄒忌勸諫藝術的同時歸納總結出勸說他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播放動畫視訊《比干勸諫》。(時長4分鐘)。

2.結合視訊內容,教師匯入新課,開始第二課時的學習。(2分鐘)

(新課匯入)回顧歷史,在過去那個“批龍鱗、逆聖聽、犯龍顏”的時代,臣子勸諫君王是有著極大風險的一項活動。通過剛才的視訊,我們看到了比干因勸諫紂王慘遭挖心,歷史上跟比干遭遇相同或相似的人比比皆是。我們感嘆他們成為勸諫犧牲品的同時卻也驚奇地發現,更有這樣一些臣子,不僅成功勸諫了君王,更拉近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鄒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麼,同樣是勸諫,為何會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鄒忌諷齊王納諫》,零距離地接觸鄒忌,看看這位名冠一方的美男子如何締造成功勸諫的神話?

3.自主學習,探究鄒忌勸諫成功的表現。(3分鐘)

師:鄒忌在勸說齊威王這件事情上大獲全勝,表現出他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臣形象。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結合老師展示出的成功勸說的標準,想一想他的成功表現在哪兒?

(幻燈片上展出成功勸說的標準:成功的勸諫者在於讓對方採納自己的建議並付諸行動,經過努力實現自己對他的期待。)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結合教師展示出的成功勸諫的標準,經過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採納自己的建議――“善”;齊王付諸行動――下令“三賞”;經過努力――發生“三變”;鄒忌的期待――戰勝於朝廷。

(注:以上答案是教師課前的'預設,學生在實際學習當中,可能會有所不同,只要意思對即可。)

4.合作學習,通過填寫表格的方式探究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15分鐘)

師:根據剛才所學,我們看到鄒忌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帶領齊國走上了強國之路,締造了“戰勝於朝廷的”神話。那麼,為什麼他能成功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組成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生:合作學習。任務分配如下:1號學生負責記錄。2號和3號學生每人回答3個專案的問題。4號學生進行補充,並擔任發言的任務。

(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積極參與。聆聽學生的回答,並適時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五分鐘,五分鐘後班內展示,完成後的表格如下(加粗部分為填寫內容):

師生共同分析,探究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

(1)由自己的比美之事聯想到國家大事――具有愛國情懷;

(2)我受妻、妾、客的欺騙和大王受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矇蔽其實是一回事――善於發現問題,並抓住問題的本質;

(3)在鄒忌看來大王受矇蔽的原因是“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於王”――站在威王立場上,不正面說威王的錯誤,語氣委婉;

補充:比干勸諫時所用的語言,試圖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勸諫語言必須委婉的重要性:a.您怎麼能對我們這些大臣的勸諫置之不理,只顧喝酒享樂呢?b.您不要總是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c.您應該重用那些勇於進諫的臣子,而不是隻會逢迎獻媚的美女。d.我們的國家將會滅亡在您這樣的昏君手裡。

(4)鄒忌不怕在朝堂之上訴說自己的比美之事,藉此勸說威王用親身經歷剖析,態度誠懇;

教師對剛才和學生一起分析的內容作總結,並指出以上都是鄒忌勸諫成功的內在原因。

(5)“善!”。教師提問:a.朝堂之上該談論什麼樣的事?b.我是君,你是臣,你的比美小事豈能與我的國家大事相提並論?c.王之蔽甚矣。這豈不是間接說我昏庸無道?

結合教師的問題,師生一同探討,得出結論:鄒忌三次冒犯齊王,但齊王沒有動怒,反而採納了他的建議。這說明齊王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教師總結鄒忌勸諫成功的外在原因是有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6)教師提問:在上課之前,我們所看的視訊當中,比干在一位上諫的臣子被紂王宣佈腰斬的時候上殿勸諫紂王,此時紂王正與愛妃妲己飲酒作樂。想一想,比干勸諫的時機是否合適?由此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後回答,圍繞勸諫應選對時機進行。

5.學以致用。(6分鐘)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勸諫策略。但是勸諫主要是下級對上級的一種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和我們相依相伴的是父母、老師和同學,我們需要的就不再是勸諫,而是勸說。勸諫和勸說其實大致相同,只是發生的物件不同而已。下面我們動手將剛才所學的勸諫技巧進行修改、補充,讓它對我們的勸說行為更具指導意義。

更改如下:勸諫技巧→勸說技巧;具有愛國情懷→具有關心他人真情;發現問題並抓住問題的本質→發現問題並抓住問題本質;站在威王立場上不正面說威王的錯誤,語氣委婉→站在受勸者立場上,不正面說受勸者錯誤,語氣委婉;用親身經歷剖析,態度誠懇→有具體事例,態度誠懇;有虛心納諫的君王→有虛心接受的受勸者;抓住勸諫的時機→選好勸說的時機。

6.實戰演練。(10分鐘)

師:剛才我們學習並總結了很多勸說的技巧,不知道同學們學會了沒有?下面我們就試試身手,看看同學們誰學得快、學得好。請同學們幫幫老師,勸勸小剛和小強吧。

師:結合教師提供的兩則素材,任選其一,利用今天所學的勸說知識進行勸說。準備好的學生當堂口頭表述。

素材一:九年三班的班主任老師很著急,因為厭學的小剛又從學校跑了,會考複習在即,班主任老師既操心他的學習,又擔心他的安全。你在學校附近看到了他,請使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助九年三班班主任老師勸他迴歸校園。

素材二:你的好朋友小強在衛生間偷偷吸菸,正巧被你看到,出於朋友道義,深知吸菸危害的你如何勸剛剛學會吸菸的他戒菸,主動遵守學校規章制度。

思考四分鐘之後,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師對每一個發言同學的情況認真作出評價,以便全班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

7.課後總結。(5分鐘)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第二課時,在這一課裡,我們跟隨鄒忌和比干學習了諷諫藝術,結合生活實際,我們擴大勸諫範圍,變成了更貼近生活的勸說,並進行了實戰演練。從今天的課上來看,我相信大部分同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穫。當然45分鐘的課堂不能包羅永珍,勸說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一門藝術,我們今天所學只是冰山一角。這堂課雖然結束了,但我希望你們學習的腳步永遠不要停下,因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

六、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勸諫藝術:具有愛國情懷

發現問題並抓住問題的本質

站在威王立場上不正面說威王的錯誤,語氣委婉

用親身經歷剖析,態度誠懇

有虛心納諫的君王

勸說藝術:具關心他人真情

發現問題並抓住問題本質

站在受勸者立場上,不正面說受勸者錯誤,語氣委婉

有具體事例,態度誠懇

有虛心接受的受勸者

選好勸說的時機

七、作業佈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