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精品教案(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精品教案(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並作歸納,如“朝孰、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並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4、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

1、重點字詞、句式。

2、《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

教學設想

可在教師指導下,以討論、串講、表演、做練習等方式,引導同學自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老師的講授既要講清楚重難點,分析好思想內涵,又不能佔用太多時間,應以練為主。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匯入:

由三位同學上臺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進諫,要他多聽從民意,廣開言路,不要受小人矇蔽,豈料奸臣在皇帝旁邊挑撥離間,龍顏大怒,奸臣將忠臣推出去斬。由這小品匯入古代臣子進諫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見(即“直諫”)會很危險,臣子進諫最好是諷諫,由此引出題目,並解釋“諷”及課題的意思。

二。點出《鄒忘諷齊王納諫》一課選自《戰國策》,用幻燈片打出該學的知識。

《戰國策》:又稱《國策》,原為戰國未期和秦漢間人怕編纂,後經西漢未年劉向編訂成書,全書共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策士謀臣的言論和謀略,其體列為國別體,全書共12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歷史散文。

三。轉入對文段的學習。

學習一、二段的字詞和句式(重點字詞用幻燈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細

私:偏愛

朝服衣冠:zháo:朝見

②詞類活用:

A名作狀:朝服衣冠 暮寢而思之

B名作動: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詞意動用法:美我者:以……為美

③古今異義詞:

尺:古;約合現在的23。1釐米

今:約33。3釐米。

窺: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寢:古:躺而不睡

今:睡覺

地方:古:土地方圓

今:地點、處所

④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誰,哪個

孰與:相當於“與……孰”,“……與……相比,誰更”

2、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4、否定句賓語前置:忌,不自信

5、被動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與坐談

四。先讓同學翻譯第二段,再請同學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請一位同學做旁白通過這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即串講了課文,又讓同學領會了課文內容。

五。課堂分析

師:(1)大家觀看錶演時有無發現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說鄒忌美於徐公。

師:(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語氣上有何細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熱情地讚美鄒忌,愛戀之情溢於言表。

妾:比妻稍為冷淡點,回答有些勉強,說話較拘謹

客:用陳述句,語氣更平淡。

師:(3)為何妻、妾、客都誇鄒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師:(4)好,他們都是說鄒忌美於起徐公,那麼由文段看,實際上是誰更美呢?

生:--徐公。

師:(5)既然是徐公美,那麼妻、妾、客的回答便是與事實不相符合了,那麼也就是說,鄒忌被怎麼樣了呢?

生:--被矇蔽了(寫板書)

鄒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師:(6)好,那麼回過頭來看看,第一段講什麼?

生:--鄒忌比美的事。

師:(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與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麼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來寫鄒忌比美的事呢?鄒忌比美的事與我們所要講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有何關係呢?(引導大家看板書及第二段)。大家看,鄒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於他,那麼齊王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呢?--有,宮婦左右私齊王,朝廷之臣畏齊王,四境之內有求於齊王。

(轉身寫板書:)

鄒忌 齊王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內

受蔽

師:(8)好,那麼鄒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於他而受蔽,現在齊王的情況亦與鄒忘相同,那麼他是否也應該受蔽呢?

生:是並且受蔽更甚。

鄒忌 齊王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內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鄒忌分析出齊王受蔽這結論時,是先說鄒忘的情況與齊王的一樣,而鄒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齊王也應因此而受蔽。

師:(9)好,那麼象鄒忌,這種推理方法就叫類比推理。(用幻燈機打出)類比推理: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它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師:(10)鄒忌說到齊王受蔽這裡就打住了,那麼他是否只整指出齊王受蔽這事實呢?

生:--不是,他是想說齊王須納諫。

師:(11)好,那麼在家看齊王最後有沒有接受鄒忌的意見呢?

生:--有

師:(12)好,那麼要向國君說明須納諫這個道理是比較抽象又不容易使國君接受的,正如剛才上課前的小品中的忠臣進諫,忠臣向國君說明要廣開言路,不然會被奸臣矇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說他是想說國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後被殺。可是對比之下,鄒忌就顯得很高明瞭。他用比美這件很具體的生活小事來說明了齊王肥肉納諫這個抽象的道理,使齊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見,象這種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的說理方法就叫做“設喻說理”。(打出幻燈片,讓學生明白什麼叫“設喻說理”。)

六。朗讀前兩段。

第二課時

一。以提問課後思考題的形式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也可以先朗讀全文)

二。轉入對文段的學習。

學習三、四段的字詞和句式(重點字詞用幻燈片打出)

面刺:當面指責

謗譏:古今異義詞 古:指責,勸諫,中性詞;今:誹謗,譏諷,貶義詞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進:jiàn 間或斷斷續續地

其年:滿一年。

朝於齊:朝見

介賓後置句:戰勝於朝廷。

三。讓同學串講這兩段,指出他們翻譯得不好的地方。

四。課堂分析

師:齊威王聽了鄒忌的話後採取了什麼措施?收到什麼效果?(得後思考題)

生:“群臣史民……受下賞”。 “群臣進諫……皆朝於齊”

師:由此可見鄒忌諷諫效果奇佳,那麼,鄒忌為什麼可以進諫成功?

引導學生從進諫者,鄒忌及納諫者齊威王兩方面去思考,為了幫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諫齊威王的小故事以說明齊王是勇於接受別人的意思,從諫如流的。在說明鄒忌這方面的成功時,著重說明是比關關事他親身所經歷的以及生活小事這兩點,綜合以上得出結論:(寫在幻燈片上)。

為何成功:

鄒忌(進諫者):用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小事來講道理,現身說法,明白具體,說理深刻,委婉動聽,使人易於接受。

齊威王(納諫者):開明,有作為的君主,從諫如流,聞過則喜,勇於改革。

五。鄒忌形象分析(簡單提上一下)--寫於幻燈片上

鄒忌:①關心國事,具有遠見卓識

②實事求是

③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

六。解決未完成的課後題。

七。體現多練原則,讓學生當堂完成有關課文文段的閱讀理解訓練並評講。

八。朗讀全文。

九。板書設計:

設喻說理

鄒忌 齊王

妻→私→宮婦左右

妝→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內

受蔽 類比推理 受蔽(甚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大概故事梗概,解決生字生詞。

2、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點撥、訓練

【預習導學】

一、解題與作品介紹。

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於進諫和善於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於治國。威王聽後,大為讚賞,於是封他為齊相。

《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的是鄒忌用設喻的方法規勸齊王,使齊王接受別人的意見。諷,婉言規勸。諫,直言規勸。“諷”與“諫”是相對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這題目不能解釋成“鄒忌勸告齊王聽取意見”,而應該把題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鄒忌諷齊王”,一部分是“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240年(460—220)。《戰國策》是國別體。作者不可考,西漢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儲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

【合作探究】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昳麗()(2)窺鏡()(3)寡人()(4)納諫()

(5)謗譏()(6)期年()(7)暮寢()(8)妻妾()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6分)

(1)形貌昳麗()(2)吾孰與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寢而思之()

(5)臣誠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後()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4)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概括各層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組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其他同學訂正補充。

【教師點撥】

穿插於以上各個環節中。

【達標測評】

1、給下面的多音字注音並組詞。(8分)

(1)朝()(2)與()()()

(3)觀()

(4)燕()()()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鄒忌修八尺有餘()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從外來()

(4)徐公來,孰視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7)能謗譏於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內容。(2分)

(1)問之:“吾孰與徐公美?”

(2)暮寢而思之

(3)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佈置預習】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大家翻開課本第92頁,今天們學習一篇新的古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們先來看題目。從題目中我們能得到什麼資訊呢?一個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兩個人物,鄒忌和齊王;另一個是這篇古文將要講的兩件事,鄒忌諷齊王和齊王納諫。大家在仔細觀察一下題目,在“鄒忌諷齊王”中,“齊王”是做“諷”的賓語,而在“齊王納諫”中,又是做“納諫”的主語,這種在同一個句子中,同時做兩種句子成分的詞語叫做兼語,而這種兼語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做兼語句。

我們再來看一下“諷”字,在課文的註解是什麼樣的?是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為什麼這裡用“諷”呢?為什麼鄒忌要用含蓄的話去暗示或勸告齊王呢?為什麼不直言進諫呢?大家一定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過的《勾踐滅吳》中,文種是怎樣進諫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責備與抱怨的語氣凸顯在字裡行間,他甚至很直白的責備勾踐“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讓後乃求某成,無乃後乎?”這樣的諫言,儘管是忠言,可是畢竟逆耳。所以儘管文種幫助勾踐滅掉了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終究還是難免殺身之禍。伴君如伴虎,所以作為臣子,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緊守作為臣子的本分,言行舉止都必須顧及很多東西。所以鄒忌在進諫的時候,選擇了“諷”的方式,這既符合他作為臣子的身份,同時也表明鄒忌的聰明。那麼鄒忌將會怎樣“諷”齊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我們一起去文種尋找答案。

二、《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課文的註解中提到了《戰國策》記載了這一系列國家的歷史,主要記載的是各國謀臣測試縱橫捭闔的鬥爭以及相關的謀議或辭說。它是我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經不可考證。後來經過西漢的劉向整理編輯後,才定名為《戰國策》。因為《戰國策》主要是以記載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所以《戰國策》的文章又有這樣三個特點:①長於說事,無論是個人陳述還是雙方辯解,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②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③書中常用巧妙生動的譬喻說事,常常通過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來講道理,增強論者的說服力。大家對《戰國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對《戰國策》中用來說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等。

從體例上看,《戰國策》屬於國別體史書,大家還記得之前我們接觸過的哪一部史書也屬於這種體例呢?——《國語》。那麼大家還記得《左傳》是什麼體例的嗎?——編年體。

三、課文分析

大家在國中的時候已經接觸過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對這篇課文的翻譯應該不是很成問題,那麼今天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那就以講解語法知識為主,翻譯課文為輔。一起去看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怎樣進行的。

首先請大家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課文。

1、先請一位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根據學生翻譯情況進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語法知識:

①我孰與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情況下,我們是通過什麼知道這是一句問句呢?句中有疑問詞。在古代漢語中,句子一般要有疑問詞的幫助,才能發出疑問。有時候是疑問代詞,有時候是疑問語氣詞,有時候二者都用。那麼大家在這句話中找找,那一個是疑問詞,是屬於疑問代詞,還是屬於疑問語氣詞呢。“孰”,疑問代詞。“孰”字經常表示選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來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麼句子成分呢?賓語。既然是賓語,那麼在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有什麼規則呀?賓語前置。還記得前兩篇古文中,我們學過哪些句子屬於這種情況的呢?“夫晉,何厭之有?”“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賓語是動作、行為的物件,是動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物件,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剛在問哪一個是疑問詞的時候,聽見有同學說是“孰與”。其實“與”是一個連詞。可在古書中,常常看見“孰與”連用,用來比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與”連用,來比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觸過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公視之廉將軍,孰與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那一個比較厲害?這是比較人物在權利與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這不少例子,像《戰國策齊策》裡的“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說:‘救趙和不救趙,哪個得哪個失呢?’這是比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這是一個判斷句。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它是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那麼在這一句中,那一是屬於謂語部分呢?要找出謂語部分,這就得先了解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的表達習慣。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不用系詞“是”,而是用名詞性謂語(即,用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直接表示判斷。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語氣詞“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所以在這一個句子中,謂語部分就應該是“齊國之美麗者”。這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一種型別。接下來,我們還會陸續的接觸古漢語中判斷句的其它表達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可以建議學生專門找一本本子記錄古文的語法知識,這樣有利於學生古文語法知識的系統積累)。

③忌不自信——這是一個否定句。這裡應該是翻譯為“鄒忌不自信”還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後者。這樣看來,這裡的“自信”就應該與現代漢語中的自信不一樣了,取後面的翻譯的話,我們是把“自”與“信”的位置對調了。為什麼要這樣翻譯呢?這又涉及到古漢語中,否定句的一個語法規則。在古漢語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這些字,如果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放到謂語動詞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實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忌不信自”。前面我們學了一個問句中的賓語前置句,這裡是一個陳述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課後把這兩種賓語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較,看看它們有什麼異同。

④坐與談——這是一個省略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要不發生歧義,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漢語省略的成分是多樣的,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們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語,翻譯的時候要記得補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這也是古漢語表判斷的一個典型句型。前面我們學的判斷句是謂語後面直接加“也”。但在這一句中,我們看到了“……者……也”這樣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斷句也可以是這樣的,在主語後面加語氣詞“者”表提頓,然後再在謂語後面加語氣詞“也”。這裡是對妻子認為我美的屬性作出判斷,是因為妻子偏愛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義,解釋一些重點的字詞

①今齊地方千里——這裡的“地方”與現代漢語中的“地方”是不一樣的,現在漢語中的地方是指某一個區域,或者是與中央相對的各級行政區劃的統稱,但在這裡,得分開翻譯,地,土地;方,方圓。本句就是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

②左右——這裡指身邊的跟隨的人,現在漢語中也有這種意思,所以嚴格的說來這不算是一個古今異義詞

3、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面”名詞做狀語。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單純作狀語,它通常跟介詞結合,組成介賓短語,才能作狀語(當面)。但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可以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起修飾和限制作用,作該動詞的狀語。在這裡,“面”做狀語,表示完成動作行為所憑藉的工具或採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當面表達”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麼我們重新來看一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怎樣進行的?明確: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後進諫齊王,進諫的時候不是單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體會講給齊王,然後以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敝甚矣”,完成進諫。

5、討論鄒忌進諫方式的妙處

提示:個人小事與國家大事之間有共同點,那就是受矇蔽。鄒忌以這個為突破點入手,既可以使深奧的大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同時也投齊王所好,(愛聽隱語),使齊王容易接受。

6、討論課文中人物形象

鄒忌:作為課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作為齊王的謀臣,他能從日常生活聯想到關係國家治亂的大事,可謂忠於職守,勤於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他沒有得意忘形,而是進行調查、比較,最後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說明他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頭腦冷靜,善於思考,觀察事物深入細緻,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旦考慮成熟,他毫不遲疑地向君主進諫,反映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胸懷。他的進諫,也不像戰國時期的說客那樣,靠誇誇其談、危言聳聽去遊說國君,而是以耐人尋味的小事打動齊王,以己之受蔽推論到齊王之受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齊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買民心的重要,勇於聽取不同的意見。鄒忌當面說“王之蔽甚矣”,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聞過則喜,認為“善”,表示贊同,並且馬上付諸實施,制定了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廣開言路,根據人們對朝政的批評議論,興利除弊,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齊威王有明顯的美化成分。

7、討論說話藝術(略)。

8、總結全文。

9、課後作業背誦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古人說話的藝術

[教學重點]

1、熟悉和掌握詞類活用的特點

2、瞭解和掌握賓語前置的特點

[教學時數]

一節

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於行,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藥,並不苦,叫“糖衣片”,那麼,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於行的 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書寫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

授課過程

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先預習課文。

提示:請注意先看“預習提示”,然後再看課文。

二、請同學們思考:的標題應該如何理解?

這是個兼語結構

三、請同學們思考:鄒忌為什麼會成功?他的勸說有什麼特點?

鄒忌用設喻的方法來進諫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

四、請問,比喻說理有什麼好處?

能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

五、請注意一下,在說理以及記敘上有什麼特點。

採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

中賞

下賞

三時:令初下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章結構。

六、分析三文的設喻

聯想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七、請找出詞類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這裡是形容詞活用做動詞,意動用法:“以……為美”

八、請分析這一句話“忌不自信”

這是一句賓語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課文,處理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聯想

妻私我→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詞語;歸納多義詞義項;理清課文的思路和結構。

2、能力目標:背誦全文;學會諷喻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領悟課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要點】

重點: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難點: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導讀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在充分利用註釋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詞句,掌握課文內容)

2、討論法。(在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地展開討論,集思廣益,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3、練習法。(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檢測題和作業題,讓學生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掌握並積累有關詞句知識)。

【教學步驟】

五課時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大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有辯才,善鼓琴。齊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鄒忌以鼓琴遊說齊威王,借彈琴之道言治國之道,威王大為讚賞,任為相國。任職其間,勸說威王進賢納諫,修訂法律,監督官吏,整治軍容,選拔得力大臣堅守四境,使齊國的國力漸強。後受封於下邳縣西南,號成侯。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3、《戰國策》

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劉向(約前77—前6年),西漢人,是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受命收閱整理經傳、諸子詩賦為書籍,寫成《別錄》一書,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等書,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和《楚辭》等。

4、史書的分類

編年體(年代)如:《左傳》

紀傳體(人物)如:《史記》

國別體(國家)如:《戰國策》

記事本末體(事件)

通史(多於一個朝代的歷史)如:《史記》、《資治通鑑》

斷代史(一個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

期(jī)年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如:鄒忌/修八尺/有餘(×)鄒忌/修/八尺有餘(√)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3、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4、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豔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更美?"他的妻子說:"你更美,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更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覆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對我有所要求。"

於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裡,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矇蔽非常厲害。"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裡像熱鬧的集市;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向齊國朝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朗讀課文,力求讀出人物語氣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課文註釋,疏通文意,瞭解“私、修、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幾個特殊句式。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於納諫的大度胸懷。

課前準備:

1、自瀆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2、蒐集資料,瞭解鄒忌及齊王其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方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講諫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出於對國家盡責,對國君盡忠的赤誠之心,勸國君改正過失,冒死進諫,但大多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這類的例子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呢?(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動,他們的命運令人惋惜,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個進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結果又是怎樣?(板書:課題)

二、解題

1、思考:文題有幾層意思?講解“諷諫”。

明確: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敢於勸說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藉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方法。

2、本文涉及的兩個人物你瞭解多少?

明確: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朗讀

1、初讀:讀準字音與節奏,整體感知文意

(1)一生朗讀,教師正音,學生齊讀。易讀錯的字:

(2)學生自由讀,講述文章故事。自由讀時教師從讀音、語氣、句讀三個角度進行指導,,講述時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態度及語氣。

2、再讀:詞句質疑,積累詞彙

(1)學生小聲自由閱讀,結合註釋理解文意,將疑難之處提出來,先請小組裡的同學幫助解答,仍不能解決的再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交流解決。

(2)你覺得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掌握?請找出來連同例句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3、三讀:理清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從中體葉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並決定“入朝見威王”。

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矇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

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佈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4、追讀:完成背誦

感悟課文排比和反覆的語言修辭特點,提高記憶的效率,以先進示範或教師表率,使多數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背誦課文的任務。

四、研讀: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鄒忌為什麼要向齊王進諫?

明確:鄒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對話中,在當面與徐公比較,在暮寢而思之後,感受到自己受了矇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國君一定也多受矇蔽,由此進諫。

2、突出了鄒忌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實事求是、善於思考、有小中見大、見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國的深謀遠慮。

3、鄒忌進諫的結果怎樣?

明確:齊王採納了建議。下令面刺、上書、謗譏於市朝分別受上、中、下賞。進諫的人數由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最後其他幾個國家皆朝於齊,乃至於戰勝於朝廷。

4、鄒忌進諫成功的原因在哪裡?

明確:鄒忌進諫成功有兩個關鍵:一在於他說話的藝術與技巧上,他巧妙的將自己的妻,妾,客人與威王的宮婦,群臣,鄰國進行類比,輕而易舉地讓齊王明白確實受了矇蔽,二是納諫者齊王有謙厚開闊的胸襟,重賢而又明理。

5、這突出了鄒忌的什麼特點?突出了齊王什麼性格?

明確:鄒忌——善於言辭。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以類比推理,得出結論。語言委婉,易於讓人接受。齊威王——重賢明理。

歸納小結:鄒忌是怎樣的人?

齊王是怎樣的人?

明確:鄒忌:善於思考,實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愛國。齊威王: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失,鼓勵天下評說自己的是非。這種開闊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獨尊的朝代實屬難能可貴

6、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的精妙。

明確:本文采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於我→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五、分角色朗讀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分角色朗讀,更有利於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六人分別朗讀:鄒忌、妻、妾、客、齊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值相應的語調。六人可以輪換角色多讀幾遍,以至成誦。

六、延展讀;感悟人生,拓展視野

1、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啟迪?你從這個故事生髮出哪些聯想?

2、課外讀一讀《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比較一下,同樣是進諫,結果有何不同,什麼原因造成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有過好心沒辦好事、弄巧成拙、適得其反的經歷嗎?能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嗎?

能否既能傳達自己的建議,又讓對方易於接受,兩全其美呢?古有“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之舉,今天我們一起看一看齊國鄒忌這位謀臣的經歷,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二、初讀感知

通讀

1、請同學們通讀課文。(全體)

2、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嗎?(自由)

再讀:分角色讀第一自然段(讀對話)

3、鄒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問題,他是怎麼操作的?(自由)

三問:妻、妾、客

再讀:讀第一自然段(讀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麼異同?出發點各是什麼?(小組討論)

三答:妻、妾、客

(讀自己的內心)

5、在獲得讚譽之後,鄒忌為什麼沒有陶醉?他在追思一個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問題,你覺得是什麼?(小組討論)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讀: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讀懂國君為民之心)

6、鄒忌是怎麼跟齊威王諫言的?(語言描述,並簡單概括)

三比:妻妾客之私,與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三比

再讀:分角色讀第三自然段(讀懂國君理政之心)

7、鄒忌諫言的效果如何?(怎麼體現這一點)

三賞:上中下賞;

三變: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

附板書 篇八

三問“吾與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宮婦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內──求王

鄒忌諷諫

齊王納諫

面刺──受上賞

三賞上書──受中賞──措施得力

謗譏──受下賞

令初下──門庭若市

三變數月後──時時而間進──效果彰顯

期年後──無可進者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