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反映:百姓反映披着網紅外衣的“蟲蟲特工”需謹慎

百姓反映披着網紅外衣的“蟲蟲特工”需謹慎 “蟲蟲特工”原指主要成員以消滅害蟲為主的天敵昆蟲,常見的有螳螂、蜻蜓、步甲、虎甲等,現又指因滿足人們興趣愛好,通過各類渠道從國外非法入境的外來昆蟲。近日,一則“成都海關查獲4頭活體‘大力神甲蟲’”的消息引起網友對“國門生物安全”的討論。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海關共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173種,1.39萬次,通過偽裝成甲蟲玩具、埋進盆景土、謊稱陶瓷花瓶等各類奇異方式,臆想突破海關進入國門……而我國在2021年就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修訂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寄遞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明文規定了活動物(犬、貓除外)禁止攜帶、寄遞入境,海關將對此做出銷燬或退運處理。儘管如此,不少網絡平台上仍存在大量販賣走私外來物種的情況,這種流行趨勢或引發物種保護、生態安全以及健康和公共衞生問題。引發問題如下:

基層反映:百姓反映披着網紅外衣的“蟲蟲特工”需謹慎

一是攜帶細菌、病毒進行傳播。昆蟲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寄遞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規定的禁止郵寄進境物,這些活體動物未經檢疫,可能攜帶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一旦傳入國內將威脅本地生態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有的“異寵”具有毒性,若隨意飼養,可能危及飼主人身安全,存在較大的生物安全隱患。

二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繁殖能力強的外來物種能以很快的速度適應生存,形成規模後可能會破壞本地生態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對同一環境下的生態物種造成很大威脅,如:2019年我國雲南省首次發現名叫“草地貪夜蛾”的外來昆蟲,其表現為寄主廣泛性且多食性,可危害80餘種植物,最易嗜好玉米、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粟、甘蔗等作物,入境後對當地農作物造成很大損失。

三是污染基因庫、破壞生態結構。外來物種入侵會與本土物種雜交導致基因庫污染,為適應新生存環境,昆蟲基因組內特定區域和表觀遺傳修飾會組合突變,獲得更加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影響其他物種,產生對生態結構破壞的現象。如:日本曾在當地發現了本土扁鍬甲以及泰國扁鍬甲雜交產生的新物種,後者因雜交優勢顯示可能會取代本地物種並影響該地區生態結構。儘管如此,披着網紅外衣的“蟲蟲特工”在網絡平台卻存在交易的灰色地帶,規範售賣流通外來物種問題亟待關注。

意見建議:一是強化入境口岸監管。口岸檢疫監管是防控外來昆蟲入侵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建議入境口岸監管部門總結歸納近年來國外昆蟲的入境方式、渠道和攜帶重點人羣,強化對外來昆蟲容易藏匿的物品和渠道嚴格檢驗,如嚴格檢查進口的苗木、木材、種子、糧食、動物產品、郵寄物和各類攜帶品,同時強化運用紅外設備、熱感應設備的入境檢驗手段,多管齊下切實阻斷外來昆蟲的入侵渠道。二是重視網絡平台監管。針對新興物聯網交易平台,建議網絡監管部門要完善好昆蟲交易相關管理辦法,針對“外來物種”該明令禁止要禁止,對涉及違法犯罪的該追究刑事責任的要追究。同時督促電商平台方應健全審核機制,對網絡銷售、直播帶貨外來物種的用户和行為及時關停。三是加強公眾宣傳教育。面對蟲蟲入侵的現狀,宣傳部門要通過全方位多渠道進行宣傳教育,既要突出宣傳重點,告知“蟲蟲特工”買主們購買、攜帶外來物種的潛在風險和負的責任;又要擴展宣傳觸角,創新設計宣傳載體,直觀、生動面向羣眾進行社會宣傳,採用新媒體(抖音、快手、微博、新聞網)、海報、標語等宣傳方式,把外來“蟲蟲特工”的危害植根於買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