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多篇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多篇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篇1

暑假裡讀了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聯絡已經過了一年的讀醫生涯。會發現”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這個困擾醫者幾千年的問題,孫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給了我們標準答案——“大醫精誠”。所謂行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可承大醫之名。“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醫”,例如:扁鵲救世濟人敢於直言,華佗則是廣施人道不分貴賤,孫思邈則是為民救世的精誠,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書濟世……自古以來行醫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將“大醫精誠”奉為圭臬,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上述的名醫均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也正因為他們畢生恪守著這樣的信念,才真正成為歷代醫學家和百姓景仰的偉大先師。

貧苦與羞辱多加的中國近代,中華民族被列強推向了生存的邊緣,連溫飽都已成了問題,何言求醫問藥,悲慘永珍深深刺痛著每位醫者的心。許多國外和本國的醫生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隻身來到這片硝煙瀰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譜寫著“醫魂”!也許紛飛的炮火將他們掩埋,也許汩汩的時光將他們的名字沖淡,但他們有一個共同而不朽的稱呼“醫生”。“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與此”,在一千多年前,孫思邈如是說。而一千年後的今天,千千萬萬的醫者依舊是如是行。“sars”帶來的白色恐怖,讓劫後餘生的我們依感心寒。讚美的言語略顯蒼白,優美的詩歌變得平淡,風停了,鳥兒也不唱了,河水靜悄悄地流著。原來它們怕驚擾了長眠與此的醫魂們。為了搶救人民的生命,為了畢生的信念,在sars那樣無硝煙的戰爭中,他們獻上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古往今來,醫生在社會生活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而新時代中,我們面臨的是更為複雜的現實。當代科學對某些疾病的侷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間的矛盾,以及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和病人要求之間的矛盾,把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一些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勇往直前,還是明哲保身呢?在我們剛剛步入神聖醫學殿堂的那一刻,“醫學生誓言”早以給了我們回答:“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救死扶傷,不辭辛苦,執著追求……”這亦是當代對“大醫精誠”的詮釋。我們曾莊嚴宣誓,是對歷代醫魂宣誓,以自己的靈魂起誓,而我們

要做的是履行諾言,要銘記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醫患關係緊張歸結為醫療體制的不完善和醫德醫風問題,隨著醫療體制的不斷完善,醫德醫風建設則成為我們要認真學習、體會的首要工作。

對我而言,剛剛步入醫學的殿堂一年,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的鍛鍊都是剛剛起步而已,但“欲成才,先成人”,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要學習的便是醫德,學習如何才稱得上是一名好醫生!“大醫精誠”,“精”於專業,“誠”於品德,這樣才是德才兼備的“大醫”,而這亦是讀完本書後得出的領悟。醫海博大精深亦一時難以參透其中的奧妙,前人已做出典範,而我要做的則是效尤先人,力爭做到“精誠”二字,盡畢生之力來做到“大醫精誠”四個字!”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篇2

昨天晚上,正準備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醫講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節目,感覺這篇關於醫道醫德的文章特別不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於是今天專門度娘了一下,找到後,通讀幾遍,特別喜歡,於是便截圖下來,以自勉。

袁樹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說:“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阜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為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藉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云: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為民生日用所必須。”

自古醫易同源,古之善醫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緒,命理大師袁樹珊,都是名醫世家。一生從醫從卜,兩不相誤。兩位名家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易學造詣也高深無比,王師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師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經典之作,是後人習命習卜的必讀之書。

古之醫易名家在從事醫易的過程中,不但要求自己醫術易術精湛,而且特別重視德行,像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還有袁樹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讀起來,讓人深深地感動,倍感親切,特別是《大醫精誠》中所述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大願一樣,讓人覺得溫暖敬畏。那種不講貧富賢愚,不論仇親,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境界麼?對比古人,想想自己,簡直是無地自容。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層次,所以在今後的易卜過程,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不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進一步,以來人之苦,視若自己之苦,以來人之念為己念,以人為本,以己為末,精誠待人,至誠感召來人。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篇3

“博學而後成醫,厚德而後為醫,謹慎而後行醫”這句話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的部落格中看到的,當時感覺說的非常好,就記了下來。今天讀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發現這句話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非常恰當的縮影,博學而後成醫,厚德而後為醫,這不正是孫思邈所強調的行醫所必需的精與誠嗎?在《大醫精誠》中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為精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此為誠。不論是這位醫生的話,還是《大醫精誠》這篇文章,兩者都極為準確的概括出了作為醫生這兩個最基本的品質--技術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國曆史上出現過很多很多的名醫,像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等等,他們不但技術精湛,醫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當時的老百姓所推崇,被歷史所銘記。祖國醫學繁榮發展離不開諸如此類的人。他們本著仁術、仁心治病救人,為後代的醫者樹立了榜樣。像東漢茗儀張仲景以救人活命為己任,以仁愛救人為準則,指導自己的醫療實際活動。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著成了《本草綱目》的鉅著,該書吸取了後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糾正了以前的錯誤,並冒著違反統治者意志的危險列舉服食丹藥的害處。該書不僅學術價值高,而且道德價值也很高。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篇4

我的學醫生涯已過兩年半了,對於我們將來從事的職業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聖的捍衛者。今年寒假我讀了《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關鍵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其實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作者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突出地強調了作為一位優秀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修養和精闢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為此,該書一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為歷代臨床醫生修養的準繩。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我總結了醫者必需的四種品質:

細心:

?大醫精誠》中有這麼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說:“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說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緻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為什麼診斷學要我們深刻的認識每項檢查的臨床意義的原因。醫療活動也應該屬於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物件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涪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雹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專心:

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紮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基矗文中提到“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說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靜心:

有人說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說學醫要辛苦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說得是很實在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衛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為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為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淨”。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醫的緣故。

仁心:

在我國古代,醫術又稱作仁術。孫先生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也就是教育我們行醫要一視同仁,不可此重彼保

細心、專心、靜心、仁心----這四種行醫的高尚品質正式我們要學習的。作為現在的我們來說,要認真學醫,打好紮實的基礎,為未來祖國的衛生事業儘自己的努力。

觀精誠大醫心得體會篇5

作為一個合格的正骨師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依據辯證論據原則,結合西醫解剖,病理診斷。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調解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方法。

要有四心;細心,仁心,專心,靜心。

一:細心;經典的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為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的緣故。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的氣是通暢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的,一定要先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深淺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如果把極精細微妙的醫學道理用粗略膚淺的思想去探求他難道不是很危險?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寒證卻用寒涼藥,熱證卻用溫熱藥治療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醫術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麼能懂得那麼深奧的道理?

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的人,就誇口說;天下沒有什麼病值得治療:等到了治病三年才知道天下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學醫的人要廣泛深入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醫學原理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

二:仁心一直貫穿孫思邈的醫徳闡述我覺得他的高尚來源於對生命最本質的敬畏,是行醫各行的至高境界,“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通一等”能入眼的只有患者傷痛,牽動醫者心靈就只有生命的延續,甚至對生命敬畏已經超越了人類延伸到了每一個生存這的生命體。

在面對患者時候要集中精神,讓患者覺得重視他,懷有端正態度,給予患者力所能及支援。“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那麼對生命無比失心敬畏的人。也箅是可懸壺濟世,妙手仁心的好醫生。說到這點就不忍反觀現狀沒病變小病,小病變無命。是內陸民眾當前醫療體系的深刻諷刺。白衣天使,魔鬼手段麼?體現的則是

普通百姓對,現在醫療關係的極度失望。收紅包才辦事,走後門兒才照顧這些讓人不齒的衣服人員的行為。彷彿給所有良心有道德的醫者重重的一個耳光怎能讓人眼,鼻個銅臭讓人心酸的冷血縱觀全文,反思現狀我作為一名行醫之人,光有高超的治治病人,醫人只數還是遠遠不夠的。

孫思邈說《為醫之法,不得持及所長不得炫耀名聲,專心經略財物,但做救助之心,於明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三:專心為醫之法,不得炫耀聲名一個得以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淨,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氣度寬巨集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瞭解症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的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義這樣做就太不人德了。到了病人家裡頭即使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有好聽的音樂也不能為之分心而有喜了,即使有美酒佳餚一塊兒擺設出來看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只要屋裡有一個人悲痛。把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力的高興娛樂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做正骨師的準則應該慎於言詞,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我大聲喧譁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毀謗攻擊其他人建議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爾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自我讚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已經很厲害,這些都是不可救藥的壞毛病

四:靜心:常言到學醫苦,學醫累。我覺得他們說的是很實在的話。現在,勤勤懇懇的學習。是為了行,一時能更好地為人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旺旺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程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人的一生稍縱即逝,如何讓自己活的更有價值,燃燒出更多的光和熱是永遠的話題,衡量一個醫生的成就,絕不是金錢,地位,和權利,而是醫術、口碑`。

身邊不缺乏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好醫生,他們希望患者臉上絲許的微笑是對他最大的讚許,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監護儀上完美波形是他人生最美的風景,患者的健康是自我的慰藉。

“博學至精,明德至善”,身為未來的正骨師,我必矢志不渝地奉行《大醫精誠》所有的優秀醫者高山景行,將大醫作為本人的人生目標,在醫學正骨發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