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之經濟學分析

摘要:隨著近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量在最近一些年裡與日俱增,伴隨著人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這個現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陷入所謂高學歷能夠帶來高收入的怪圈之中。隨著這個社會現象的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學機構力圖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各種渠道手段來擴大生源和專業設定,從而為在如今這個招生大軍中分多一點美羹。本文通過對高校在招生過程中的博弈與供求狀況分析,簡要說明國內高校擴招現象中隱藏的玄機與供求失衡現狀的緣由。

高校招生之經濟學分析
高校招生之經濟學分析

關鍵字:高校擴招、供求失衡、供求結構矛盾

從1999年中國高校開始實行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各高校的錄取人數不斷創下新高,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逐漸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然而,在擴招之後的這些年裡,不斷上升的擴招基數使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在與日俱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斷惡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大學生猶如“折翼天使”,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供需比呈現下降趨勢,就業問題成為當代諸多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迷茫的問題。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從社會對高校的需求角度來看,既然是擴大招生規模,而且並沒有出現生源不足的情況,這說明整個社會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去拿文憑,去攻讀更高的學位,考研考博蔚然成風。為何大家對文憑都趨之若鶩?

中國高等教育資源不足,並不是每個人可以根據學習所花費精力的多少來自由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是由各種考試決定,因此教育成本的計算本身就不能由學習花費的精力衡量。但我們可以採取另外的方式。我們可以將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視為能力較高能夠支付教育成本的人,而高校的擴招,相當於教育成本下降,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支付教育成本,接受高等教育。這樣,在僱傭需求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增加必然導致均衡工資水平下降,下降的程度要受到新選擇接受教育並進入這個市場的人的數量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一旦過了這個滯後期,超額供給的影響就會在勞動力市場上顯現出來,於是出現的就業情況是本科生的工資連年下降。當工資下降到一定幅度,就會導致高能力的人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水平(研究生教育),因為就目前的中國國情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決定工資水平的最直接、最關鍵因素。而當這一批高能力的人選擇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之後,他們又相當於把以前的市場讓給了低能力的潛在進入者。所以,高能力者選擇接受更高的教育水平,其以前的位置讓給了後來的低能力者,結果是雙方都選擇追加教育投資。

在教育成本下降後,不論是高能力者還是低能力者,追加教育都是他們各自的最優選擇。具體來講,我國高校擴招後,導致接受本科教育成本大大下降,所以,在本科這個層次上的均衡工資水平下降,高能力的人就選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即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以圖得到更高的回報。這從一個方面可以解釋高校擴招與文憑熱愈演愈烈的現象,而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高校卻始終都處於主動優勢地位。

然而,在這場博弈過程中,作為博弈的主體學生來說,畢業之後就業難、工資水平下降等眾多後果都是供需失衡所致。

大學畢業生是社會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是商品,大學畢業生也是商品。高等院校是大學畢業生的供給方,用人單位是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給量是小於需求量,大學畢業生是緊缺商品,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作為供給方的高校,用人單位沒有選擇的餘地;如果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大學畢業生不再是緊缺商品,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作為需求方的用人單位,高校沒有選擇的餘地,大學畢業生更沒有選擇的餘地。因此,大量的高校擴招使人才市場供大於求,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業難問題也就顯而易見了。

另外,供求失衡的狀況不僅僅是大學畢業生總基數上的供求失衡。從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一方面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就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畢業生供求結構的失衡。由於高校在專業設定和教學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圍繞市場來進行適時調整,沒有找好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產生了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一是社會的有效需求與高校的無效供給之間的矛盾。二是社會的有限需求與高校的過度供給之間的矛盾。未就業的畢業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與其專業類似的人才一般已趨於或者達到飽和的程度。

因此,從以上分析來看,中國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加強招生質量的監督與教學過程過程中的有效監控,同時在專業設定和教育過程中緊緊圍繞社會人才需求的方向,加強高校與畢業生踏入社會之後的雙方互動作用,中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也許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