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多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多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篇1

小鐘(快樂舞臺活動室)

今天快樂舞臺活動的內容是:彎腰、轉腰。我請孩子們欣賞音樂《小鐘》,我問:“音樂裡唱的是誰?”孩子們興奮地說:“唱的是滴答滴答的小鐘。”我便追問:“如果要我們用肢體動作可以怎樣表現小鐘呢?”

有的說:“我用兩隻手轉圈作小鐘裡的時針和分針。”

有的說:“我盤腿坐在地上身子左右擺像我爺爺家大鐘下面的擺動錘。”

(欣賞音樂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用肢體表現。)

孩子們說了那麼多,於是我請他們欣賞我帶來的舞蹈並提出要求:“看老師做了哪些動作?”我隨著音樂跳了起來。

孩子們看後說:“老師做了左右搖擺的動作,你還朝左轉朝右轉了。”

我說:“你們看得可真仔細,你們說我做了左右搖擺的動作在舞蹈裡叫‘彎腰’,我朝左轉朝右轉的動作在舞蹈裡叫‘轉腰’,記住了嗎?”

(教師示範幼兒將所看到的動作說出來,我起到梳理的作用規範舞蹈術語,提高孩子們的舞蹈素養。)

首先我請孩子們交叉盤坐,旁按手準備, 出示圖片兩張。

於是,我請小朋友跟著圖片做一做。我來回的巡視了一遍,發現大多數孩子已經知道彎腰的動作要領了。可是她們對轉腰都沒做到位,我便進行示範並強調:“轉腰的時候,兩手還是旁按手,手不動,是轉腰時帶動手也轉過去了。”

(根據幼兒做的動作,我利用形象的語言進行指導,讓幼兒掌握轉腰的動作要領。)

幼兒聽後,我再次巡迴指導,發現天天在轉腰時還是手在擺動,我手扶著他的肩,並請他轉腰,手不動,用腰去帶動。他成功了,我再請他自己做,他掌握了動作要領,他笑著對我說:“我會做轉腰了。”

(針對天天的問題,我進行了個別指導讓他感受到了動作的要領。)

反思:

1、舞蹈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是用身體和節奏來表現思想感情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就用生動的形象去啟發幼兒。首先,示範動作要準確,節奏要鮮明,要用飽滿的舞蹈激情去感染幼兒。如:在舞蹈《小鐘》中,我將自己想象成一隻可愛的小鐘,並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表現出來,從而使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也能更投入地進行表演。

2、幼兒舞蹈種類繁多,動作也各有不同,我在教幼兒新舞蹈時,先講清楚動作的要求、規格和要領,並遵循有簡到繁的教學原則,將組合分解成單一動作。較難的部分我分解成區域性動作,然後經過區域性練習、單一練習再進行組合練習。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篇2

拼中國地圖

第一次遊戲:

這是開學初的一次區角活動,孩子們高興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域,張思遠、胡思琦來到了小書房裡,看到了一塊中國地圖的磁性拼圖,胡思琦對張思遠說:“我們來拼這個拼圖吧!”胡思琦說:“好的。”於是兩個人拿出了拼圖拼了起來。

他們兩個先看了看完整的拼圖,然後再把拼圖拆了拼,可是由於他們是第一次接觸中國地圖,對中國地圖不瞭解,於是他們怎麼也拼不完整。

第二次遊戲:

這次我在區域中貼了一張完整的中國地圖。這次張思遠和吳琳嬌來到了小書房遊戲,吳琳嬌看著牆面上的中國地圖說:“這個像大公雞的地圖是不是中國地圖?”張思遠聽到了說:“是啊,你看這裡還有一箇中國地圖的拼圖。”於是她拿出了磁性中國地圖的拼圖,於是吳琳嬌開始拼起了拼圖。她從拼塊中找出了一塊,看了半天想不出這是哪裡的一塊,但是她沒有放棄,吳琳嬌轉身來到牆面的中國地圖前,對照地圖找拼塊的位置,一會她好像是找到了,又來到了拼圖前把這塊拼塊放到了拼圖的一處,又找起了下一塊拼塊。

可是由於她對照的時間比較長,在區域活動中吳琳嬌沒有能完成。

第三次遊戲:

這次來玩中國地圖拼圖的時胡思琦和褚安娜。胡思琦這次好像是有備而來的,他拿出了拼圖,先看了牆面的大中國地圖,然後再拼圖中找出了比較大塊的拼塊,先把比較明顯的拼塊拼好再拼一些小的,同時把臺灣和海南島放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後再一塊地嘗試,但是拼的速度快了不少,看來他是準備過了。安娜在看到胡思琦很有信心地拼了不少後,她也加入到拼拼圖的行列中來了,兩個人一個找一個拼在區域活動結束前把拼圖完成了。

反思與分析:

第一次活動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中國地圖,他們對地圖的構造不清楚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們對於拼圖遊戲不時最有耐心;第二次遊戲中吳琳嬌是在動了腦筋後能嘗試來拼拼圖,而且她也動了腦筋——根據牆面上的中國地圖來尋找線索;而第三次遊戲也是相對比較成功的遊戲,胡思琦在首次嘗試失敗後回家,與家長一起討論過中國地圖,而且也買了中國地圖的拼圖來練習過,所以他在最後一次的遊戲中才能成功。

調整:

在牆面上佈置中國地圖,方便幼兒拼中國地圖。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篇3

“小氣”的鐵蛋

案例背景:

春天來了,我們配合主題教學活動請家長帶一些小動物豐富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於是小朋友們紛紛從家裡帶來了各種動植物放在我們的自然角,課間、放學時孩子們喜歡擠在一起觀察小動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學後,幾個孩子又擠在一起欣賞小動物——謝豆豆媽媽帶來的大螞蟻。鐵蛋忽然說:“老師,我要把我的小烏龜帶回家。”說著,端起烏龜盆就走。滕彰見狀,說:“我也要把小烏龜帶回家。”說完,也學著鐵蛋的樣子把烏龜拿走了。經過我的一番引導,滕彰把小烏龜又放了回去,而鐵蛋堅決要帶回家。不多時,鐵蛋的媽媽來了,對他說:“帶來了,怎麼可以再帶回家呢!”鐵蛋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為什麼鐵蛋非要把帶來的小烏龜再帶回去呢?這正是幼兒“小氣”行為的一種表現。“滕彰見鐵蛋帶回自己的東西,他也要帶回”,不僅體現了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還說明了幼兒的模仿意識特別強。“鐵蛋聽了媽媽的話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說明鐵蛋是很不情願地。

一個孩子一出生,肯定純潔得像一張白紙一樣,為什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呢?首先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昇華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及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絕大多數幼兒在“眾星捧月”的氛圍裡成長,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交往明顯減少,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體會不到與別人分享的快樂,均不利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的“小氣”、“獨佔”、“霸佔”的行為滋生了提供了溫床。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們正處於身體、才智迅速增長的時期。隨著他們體力、活動範圍和活動量的增加,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階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感為標準,易與同伴發生衝突。他們的自我意識早已形成和發展,年齡越小,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兒心理髮展水平的制約,這是客觀存在的。從上述案例中發現,鐵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願意和少數特定的人分享。還有些幼兒即使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要將分享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還需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從幼兒長遠的發展來看,一個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確對待幼兒的“小氣”行為,重視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做好榜樣。

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處處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

(二)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生了分享情感後,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著老師的面願意與人互換玩具,而老師一走,他就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說時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因此我們還是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三)鞏固幼兒分享行為,建立分享規則

人們常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這話一點都不假,當孩子表現出分享行為,能較好地與他人進行分享時,家長要給予肯定,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給他一朵小紅花,或給幼兒一個讚許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撫摸,都能使幼兒得到滿足,同時分享意識也得到了鞏固。另外,藉助日常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設立“分享日”,是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一週中選一天設立專門的分享日。如選每週的星期五為分享日,是讓幼兒在這一天帶來自己的玩具、圖書等,在下午將自己的玩具與別人交換著玩,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輪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無輪流交換使用,實施規則,輪流公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幼兒在一起學習、遊戲的機會很多,如一起繪畫、玩娃娃家、搭積木、看圖書等都可以提供創造與同伴分享的機會。

幼兒是一張白紙,家長當好畫師,能畫最滿意的畫。老師當好畫師,能畫最美麗的畫。“分享”的意識和行為是整幅畫中的區域性,如果有瑕疵,畫不完整,也不美麗,更不會讓人滿意。為此,我們要讓孩子從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培養和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意識和行為。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篇4

順手牽羊的女孩

案例背景:

從教多年,每屆總會碰到喜歡順手牽羊的孩子,中班時班上接二連三地發生孩子丟東西的事件,我們用盡各種方法尋找失物和這個肇事者,並且對孩子採用了一些措施並取得一定的效果,希望我的淺見可供大家參考。

案例資料:

實錄一:星期一早上,小陸滿臉笑容地拿著非常漂亮的魔法棒對我說:“江老師,媽媽昨天晚上媽媽給我買的,漂亮嗎?”我回答說:“真美!”說完她笑眯眯地找同伴玩去了。吃完午餐後,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安靜地玩,突然一陣傳來一陣哭聲,我發現小陸哭著向我跑來說:“老師我的魔法棒不見了,媽媽會批評的。”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說沒看見,最後未能找到這個玩具。

實錄二:下午離園時,我請幼兒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等待爸爸媽媽“老師,我的玩具不見了”小璐小朋友帶著哭腔著急地對我說,我趕緊召集幼兒問:你們有誰看到她的玩具呀?反覆問了好幾次,幼兒都說沒看見,最終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還是未能找到小璐的玩具,事情就不了了之。

實錄三:幾天後小靜的奶奶在接送時隨口問我,是不是送了她孫女一個玩具和一條圍巾,通過和小靜奶奶的談話,我瞭解到小靜拿回家的玩具和圍巾都是我們班幼兒的.

案例分析:

姓名:小靜 性別:女 班級:中班 年齡:五歲 幼兒情況:小靜長得漂亮又文靜,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強,她的家鏡富裕,爸爸媽媽在機關單位工作,但是媽媽在平陽工作基本上不在溫州,爸爸工作很忙基本上沒有過問孩子在園情況,平時由奶奶教育,奶奶對孩子比較溺愛、嬌慣,動不動買玩具,可是奶奶總是不假思索無條件地滿足她的要求,在幼兒園我經常發現她喜歡和帶漂亮玩具的小朋友在一起玩.

對幼兒來說,當他見到一個他所喜歡的東西時,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需求感,而這種需要則促使他產生“拿”的行為。究竟這種行為算不算“偷竊”呢?從孩子對於所有權概念的發展來看,大約要到五六歲後才逐漸成熟;在此之前的順手牽羊,只能算是無法有效控制慾望的結果,並不算是一種真正的問題行為。那麼孩子順手牽羊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1、物權觀不明確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的觀念裡,“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在孩子還未說話時只要孩子手一指,家人就會迫不及待地把要的東西拿來,只要是孩子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夠供他所取。

2、家長過分溺愛

很多的家長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不管合理或不合理,導致孩子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麼就會毫無顧忌地拿。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拿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有出息”的表現,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長此以往卻會養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漸漸發展成有意識的偷竊行為。

3、孩子缺乏關愛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並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較常見,孩子內心會產生一定的失落感,認為父母不注意、不關心自己,於是就通過故意拿小夥伴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

4、家庭的不良影響

我發現,許多孩子的偷拿行為與家長教育不當及家庭不良影響有關。有時,問題雖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卻在父母這裡。比如家長愛沾小便宜,在外面沾了小便宜,便在家裡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悄悄地跟著學,隨著沾小便宜的願望逐漸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為。當家長髮現孩子有偷拿行為時,有的家長姑息不管,有的家長棍棒相見,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使孩子走向極端,滑得更遠。應該說,孩子偷拿,家長是有責任的。

在本案例中幼兒的偷拿情況可能是奶奶溺愛和缺乏爸爸媽媽關愛的原因引起的所以我採取以下幾個對孩子比較有效的措施。

案例措施:

一、加強與家長的密切溝通

當幼兒出現這種行為時,我及時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絡。我登門家訪,把孩子的具體情況如實向家長反映,同時瞭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家庭教育方法,針對其生長環境找出問題的癥結。為了處理好這個問題,首先我讓小靜媽媽瞭解孩子開始拿別人的東西可能是一時疏忽或慾望所致,但幼小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們很難自己意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久而久之將形成難以糾正的不良品行,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認識到不能對孩子的此類行為抱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孩子小,不會有不良動機,沒關係,甚至不聞不問,但是也不能對孩子的此類行為過於大驚小怪,罵孩子是小偷,甚至用打罵懲罰來進行所謂的糾正,這種做法不但不能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只能損傷幼兒的自尊心。

我們應該堅持正面教育,我向孩子的媽媽提了幾點小建議:

1、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法,讓孩子體驗小主人公丟失東西后著急的心情,感受不經同意隨便偷拿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確的行為。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幫助幼兒辨別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既堅持嚴格要求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無論是何種情況都要教育孩子將拿走的東西物歸原主,認識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2、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認錯,不要使孩子處於羞辱的境地,應該想辦法使孩子在糾正錯誤中獲得積極的感受,引導孩子自己主動地物歸原主,然後肯定他主動認錯的表現。

3、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為孩子準備他專屬的日常用品,如碗筷、護膚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幫助她建立“我的”的觀念。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房間內讓她自己珍藏她的所有物,如果要拿取她的物品,也應該徵求她的同意。幫助她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沒有經過他人同意,不可以隨意亂拿亂翻。只有孩子的所有權被尊重,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如此,“順手牽羊”的事也將不會發生。

4、平常也可帶孩子上街逛百貨公司或到雜貨店購物要付帳時,不妨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以錢易物”、“不是用錢買來的東西不可以拿回家”的例項。

5、樹立家長榜樣作用,家長要嚴於律已,不貪佔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發現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及時帶著孩子將東西送還主人,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

最後我提醒小靜媽媽要有耐心,孩子在接受教育後,可能會有所進步。當孩子出現反覆時,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評,又要耐心說服,當孩子偷拿別人的玩具時可以對她說:“你要玩具不告訴我,真使我失望!”“你要玩具時告訴我,我們來商量!”如果她再偷拿,就說:“孩子,你又拿了別人的玩具,我說過不要拿。真叫我失望!”家長的態度和立場讓孩子得到適當而應得的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到內疚,才會促使孩子自覺改正這種不良行為。

二、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

作為老師的我們可採用以下幾點教育方法:

1、餐後活動時選擇有關順手牽羊的vcd諜片讓幼兒觀看或有關偷拿東西的圖書,通過內容引發感想,通過正反典型的教育進行品德滲透,用簡易、生動的故事打動其心扉,通過讓幼兒表演故事等形式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笑聲中受啟發,使他們明辨是非,分清好壞,得到借鑑。

2、可以將物品擬人化,引發幼兒的同情心,告訴他:“玩具的家在這裡,把它帶到其他的的方他會不開心,會想爸爸媽媽,它會很傷心的,想想如果將你帶到看不到爸爸媽媽的地方,離開家,你會怎樣?有多不開心?如果你喜歡這個玩具那你就該做它的好朋友,帶它回到家裡,讓它永遠不離開爸爸媽媽,你想玩就在它的家和它玩.”

3、教師首先要真心實意地尊重、關心和愛護這些幼兒,尤其應該察言觀色,及時掌握學生的心態,通過心理疏導進行教育,定期與其交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及時瞭解轉化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和鼓勵。

4、利用集體的關愛,使幼兒重塑信心.教育其他幼兒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他們。讓幼兒體察到教師的愛和善意,體驗到集體的溫暖,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並接受指導,樂於融入集體並從中得到教益。使其儘快解除心頭之慮,使問題迎刃而解。

5、我們不能知法犯法,大張旗鼓的進行搜查。更不能息事寧人,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的蔓延。

案例效果:

通過一學期的共同配合小靜變化真得不小,雖然時不時還會重犯,但是通過我們的提醒,最後總是會物歸原主,所以最後我總是找她談心並鼓勵她,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正面教育,學期結束時,小靜就再也沒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案例反思: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易於塑造,不良的行為習慣易於糾正。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又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從這首富有哲理的詩裡,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習慣決定人的一生,習慣鑄就未來。習慣養得好,對於幼兒的身心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而且家長們也要反省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此外,長輩們也要注意平時的言行,莫讓自己沒有原則的愛而害了孩子。

幼兒園中班教育筆記心得5

背景: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愛聰明的小朋友,平時很樂於幫助別人,爸爸媽媽都是高知識分子,對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視,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願望在孩子身上沒有很好的實現。從小可欣媽媽由於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帶的,阿姨對孩子很細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卻幫的很多,比如吃飯,為了讓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據她爸爸提供的菜譜來烹製的,然後吃飯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兒園了,我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也很快轉變觀念,覺得是應該配合老師加強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特別是吃飯,讓阿姨放下手來讓孩子自己吃。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孩子的吃飯問題卻時時沒很好的解決,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媽媽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開就不吃,有時乾脆就坐著不動,大人愛批評就批評,催促的太多就沒反應了。因此我覺得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如何讓她主動、快樂的吃飯,將是我們需要反思和做出解決對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時間,可欣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問:“老師,可欣今天在幼兒園飯、菜吃光了嗎?”因為可欣爸爸是醫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的情況。每天家長回家都會問阿姨,因此阿姨每天過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問我們可欣今天吃飯的情況。

“哦,今天可欣吃的有點慢,飯、菜還剩一點沒吃光”。我如實的回答孩子的吃飯問題。

“嗨,這孩子就這樣,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無奈的回答。

“最好還是鼓勵讓孩子自己吃,這樣她在幼兒園才會主動吃”。我用誠懇的口氣跟阿姨說。

“那好吧,今天回家試試看”。阿姨點點頭然後把可欣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可欣阿姨過來接孩子的時候,我主動的跟阿姨詢問:“阿姨,可欣昨天在家吃飯怎麼樣?”我關心的詢問。

“昨天我讓可欣自己吃,剛開始不吃,後來他爸爸過來了,爸爸生氣了才吃”。

“是不是他們家吃飯太早了,可欣肚子不餓?”

“不知道,一回家我們怕孩子肚子餓,給她吃了一點點心,晚上吃飯胃口不是很好,吃飯的時候是家裡最苦惱的時候。”阿姨回答說。

“那你今天試試看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先給她吃點水果,不要吃那種難消化的點心”我建議的說。

描述三:

可欣家長由於工作的原因,平時基本很少到幼兒園接孩子,因此我們跟家長直接的交流很少,於是我覺得有必要跟可欣家長更深入的來探討孩子的吃飯問題,讓孩子愛上吃飯。利用空餘時間,我打了一通可欣媽媽的電話。通過了解我發現家長很重視孩子吃飯的量,為了讓孩子營養均衡,他們要求孩子把家長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現在孩子吃飯真頭疼”,可欣媽媽有點無奈的說。

“現在最主要讓孩子能夠喜歡吃飯,自己主動的吃飯,剛開始我們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點,不夠再添,營造良好的就餐氣氛,我們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飯應該不成問題”。我鼓勵的說。

案例分析:

孩子不吃飯在當下成了許多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不少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為了孩子吃飯真是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各種方法。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發育正常,身體健康,家長所認為的“不好好吃飯”可能就需要打個問號。我認為現在孩子吃飯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有些家長觀念沒轉變,不少家長特別是老人喜歡把孩子養的胖胖的這樣才覺得健康,孩子長的瘦,就是不好好吃飯造成的。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的飯量都有差別,有的孩子天生吃的比較多,有的孩子則天生吃得比較少。只要身體健康就可以,一味的追求孩子胖一點,反而對孩子的健康不利。當然,如果孩子吃的特別少,長的特別瘦,那就應該帶孩子去看看醫生,在確診孩子沒有腸胃問題的基礎上,再去看父母養育方面的問題。

二、家長的不停關注造成的。瑞可斯醫師認為:當我們知道幼兒不吃飯的心理原因是無理要求父母“不停關注”,那麼,當父母避開幼兒這種不當的要求,主動忽略幼兒吃飯時鬧彆扭的行為,幼兒就能改變不肯吃飯的壞習慣。可欣在家吃飯是三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吃的,不停的催促孩子,建議孩子吃這個、吃那個,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孩子吃飯沒規律、隨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讓孩子嚐到飢餓感,常常是孩子想吃就吃,因此一放學,不到就餐時間就給孩子吃一些點心和零食,到了就餐的時間孩子就會覺得不餓,食慾不好,然後不好好吃飯。

四、就餐氣氛過於嚴肅,影響了孩子的食慾。每個孩子內心都追求自由,如果父母吃飯前或用餐時批評孩子或者孩子吃飽以後,總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而強迫他繼續吃,結果長期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厭食。

反思:

一、就餐時轉變方式家長變“管”為“不管”。

吃與不吃,餓或不餓,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吃多吃少孩子自己會控制。要是孩子已經飽了,家長強硬讓孩子吃完規定的食物,就會促動孩子的不良情緒。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先生對這一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他說“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家長也不少——這句話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歡吃飯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太在意孩子的吃飯,家長長期的催促還會導致孩子的厭食,孩子的正常食慾被當下物質和時間都比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壞了。因此,當孩子飽了以後,孩子有權利拒絕。案例中我們發現可欣的家長對孩子的吃飯太關注了,干涉過多,對於有獨立意識且比較叛逆的孩子就會很容易發生牴觸,吃什麼要是吃得不高興,下次吃就會討厭…….導致對吃飯有消極心理。

二、營造良好就餐氣氛,增強孩子的食慾。

孩子喜歡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吃飯,因此在飯桌上家長應儘量營造良好的就餐氣氛,少一些責罵和不滿,可以討論孩子喜歡的話題,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吃飯時間是一家人快樂的時間,他們就會喜歡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飯。

三、合理調整孩子的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

檢查孩子是否飲食次數偏多,正餐和點心之間時間間隔過短或零食、甜食過多等等,然後根據孩子的特點調整飲食時間和飲食結構。如果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減少甚至取消零食,讓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時間。此外,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於變化的飲食,刺激孩子的食慾,通過這些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就餐行為。案例中,可欣的家長擔心孩子肚子餓,沒到餐點時間就給孩子吃東西,正餐和點心之間時間間隔過短,孩子正餐時間就不好好吃飯。於是我建議如果孩子正餐吃的不好,家長可以根據情況減少點心的量,或者可以不用吃。

四、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喂。

孩子從一歲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飯,因此對於上幼兒園的家長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辛苦喂孩子吃飯。經常餵飯會影響孩子食慾,而且影響兒童手部技能和肢體技能的發育。如果之前已經喂慣了,那麼家長的方式要立即改變,告訴孩子長大了要自己吃飯,如果剛開始孩子不習慣不肯吃,就餓幾頓,肯定餓不著,只有從根源抓起,才會真正讓孩子自己主動的吃飯。

五、不要讓飯桌成為談判桌。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吃飯,多吃一點,總喜歡用一些物質的條件和孩子談判,比如要是你好好吃飯,媽媽就給你買玩具或出去玩,孩子很聰明,下次他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會不斷的和家長談條件,用無理的要求和吃飯交換,吃飯成了談判的物件或者任務,造成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在案例中,家長喜歡用孩子好好吃飯來換取孩子喜愛的玩具的方式,來促進孩子能更好的吃飯。可能剛開始能讓孩子吃的快一點,但是這種方法會讓孩子變得功利,把吃飯變成了任務。

五、用語言暗示,幫助孩子養成不挑食、偏食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不愛吃菜或某種東西,家長千萬不要說出來,更不能當面教訓孩子,也不要急於找替代品。就裝作不知道,該讓他吃什麼,就把什麼東西拿出來,家長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津津有味的吃著這樣東西,然後用非常“誘惑”的口氣跟孩子說,引起孩子的食慾:“今天的菜好吃極了!”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導,比如胡蘿蔔,你可以先吃一口,認真的品一下然後說出自已的感受,接著讓寶寶也試一口。一起品嚐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寶寶吃效果要好得多。

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寶寶非常渴望自已長大,這種渴望的表現之一就是學大人的樣子,大人經常做什麼他也會去嘗試。所以想讓寶寶有一個飲食的好習慣,那麼大人首先也得有一個正確的飲食習慣。

吃是人的一種天性,“讓孩子吃飯就是香”其實並不難,經過兩個星期的調整。可欣小朋友在家能夠獨立吃了,吃飯不在成為她們家頭疼的問題,從可欣父母輕鬆的笑容中我知道他們已經找對了方法。

幼兒園中班教育心得筆記篇5

你是個很棒的寶寶

在班級的日常活動中,老師大多喜歡“安靜”、“乖巧”、“聽話”的寶寶,可中班的寶寶們用俗語來講,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久而久之“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會容易被“另眼相待”。

每次寫教育筆記,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出一個小主人公——劉磊磊。劉磊磊性格比較犟,並且不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從他身上發現問題。我記得他媽媽跟我說過:“我這個孩子性子犟,你不對他凶一點兒他是不會聽的!”我聽後笑著回答:“我來試試看!”

一次,我上課呢,有位小朋友剛從興趣班回來,站在外面打不開門了,劉磊磊第一時間跑過去打開了門。我親他一大口:“寶貝兒,你真棒!我看得出你是個樂於助人的乖寶寶!”我這一表揚,他一下子變得很害羞。時間一長,我發現他喜歡幹一些讓老師高興的事情。比如:上課時,有小朋友打鬧,他會主動去制止那些小朋友、看老師的杯子空了,去幫老師打一杯水等等。在他的心中,他知道,我只要做對了,老師就會非常喜歡我。

其實每個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只是他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方式不同。換一種方式與其交流,結果也就變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