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精彩多篇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精彩多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一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為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侷限於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著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著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現,許久以來,他們並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後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蔘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著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二

張曉風散文集裡收錄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數《母親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祕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讓我們欣賞到她對大自然的那份狂愛和“一個人,帶一塊麵包,幾隻黃橙去朝山謁水”的那種率性。“乍醬草軟軟的在地上攤開,渾樸、茂盛,那氣勢把整個山頂壓住了。那種愉快的水紅色,映在她的臉龐上都不自覺地熱起來了!”張曉風眼中風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為嚇人的,靜靜的和令人怦然心動。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歡》流露出了張曉風的真實性情。張曉風向我講述著她喜歡的一切。她善於發現大自然社會中的真善美,向我們展示著生活中值得喜歡的種種。冬日清晨鄰居的一聲“早”,就會讓她覺得世界是這樣的親切,空氣中充滿了和善。如果我們也以一顆熱情的,善於接納的心對待萬物,那麼它們都將變成我所喜歡的。

由一塵不染而歷經炎涼滄桑直逼人世核心,彷彿自風平浪靜捲入狂風巨浪,張曉風有一雙寧靜清澈的眼睛,那裡因隱藏著百年憂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絲憂鬱,幾分憤怒,但更多的卻是自信,是擔當,是困頓中不失安祥,凡常裡有有莊嚴。浩大的場景。紛繁的群象,重大的事件,在張曉風散文中並不多見,但與那些濃墨重彩的長篇巨幅相比,張曉風的散文毫不遜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經驗和審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話,不妨去借閱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三

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

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裡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裡”。

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 uaw 張曉風的文章字裡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著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