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育筆記多篇精品多篇

幼兒園大班教育筆記多篇精品多篇

大班教育筆記 篇一

孩子鍾愛玩沙

咱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的戶外活動場地很大,就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塊沙地,平日咱們都不太留意,可是最近課下活動時,我發現總有三三兩兩的幼兒蹲在沙地裡玩沙子,有的還在堆沙子,有的不只在地上畫什麼,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這天戶外活動時,本來是安排滑滑梯,可是澤乾卻跑到我面前對我說:“教師咱們能不能玩沙子呀?”我想:何不借這次機會去看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呢!於是我領著孩子們來到沙地裡,這時他們象一群放飛的小鳥,“飛”到沙地裡忙了起來,一會兒工夫,子哲對我說:“教師你看我畫的村莊。”有的在畫樹和小鳥,畫得不好沒有關聯,用手一抹,重新開始,有的兩人一夥在堆小山,瞧孩子們那股認真勁兒,沒想到一塊小小的沙地,卻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透過這件事,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總以為玩沙髒幼兒不鍾愛。可是此刻我覺得孩子們在這塊沙地裡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玩兒得十分盡興。

大班教育筆記隨筆 篇二

“變變樂”是以想象為主的創意美術活動,該活動主要藉助一張特別設計的可合攏、展開的摺疊卡來進行。這張摺疊卡通過四次對摺,如同兩扇小門,“門”上已畫有簡單影象(如小蛇),拉開“門”后里面為空白,“門”上的圖案(如蛇頭和蛇尾)也自然被截開,這樣中間的空白處就給了幼兒充分想象的空間,幼兒可以通過在空白處添畫將其變為新的事物。在我園,這個活動已經有較成熟的方案,而我從研讀活動方案到實施活動,經歷了不斷站在幼兒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是否有必要進行集體教學《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應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援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在研讀這個活動方案時,我首先思考這個活動內容是否有必要進行集體教學。於是,我先進行了操作體驗,發現讓大班幼兒僅在個別化學習中藉助原有圖形進行想象,並用連線的方法表現新影象,有一定難度。後來我又向活動方案的提供者沈老師請教。沈老師和我分享了她自己探究的歷程:之前她嘗試過將操作材料投放到個別化學習區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大多數幼兒難以完成,原因是幼兒沒有掌握方法。看來,這一內容有必要開展集體教學活動。

●如何引導幼兒開啟思路在前期操作體驗時,我認識到如果原形過於具象,就會阻礙幼兒的想象。那麼如何啟發幼兒想象,開啟幼兒的思路呢?我首先對原形作了調整,以簡單圖案為主,去掉細節部分,以幫助幼兒借形想象。同時,我在教研組活動中提出了上述問題。經驗豐富的教師與我分享了他們的策略,比如,教師可通過有效追問進行啟發,或讓幼兒互相啟發,教師還可以創設情景啟發幼兒思考。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漸漸有所領悟,活動中,當幼兒思路被侷限時,我便通過有效追問或讓幼兒互相學習來幫助幼兒開啟思路。比如,我問幼兒:“沒有身體的小蛇可以變成什麼?”幼兒沉默了片刻,說“像一條折斷的蛇”“像毛毛蟲”“像蚯蚓”“像小芽芽”等,看來幼兒仍然脫不開小蛇的原形。於是,我首先肯定幼兒的想法,接著追問:“花園裡有小芽芽,還有什麼?”有幼兒馬上說道:“還有烏龜!”幼兒的思路逐漸打開了。我及時鼓勵他們:“接著想,還能變什麼?”我還有意識地將摺疊卡轉個方向,如將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小蛇”轉一轉後變為垂直方向的“小蛇”,以啟發幼兒換個角度思考,從而產生新的想法。這一環節就是要讓幼兒盡情表達,大膽想象,理解“變”的方法。

●如何解決教師“教”的痕跡過重的問題在第一次組織活動時,我發現不少幼兒參與的興致不高。教研組的教師與我一同分析原因,認為活動中教師“教”得過多,遊戲規則、玩法都由教師直接告訴幼兒,沒有給幼兒表達表現的機會。研討中,有的教師認為美術活動中不教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師認為教師的教可能會限制幼兒想象的空間,剝奪幼兒自主表達表現的機會。我的體會是,美術活動中必然有需要教的內容,關鍵是怎麼教。若教師急於向前進一步(急於教),幼兒可能就會往後退一步(不願思考或懶得思考)。在這裡,教師所扮演的應是一名“隱形”推動者的角色。

比如,在原方案中教師直接告訴幼兒遊戲規則:一要“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二要把“變”出來的東西畫在摺疊卡里面。對此我作了調整,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自己制定規則:“你們認為自己的寶貝跟別人一模一樣的好,還是把寶貝變得獨一無二的好?今天我們玩‘變變樂’的遊戲,你們覺得是把想變的東西畫在摺疊卡的外面讓別人一眼就看到是什麼好玩,還是畫在裡面讓大家猜猜是什麼好玩?”儘管規則依舊是預設的,但我改變了表達方式,淡化了“教”的痕跡,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幼兒內化了規則。又如,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我會請同組幼兒說說想變什麼,引導幼兒互相聽取同伴的想法,從而將自己的寶貝“變”得跟別人不一樣。

●怎樣讓分享交流更出彩美術活動中,分享交流環節也是“重頭戲”。原方案中教師以集體呈現作品、逐個介紹為主,既花費時間又缺少趣味。因此,我提出了“怎樣讓美術活動的分享交流更出彩”的問題。問題提出後,教師們在教研活動時對分享交流的價值作了分析,即分享交流的目的是傳遞方法、梳理經驗、延續興趣。接著,我圍繞這三點對分享交流環節作進一步完善。我通過“變身”遊戲讓幼兒互動起來。“一二三,變身!”請幼兒互相猜猜同伴變的是什麼。幼兒在“變”和“猜”的遊戲中感受創造、表達的樂趣,學習“變”的方法。幼兒無論猜對與否,過程都是“好玩”的。

孩子在發展,我也在成長。我意識到:只有對幼兒的學習特點及發展規律有足夠的認識,才能提高集體教學的適宜性和有效性。

大班教育筆記 篇三

燕燕是我班比較內向的女孩,在老師面前特別不自在,連走路都妞妞捏捏的,生怕老師“吃”了她。上課時她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每當老師請到她,她總是慢吞吞地站起來,低著頭一言不發,你再三引導鼓勵,她就是不說一個字,若把她“逼”急了,她就哭鼻子,真拿她沒辦法。可是據我瞭解,她在家的表現和在園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家裡的她能言會道,活潑調皮,根本不聽大人的話,很多時候,大人都用老師來壓她,說什麼:“你再不聽話,明天告訴你的老師!”

“你不好好吃飯,我給你的老師打電話”——雖然家長拿老師當武器壓住了孩子,可是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產生了畏懼老師的情緒,老師在她的心目中變得非常可怕,所以,她一見老師就滿身不自在。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時,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拿老師

做擋箭牌,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批評孩子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然後再指出做的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光把眼睛盯著他的錯處,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見。

經過家訪,燕燕的家長認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誤,學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良方,並懇請老師共同努力,改變孩子的不良心態。而燕燕通過家訪後,與老師拉進了距離,不再像以前那樣懼怕老師了。老師的親切關懷,多次的鼓勵引導,燕燕進步了,上課時樂意回答問題了,課間也活躍了許多。

為了孩子能夠輕鬆愉快地健康成長。我們要注意幫助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輕鬆、平和的心態,多給他們一些賞識與鼓勵。實踐使我堅信:時時給孩子一份輕鬆,除去身上的壓力,會長得更高,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