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精品多篇)

單元整合讓教學活起來 篇一

教學中,我們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寫作中嘗試使用教材中所學的英語語言,接近半數學生幾乎沒有想過或嘗試過運用所學英語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寫作內容,少部分學生被動學習甚至放棄學習英語寫作。這提醒我們:英語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備課、授課時,是否忽略了應“授之以漁”,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學習英語寫作,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以單元話題為主線,整合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教材中與該單元話題相關的閱讀材料,加大可理解性閱讀的量,並根據閱讀的話題內容,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較為真實的情境。我要求學生根據寫作任務中提示的資訊進行練習,然後指導學生根據寫作評價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遵循“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的編寫原則,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主導,輔以功能和結構專案,有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每冊教材通常由六個單元組成,各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語言地道鮮活,從多方面強化語言技能的訓練。儘管七年級到九年級的英語教材中都會有同一話題為主線的螺旋上升的閱讀材料,強調了學習語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基於單元話題的這些教材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在九年級英語寫作教學中,筆者採用“話題整合”的方法,圍繞某話題對國中各年級的學習內容進行同類話題歸納,並開發課外資源,豐富教材中單元話題的閱讀材料,把寫作過程分為“依託話題的任務型寫作任務—分析寫作任務—討論拓展—限時寫作—習作自評互評”五個步驟,整個過程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著眼於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現以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8單元Keeping Safe為例,簡述如何基於單元話題整合國中三冊教材中所涉及的話題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進行任務型讀寫訓練,從而提高九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寫課前,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如Keeping Safe單元的中心話題是“安全自救自護”,屬於課標中話題13(Health)的第6個子話題(Accidents)和話題23(Society)中的第3個子話題(Rules and regulations)。本節課是一節寫作課,寫作總任務分別包括了校內安全建議、校外安全建議、火災自救建議以及交通安全建議。

本課寫作任務所談及的自救自護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緊密,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通過閱讀有關校內外的自救措施,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訓練閱讀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在發生傷害時採取有效、科學的自救,獲得自救自護常識,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傷害、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本課時,我通過讓學生製作安全建議書,訓練學生運用本單元資訊和語言以及網路資訊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通過閱讀課獲取並理解了第8單元語言材料中所涉及的有關學校安全規則等,但是,如何把所學習的內容輸出並遷移到筆頭完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安全手冊是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第8單元的閱讀材料,根據寫作內容要求提取相關資訊,筆頭完成安全建議書的制定。通過完成該項寫作任務,培養並訓練學生根據內容要求有機地將讀寫結合起來,提高書面表達準確性、連貫性的能力。本節課的學習結果是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因此學生還要初步學習根據寫作技能的評價標準從內容、語言和邏輯三個方面自評、互評,以達到書面交際的有效性。

通過一年的嘗試,我利用單元話題整合開發教材資源的活動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寫作材料、體驗分角色自主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與組內同學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真正對如何寫作有所感悟和思考,成為寫作課上的主人,形成了學生們非常喜歡的閱讀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自主寫作的意識、能力以及整體寫作水平。

單元整合讓教學活起來 篇二

縱觀二期課改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單元課文以主題組合,圍繞主題選編課文,圍繞主題安排各項學習內容,前後學習活動互相聯絡,每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突破了以往教科書結構體系的封閉、零散和乏味,富有吸引學生參與的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主題單元教學更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與生成,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策略,考慮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問題,變以往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既注意教科書同一主題下各部分內容的相互支援,也注意聯絡以往學過的內容,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現實生活, 做到瞻前顧後,整合備課,整體設計安排教學,發揮教材整合的教學效果,實施靈活而開放的教學。

整合是將系統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重組效應,從而發揮出系統更大的功能。單元整合教學就是圍繞單元主題和訓練目標,精心設計加以重整組合,將精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學習內容與訓練內容、閱讀理解與語言積累、口語表達、習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這個整體並不是以主題為紐帶將各部分內容簡單地串聯和相加,而是有機地整合。

因而,教師在備課、鑽研教材的時候應胸懷全域性,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注意內容之間的聯絡,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真正發揮教材整合的教學效果,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

單元整合教學應著眼於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

一、整體性

單元整合教學遵循“整體感知——部分體驗——整體感悟”的教學原則開展教學活動。

“整體感知”是在單元內容學習之前,進行單元“導學”。以單元開頭的“導語”部分為切入點,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聽錄音、看錄影、自己試讀或同座互讀互聽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初步瞭解本單元學習訓練的內容,初步感知單元主題的情感意識,孕育求知慾望;與此同時,教師相機指導收集相關資料,為各課學習做準備。

“部分體驗”指分課或分塊學習。該環節是一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學習活動過程。它依據教材特點,可順課次學習;也可依學生意願,從多數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開始,進行精讀訓練,其餘內容,可根據深淺難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學習方式;還可根據學習需要(如:或利於訓練朗讀的,或利於檢測學習的、練習口語交際的,或利於啟迪心智的,或利於豐實想象的,等等)進行學習內容的重組。同時,在進行單課或分塊學習時,注意課外資源的充分利用――課外積累為課內學習服務。

“整體感悟”,即學完本單元后,進行整體回顧交流:我學到了哪些知識(識字,寫字,詞、句、段、篇的積累,課文內容的理解,美、情、理方面的教育與感染,等等)?我掌握了哪些學習本領(識字寫字的本領,背誦、積累的本領,聽、說、做的本領,等等)?在此基礎上相機向課外拓展:一面組織彙報課外閱讀感受,交流積累收穫;一面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如:語文新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整合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讀懂導語,說說你讀懂了些什麼?通過單元課文的學習可以解決哪些問題。還想知道些什麼?通過導語學習讓學生整體瞭解單元課文內容,明確單元重點訓練目標。接著,引導學生瀏覽、通讀單元課文,邊默讀邊動動筆墨,圈圈,劃劃或作作批註,劃出不認識的字,詞,把不理解的問題或閱讀感受寫下來,有些重點的詞語(如課後練習中出現的)抄一抄,默一默。

然後,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教師適度引導學生找一找主題相似的課文。和《太陽》一課一樣同是介紹科普常識的文章是那一篇?《大樹醫生》和《白銀仙境的悲哀》都是告訴我們什麼很重要?鼓勵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勇於探索是哪兩篇文章,並將主題相似的課文進行重組,確定單元課文的學習順序和教學時間。

《太陽》和《空氣中的“流浪漢”》是兩篇介紹科普知識的說明文,應該讓學生精讀,通過閱讀了解太陽和灰塵的知識,體會其寫作特點。《白銀仙境的悲哀》旨在告訴我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應精講精練,在此基礎上對《大樹醫生》一課設計一些練習,以練習課形式學習此文。學習完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勇於探索的《姆潘巴的物理問題》後佈置語言實踐活動實驗準備,自瀆《奇妙的橘子皮》並完成語言實踐活動後完成習作《探索》。自讀課文《奇妙的橘子皮》內容較為淺顯,是學生的習作,寫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的事,可以作為習作例文進行教學。採用自主學習的模式結合語言實踐活動,藉助教師提供思考題和實驗表格重點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

最後,在學完整個單元六篇文章之後,對單元內容及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並與單元導語學習時的筆記進行對照,通過一單元的學習回顧,總結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解決了哪些問題,學會了,弄懂了什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不斷歸納,不斷總結。

新《課標》要求“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單元整合教學”便於從整體入手,藉助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初級求知慾望(這個單元內容怎麼都講這個呀?一定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章吧?),促其初步感知單元學習內容;在“部分體驗”學習活動之後,再回到“整體”上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全面把握。長期如此迴圈漸進,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能力會不斷提高,良好的語感也將隨之逐漸形成。

二、綜合性

進行“單元整合教學”,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習和運用領域,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方法的全面開放,使全體學生在相同或不同學習內容、不同學習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中開拓視野、薰陶情感、發展思維;在不增加負擔的前提下,使其獲知數量和獲知能力得到最優增長,為後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語文新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的整合教學就是以“學習單”為抓手綜合開展的。

學生邊學課文邊完成學習單,課外拓展部分可以讓學生學完一課後有意識地從課外閱讀中閱讀一些有關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或運動員等文章,當然也可以學完這一單元后在以後的閱讀中遇到類似的篇章時再將課外拓展部分完成。

本單元積累名言警句重點在於結合課文介紹的傑出人物身上所表現的品格精神也就是今後他們成功的因素。然而名人名言的積累更重要的在於運用,要學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平時的口語表達中恰當運用。因此這裡要求學生積累的名言有的是老師給他們聽記的,有的是以前曾經積累過的,鼓勵學生將名人名言在辯論會上作為道理論據加以運用,或在小練筆中加以選用,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將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用到作文中去。

隨著單元課文學習的深入,學生對成功者須具備的因素的認識必定逐步深入。沒有學習課文前自己對成功的認識怎樣,學完單元課文後又是怎樣理解成功的呢?相信學生認知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寫寫小練筆:《我眼中的成功》。當然,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成功,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成功,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成功對學生來說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那麼學習了這一單元課文後學生對成功情感體驗也應該有了傾述的慾望,這時也可以讓學生以《xx成功了》為題寫寫小練筆,可以寫自己,也可以寫同學、朋友、父母等等成功的事例,學生不會再為寫什麼、怎樣寫而煩惱了。作文結合本單元課文,可以選擇《聽爸爸、媽媽講我小時候的故事》,學習了6篇課文後學生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環境的渲染等的作用有了一定的感知,寫作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從而以讀促寫,讀寫雙贏,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單元課文資源整合,使有限文字生成無限資源,在整合中,主題由平面變成立體,由單薄變得豐滿,這一組教材中的每項內容不再是一顆顆的珍珠,而是由這些珍珠相互輝映形成的一道風景,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知識、情感、方法渾然一體的學習情境。通過這樣立體塊狀的單元整合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學生的思想形成強大的衝擊波,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更加開闊了學生視野,同時也使得學生不唯權威為上,對形成獨立的思考形式,富有獨創的思想意識有很大的作用。

三、實踐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著重培養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並非單靠課堂“言說”。“單元整合教學”,可依據兒童認知能力和獲知範圍,將課堂和其生活世界結合起來,依單元主題採取較為集中的方法途徑,學習收集有助語文學習的資訊資料。讓孩子通過與大量的語文材料(如圖片、文字、他人語言、環境等)直接接觸,開闊視野、積聚知識,逐漸形成整理並運用資訊資料於課內外學習活動的能力。

新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綜合練習4中的語言實踐活動的辯論會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在第一課時完成單元學習單,瞭解課文所介紹的6位傑出人物小時候的故事內容後就提出本單元綜合語言實踐活動的要求:單元教學結束要召開小小辯論會,討論成功需要哪些因素。為了更好開展活動,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解六位名人怎麼會成功的,他們的成功具備了什麼條件?並在深入研讀課文的過程中不斷完成單元學習單上的內容(成功的要素一欄),這是一個不斷建構認識的過程。這樣,單元課文都學完後學生一定會對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有了深入的感知,並掌握了一定的具體事例。

辯論會只是一種促進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語言實踐活動。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只要能學習運用能反映自己觀點的具體事例,既有觀點又有事實根據和道理論據即可。所謂事實論據即用事實說話,舉事例,而這一事例的敘述只要簡明扼要,有說服力即可,不必講究人物的塑造、環境的烘托等。因此讓學生預先知道本單元將要進行的語言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並有意識引導學生抓住單元學習單任務的填寫,結合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具體事例,感受成功必須具備的各種因素,就能為後期的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而所謂道理論據便是名人名言、警句、諺語等,所以學習單中還設計了積累名人名言這一欄。這些都在為單元綜合實踐活動作好充分準備。

從語文學習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單元的重點訓練的內容是預習習慣和方法的訓練。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那麼我們應該引導讓學生學會做上記號,然後隨著預習進一步深入,有些問題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如:生字查字典、部分詞語聯絡上下文或找近義詞理解,這些問題的記號可以擦去,還有些問題是不能解決的,一般來說不外乎:課文背景情況、含意深刻難以理解的課文內容(包括一些詞語),還有就是因課文而生成的新的興趣點,引發的新問題等,其中有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課外拓展去解決,而有些問題就是課文學習的抓手。最後,單元學習即將結束,可以將第22課《我不替你刷鞋》這篇自讀課文作為單元檢測材料,在課堂中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查學生的預習習慣,總結預習方法,從而凸現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整個單元整合教學圍繞主題內容,將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各種活動之間相互聯絡,密切配合。前面有佈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拓展、交流,讓學生經歷和體驗了整個實踐的過程,使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的培養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 篇三

蘇州大學文學院 宗 琪

【摘 要】文章結合國中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剖析了語文單元教學的現狀,並從進行單元重組、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讀促寫三個方面提出了提高語文單元教學有效性的對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對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絡,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現行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基本貫徹了這一精神,尤其是以人文主題來組織各單元內容這一特色,有利於師生進行人文、思想、情感、審美等教育,但這同時又容易產生語文單元教學中“人文至上”、形式化、讀寫脫節等弊病,增加了語言綜合運用教學的難度,影響到語文工具性這一根基的強化。所以在肯定語文新課改成果的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有很多地方還值得教師研究和反思。

一、語文單元教學現 uaw 狀剖析

1、教材組元不盡合理。單元教學的優勢就是通過遷移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體驗過程、掌握方法、內化情感的目的。現行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扭轉了過去“工具至上”的編排方法,以人文主題構建單元。這在強化人文教育的同時,卻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地位,增加了從單元角度整體建構單元知識點和能力發展點的難度。雖不乏一些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單元,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建築藝術”,其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幾篇選文均為不同風格的說明文,通過該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及語言特點能進行綜合理解。然而更多的單元組合則是“混搭”,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棗核》《最後一課》《古詩四首》等,除了都屬於愛國主題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語文”聯絡,教師只能從人文著手進行遷移整合,語文課上充斥著思想品德課的氛圍,缺少“語文味”。此外,單元與單元間的組合也很難尋覓邏輯性,無法體現單元教學目標間的層級遞進關係,以致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很難循序漸進地進行。

2、單元教學形式化。“以教讀帶自讀”是單元教學最具特徵的教學形式,然而,目前很多教師的單元教學都流於形式,如將單元教學當作幾篇課文的簡單相加,沒有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教讀課一講到底,恐有疏漏,卻很少給學生講規律、教方法;自讀課則放任自流,缺少引導,無法做到“瞻前顧後”和“篇間聯絡”,學生學到的都是零碎、片面、侷限的知識點,能力訓練無法系統、有序進行。另外,在科學化思潮影響下,教師試圖總結出單元教學的示範性流程,以期達到效率最優化,如山東省的“四步驟多課型”、廣東省的。“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模式等,筆者認為,這種程式化的教學過程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規律,不利於建設以生為本的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3、讀寫脫節。我國的語文教學普遍認可以“閱讀為基礎”,現行教材的編排以閱讀材料為主,單元教學也以閱讀為中心組織教學,這就導致寫作教學處於無時間保障、無系統教學計劃的狀態。具體表現在:①閱讀教學對寫作指導的作用薄弱、閱讀積累向寫作能力轉化的效率低下。閱讀教學過程側重於文字分析與情感體驗,多圍繞內容、選材、結構、語言、立意等展開,這本應與寫作教學相融合,但許多教師沒有進行整合。除了教學觀念和方法不能適應新課改外,編排教材時人文性為主的閱讀教學與工具性為主的作文教學間缺少系統聯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②有些教師在融入寫作知識教學時,或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或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很少留有寫作實踐的機會,因此,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貌合神離,效果很差。

二、提高國中語文單元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進行單元重組,突破教材組元不合理的瓶頸。鑑於現行語文教材偏重人文主題、弱化語言訓練的現狀,教師需立足教材,在單元教學中進行內容重組,以突破教材組元不合理的瓶頸。一線教師雖無法左右教材體系的編排,但卻可從單元教學需要和學情出發,積極進行基於語言運用能力的單元重組:設計合理的單元應予以保留並充分利用;設計欠妥的單元則應在深入解析單篇課文知識點的基礎上,將包含相同語文知識點的篇目同類合併,構成以“文”為主的新單元。在此基礎上,還可進行調序、增刪,調序是指理清新單元中各篇文章的主次關係,確定教讀篇目和自讀篇目。增刪是指忽略一些工具性較弱的篇目,增選一些符合單元教學目標且文質兼美的文章,以滿足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在以“道”組織的單元教學中,因其人文主題是並列的,故單元的順序排列往往缺乏邏輯性。當按“文”重組時,單元間應符合學習規律的合理排序,以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層級遞進,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轉變教學觀念,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單元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利於構建促進學生髮展的高效語文課堂。針對單元教學中出現的形式化弊端,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單元教學觀念,並以此為指導,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單元教學的突出優點是通過“以教讀帶自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教讀課承擔單元教學的主要任務,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注重規律性內容的梳理,切實起到“舉一”的作用;自讀課能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主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體驗中靈活運用教讀課上習得的知識,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真正達到“反三”的目的。其中,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合作是提高單元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這要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找準教讀課和自讀課之間的連線點,架起從教讀到自讀的橋樑,進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在單元教學的組織方面,教師可從1987~1988年版的人教社國中語文教材中汲取營養。根據單元目標,每單元均由一兩篇教讀篇目領銜,由此讓學生對單元目標產生較為深刻的理性認識,然後“舉一反三”,以兩三篇自讀篇目為拓展,以此鞏固學生的認識,最終落實到寫作教學上。

3、堅持以讀促寫,引導學生全面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針對讀寫脫節的教學現狀,教師應將單元閱讀教學中的相關語文知識與寫作教學相整合,引導學生把閱讀中積累的素材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切實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首先,教師可針對單篇課文中的某些寫作亮點進行課堂練筆,這既有利於豐富閱讀教學的形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寫作教學課時不足的缺憾。文中精彩的段落,可仿寫;課文的留白,可續寫;有懸念的結尾,可改寫;文章學完後,還可寫讀後感……教師也可綜合運用這幾種方式,通過寫作實踐,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單元內的課文側重點不同,訓練點也不盡相同,並非每篇課文都需找到其寫作訓練點,只要擇其一二、為我所用即可。

其次,單元教學進入尾聲時,常有一個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展開的作文訓練,這是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及對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現今的單元教學多以閱讀教學為先導,其對寫作教學的指導往往是“散兵遊勇”,缺乏系統性。如果能在單元教學中嘗試以寫作為先導,既能為閱讀教學指明方向,又能彌補現今系統性作文教學的缺失。為寫而讀,比泛泛而讀的成效要大得多,單元教學應當從單元的作文訓練入手,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目標,充分發揮每篇課文的示範作用。

實踐證明,單元教學自產生開始便為語文學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單元教學中注重作文教學是對語文工具性本真的迴歸,同時,教師也應正確理解新課標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家倫,趙黎麗。呼喚單元教學的涅盤[J]。中學語文,2009,(31):3-5.

[3]王家倫。呼喚單元教學的涅盤(之二)[J]。中學語文,2010,(7):9-11.

單元整合讓教學活起來 篇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單元整合教學已成為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它體現的是教師對教材乃至語文教學的整體化、系統化把握,有助於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從巨集觀角度對語文學習的普遍聯絡及內在規律進行探究,從而助力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落實。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單元整合教學有正確的認知,並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推動教學創新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一、國小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概述

長期以來,國小語文教學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導致教學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一大問題就是整合性不夠,教學結構較為散亂。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剖析和分解,導致語文學習資源的利用率難以有效提升,同時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普遍聯絡與內在規律也掌握不夠,使教學效率不高,難以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單元整合教學的優勢在於圍繞主題抓取教材內容重點,並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統整與融合,更加契合以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全新教學要求,既能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結構,又能從細節上促使學生對語文內涵有更為深切而準確的把握。在實際運用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模式時,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相應的特點,從而實現對該教學模式優勢的充分利用,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

1、教師應強化教學中的對比性

單元整合教學意味著將語文教材按照單元進行剖析和把握,而除了對比各個單元的內容,還要對比單元內部不同的課文,實現整合與對比的協調,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教材共性及特性問題,促使學生準確理解知識要點。

2、單元整合教學需要強調整體性

在進行整合時,教師必須按照一定的主題、特性進行操作,不能隨意整合,應以促進學生髮展為重要目標,圍繞學生實際需求以及特定主題等進行教學內容整合,形成完全符合教學需求的教學內容,保障單元整合教學質量。

3、單元整合教學具有高效性

單元整合意味著對重點內容的深度把握,同時對相似、詳盡的知識點進行統一講解和教學,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並保障實際教學的效果。

二、國小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

1、科學制定單元整合教學計劃並加以落實

國小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主要特點在於整合性強,即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整合,這意味著傳統教學計劃不再適用,需要根據實際需求科學制定合適的規劃,方能指導和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的每一個單元作為基礎,對單元內的課文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挖掘這些課文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共性與差異,進而提煉出對應的主題,為後續制定單元整合教學計劃提供重要依據。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需要重點從教學大綱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實現三者的有機協調,進而為教學活動的高水平落實提供保障。

從教學大綱要求來看,教師需要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和延伸,同時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如拼音、生字詞、造句、修辭等。對知識點進行合理壓縮,可以在教學中落實學習方法的傳授和培養,進而在保障教學效果的前提下節省大量時間,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對教學進行合理優化。

從教材內容的角度看,教師不僅要對單元內課文的教學進行合理規劃,而且要對不同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可以將同一本教材中主題相近或相反的單元進行對比教學,進一步突出單元的整體性與對比性,幫助學生以更加簡單、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

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師在進行單元整合教學規劃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因素,制定符合學生需求的科學計劃,讓教學更加貼合學生需求。

2、明確單元教學目標並優化教學內容

在實際運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先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基礎指導,進而保障教學的高效率,避免在教學活動中因為各種偏差而浪費大量時間,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對學生的培養作用。

在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設定,而非按照固定模板進行操作,防止教學目標與實際脫節。如,有的單元課文包含大量生字,教師便可以將生字詞學習作為教學目標;有的單元課文包含大量經典段落,值得學生反覆誦讀、研究、模仿和創新,教師可以將課文背誦與仿寫作為教學目標。而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則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讓內容可以完全為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服務。

在優化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重延伸拓展和刪繁就簡。不管是新課程改革要求還是從學生髮展角度看,都有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同時挖掘其中的重點,有效凸顯教學的高質高效。在實際操作時,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基本指導,以學生實際情況為重要參考,以各種渠道獲取的教學資源作為拓展重點,以單元整體性與對比性的協調為主要手段,構建起更加符合單元整合教學目標要求的優質教學內容。

3、探索先學後教的單元整合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時,教師一定要充分強化自主學習特性,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索收穫知識,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高水平的語文核心素養。單元整合意味著教學內容量的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突出教學重點和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等因素的影響,使學生的課堂內容吸收量有所增長,如果學生依舊是被動地跟著教師進行學習,那麼實際教學效果必然難以達到預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積極探索先學後教的單元整合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佈置單元整體預習任務,指導學生通過單元導讀、課文預習、生字詞記憶等方式,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簡單、系統的預習。單元整體預習既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也可以通過分組討論、提綱導學等方式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如,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以識字作為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識字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閱讀課文、研究寫作方法以及課文思想情感等。而在課後,教師也要佈置相應的複習指導方案,要求學生進行自主複習和探究,為深層次教學的落實奠定基礎。

4、落實教學評價並靈活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不僅可以反映實際教學情況,而且能為教學優化及教學水平提升提供重要依據。在單元整合教學背景下,教師不能再沿用傳統教學評價機制,而是要根據單元整合特性,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單元整合教學評價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從一開始的預習到課堂上的教學再到課後的複習等,都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成果等進行評價,同時要在知識之外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合理評價,儘量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教師應以教學評價結果作為重要參考,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同時針對性地採取合理措施進行應對和改善,靈活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單元整合教學水平,逐步探索高質量的教學模式。

總之,單元整合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有著較大的運用價值,十分契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值得教師著重研究、嘗試與運用。同時,教師應對單元整合教學有正確認知,掌握相應的教學方法及技巧,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的教學路徑,進而打造高質量的單元整合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