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總比輸血強,產業脫貧是真金

湘潭縣分水鄉永紅村是原有的三個小村合併成的大村。地理位置處於青翠峰、楊眉山、雲霞嶺三座高山腳下,分佈在九坳十八屯,人多田少,是一個地道的窮山溝。村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完全是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

造血總比輸血強,產業脫貧是真金

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村民改變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政府支援下,村民自籌資金,逐步實行了村級道路硬化,農村電網改造,戶戶通電,網路資訊也逐步完善。廣大農民除了種好自家的責任田,剩餘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掙錢,家庭經濟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可由於多方面客觀因素制約,全村仍有貧困家庭93戶,他們雖然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輸入式扶植,畢竟有限,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近些年,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和完善,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積極主動作為,採取外引內聯措施,積極宣傳鼓勵有技術、有一定經濟勢力的村民回鄉創業,採取公司加場地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種養產業。主動協助解決業主流轉土地中的具體問題,做好產業技術及產品經營管理的培訓服務,對外主動拓展經營渠道,暢通產業產品銷路。通過艱苦努力和不懈奮鬥,全村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的“三場”“一基地”,即一個湘中黑山羊養殖場,現有存欄羊保持在1100頭左右,年出欄在3至4000頭,產值達到400萬元。兩個養雞場,常年飼養存籠雞3萬隻左右,3到4個月出籠一次,銷路和雞苗供應全由對口公司負責,並由公司派遣技術人員專門負責飼養技術指導和防疫防病工作,年出籠成品雞8到10萬隻,產值2到300萬元。建立了一箇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380畝左右,主種金銀花、黃枝子和白芍三個品種。兩年時間,開始收穫,來勢喜人。還建起了一個脆牛飼養場,道路和牛棚已基本建好。同時規劃開發“白沙井”天然礦泉水,其水質經過省級以上化驗檢測,優質達標,正對外招商引資。全村已流土地3200畝,其中山林地2600多畝,讓村民獲了實惠。

在努力振興發展產業的同時,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主動向業主推動對貧困家庭的脫貧致富工作,各業主也願意承擔這項使命,開展扶貧幫困,走共同發展的致富道路,通過上戶調查,因戶因人制宜,主要採取兩種幫扶方式:第一,對困難家庭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通過培訓學習和實地傳幫帶辦法,逐步讓其在企業生產工作,得到應有的勞動收入。目前已安置了41人在各場地工作,他們積極性很高,各盡所能,力所能及,認真做好業主安排的各項工作,勞動收入2至3000元/月不等,使各家庭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海南黑山羊飼養場的飼養員陳仕兵,是個智力較差的孤兒,年幼時,父母早逝,由嬸母撫養長大。當飼養員快十年了,一年四季,不分冷暖,吃住在場,對飼養工作專心負責,吃苦耐勞,按時餵養,認真清掃,從不懈怠,業主非常滿意,這些羊也對他情有獨鍾,很有靈性,只要聽到他的腳步聲,就知道是做什麼事,由他擺佈,出欄在外放養時,他站什麼地方,羊鞭就插在什麼地方,一千多頭羊就圍在他的周圍食草活動,少數羊跑得較遠,他吆喝一聲,就都向他靠攏,他舉著羊鞭走到哪裡,羊就跟到哪裡,如影隨形,全村上下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羊司令”,業主一家人都呼他“司令”,很少呼他的名字。前年,在政府的支援下,由羊場業主替他規劃安排,在嬸母家隔壁場地建起新房,真正過起了獨立自主的生活。

幫扶的第二種方式,對一些有飼養能力的家庭,由業主指導協助建好簡易飼養場地,發放種苗和主要飼料,教會飼養技術,並及時巡查,做好防疫防病工作,成產品後,由業主統一收購銷售。全村現有11戶養羊,有25戶養雞,每戶一年收入增加了1至2.5萬元,全村90%的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扶,增加了經濟收入,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大家喜笑顏開,滿面春風。

在鄉村總結表彰大會上,永紅村評為全鄉的先進村,業主們都戴上了大紅花。鄉黨委書記在大會上總結的第一條重要經驗是“造血總比輸血強,振興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真金。”要乘勝前進,為建設美麗鄉村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