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家熊浩《萬世師表》

萬世師表

演說家熊浩《萬世師表》

(播放:我是演說家熊浩《萬世師表》)。

老師們,這段演講蕩氣迴腸又細緻入微,所表達的為人師表的情感也是深入人心。縱觀今天的教育,我們缺什麼呢?缺的就是陶行知這樣的萬世師表以及陶行知精神。

萬世師表德為先。“德”,按《辭海》解釋,有五個釋義。其最主要的意思就是道德、品德。“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百行以德為首”“做人先修德”。中國曆代的志士先賢都特別看重道德操守。過去人們經常講:“有德有才為聖人,有德無才為君子,無德無才為廢人,有才無德為小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德興則業興,德毀則人亡。一個人的道德就是立身之本。

所以為人處世要有公德,幹工作要有職業道德,當教師要有師德。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也是當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

我們講師德就要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一、講師德首先要講愛心。

看一個人是否愛熱愛他的工作,聽他講他的經歷就行了。如果他乾得很辛苦,卻很執著,那麼他是熱愛的;如果他乾得很苦悶,卻仍在堅持,那麼他是熱愛的;如果他失敗了很多次,卻沒有倒下,那麼他是熱愛的;如果他的語言裡充滿激動、期盼和等待,那麼他也是熱愛的;所以教師對學生要有真愛,要有大愛。談到愛學生,不能光愛學習好的學生,尤其是要愛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那些不愛學文化課還有點調皮的學生、甚或那些愛搞惡作劇你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你應該清楚,“寧養飛才,不養吃才”,掂起一條,放下一堆的人成不了什麼氣候。說不定你的教鞭下就能敲出個牛頓、愛迪生,敲出個魯迅、高爾基,甚或敲出個比爾·蓋茨來。

學生的愛好是多方面的,人才的標準也是多樣的。

美國教育家李維斯有則寓言《動物學校》。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設立學校,以教育下一代應付未來的挑戰。校方制定的課程包括飛行、跑步、游泳及爬樹等。為了便於管理,所有動物一律要修全部課程。

鴨子游泳技術一流,飛行課的成績也不錯,可是跑步就無計可施。為了補救,只好課餘加強練習,甚至放棄游泳課來練習跑步。最後磨壞了腳掌,游泳成績也變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績,只有鴨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課上名列前茅,可是對游泳一籌莫展,甚至精神崩潰。

松鼠爬樹最拿手,可是飛行課的老師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飛,不準從樹頂下降,弄得它神經緊張,肌肉抽搐。最後爬樹成績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

老鷹是個問題兒童,必須嚴加管教。在爬樹課上它竟然不理會老師的要求,堅持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第一個到達樹頂。

到學期結束時,一條怪異的鰻魚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強能飛、能跑、能爬的成績,反而獲得平均最高分,還代表畢業班致詞。

另一方面,地鼠為抗議學校未把掘土打洞列為必修課而集體抵制。它們先把子女交給獾做學徒,然後與土撥鼠合作另設學校。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全才,也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全才。要愛學生,就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讓他在某一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全家的希望和未來。“二大娘抱個禿娃娃,人家不誇自己誇”“一畦蘿蔔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愛。”“刺蝟誇自己的孩子是光的,屎殼螂誇自己的孩子是香的”。在父母的眼裡,沒有壞孩子,都是有材料的人。俗話講“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牆根”。所以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這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望子成龍的觀念也在隨之轉變。幾首民謠折射出了這種變化的軌跡。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了,跟官長,

扛大槍,吃兵餉,撐門勢,作棟樑,

誰敢訛咱他想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當個司務長,

既吃饃,又喝湯,街坊鄰居也沾光。”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當個小隊長,

工分不少掙,整袋糧食往家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了進工廠,

承包企業有油水,爹孃跟你把福享。”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了,當局長,

地位高,臉面壯,手裡有權辦事爽。

坐轎車,住樓房,看看排場不排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兒啊兒,快快長,長大了進學堂,

十年寒窗讀碩博,美英德法去留洋。”

父母的用心可謂良苦,希望可謂殷切,目標可謂務實,哪怕當個小小的司務長,也就心滿意足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人,培養成才,哪怕去當個小小的司務長。

所以要想讓學生成才,就要愛學生,你要愛學生,就要用真心去開發學生的好奇心,用愛心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用熱心去鼓勵學生樹信心,用誠心提倡學生有野心。野心大的就鼓勵他當總理,野心小的就鼓勵他當司務長。

好奇、好問、突發奇想、愛打破沙鍋問到底是學生的固有天性。

有這樣一個例子,也是一個老掉牙的例子。就是獵人打鳥。

老師在提問學生:樹上有十隻小鳥,獵人打了一槍,打死一隻。樹上還有幾隻小鳥。同學們都齊聲回答:“樹上一隻也沒有了。”可有一個學生舉手報告:“老師,我能提幾個問題嗎?”

老師說:“可以呀,你提吧。”

這個學生說:

“第一,樹上是不是真的是十隻小鳥?會不會數錯。”

老師說:“就是十隻,沒有數錯。”

“第二,獵人槍法準不準?如果打了一槍,沒有打中呢?”

老師說:“真的打中了。”

“第三,獵人用的槍是不是無聲獵槍?”

老師說:“不是。”

“第四,樹上的小鳥有沒有聾鳥?聽不到槍響?”

老師說:“沒有。”

“第五,即使真打下了,但小鳥未掉下來,如果還掛在樹杈上呢?”

老師說:“沒有,真掉地下了。”

“第六,鳥窩裡有沒有不會飛的小鳥?還在鳥窩裡?”

老師說:“沒有。”

這個學生最後說:“假如你回答的都對,那樹上真的沒有一隻小鳥了”。

還有個例子,老師講《小麻雀》這一課,“一隻小麻雀掉在地上,一條狗想吃掉它。老麻雀挺身用翅膀護住了小麻雀,和狗對峙著。”老師出的思考題是:“1、這表現了什麼?2、狗為什麼不敢吃小麻雀?”老師總結說:“這表現了偉大的母愛。狗為什麼不敢吃小麻雀?因為有老麻雀保護。”有個學生提出疑問:“課文從頭到尾沒有說明老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怎麼能說是母愛呢?狗還能怕老麻雀嗎?而是狗通人性,被感動了。”

老師說:“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重新進行總結。這表現了純真的親情,這親情也感動了這條還講點良心的狗。”

這些都說明了孩子的思維是積極的,是發散、開放的,是大有潛力可挖的,千萬別認為孩子在鑽牛角尖,在給你找麻煩,找難看。應予保護、支援鼓勵、提倡。

孩子雖小,都是有自尊心的。連我們所謂的差生也是有自尊心的。要愛學生,就應該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名為《舉起你的左右手》。

一位教師上課時偶爾發現一個平時從未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舉起了手,於是就讓他起來回答問題,可他還是沒回答出來。課後,老師找到他,心平氣和地詢問他不會回答問題為什麼舉手,他有些羞澀地告訴老師,別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會,從未舉手回答過問題,罵他是大笨蛋,為了顧面子而違心地舉起了手。老師發現了他還有自尊心這個閃光點,認為經過教育幫助是會趕上來的。於是老師就告訴他,假如你上課認真聽講,是能聽懂的。如果你不會,就舉起你的右手,我不提問你,如果你真會,就舉起你的左手,我才提問你。

後來他真的舉起了左手,老師提問了他,他回答上來了。如此幾次,同學們就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他信心更足,學習成績很快就趕上來了。

還有個故事是:一位山溝裡出來的中學生第一次乘火車遠行,由於口渴便買了一桶健力寶,但他從來沒喝過這種飲料,不知如何開啟,幾經試驗他決定用水果刀撬開。他的這個舉動被一位帶孩子的年青母親發現了。

這時,他忽然聽見對面的婦女對兒子說:“兒子,把健力寶給媽媽拿過來。”等到孩子遞過來飲料,婦女注視著拉環,餘光看著中學生,只聽“嘭”的一聲響,健力寶打開了。隨之,車廂裡又傳來一聲響,中學生的健力寶也打開了。

許多年後,這位中學生仍然對這件事記憶猶新。他感激那位善良的婦女,感謝她那沒有讓自己尷尬而又無私地幫助了他的人。因為她沒有直接教他開啟易拉罐的方法,而是間接地完成了這個過程。很顯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非要講明意圖,關鍵在於尊重被幫助的人,讓受助者心情愉快地接受你的幫助。

在課堂上,“幫助”已經成了課堂上的主題詞。要是有誰回答不出來問題,老師就會對大家說:“誰來幫助他?”於是乎,小手林立,一個個都很樂意充當救世主。而被幫助者往往顯得很無奈,只好唯唯諾諾地接受大家的幫助。學生長期接受這樣的教育,還會有自信心嗎?會正確理解幫助嗎?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多換位思考,少說“誰來幫助他”之類的話,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總的來說,教師要愛學生,特別是要愛那些愛鑽牛角尖的“問題”學生,這也是師德規範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二、講師德就要作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些格言警句,都說明一個道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示範的作用是重要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學生寫文章特別喜歡用“了”字。有一次,學生寫了一篇文章,通篇用了很多“了”字。老師看後,提筆批道:“你用了,太多了,再用了,就不好了。了要被你用了了。為了不把了用了,今後不要用了了。”

別人看後諷刺說:“師用了,徒用了,了多的毛病怎改了?別改了,別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了要用了》這個故事,揭示了“上樑不正下樑歪,二樑不正倒下來”“上行下效”“有什麼樣的師傅就有什麼樣的徒弟”的道理。

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嗎?要求學生做作業,字型要工整,可老師的板書及作業的批文卻龍飛鳳舞,沒人能認;要求學生自習課上要保持安靜,但老師卻在自習課上旁若無人地接打手機;要求學生進校門要下車步行,可部分老師卻飛車闖入,全然不顧值周學生的那詫異不解的眼光;參加全校師生大會,部分教師在臺下竊竊私語、談笑風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必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我們必須首先不做,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排頭,做學生的標杆。

三、講師德就要虛心好學,不居功、不自傲。

毛主席曾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時事在劇變,知識在更新。我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的信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經驗都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許多經驗都具有指導性意義,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完善自我,彌補自己的不足。尤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教師,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手段已成一項重要的必修課。老皇曆不能再看,老辦法不能老用。“一支粉筆打天下”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把學習新的知識作為我們的終生任務,當成一種修養,一種責任,一個追求目標。只有自我加壓,不斷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練就新本領,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險。

學無止境。 “天不言自高,地不誇自厚”。人不能關起門來踩高蹺,光看自己高。不能自吹自擂,目空一切。不能夜郎自大,“臭”字怎麼寫,“自”“大”一點。意思是自大一點就臭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秀才,自認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誇下海口,我沒有不認的字,沒有不會寫的文章。一個農婦聽說了,就找到他說:“我不認字,你代我給在外經商的孩他爹寫封信吧。”秀才滿不在乎地認為這還不是小菜一碟嗎,就滿口答應了。你說寫什麼吧。

農婦說,

“lie liu娘叫聲lie liu爹,lie liu在家不nie tie,

早來三天你還能見,遲來三天洌lie liu lie。”

秀才一聽,洋鬼子看戲——傻眼了。他不會寫。這個秀才以後再也不敢自吹自擂了,老老實實繼續學吧。

現實生活中,有些年輕人,稍稍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尾巴翹到天上去了。有位哲人說,“如果人要翹尾巴,那就離猴子不遠了”。這是很有點哲理的。這裡有兩段歌詞,是對這類人的一種警示。

第一段歌詞,題目是《問》

“參加工作,你為了什麼?

工作當中,你做了些什麼?

多年以後,你能留下點什麼?

留下點什麼,去讓人評說。

是誰教你讀的書,你為誰而上的學,

是誰給你一支筆,還有你那辦公桌。

是誰幫你上的路,你的資本是誰給的。

你說,翅膀硬了,應該為誰飛翔著,

怎樣飛翔才遼闊。”

第二段歌詞是著名笑星潘長江的一首歌。題目是《別忘了自己是誰》

走遍了江南海北,領略過生活的甜美,

不管是鮮花環繞,還是掌聲如雷,

我時常問自己,我是誰?別忘了自己是誰!

颳風不一定下雨,下雨不一定打雷,

得到的不一定是福,失去的不一定是虧。

平平常常才是真,實實在在才是美。

本本分分心無愧,瀟瀟灑灑過一回。

生活中有喜有愁,往前走無怨無悔。

不管是苦難陪伴,還是幸運相隨,

我時常問自己,我是誰?

讀完這兩段歌詞,掩卷深思,我們就得經常問問自己是誰,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自己肚裡到底有多少墨水,自己有多少值得自吹自擂的地方,只有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謙虛的胸懷,才能不斷進步。

四、講師德就要講團結,講協作,講謙讓。

眾所周知,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效益,團結就是生命。我們要發揚團隊精神,利用集體的智慧去戰勝困難,利用集體的力量去創造輝煌。

講到協作,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是《天堂與地獄》。

有個孩子請神仙告訴他天堂與地獄的區別。神仙就帶著他去看兩個房間。在第一個房間,孩子看到一個擺滿美味佳餚的高臺,可惜所有的食物只能用三尺長的筷子去夾。這時一群餓漢衝進房間,用筷子夾起食物就往嘴裡塞,卻怎麼也吃不到,急得直哭。神仙說:“這就是地獄。”在另一個房間,同樣的高臺、同樣的食物、同樣的筷子,但取食者卻彼此幫助,你餵我吃菜,我餵你吃肉,三尺長的筷子運用自如。神仙說:“這就是天堂。”

還有個故事就是三個和尚接力挑水。

一人去挑,有些吃力,兩人抬水,功效太慢,三人一人挑上一段,既輕鬆又快捷。這就是團結的力量,這就是協作的效益。

第三個故事是:有一天,一個瞎子和一個瘸子在一間屋子裡時,忽然房子著火了。在四周無人的情況下,瞎子和瘸子誰也跑不掉。在生命的緊急關頭,瞎子藉助瘸子的眼睛,瘸子依靠瞎子的腿,兩人來了個“瞎子背瘸”的逃命方式,結果二人都活下來了。瞎子看不見,瘸子行不便,面對火海,如果各自一門心思逃命,可能葬身火海。但兩人巧妙組合,就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變平凡為神奇。

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互幫互助就是天堂,自私狹隘就是地獄。我們在工作中切不可各唱各調,各吹各號,各自為政,獨往獨來。

講到謙讓,有個故事。

古時,有個人在京城做高官。收到家裡寄來的一封信,說與鄰家因宅基地糾紛大打出手,讓他回家處理糾紛。他沒有回去,只是回了一封信。信只有四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裡人見到信後,冷靜妥善地處理了糾紛,兩鄰家又和好如初了。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矛盾。你對我班的學生不負責了,你批改我班的學生作業不認真了,他又說我小話,到領導那裡打我小報告了。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應該高姿態,大度量,謙讓有加,不拘小節。明白“人心換人心,八兩是半斤”“你待我一尺,我待你一丈,你待我一丈,我待你天上”“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寬”的道理。切不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你給我個七年級,我還你個十五。這樣只會一損都損,兩敗俱傷,產生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我們在共同的工作和學習中,還應該多理解、多信任,少猜疑。疑心是團結的大敵。有些話是說者無意,但聽者有心。所以我們說話應注意場合和物件。切不可對著禿子說光亮、對著瘸子說地不平,對著麻子說坑人。若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別人的猜疑。有些人很容易去對號入座。這個人是不是在指桑罵槐、是不是在影射我,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請客。準備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張三、李四、王五三個人都如期到了,唯獨趙六還遲遲未到。於是主家就自言自語:“該來的怎麼還不來?”張三一聽,心裡想,主家說“該來的怎麼還不來?我是不是就是那不該來的。”於是,張三站起來就走了。主家一看張三走了,就說:“你看,不該走的又走了。”李四一聽,心裡想,主家說“不該走的又走了,那我是該走的了”。於是,李四站起來也走了。主家一看李四也走了,就說:“你看你看,我又不是說他。”王五一聽,心裡想,主家說“我又不是說他,就剩我一個人了,看來肯定是說我了。”於是王五站起來也走了。最後主家的客也沒有請成。

平時我們不是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嗎?有人說某某某如何如何,他馬上就會對號入座,說話的人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是不是在說我。奉勸大家遇到這樣的情況都要泰然處之,行若無事,對號入座可以,但應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基本原則,不可因這一點小事心存芥蒂,鬧起糾紛。

五、講師德就要講奉獻,甘清貧,講寬容,心態和,不攀比。  

教師是一個令人尊重和崇敬的職業,但又是個清貧的職業,也是個撐不著餓不死的職業。有人說,“老師象把鹽,味道有點鹹,人人離不了,就是不值錢。”還有人說教師“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馬差,出力比牛大”。更有甚者,撰寫對聯來描述教師,“聽狗叫看豬臉課時加重收入在減;教畜生哄笨蛋生不逢時誨人不倦。”“囊中羞澀無權無勢人生坎坷心憔悴;居無定所難已成炊衣帶漸寬終有悔。”這話說得雖有些偏頗,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教師確實辛苦。所以怕吃苦就別當教師,想發財就別當教師。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應該耐得住清貧,就應該多講付出,少爭索取。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回報太少,心理上有些失衡。還有極少部分人,工作拈輕怕重,唯恐多幹,可爭起榮譽來,斤斤計較。須知,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付出與回報是對等的。

這裡有個例子:    

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門前有尊雕塑,是一匹馬。什麼寓意呢?按照我們的理解是:馬到成功,做千里馬,等等。可這尊雕塑的文字說明卻是這樣的:

這是一隻被剝了皮的馬。小馬駒長大後出來工作了,第一家主人讓它天天干重活,雖然草料也不錯,但幾天後,小馬駒受不了,不幹了。於是它來到了第二家,這家活是不多,但草料少,小馬駒又走了。第三家主人是一個皮匠,這裡沒有活幹,給的草料也多,小馬駒高興極了。但不久,小馬駒就被剝了皮,因為皮匠就是為了要它的皮。

原來,美國這所學校想通過馬的故事告訴孩子們:

付出與回報是對等的,如果只想回報而不願付出,最終會走向毀滅。年青人剛走向社會,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踏實肯幹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有些青年人,總覺得當教師太辛苦,不安心工作,見異思遷,想改行。可當商人,又怕賠,當工人,又嫌工資低,當警察,又怕有危險,當幹部,又有危機感。這使我想起一首歌謠,寫出來,奉獻諸君,以資借鑑。

毛毯織不齊,就去學編籬;

編籬編不緊,就去學磨粉;

磨粉磨不細,就去學唱戲;

唱戲不入調,就去學抬轎;

抬轎走太慢,就去學整傘;

整傘難扎把,就去學算卦;

算卦難求神,學得撮草繩;

撮繩難選草,選學捉跳蚤;

跳蚤會蹦彈,百事都為難。

這歌謠,老而又老矣,但諷喻總想改行百事為難的人,即使在今天,也頗有意義。有此毛病的人,不妨對照對照。

文人相輕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惡習,嫉妒眼饞是為數不少的人的痼疾。他擔的是重點班,我為什麼不能擔;他評上了教壇新秀,我為什麼不能評;他評上了優秀教師,我為什麼不是。他班是先進班集體,我們班為什麼不是。他是優秀工作者,我為什麼選不上。他沒有從自身去找差距、查問題,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取得一點成績,心裡就不平衡,就產生嫉妒情緒,就會傳播些不合時宜的閒話。有時還會捕風捉影,無中生有。說張三長,道李四短。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傾向。我們經常講,“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所以我們應該做到“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對他人的閒話,一笑置之,埋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別人胡說八道去吧。

魯迅先生說:“ 患嫉妒者好象矮小的侏儒,總是瞪著不示弱的眼睛,但自己並不是努力長進,而是千方百計地想把別人拉矮,同他穿一個號碼的褲子才行”。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人不會嫉妒樹木的高大或獅子的勇猛,只會嫉妒一個地位與他相等,工作也與他相同的人”。

所以要強但不要嫉妒。今天,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施展自己聰明才智的廣闊用武之地,而不必嫉人之賢,妒人之能。

你是一枝梅花,自有梅花的清香,何必嫉妒桃花的嬌豔;

你是一枝蘭花,自有蘭花的高雅,何必嫉妒玫瑰的風采;

即使一棵牽牛花,似乎其貌不揚,但枝柔蔓繞,喇叭吐蕊,別具一格,又何必嫉妒荷花的亭亭玉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應深刻地去領會其精神實質。所以,臨淵羨魚,空流口水,退而結網,才是正理。

他講了一節優質課,我也可以認真準備一下,講一節更加出彩的,讓別人對我也刮目相看;他發表一篇論文,我也寫一篇,發表在更高一級的刊物上。

只有這樣,才能比翼翱翔,各逞其能,你追我趕,競相成才。

另外,對其他人的一些嫉妒或非議,應泰然處之,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素質、修養的綜合表現。

寬容,是一種胸懷,是維繫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重要因素。

寬容,是一種力量,正是有了寬容,人們才協作著從野蠻走向文明。

寬容,是一種藝術,為了目的,用寬容去融化一切。

著名作家王蒙說過:小事情上傻一點,該健忘的就健忘,該粗心的就粗心,該弄不清楚的就不清楚,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如果只會記不會忘,只會計算不會大估摸,只會精明強悍不會丟三落四……你的心理不全——二尖瓣不全還麻煩,您得吃藥了。

雲南“錢王”王熾在長年的商海拼搏時領悟出了經商的商道,他說:

“說我,羞我,辱我,罵我,毀我,欺我,騙我,害我,我將何以處之?

容他,憑他,隨他,盡他,讓他,由他,任他,幫他,再過幾年看他”。

你真正做到了寬巨集大量,對方也會謙讓有加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任何事情不能讓人人都稱心滿意。世上絕對公平的事是沒有的,只有通過努力而得到的相對公平。我們只要認為公正就行。如最簡單的例子,單位分蘋果,不準開箱,按順序搬,有的拿到的蘋果就大一些,有的相對就小一些,這絕對公平了嗎?並不絕對公平,但這種方法是公正的。再難乾的工作總得有人去幹,評職稱總得有個誰先誰後,小蘋果總得有人要拿。所以對生活中的很多事,如評職稱、評先進、調工作、分任務等,我們都應該敢於直面現實,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

這裡有個故事《處此不準寫》。

一塊牆壁因人們胡亂塗鴉而髒汙不堪。主人於是就派人將牆壁粉刷一新,並且寫上了五個鮮紅的大字“此處不準寫”。

後來一個人走過來看到了雪白牆壁上的“此處不準寫”五個大字,思忖了一會,就寫下了“為啥你還寫”,然後慢悠悠地走了;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前兩句話,憤憤不平地也寫了一句“你寫我也寫”,然後邁著方步心滿意足地也走了;第三個人走過來看到了前三句話,於是不加思索地又加寫了一句“不寫白不寫”,隨之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們現在再回頭來品味一下這三個人寫完後的神態。第一個人寫完後慢悠悠地走了,第二個人寫完後邁著方步心滿意足地也走了,第三個人寫完後高高興興地走了,為什麼?心理上平衡了。

還有個故事是,有四個人自己兌錢在一起喝酒,一個姓姜、一個姓黃、一個姓秦、一個姓孫。四個人要了八個菜。姓姜的提議說:“今天我們每人要說一句俗語,這俗語裡要嵌入自己的姓,說對了就吃菜。”大家一致同意。

姓姜的說:“我姓姜,姜太公釣魚”。

說完,他把八個菜中的魚給拖走了。

姓黃的說:“我姓黃,黃鼠狼偷雞”。

說完,他把八個菜中的雞給拖走了。

姓秦的說:“我姓秦,秦始皇吞併六國”。

說完,他把剩下的六個菜全拖走了。

姓孫的說:“我姓孫,孫悟空大鬧天宮”。

說完,他把桌子給掀了。

四個人最後酒也沒喝成,不歡而散。

如果大家都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對姓名就對姓名,該共同吃菜喝酒還共同,就不會搞得酒喝不成,就不會不歡而散。這是典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狹隘意識。

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時還真應該學學“阿Q”,發揚點“阿Q”精神,學會自我安慰自己。

吃了虧的人說:吃虧是福,權當交學費了。

怕老婆的說:有人管著好呀,啥事都不用操心。

夫不下廚,妻跟人說:整天圍著鍋臺轉的男人沒有出息。

裝修的木地板處處是疤,主人說:有疤才叫木地板。

住一樓的人說:一樓好,出入方便,省得爬樓梯。

住頂樓的人說:頂樓好,上下鍛鍊身體,空氣新鮮,不會有人打擾。

有了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們的生活就多了些彈性和韌性,凡事就不必去鑽牛角尖了,由此減輕了生活的壓力。

著名作家契訶夫說得好:“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燒起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帝,幸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被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幸虧這根刺不是扎到眼睛裡;要是有窮親戚來找你,那你應當高興,幸虧來的不是警察;要是你有一顆牙痛,那你應當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牙痛。”

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生大智慧。人的一生,總是不停地在比較。問題是要選好“參照系”,凡事要對比,不要攀比。對比是理性的,取長補短,見賢思齊,催人上進,令人愉悅;攀比是盲目的,怨天尤人,心理失衡,愁緒鬱結,何苦來哉?

遇到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應學學一九七七年參加大學聯考的兩個河南農村考生。他倆在參加考試時,很多題不會作,於是就各寫了一首打油詩:“國家讓我考大學,隊長叫我去挖河,打開卷子我不會,明天還幹我的活”。“朝遊相國寺,暮遊禹王臺,今年考不上,明年我再來。”

如果我們都能有這樣的胸懷和度量去對待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情的話,什麼事情就都好辦了。

六、講師德就要樹立信心,直面現實,搶抓機遇,勇創佳績

有信心不一定會贏,沒有信心一定會輸;有行動不一定會成功,沒有行動一定會失敗。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在抱怨自己為什麼不能當組長,為什麼不能教重點班。只怪自己機遇不好,命運不佳。因而心灰意冷,喪失信心。實際上機遇是均等的,道路是通暢的。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這樣兩個關於命運的故事。

有三個建築工人,在共同砌一堵牆,這時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呢?”第一個人頭也不抬,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嗎?在壘牆。”第二個人抬起頭來說:“我們要蓋一座房子。”第三個人邊幹活邊唱歌,臉上滿是笑容:“我們在蓋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裡幸福地生活。”

十年以後,第一個人仍是一個建築工人,第二個人成了建築隊的帶班隊長,第三個人成了他們的總經理。

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前途是光明的。

還有個故事是,有三個學生參加畢業的最後一次考試。第一個學生用作弊的手段通過了考試;第二個學生給判卷老師送了點禮品,也湊合過關;第三個學生老老實實答題,憑著所學的知識順利通過考試。

五年以後,第一個學生成了商界奇才;第二個學生成了政界官員,第三個學生在某學校教書。

又過了五年,第一個學生因涉嫌詐騙而鋃鐺入獄;第二個學生因貪汙受賄被革職查辦;第三個學生因教學成績突出,被評為高階職稱,分配到一套房子,工資翻了三番。

故事告訴我們,生活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現實又是嚴峻的。路在自己腳下,命運在自己手中。我們既不要怨天,也不要尤人。要有信心,有恆心,有耐心。不相信命運,只相信奮鬥。只有踏踏實實努力,兢兢業業奮鬥,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成績。

總之,“師德”這個話題是個永恆的話題,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什麼說是個沉重的話題?因為在我們的部分教師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有悖於師德形象的不良傾向。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整體素質,為我們所鍾愛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我以這幾句話結束今天的交流。

依法執教,以德育人;愛崗敬業,盡心竭力;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團結協作,攜手共進;

廉潔從教,以身作則;精業勤業,治學嚴謹;

尊重家長,共同育人;為人師表,明德惟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