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心得體會多篇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多篇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1

總之,通過一年的學習、生活,感覺無論在思想上、觀念上和看待問題的方法上都有很大收穫,對西方社會的制度、文化、習慣等方面也加深了了解,這一年的經歷將會對我今後的工作產生積極的、深遠的影響。非常感謝院裡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感謝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及林國輝博士給我提供的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條件,還要感謝院人教局的各位領導和工作人員給予的大力支援和幫助。

這個專案已接近尾聲,回家的喜悅如潮水般湧來。這專案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不論從最初理念到後來實施階段都是非常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由於這是第一期,我們的確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在困難面前,我們第一批出國全體的老師和同學們的智慧及經驗都將這些困難化解了。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證明這個專案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先進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對這個專案進行總結,通過這個總結,希望能給其他的同志以幫助。

一、學習時間

我們從20_年10月15日出發開始算,算上路上的時間,到20_年2月1日回國,這個專案的總時長是16周5天。總共學習了15周。

中方學習:15周,105天的中方學習時間裡,去掉15個週日,第一週7天的寄宿家庭生活,萬聖節1天,感恩節4天,聖誕節11天,共去掉38天,總共學習了67天,週六70小時+週一到週五106個小時+早放學日12個小時+晚自習180小時=共計學習368個小時,陳偉負責了80個小時的理科學習,共計:90個小時,馬威負責了108個小時的文科學習及180個小時的晚自習學習,共計278個小時。週日外出及最後一週大學遊均由中方教師主要負責。

美方學習:15周,105天裡,節假日共去掉15天,週六日去掉32天,下雪不能上學及外出4天,共計學習54天,學習334個小時。

總結:所以從時間上看,我們中美方的課程總時數基本相當,但是,真正意義上的中方課程只上了80個小時的理科,所以,學生在這裡的英語學習時間達到了,278+334=612個小時。相當於在這15周的學習時間裡我們平均每天學習6個小時的英語。

最後一週,我們參觀大學,其實也是學習。加上平常聽講座,購物,幫廚,旅遊,參觀等等,這些都是學習,所以,我們參加這個專案的孩子們每天是相當的充實,而且,時間按排的也很合理。

二、學習成果:

中方學習:在我的278個小時裡,從數量上分析,得到如下成果(以下數字均不算美方課業量):

1、原閱讀目標:8萬到10萬字;實際結果(到截稿):平均閱讀量是13萬3以上。最多22萬字的閱讀,最少8萬。超額完成任務。

2、原寫作目標:1萬5千字;實際結果(到截稿):平均2萬6千多字,最多39000字,最少13000字。超額完成任務。

3、原詞彙目標:認知達到8000,三會達到600至1000。實際結果(到截稿):認知8000左右,三會500-600,基本完成任務。

4、在中期總結中提出了詞彙計劃難以完成之後,後期想了很多辦法來調高詞彙學習效率和量,採用方法:(1)句子背誦;100個託福句子背誦後,考試平均得分88分。(2)文章背誦(三週的時間裡);背誦量平均每人達到6千8百多字。最多背了1萬字,最少背了6千字。

5、英語完成了託福初級寫作的教學,並進一步提高寫作教學難度及講解難度。由於大量的寫作練習,孩子們的寫作進步速度飛快。同時由於閱讀量的加大,閱讀水平也突飛猛進。

6、理科學習(由陳偉附上)

7、根據這段時間的瞭解,我提出“挑大旗”理論,就是,我們班上有特長的學生,要在自己的特長方面能夠挑大旗,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我同時給每個孩子制定了成長路線,把近期目標先制定出來,有的孩子遠期目標也有了。例如,我們班上的理科高手張逸帆,現在正在自修ap微積分,準備5月份考一次,動力很大,在沒提出這個計劃之前時,這個孩子晚自習看視訊,閒的沒事幹,之後,天天學到11點。文科高手楊丹,寫日記跟寫小說似的,因此我就要求她近期要出本書。口語高手王婉晨,準備拿口語比賽大獎。電腦高手王赫,正在自修電腦科技,背誦高手周成龍,正在準備彙報表演的背誦類,讀書高手侯潤青,王悅琪等等這些人,現在在班裡都是領軍人物,掀起了不小的波濤呢,這個班好就好在大家都願意追隨身邊的榜樣。大家攀比的是誰讀的書多,而不是誰花的錢多。

幾點感受:1、學生的寫作水平很高,觀點新穎,論據充分,邏輯清晰,運用的詞彙難度明顯提高。自認為,受益於多寫,多讀,多背。橫向比較的話,現在孩子們的寫作水平要高出同齡人2-3年的英語學習水平。

2、學生的口語水平不僅是在發音上,還有內容上都有所豐富。不是簡單的回答yes,no,而是更多的積極主動地參與交流。在交流上佔盡主動。

3、記憶力明顯提高,有的學生1600字的背誦,可以在1個小時內完成,而且還不止一個學生能夠做到。最差的也能在40分鐘之內,背完400字以上的文章。所背內容的難度均是託福文章難度,有的學生甚至背誦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還有的背《哈利,珀特》等名著。所以,孩子們的文學素養或知識面得到了拓寬。

4、詞彙的背誦也達到了高效、高質。受益於背誦的手段和方法,我把單詞放到了句子中去背,效果顯著。加之班中的領頭羊的作用。每當我留了背誦作業,都會有人超額完成任務,別人看見了也效仿之,這樣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5、孩子們對所學知識的輸出能力有明顯提高。

6、作為管理者,這群孩子們現在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都可堪稱一流,下一步的問題是如何保持速度繼續提高。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2

一、感於街道

守規則的汽車

中國人早已熟悉了收費站的“卡”,所謂的“卡”只是一根橫槓,只要它放下來車輛就必須停下繳費,這是眾所周知的規則。但是中國收費站的“衝卡事件”卻屢見不鮮,屢禁不止,令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們頭疼不已。然而美國的收費站沒有卡!不要說卡了,快速收費道連工作人員都沒有。儘管沒有卡,車輛也不敢衝過去,因為一旦衝過去被抓住了,司機要承擔的是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他們心裡連一點點僥倖的想法也不敢有。

相同的例子在道路上隨處可見。早在去美國之前我就聽說美國的汽車在很遠的地方見到要過馬路的行人就會無條件立即停車。聽到這種說法時我持懷疑態度:不可能每個司機都做到這點吧!但是在美國出國留學,我還沒見過一個不停車的司機。我的美國老師jackie告訴我,美國司機停車的標準是行人的腳,只要行人的腳觸到馬路而司機沒有停車,司機將會面臨非常嚴厲的處罰,所以幾乎沒有司機敢在過馬路的行人面前不停車。

我們經常感嘆美國人有許多良好習慣。其實在美國許多良好習慣的養成有賴於嚴厲的懲罰尺度。以上只是兩個簡單的例子。我相信如果中國也能建立一套成熟的懲罰制度,中國人也會養成許多現在看來可望而不可及的良好習慣。

跟陌生人說話

“不要跟陌生人說話”是中國家長及中國老師經常教導中國小孩的一句話,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但是這也是中國社會的悲哀,因為這樣,人與人之間無形中樹立起了一堵冰冷的牆。來到美國我才親身體會到,當人與人之間熱情相待時,社會的氣氛才會融洽,和諧。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感到很放鬆、自在。

先說說問路。在美國我問過好幾次路。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每當我小心翼翼地對路人說出excuseme時,面對我的無一例外都是熱情洋溢的笑臉。更令我驚訝的還在後頭,問路時遇到“不知道”的路人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通常在中國,被問的人說一聲不知道就走了,可是在美國有許多被我問到的“不知道”的路人卻很熱心地幫我找來了“知道”的人指路。更有一些散步的路人直接把我帶到了目的地。這種熱心令我不知不覺間放鬆了對人的戒備。

美國人的熱心還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次我跟同學去星巴克咖啡屋,想著給愛喝咖啡的媽媽帶一包咖啡粉回去。因為揹包太重,我就把它放在同學們圍坐的咖啡桌上,然後轉身去挑咖啡粉。也不知道挑了多久,偶然回頭卻讓我吃了一驚:咖啡桌旁早已沒有了同學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對正在尋找揹包主人的老夫婦。看見我走過去,那對老夫婦對我說“你的包吧?忘了拿了?”我趕緊跟他們說“謝謝”。雖然在美國隨處可見這種熱心,但我仍然一次又一次被感動。

美國人的熱心不知不覺中讓我們對周圍的美國人充滿信任,來到美國,同學們都不由自主放鬆了對周圍人的戒備,去到哪兒揹包隨處放,甚至還有同學喊出了“住在美國賓館,東西隨便扔。”因為如果客人不慎漏了東西在賓館,只要客人來信要求寄,賓館就會寄回去。因為不會認硬幣的面值,許多同學買東西時乾脆把自己帶的所有硬幣全部倒出來讓售貨員拿。這些事情在國內我們是不敢想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融洽,變得信任,這是我們大家的願望。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在這方面讓我們體會到了: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應該是一個“不跟陌生人說話”的社會。

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是美國人的一個習慣,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規則。這個習慣讓沒有女士優先觀念的我們非常地不習慣。

先說女生。每當jackie向男生們強調在美國要做到禮讓女士時女生們總是會很開心地笑,但是笑過就算了,並沒有往心裡去。真正走在路上遇見紳士禮讓時我們都不禁一愣,有反應快的女生說一聲“謝謝”就先行了,而有些不好意思或者反應慢一些的女生則會搖搖頭對紳士說“你先(youfirst)”,這時候紳士會保持筆直立正的姿勢微笑著搖搖頭。女生們才恍然大悟:美國的社會是女士優先的。於是趕緊說聲謝謝走人。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這種反應不過來的情況很尷尬,但是這就是一種對美國社會適應與融入的過程。

對比起女生,男生對女士優先這個習慣適應的過程就艱難多了。男生們的性格本來就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往心裡去,再加上風風火火,到哪都一擁而上,全然不顧後頭的女生。這是男生們在國內的習慣,女生們也都習慣了。但是周圍的美國人不習慣,有的會用奇怪的眼神看上幾眼,有的甚至會上前提醒:男士們,在美國要女士優先。雖然很多男生直到離開美國也沒有養成女士優先的習慣,但是他們至少親身體會了這個女士優先的社會。

在中國也有很多提倡女士優先的人。但是至少在目前這個願望的實現有很大的難度。畢竟中國人太多,素質也偏低,目前的社會現實也不允許有紳士精神的中國男士到哪裡都做到女士優先。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女士優先應該也會慢慢成為我們的習慣。

二、感於家庭

做客

英語課上我們都學過“make yourself at home”這個片語,意思是不要客氣。我的host mothercady帶我去她的朋友家做客讓我親身體會到了美國人做客的方式。

其實剛到jackie家我就發現很多時候美國人做事情很隨意,比如他們的飲食。很多美國家庭並沒有固定的用餐時間,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餓了就吃。去美國家庭做客也是如此,除非是聚餐,否則也是根據個人的喜好,誰餓了主人就會拿東西給誰吃,吃飽了就算了,並不會要求客人再多吃點。客人想要吃什麼就跟主人說,一般主人都會拿給客人,或者告訴客人放在哪裡讓客人自己去拿。客人從始至終都處於主動的地位,這也是美國人重視人權的體現,但是因為這種客人主動的習慣是跟中國完全相反的,所以這次做客讓我也有了一次適應過程。

因為下午跟jackie去了史密斯大學,我回家稍微晚了些。cady已經在朋友家吃完晚餐了,知道我還沒吃晚餐就把我也接到她朋友家。一進門她朋友就問我“肚子餓嗎”?我想也不想張口就說“不餓”。聽到我說“不餓”cady和主人都很驚訝地看著我,cady還再三問我“你確定嗎?”我說是。令我沒想到的是接下來我費了很多口舌跟面前兩位無法理解我不餓的人解釋為什麼我不餓。解釋完了,大家圍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接下來主人又問我要不要吃冰淇淋,要不要喝咖啡,我都很客氣地說不要。可是我很快發現如果我一直說不要我會什麼都沒得吃,於是我強迫自己開口要了一杯冰茶和一塊比薩餅。這種主動開口的方式讓我感覺很不適應,但是同時我也很欣賞這種方式。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很多客人說“不要”是出於客氣,但是也有很多時候他們是真的不要,所以有時主人熱情添上的食物會讓客人勉為其難。當然了,客人主動與被動是兩個國家不同的傳統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異,應該是各有所長。這次的做客經歷讓我有了一次寶貴的體驗。

母親的管轄範圍

我早已經習慣了中國父母對孩子一管到底的方式。雖然早在去美國之前就對美國父母對孩子民主的管理方式有所耳聞,但是在親眼見到jackie對她的孩子們的管理時,我不禁感到驚訝與不適應。

jackie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jarred才15歲,但是已經開始在麥當勞掙自己的零用錢了。我最喜歡跟jarred在一起玩。有一次我跟jarred玩捉人遊戲時他跑進了自己的房間,我想進去捉他,他說不行。他告訴我jackie曾經告訴過他,任何人沒有他的允許都不能進入他的房間,當然這個“任何人”也包括他的母親。至於房間的清潔工作如果他有需要可以請他母親幫忙,不過一般都是自己動手。聽了這話我感覺非常驚訝,同樣是15歲,jarred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領地,而多數中國孩子早已習慣了父母隨意進入他們的房間檢查。

還有一次,我問jackie能不能找誰借一輛單車,我想騎著單車到周圍轉一下。jackie告訴我jarred有一輛單車,可以問他借。剛好jarred就在旁邊,但是他說他不能把單車借給我。這時jackie開口了。我以為jackie會要求她兒子把單車借給我,卻沒想到jackie只是幫我請求而已,我以為有jarred的母親出面我一定可以借到單車,jarred不會連他媽媽的面子也不給吧?可是沒想到jarred說不行就是不行,因為他從來不把他的單車借給別人。見兒子如此“頑固”,jackie對他並沒有半點責怪,只是一個勁地向我道歉,說她也沒有辦法。

雖然借不到單車會讓我覺得有些失望,但是這種母子關係卻讓我羨慕。母親不是高高在上,孩子也不必對母親惟命是聽。這樣子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會使母子關係更加融洽。許多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實際上適當給孩子一點他們自己的空間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我在美國留學的一個月裡親身感受著中美文化之間的衝擊,其中的感受還有許多,這只是其中感受比較深的幾點。一個月的時間用來感受一個國家的文化確實太短太匆忙。我想,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會願意再次前往美國探尋它的文化底蘊,感受中美文化之間的衝擊與融合。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3

在國外生活兩年有餘,回望留學路,雖然艱辛但我並沒有後悔!

記得當年申請學校也沒有什麼中介可以諮詢,完全憑自己一手之力,找資料、遞材料……飛赴加拿大的時候,還好有一個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兒,兩個人去同一所學校。說起學校來,當時我還是有些心理波動,雖然是去國外讀書,剛開始讀的卻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學校,在人們眼裡就相當於美國的社群大學。她心想自己怎麼著也好歹是個重點高中的尖子生,考個重本沒啥問題,甚至有希望去清華北大之類的名校。而且當時人們的收入沒有現在這麼高,家裡雖然條件不錯,但還是一筆蠻大的支出。這樣的決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並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請學校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我的簽證實際上已經下來了,但是負責的簽證官休假了還沒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須要出去了,弄得我很著急。還好,我趕得巧,在出發前拿到了簽證。因為當時申請加拿大留學雖然比美國容易,但是拒籤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憶當初的懵懂無知,我並不覺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當我們兩個人下了飛機,負責接我們的華人朋友問她要住什麼地方的時候,我們兩個都傻眼了。原來她們以為申請好了學校,來到學校就會有人給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過事情比想象中的簡單,我很快找到了一家華人家庭並住了兩個月,後來搬到學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邊其實什麼事情都挺簡單的,只要你肯問,總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一套辦事的程式就在那裡。這是加拿大給我印象裡的好處之一。學校的名字叫做senecacollege,現在已經是加拿大最大的社群學院,而我所讀的專業是會計。我們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開學,我們便多學習了一些語言課程。

在加拿大沒有受過歧視

來到加國,在生活方面我適應得還算比較快,租房、買菜做飯等等,沒有難倒這個從小就獨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個好朋友形影不離。剛到加拿大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感覺一個貴字,比如坐公交車雖然一塊多加幣,但換算成人民幣也要十來塊,在國內是打的的價錢。而且,那個時候國內往加拿大打個電話一分鐘就要20多元,感覺很奢侈,通常一週才打一次電話。

那時大陸的留學生不像現在這麼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個小圈子,與當地人和其他國家來的學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歐洲國家,當地人會有一種明顯的優越感。加拿大是一個移民的國度,來自各個國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較多元,大家會互相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人因為你來自哪裡而歧視你。反倒是當時的港臺生面對大陸來的學生會有少少的優越感。那個時候香港剛剛回歸不久,大陸的經濟也沒有像現在一樣崛起,許多香港人對前途都感覺比較迷茫,所以留學生之間的看法也會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樣,在加國的生活已經開始了———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都與這個國家密不可分了。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4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瞭如此難得的機會赴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交流學習。我非常慶幸自己能擁有如此不同於別人的如此美妙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哪怕只是短短半年,轉瞬即逝。

莫斯科國立大學作為俄羅斯首屈一指的綜合性大學,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聲譽,在國內兩年的學習中,我對此已有了一定了解。年9月1日,我們在莫大國際交流中心辦理了報到手續,那裡的老師都很熱心,感覺很親切,一切都很順利。隨後老師幫我們安排宿舍,我們住在預科樓6樓,2人一個房間,一個套間由2個房間組成,共用一個浴室和廁所,並且有獨立的廚房供學生做飯使用。第二天開始正式上課,代課的是莫大俄語語言文學系的經驗豐富的老師,莫大的確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裝置,這是我初步感受到的。我們開設的課程不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口語實踐寫作實踐等科目,實用性很強,由於俄羅斯人的上班時間不是很長,我們的課時也相對較少。在預科中心的餐廳我算是第一次嚐到了俄餐,對於很多剛到俄羅斯的中國人來說,俄餐的確是難以適應,過我倒覺得無所謂,因為我已經做好了準備,來到一個陌生地方就應該讓自己儘快適應環境,包括飲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將所學內容積極應用於實踐,充分利用這樣有利的語言環境,通過與俄羅斯朋友的交流,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的確很有幫助。除此之外,我還結識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學習俄語,日本韓國美國等等,對我而言,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經歷!

初到莫斯科,難免會有好奇和欣喜之情,這座城市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這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現代化都市風貌,也隨處可見歷史滄桑的痕跡,當我第一次踏上紅場,這個見證了無數歷史的地方,以及莊嚴肅穆的教堂,博物館,充滿古典主義氣息的建築,你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魅力,莫斯科的城市環境很好,沒有太多的高建築,沒有擁擠的街道,空氣正如莫斯科河一般純淨,這在國內大城市是很難感受到的。9月6日,我們趕上了莫斯科城市日,這一天是是為了慶祝莫斯科建城日,到處都是盛大的慶祝活動,市中心人流密集,這樣的節日場景的確是很難忘的。學習了俄語,通過俄語去了解莫斯科這座城市,感受她的文化,語言與文化結合再能真正體會到語言學習的快樂和趣味。

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不同,在莫斯科的一學期我們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飯,當然也鍛鍊了自己的能力,莫斯科的物價很高,自己做飯也是省錢的一種好方式。其實作為一個男生,我的適應性還是很強的,宿舍旁邊有大型超市,所以每週末我們都得去超市購買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天自己做飯,後來便慢慢適應了在國外的生活。莫斯科的氣候很寒冷,尤是冬天,天氣多變,這點我倒是不太喜歡。和大多數大城市一樣,莫斯科人口很多,消費很高,這座城市相容了其歷史的古樸印記和現代化發展的面貌,我經常接觸到的俄羅斯人,或許與歐美國家的開放熱情不同,這個民族尤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堅毅勇敢,不易屈服,對自我民族的強烈認同感,但他們辦事很認真,盡責,這點我從接待我們的當地人和宿舍管理大媽都能感覺得到。在俄羅斯我也接觸到了不少中國人,又在莫斯科留學的,有常年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有政府工作人員的等等,與他們的交流,瞭解不同的人在異國他鄉的經歷感受對我來說獲益匪淺。當我第一次來到莫斯科國立大學時,我看見了曾經在教科書圖片上的莫大主樓,這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築,整體給人一種恢巨集莊嚴的感覺,主樓坐落於列寧山上,從那兒可以俯瞰整個莫斯科,山下寧靜清澈的莫斯科河蜿蜒而過,某個陽光溫暖的午後,漫步在河畔,與河邊散步的當地人閒談隨聊,確實一種愜意的享受。

我們到莫斯科後,好天氣持續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大約在十月中旬天氣便是斷斷續續的陰雨,雨雪,氣溫也降得厲害,正如盧布的匯率一樣變化太大,呵呵…….說起匯率,有段時間盧布的匯率的確是大起大落,不過這並未對當地人的生活產生太大的影響,人們依舊像往常一樣,上班下班,超市供應充足,井然有序,或許從這之中也能看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

特點。俄羅斯也是藝術的國度,芭蕾便是俄羅斯的國粹,提起芭蕾舞不能不說說大劇院,它是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羅斯最大最古老的演出劇院。莫斯科的大劇院裡面是金色和紅色為主調,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尤其是它的水晶大吊燈更顯的雍容華貴。在舞臺正對面有一個非常豪華的包廂,那是過去給沙皇的專用包廂,過去芭蕾舞只有貴族和少數有錢人才能欣賞的節目,現在它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但能到大劇院看演出的必竟還是少數,在這裡看演出不僅對觀眾而言是一種享受,對於能在大劇院表演的芭蕾舞演員來說,也是一種對她們藝術上的肯定,換句話說能在這裡表演的演員都是俄羅斯最高水平的芭蕾舞演員。芭蕾舞是俄羅斯的國寶,所以慕名而來的觀眾就特別多。全世界的觀眾都想能在莫斯科大劇院欣賞一場表演,因而這的芭蕾票就特別緊張,往往提前數月就被搶購一空。沒點關係根本買不上票。莫斯科除了大劇院,小劇院,克里姆林宮劇院,諷刺劇院等等許多有名劇院,只要是芭蕾舞團水平夠高,在一般的劇院裡一樣可以看的很好。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5

我得到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資助,於20_年2月-20_年2月作為普通訪問學者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並於20_年2月22日按期回國。我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國外計算機在數學、管理及科研方面的應用,考察和學習國外在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優點和先進的經驗,感受東、西方社會在思想、文化、生活上的差異。

我在阿爾伯塔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訪問期間,進修了生物資訊及計算生物學、基於網路的資訊系統、現代資料庫管理系統等3門研究生課程,並參加了林國輝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主要從事建立適當的演算法模型應用於生物領域並解決問題,或者改進已有的用於解決生物問題的演算法,並完成應用化的演算法軟體包。小組成員包括6位博士,2位碩士,1位本科生。小組工作很有特色,完全是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先是由導師提出工作目標,結合各人專業分配小組成員的研究課題,各組員獨立或協作完成各自工作,其間每週導師都會安排與各個組員的單獨會面時間,並每週由導師召集一次集體討論班,每次由一名成員作自己階段性工作的彙報,然後是導師點評及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這樣的形式既強調了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又保證了學生對不同專業的瞭解及全盤進度的把握,從而培養學生對科研工作的整體思路。

假期間我還走訪了卡爾加里大學數學系的陳戈麥教授和約克大學統計系的王曉剛博士,就科研思路和方式進行了探討,感觸很深,給我很大的啟發。我覺得加拿大大學科研最大的特點和與國內不同之處就是他們非常重視科研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幾乎他們所有的研究課題都是來自於實際的需求,無論從國家基金還是從公司的研發計劃獲得的課題,都具有很強的應用背景,而且課題的完成不只是得出理論結果,而是必須要形成終端的可以馬上投入使用的產品。另外,加拿大大學裡的計算機網路普及和管理都非常好,無論是老師、學生,每人一個校園網的`帳戶,在學校裡需要的一切資訊幾乎都可以從校園網上查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人主頁,包括研究方向,發表的論文,正在進行的課題,教授的課程資訊,包括給學生留下的作業、參考資料、課件等全部都放在網路上,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路與老師探討問題。學校的管理也非常值得稱道,計算機化程度非常高,系裡的日常管理都通過計算機實行,相關資訊會發到每個人的信箱裡,每個系只有一名祕書,卻管理得井井有條。加拿大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人民生性淳樸,樂於助人,絕大多數人都很謙讓有禮,很容易相處。他們對於不同人種,不同文化採取包容、接受和融合的態度。近些年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中國及中華文化在加拿大也有著越來越深的影響力。這種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很值得我們借鑑。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6

曾為紐西蘭留學生的我,出國留學可說是我一生最大的一筆財富。現在的家長雖然捨不得小朋友離開自己,但仍然很想他們出外生活,讓他們學會獨立,全因現今的中國學生依賴性極高,事事依賴父母為他們打點及作決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肢不全,五穀不分。試問一個欠缺獨立性的人,又怎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呢?

另外,現在的國內學生,由國小至高中,無一不說壓力大,總能看見新聞報道學生壓力過大而輕生的悲劇。這究竟是扭曲畸形的教育體制導致的,還是國內學生都有一顆脆弱的玻璃心,負荷不了大學聯考的壓力呢?我覺得兩者都有。然後一旦上了國內大學,就處於失控的狀態。瘋狂的放縱自己玩四年,結果四年下來什麼也沒學到。

回想在紐西蘭讀書時,無論事無大小都是自己處理。遇到不快事及面對困難時,自己尋求解決方法及學習調節自己去適應當地文化。久而久之,自己也習慣了當地的生活。要增加抗逆力,真的要嘗下苦頭,方可鍛練毅力。在紐西蘭,政府批准學生做兼職(part-time)。這一來不但可減輕家人經濟負擔,最重要的是可建立我們自己的人際網路及提升人與人的溝通技巧。為了使學生更具競爭力,紐西蘭政府更推行三年的post-study workvisa,目的是讓留學生可在當地畢業後留下來找工作,從而豐富他們人生的閱歷,既可給機會給留學生找工作為日後的移民做打算,也可在回國前探索他們自己的職業取向。試問如果不是真正的到國外留學,人生那有這麼豐富?

最後,近期有很多國內的朋友對我說:“對將來感到困惑,再加上讀書工作壓力大,有時真的想逃離現在的環境”。既然如此,為何不到外面走走,呼吸另類空氣,為自己另開闢另一片天空呢?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7

曼哈頓、華爾街、時代廣場、紐約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與之相媲美的,這裡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從曼哈頓驅車近一個小時的路程,在紐約長島納蘇郡和蘇福克郡的交界處,風景秀麗的海岸邊,散落著十幾棟小樓,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訴人們這裡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spring harborlaboratory)。正是這樣一個至今仍稱自己為實驗室的研究機構,卻被人們譽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和分子生物學的搖籃,曾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先後有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過,有多項榮獲諾貝爾獎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實驗室完成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發現轉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麥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實驗室的主任。

始建於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冷泉港實驗室為何能夠始終站在浪尖上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潮流?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冷泉港實驗室擁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時具有獨特的科研策略和領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將我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的一些體會和理解與大家進行交流,籍此拋磚引玉。

開放精神下的學術交流

冷泉港實驗室是國際生命科學的會議中心,平均每兩週就舉辦一次國際會議。每次學術會議往往2-3天,大型的學術會議可能持續5-6天。邀請到這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的都是當今最活躍的一流科學家,我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的半年期間,就先後聽到philip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術報告,其中craigmello因rnai研究成果獲2006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佈獲獎訊息一週後,mello博士便應邀在冷泉港實驗室做學術報告。會議期間,上午為學術報告,下午為學術展板(poster),中間往往有促進交流的酒會。學術報告通常網路直播,研 而在學術展板和酒會期間,可以和感興趣的同行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正是依託於頻繁的、涉及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絡,瞭解和關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真正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時需要用到法國giacomocavalli博士研究小組的實驗方案,在幾次email郵件交流後,我在冷泉港召開的學術會議上見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當面討論和交流一些具體的細節。

冷泉港實驗室也非常重視實驗室內部的學術交流。 為了促進實驗室內不同研究小組之間的相互瞭解和交流,冷泉港實驗室推行in-houseseminar的機制,每個研究小組除了自身組內的討論會外,還必須定期面向整個實驗室公開舉辦討論會,實驗室內所有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均可參加。

通過國際會議、in-houseseminar、研究小組內的討論會,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實現與外界同行、實驗室內同行以及研究小組內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在這些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絕大多數研究人員開放的學術精神,他們非常藝術地處理了同行之間學術競爭和學術交流的矛盾,讓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發揮到了極致。

實質性的學科交叉

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會催生大量的源頭創新,並可能實現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學科交叉在冷泉港實驗室有悠久的歷史,曾長期擔任實驗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與物理學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發現並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在以生命科學著稱的冷泉港實驗室,卻有很多具有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統計學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有些甚至是教授級的重要pi。比如,生物資訊學是生命科學與資訊學科的交叉,為基因與基因組學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05年開始具有生物資訊學博士點,這在國內高校中應屬領先水平。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設定pi崗位,主要從事基因組序列分析為主的計算分子生物學研究。目前,冷泉港實驗室的絕大多數生物學研究小組都與1-2個生物資訊學小組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並且長期的合作經驗使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之間能夠進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學科交叉催生的許多“利器”,冷泉港實驗室都將其應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質培訓

雖然“當一名科學家”是許多人小時候的理想,但優秀的科研素質和科學素養需要系統的培訓,而且有些是在專業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比如,如何與他人開展有效的學術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領域?怎樣做好一個學術報告?冷泉港實驗室非常重視對博士後和研究生的科研訓練,每年實驗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訓課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course),這些課程都是針對最新的實驗技術和前沿科學問題進行專題培訓,博士後和研究生能夠免費參加這些培訓的授課內容。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冷泉港實驗室對研究生科研素質培訓的重視。一是研究生具有專門的討論會,研究生輪值擔任討論會主持人,如同學術會議一樣正式地介紹報告人,協調整個討論會的提問和討論等。第二個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實驗室的pi邀請了一流的科學家到冷泉港做學術報告,博士後和研究生可以註冊申請與這位科學家免費共進午餐。因此,在享受豐盛午餐的同時,博士後和研究生還可以和一流科學家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一流大學的教授等。

積極的學術交流、充分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良好的科研素質培訓,這實際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話題,冷泉港實驗室將其做得最好,從而確保了自己的領先地位。

在繁華的紐約,冷泉港實驗室是一片寧靜的科學天地,而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海邊酒吧,每次學術會議和培訓課程,酒吧裡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實驗室有些pi也會把自己領導的小組成員帶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品嚐美酒,享受海風的吹扶,或許某個偉大的科學發現,就在這海邊酒吧某次不經意的交談中誕生。

出國留學心得體會篇8

20xx年秋季學期是我大四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就在大學的一切回憶都要定格的大四,我做出了不一樣的嘗試,而這一切與其說是結束,倒不如說更像是生命新篇章的開始。

在學校、學院老師的多方爭取和支援下,我獲得了來之不易的赴香港大學交換一學期的機會。在我看來,在大四年級參加交換專案的優勢如下:首先,我選修的課程均為高年級的課程,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能很好的體現一所大學教育靈活性和獨特性,對我感受香港大學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沒有面臨考研的壓力,我可以更加專注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上,同時我還有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課外社交活動,有利於全方位的體驗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就這樣,肩負著老師們、同學們的期許,我踏上了去香港的征途。

在出行之前,我參加了行前會議,同時也對香港的衣食住行略有了解,因此,在初到香港之時,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我住的學生宿舍為白文信樓,位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校區,距我上課的主校區有20分鐘左右的車程。往返於主校區和宿舍之間有收費低廉的校車,因此每天的交通也十分方便。此外,在我的宿舍周圍儘管沒有大型的生活超市可以購買生活用品,但是有兩個小型便利商店和灣景、瑪麗醫院兩個餐廳,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的滿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樓距李嘉誠醫學院圖書館只有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習環境和海灣風光。

香港大學的選課系統與工大的略有不同,沿襲英制教育體系,在學生修滿相應學位要求的各項學分後即可畢業。而課程的選擇方面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大,非常靈活。每學期正常的選課容量為5門課,每門學分均為6分,共30學分。其中至少一半,即至少3門課,由相應專業所在院系開設,其餘2門可憑藉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但是為保證學習的連貫性,每門課在介紹之中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之外,還有很多先修課的要求,這就需要學生提前規劃好每個學期選課的安排,同時也有專門的教學人員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每學期開學後的第一週和第二週的時間內,課程雖已全部開始,但學生可以試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瞭解該課程的基本內容、考核方式、評價標準和教授和授課風格後,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繼續學習該課程。最終,在第二週結束的時候,確定本學期選修的5門課,非特殊原因就不能再變更了。當然,如果學生的精力足以應對,想增加課程容量,在獲得相關學院的批准後可以多選擇一門課程。

在課程的考核方面,滿分為100分,一般由作業、課堂參與、實驗操作和報告、隨堂小測、期會考試、期末考試等部分構成,每個組分所佔百分比由授課教師決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學生在每個專案上均得到及格的成績,而及格線的劃定視當前所有學生的表現而定,這樣才算在這個科目上獲得及格。在綜合各項,得到百分制成績之後,再將其轉化為四分製成績。然而優秀率是嚴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高的總體學分績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成為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從20xx年起,香港大學開始實行四年制大學教育。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為四年制,因此大學為3年。課程等級也相應分為三級,第三級為最高。低年級的課程多為大班級授課,在階梯教室中進行,有時熱門的公共核心課程有二三百人選修。而高年級的課程,因其專業性的提升,為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教授對每個學生的單獨輔導與關注,班級的規模均在二三十人左右,更有小班控制在15人之內。以我選修的數字影象處理一課為例,班上僅有23人,在課堂練習時,授課教師可以有時間走到每個學生桌前,看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問題給予幫助和解答。對於當今快節奏的教育來講,這樣小規模班級的人才培養的效率無疑是非常不佔優勢的,但是,這樣專注於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對於個人的成材是有很大的幫助和決定性的作用的。因此,從整體上來講,香港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會紮根於香港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各個領域,對於大學的名譽和聲望,它所發展的優質校友資源網路對其日後的發展和社會互動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學校對學生全方位的支援上來講,或許也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首先,香港大學聘請了很多外籍教授,人數達全體教職人員總數的一半,而這些大多分佈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其次,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均能用英語為媒介有效的傳遞知識和進行科研活動,在專業上有廣泛的聯絡和背景,擁有大量優質的社會資源。而這些優點不僅體現在授課時的視野和高度,使學生對其專業有更加濃厚的興趣和理解,更能轉化為無數的實習、學術交流、國際會議、專案推薦、工作機會等切實有力的支援。

在校園設施和硬體方面,因為香港島的地勢多山而狹窄,港大的校園規劃則是在現有的面積上,通過巧妙的設計最大化了有效的空間。在迷宮一般的校園裡,起初很難有誰是不迷路的,但是漸漸熟悉之後,發現校園的其實很小很簡單。但是花園一般的環境,稱其移步換景,毫不為過。現代化的教學樓、古香古色的主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多功能的文娛中心足以滿足學習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還有各種風味的餐廳和咖啡廳,適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美食享受。

在國際化和社交方面,住學校的宿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香港大學由於宿舍樓數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為2-4人間。在分配宿舍時,還可與不同國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成為室友,不僅擴寬了自己的朋友圈,使自己更加容易融入任何一個團體,還可以在彼此的專業上互相借鑑、互相幫助,用互補的方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激發興趣。比如我的兩位室友,一位是來自挪威奧斯陸的計算機專業的交換生,另一位是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電氣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這樣一來,我不僅可以在程式設計方面請教我的挪威室友,還可以在數學方面幫助一下我的美國學妹。此外,我們都熱愛美食和運動,因此經常相約去吃飯和去超市,還按照我們三個的課程表安排了每週三次的體育鍛煉時間。挪威室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習中文非常感興趣,我們還經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節日風俗。她們的陪伴讓我的生活更加溫馨和充實,讓這一學期的交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留下了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香港歸來後,我的收穫頗多,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著更好的方向慢慢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源自老師們給我的這次交換學習的寶貴機會。在香港大學oise組織的交換學生經驗介紹會上,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那就是,我們要勇於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嘗試一些對自己的挑戰和改變,也許只有這樣,在我們體驗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後,站在遠處回顧自己原來的生活,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