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心得多篇

十八洞村心得多篇

十八洞村心得篇1

近日,鎮組織全鎮幹部職工、社群群眾112人集中收看了電影《十八洞村》,旨在以“楊家人”的精神,“十八洞村”的靈魂感化群眾、激勵幹部,樹立主動脫貧的志氣、激發幹事脫貧激情。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影片以扶貧為題,以角色面對“貧困”、“外出打工”、“生存環境”和“留守兒童及老人”,反映出了人們對這種生存狀態的無奈。在這種無奈的生存環境中,孕育了“楊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楊家人”抒發了“十八洞村”的靈魂。

“我種了一輩子地,最後種出來個貧困戶。”

觀影過程中,幹部們時而被電影裡楊家兄弟的種種言行逗哈哈大笑,時而又對一些發人深省的畫面感同身受。作為基層幹部,大家都從幫扶幹部“小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從他的幫扶舉措中找到了一些幫扶辦法,更從“貧困戶”楊英俊身上看到了一種不屈貧困,敢於決戰貧困的志氣。

由己及人,以人育己,似乎電影講述的不再是電影,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境遇。當前,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扶志、扶智“雙扶”工作,都在農村如火如荼的開展,讓xx鎮的幹部們更加清楚自己身上責任有多大,讓他們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所從事的脫貧攻堅工作室多麼不平凡。

據悉,xx鎮將在全鎮各村(社群)輪流播放《十八洞村》,讓更多的群眾燃起自我發展的激情,主動作為,加入到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來。

十八洞村心得篇2

《十八洞村》這部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電影在“精準扶貧”的社會大背景下拉開了序幕。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因為孫女小南瓜患病,並且自己堅持在家守護農田,最後成了村裡貧困戶。最後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影片除了以“扶貧”為貫穿影片的主線外,還提及的創新、環保和對優秀傳統的傳承。

作為講述少數民族題材的劇情片,《十八洞村》通過鏡頭對鄉土民族風情的生活寫實還原,為觀眾展現了湘西少數民族的鄉土風情。以扶貧改造的真實事件反映了當地淳樸村落的生存狀態和對扶貧思想意識的改變。扶貧,並不只是“靠輸血”、“靠救濟”,真正脫貧,要靠影片中基層幹部小王那樣為楊家找到“土地”、林場守護員“種老稻穀”、“開網店”等精神上的脫貧,以達到“自造血”,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從而真正摘掉貧困這頂帽子。

十八洞村孕育了楊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楊家人抒發了十八洞村的志氣,楊家人向我們展現了做人踏實不怕苦,做事認真肯擔當。整部影片通過直接或閃回的鏡頭和對白以角色對“貧困“、”外出打工”、“生存環境”和“留守兒童及老人”反映出了人們對這種生存狀態的無奈。用三次雞叫把影片分成三段式講述從習慣這種生活狀態到改變貧困生活的過程。

2個多小時的電影,在向我們詮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充滿鬥志和希望的聲音。伴隨美好與和諧中,十九大在京閉幕,而十九大的精神還在不斷升溫,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進入了衝鋒階段。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是每一位黨員的工作宗旨;我們每一位黨員要意識到脫貧攻堅工作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履行職責;要“出真招,見實效”,真正做到精準幫扶,杜絕表面功夫,面子工程;要以實際行動努力助推貧困戶脫貧,解決困難群眾迫在眉睫的問題。每一位黨員都要以“三嚴三實”為標準,發揚黨員幹部優良作風,不抱怨、不退縮,為富國強軍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十八洞村心得篇3

26日下午,在公司黨委的組織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十八洞村》的觀影活動。觀影前對於十八洞村的脫貧故事並不是很瞭解,因此沒有太多想法。觀影中,村民的樸素和流落出的真情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

影片中講述了退伍老兵楊英俊當初復員時因眷戀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餘音縈繞,因守護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孫女,而沒有和戰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資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經營著務農的故事。當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面對該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內心深處都有擺脫貧困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脫貧的同時團結一心地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

觀影過程中,因為觸動,自己不自覺地留下了眼淚。影片中的樸素的農村生活總讓人聯想到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農村人生活不易,經歷過這種清貧的生活,才會對影片中好些片段能夠感同身受。

脫貧是一場硬仗,打起來並不容易。脫貧的結果很美好,過程卻各有各的艱難。要想脫貧,就一定要從精神上去引導群眾。只有群眾從思想上認同了,觀念更新了,與時俱進,力往一處使,才能打贏這場硬仗。因此,我非常敬佩戰鬥在脫貧一線的脫貧工作隊們,是他們與貧困群眾同甘共苦,從精神上鼓勵,技術上支援,組織上聯絡,為貧苦老百姓勞心勞力。

影片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脫貧工作隊的小王說的那句話:“普普通通的堅持更偉大”。我相信脫貧工作隊的戰士們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的堅持。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雖然我不能夠和你們一樣戰鬥在脫貧一線,但是我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你們一道為我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同時,我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工作熱情投身社會主義事業,為國家的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十八洞村心得篇4

整部片子,帶著農村的質樸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來的萌點,充滿著詼諧:駐村幹部小王第一次進村,並不認識路,直衝衝地開著車來了,至山前,沒路了,遇見一拉著牛的大叔,問大叔如何進村,大叔淡淡地說了一句“揹著車進去”;主角楊英俊鬥志昂揚,帶著隊伍脫貧時,妻子麻妹難得幽默地說“你自封為班長,為什麼不封個連長噹噹”;小王到楊懶家去,說“這是我見過的單身狗裡最亂的家”,楊懶似夢似醒地反駁“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麻妹給小王講述火屋上的板凳經過多年的煙燻結實得很,楊英俊說了一句“擠火車會擠壞”……諸如此類,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種包容。鏡頭裡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樓房、也有木製的老房,整體構成一副和平安寧的小村;施又成提著兩大桶酒——請鄉親們喝酒來彌補曾經欠鄉親們的水,鄉親們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唱歌,給予其冰釋前嫌後最真摯的祝福;當村裡只剩下老弱病殘的時候,留守鄉村的人們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對一方水土割捨不下的鄉情,還有對兒女們越飛越高,越過越好的期盼。導演並沒有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鄉村被城市蠶食的失落,沒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剋制、包容的情緒客觀的展示真實發生的故事。

看完這部這部電影,記憶最深刻的是,主角楊英俊說的那句話:“我楊英俊辛辛苦苦種地幾十年,到頭來還是貧困戶”。他安分守己種了幾十年,除了自家3畝田,還為村民種了7畝多田,卻種成了貧困戶。駐村幹部小王說“誰說種地不能脫貧”。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習總書記說的

“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種地是一份職業,老百姓將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我們所選擇的工作同樣也是自己的終身職業。選擇做什麼其實並不難,難的卻是一輩子的執念,腳踏實地,執著地堅守著同一份事業,唯有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每一件事情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方得始終。

十八洞村心得篇5

之前許久沒有看過電影了,最近的這次就是單位組織觀看《十八洞村》。

甫一看名字立即就聯想到了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電影一開,果不其然,任務式的觀影總是讓人提不起興趣,所以剛看開頭的時候是存著幾分漫不經心和無所謂的,但是隨著畫面的徐徐展開和劇情的不斷髮展,我逐漸看到了湖南山鄉所保有傳統、溫情、質樸、堅持,以及最重要的底層困難群眾苦苦維護的體面和尊嚴,一樣樣無不令人動容。

雨後一片空靈、鮮綠、清新充滿桃源氣息的梯田,阻斷村裡村外車不能進的山間小道,反覆出現的雄赳赳氣昂昂抖擻精緻羽毛來回踱著大步好似巡視王國一般的傲然獨立的雄雞,村委會高高懸起的不斷增加的被褥鋪蓋,為救自家豬崽不顧安危縋繩而下的殘疾人老楊,身體永遠板直雙目堅定有神的楊英俊,堅持不住的年輕包村幹部,等等等等,這一切要素激盪交融完美敘述了十八洞村的扶貧故事,以及最核心的楊英俊的自尊自強和艱苦奮鬥。

片中最令我動容的兩句話——“我楊英俊辛辛苦苦種地幾十年,到頭來種成了貧困戶”“小南瓜,我們永遠守著你。你活一歲,我們活五十歲;你活五十歲,我們活一百歲;你活一百歲,我們活一百五十歲”。頭一句自嘲深刻反映出了楊英俊的無奈不甘和深藏心底的尊嚴,後一句看似輕鬆實則沉重的童謠般的誓言描繪出了麻妹夫婦對小南瓜不離不棄的大愛和擔當。

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奮鬥的方向,失去活著的勇氣和尊嚴,失去對生活的摯愛,所幸的是,楊英俊夫婦有志有愛有夢,有勇氣和決心面對這一切,改變這一切,足矣。

魯迅先生曾說過,真的猛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或許楊英俊就是我們的猛士,如片中特寫的雄雞一般,永遠羽毛鮮亮儀態方正,敢於櫛風沐雨迎難而上,儘管步履艱難卻從不回頭永不屈服的猛士。

十八洞村心得篇6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該影片以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訴了當地政府開展精準扶貧的工作過程,當地貧困戶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班”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故事。影片中堅持務農的男主人公楊英俊,因為孫女有病,自己一直堅持種田,沒有出去打工也無其他生活來源,最後被識別為貧困戶。在一開始,主人公被識別為貧困戶時的鬧騰與楊家兄弟的不思進取形成鮮明對比,脫貧之路並不順當。最後通過扶貧工作隊的努力,在扶貧人員的勸說以及鼓勵支援下,“楊家班”通過找“土地”種老稻穀、年輕人“回家守家、回家開網店”等方式,脫去精神上的貧,村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精神為支柱力量,從而真正摘掉貧困這頂帽子。

扶貧關鍵在於扶人心。我國的基層扶貧工作除了要物質扶貧還應該從精神上扶貧,扶物質貧易,扶精神貧難。在貧窮面前有人得過且過,有人卻積極進取,一心一意要摘掉貧困的帽子。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成為貧困戶後等、要、靠的思想。劇中“楊懶”在成為貧困戶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想著怎麼去脫貧,而一心想著等國家來幫扶,只有解決像"楊懶"那樣在精神上貧困的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貧困的問題。

發展不能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之上,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劇中令人震撼的一個場景就是“楊家班”填土造田的一幕,原本肥沃的土地,因為人類對礦產的過度開發,礦渣使得土地變得貧瘠不堪。在剛剛閉幕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應當堅持五位一體,堅持和諧發展、綠色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在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扶貧攻堅戰已進入了衝鋒階段,總書記在十九大講話中表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工作不能僅僅依靠小龍、小王那樣的幫扶幹部來推動,也不能僅僅依靠楊英俊這樣一批積極進取的貧困戶來推動,精準扶貧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講大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實事求是,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十八洞村心得篇7

十八洞村這個地名字我在幾年前就聽說過了,它是湘西一個貧困村,那是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指導方針的地點,當單位組織收看《十八洞村》時,我就特別想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貧苦村。

影片的開始將長鏡頭交給了遠山、日出、梯田、雄雞和正在插秧的老農,它就是現代版的世外桃源,但在如此好景被一句旁白給打斷了——“種了一輩子田,最後種成了貧困戶。”

整部影片以十八洞村村民楊英俊為線索,他在部隊退役後,放棄去油田當工人,選擇回鄉當農民。因地處偏遠山區,村裡的人多地少,再加上楊英俊家裡特殊情況,他被列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作為軍人出身,自立自強的品質讓他不甘被評為貧困戶,但是改變命運的內心期盼讓他從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後的積極配合。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

整部影片看完,我感觸頗深,在全面脫貧致富的路上,每個人都走的很不容易。畢節地區有十八個極貧鄉鎮,每個貧困鄉鎮各有各的發展瓶頸,每個貧困家庭都有各有各的致貧原因,脫貧致富任務繁重,全面小康任重道遠。

對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之前我的態度是極其漠然的,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了很多年,但大多是數字脫貧了,而農民卻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農民就彷彿生活在物質豐富海洋中的貧瘠孤島,於中國夢徹底隔絕。脫貧致富就是一個夢。後來有一個人徹底改變了我對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看法,那個人就是我妻子。

她是一名扶貧特崗,她所在的村是一個極貧村,她很忙,每天要在村裡精準識別,走訪農戶,幫扶脫貧。她的工作模式常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她很少回家,相聚的時間大多數都是我利用週末陪她走村串戶。我曾經也勸她別幹了,村裡條件艱苦,還是回城裡找個輕鬆點的工作。她不聽,說:“不來也來了,來了至少把這個村帶脫貧啊。”

第一次陪她下村,從鎮上出發,有一段很狹窄的大約8、9公里通村公路,到達村公所。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象震到了,那裡沒有十八洞村那樣的層疊延綿的梯田,也沒有到處的綠水青山。到處是石漠化的大山,光禿禿的,偶爾有幾處灌木,大片在石堆中鑿出來的土地上有幾顆孤零零的大樹。從村公所出發,在泥土上步行2公里,然後又在村民自籌自建毛路的往上爬幾公里。我們來到山頂一個村民組,這是一個苗族聚點,這個組就差不多十戶人家,他們的房屋大多數結構和佈局都一樣磚木或木質結構的瓦房(偶有是土牆房),中間是堂屋,兩邊是房間,房間外邊是水缸用來收集山泉水,院壩沒有硬化,院壩旁或前邊就是豬圈雞圈,糞水橫流,蚊蟲橫飛。推門進家,黑漆漆的一片,需要開他們家裡唯一的電器—電燈。窗旁就是火,火旁就是床,家裡基本就有什麼像樣的物件。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勸他們搬遷的,他們解釋去鎮裡或縣城,他們沒有土地,沒有技術活不了。年紀大的覺得活不長了,就守著這點地過完一生算了。工作真的很難開展。但還是得先拉家常裡短,細心給他們講基礎設施好,醫療條件好,教育條件好,講特惠貸,講土地流轉以打消他們不搬的念頭。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把“輸血”的模式轉變為主要“造血”,適度“輸血”的模式,這是我陪她在走村串戶中的最大感觸,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很多人的貧困就是邁出致富的第一步,比如不敢搬遷脫離環境惡劣的家園,比如不敢貸款發展經濟,比如不敢花時間精力學習新思想。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如果扶貧不扶智,就會知識匱乏、智力不足、身無長物,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才能激發活力,形成合力,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精準扶貧,關鍵在人。因為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懶治愚,拔掉窮根。越是在攻堅階段,就越是要充分發揮“志智雙扶”關鍵一招的作用。

回想起陪妻子扶貧走來的這一路,有過苦,有過淚,有有時看她深夜在辦公室加班,有時看她夜裡還在村裡開群眾會,她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家人的陪伴,失去了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失去了大把的青春年華,卻也得到了心靈的慰藉。看著這一個個村莊環境慢慢變好,設施慢慢變好,村民的日子天天變好。我覺得他們這群人很偉大,只要有他們的堅守,有家人的支援,有社會的支援,2020年的全面脫貧不是夢,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不是夢,中國夢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