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個人感悟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個人感悟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通過設立公祭日,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帶來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個人感悟五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1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歷史悠久,擁有許多名勝古蹟,例如夫子廟、總統府、中山陵、明孝陵、雨花臺等等。這次的南京之行主要是參觀紀念館。

那天細雨濛濛,天空灰暗,視乎知道我們要去祭奠。當我們站在了紀念館的門口,原先路上有說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飛,剩下的只有滿臉的莊嚴肅穆,似乎那口和平之鐘的巨大回響在無情地震撼著我們的心。當看見黑色的大理石鑄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後,我便什麼話都說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話都被哽住,已經沒有辦法用言語形容當時的心境和複雜的心情。紀念館前的警鐘上鐫刻著“敲世紀警鐘,祈世界和平”的十個大字,提醒著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國人勿忘國恥,興我中華。

跟隨著人群我們來到了館內,我立刻被以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悲蒼景象所震撼了。那30萬遇難者名單牆,摸著牆上那一行行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絞,殘忍的日寇在短短的幾個星期用槍殺、刀砍、毒氣、活埋、水淹等殘忍的方式殺死了30萬人。一路走來,甲午海戰、血戰光華門、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的焚燒與破壞、南京保衛戰······這些場景歷歷在目。“萬人坑”遺址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萬人坑裡遍地都是屍骨,令人毛骨聳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一半在外一半在土裡,還有些是還未出生的嬰兒……這些七零八散的屍骨令我十分悲憤。

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血海深仇!決不能愧對無數先烈和死難的冤魂!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需要有點精神的,落後就要捱打,這歷史的教訓太沉痛太深刻。我們中國人經歷了多少無數的苦難與壓迫,才取得今天的輝煌。今天起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做有志有為的中國少年,只有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們強大了,我們才能站得直、立得穩。讓我們為自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永不放棄夢想的執著與追求----讓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這條東方的巨龍在翱翔於藍天之上。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2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尊重歷史、牢記歷史的民族。我們紀念歷史,並不是一味地宣洩仇恨,而是希望我們的國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國人,包括海外的炎黃子孫,要有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我們紀念歷史,是為了避免悲劇不再重演。是為了正告那些已經、正在或者妄圖對中華民族施加罪孽、圖謀不軌的國家和民族:團結、堅強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我們自信地向全世界宣佈:我們都有一個家,這個家沒有任何人可以膽敢再次侵犯,這個家的名字就叫——中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應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血的教訓,堅持不懈的奮發努力,讓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讓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勢力對我們望而生畏,讓我們成為捍衛世界和平的堅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們倡導和平、友愛。但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較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較量,在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領域,都非常激烈。讓我們記住,30萬同胞慘遭日軍殺害;讓我們記住,八年抗戰,有3500萬軍民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勿忘歷史,勿忘恥辱,勿忘那個年代我們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來的天下,珍惜我們生活的環境,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慘痛的歷史面前,我們不僅要銘記真實的歷史,更要吸取經驗教訓,明白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永遠處於被動受辱的地位,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強大我們自身,只有中國強大了起來,立於世界強國之席,讓外國侵略者不寒而慄,那我們才真正是不戰而勝。

我們唯有時刻睜大警惕的眼睛,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民族自愛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覺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少年強,則國強,不斷積蓄力量,隨時準備著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奉獻我們的綿薄之力!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3

國之強盛,家之富足,社會之安寧,未必要源於山之高,河之大,疆域之遼闊。天時地利總有滄海桑田的變遷,總有白雲蒼狗的轉換,而唯有一顆堅強的心,維繫著歷史的巨輪向著下一個歷史的碼頭前進。誰站在船頭,向著歷史的深處回望初心與始終,面對傷痕時的內心有多沉重,未來就有多光明,前程就有多遠大,歷史的豐碑就有多厚重。

所以,在國家公祭日之際,我們不必親身經歷,卻應感同身受。凡有良知者,必要以柔軟的內心,包裹著滄桑的歷史,對歷史喊話,對未來祈福。

我們在歷史深處挖掘沉痛過往,帝國主義的鐵蹄似乎還在踢踩踐踏,侵略者的刀似乎還在錚錚作響,我們唯有撫摸傷痛,讓它結痂,化作堅韌鎧甲;收撿斷壁殘垣,重鑄民族信仰,像鏽跡斑斑沉睡於地下幾千年之久的青銅戈矛,越磨礪,越光芒。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公祭日回顧歷史、反思歷史,不是要挑起敵對情緒,而是要我們都豎起警覺的耳朵,聽,今天的世界

在平衡中並不太平,人心之變化,地區之複雜,有時候遠超我們的想象。你一定不會漠視我們的歷史長河中那些跌倒而未頹頓的片段;一定不會遺忘我們的民族艱苦摸索中那些創痛而未絕望的細節;更不會錯過我們的國家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高歌猛進的時代大潮。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弄潮兒,是水手,不必徘徊,不必彷徨,不必迷茫,黨和國家領導人就站在巍巍巨輪之上,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不忘記憶,離不開歷史的載體。設立國家層面的紀念日,是以國家名義對歷史的記憶;各種各樣的紀念碑、歷史遺蹟,是站立在大地上的記憶,都是在告訴世界、提醒後人,渴望和平、走向復興的中國人民,不能、不會更不應淡忘那些曾經沉痛的記憶。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就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祖國,每一個人都應牢記神聖職責,砥礪前行,這便是對南京遇難同胞的紀念。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4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從課本里面學過“南京大屠殺”,接著又在很多社會活動,書刊媒體中反覆提起,雖書本內容真實慘烈,但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景大多時候還只是停留在想象。

近日有機會同即將援外的醫療隊友們一同參觀這所為世人所“震驚”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是我多年想做的事,所以我懷著警世而鑑證的心緩緩而來。南京大屠殺,這個讓所有中國人都忘不掉的事情,從一進入廣場就讓我感到沉重,走到南屠館門口,映入眼簾的就是上面這個巨大的讓人很壓抑的雕塑,仔細看下面的文字介紹可以知道這是個可憐的女人,她的家人全部慘死於日軍魔掌下,而自己卻被侮辱而屈辱的活著,也許死很容易。可是活著確實很難。

進入館內就可以看到很壯觀的很高的書架,那個書架,那裡面每個看似書籍的檔案裡面是當年南屠遇難的人的個人資料,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在向裡面走便是對歷史的介紹與回顧,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殺害。致使我中華兒女300000人死於刀下,這是何等的恥辱與無奈。再看到牆上的慘烈圖片與文字: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燒殺、搶劫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倖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姦之後又遭槍殺、毀屍,慘不忍睹,字字刺入我心,作為東北人的我可能更能體會那種亡國之哀,亡國之怒,亡國之奮悲憤與不能難於言表。在館中還有讓我印象深的就是這個叫做12秒的地方,我剛開始還不知道那是幹嘛的,可是看過介紹才知道水滴了12滴就是過了12秒,就會有一個南屠逝去的人的遺像之燈被點亮,依次下去,每隔12秒就會出現一盞亮的燈,看看當時我們的國人是何等的悲涼與慘烈啊,這是何等的警世啊。

當然館裡面也有一些對愛國主義者和外來和平者的表揚與陳述他們有的浴血奮戰,有的異國他鄉前來幫忙,這些人是值得尊敬並永遠不能忘記的,沒有他們,日本的魔爪長會張的更大伸的更遠,我們要向他們學習致敬,正式有這些正義之師仁義之師才能使我們今天能夠站在這裡談古論今。

是啊,此時我的心情從悲憤轉到了尊敬,從尊敬找到了方向,從歷史中尋找到了力量,從歷史中看到了我們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如裡面一句話所說,forgiveit,but do notforgetit.是啊,一味的怨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重要的是要自身發展,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對所有中國人的警告。我相信只要我們肯努力,中華民族絕對不會有類似情況在發生。我們不會忘記過去,我們更要關注現實,日方相關大臣參觀靖國神社,一件件事在不停的告訴我們勿忘國恥,珍惜現在,讓這種血的恥辱永不再來。

在即將出國之際參觀此館,意義匪淺,該館現在已成為國際間祈禱和平與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參觀此館即是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能鼓舞大家的士氣,對我們援外很有幫助,我們當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也應該像館裡的國際友人學習,在環境極端惡劣,生活極端痛苦的條件下,他們依然堅持著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拯救了無數受苦大眾,我們作為中國醫療行業的代表理應表現出大愛精神,在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下,在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旗幟下我們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圓滿完成援外任務,良好發揚中國國際主義影響力。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心得體會5

“12·13”,國家公祭日!一場在最寒冷的時節進行的最沉痛悼念!以國之名祭奠82年前被侵略者血腥屠殺的平民死難者,是對逝者的深切哀思,也是對那段傷痛歷史的集體反思。

南京大屠殺是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之一,它給國人留下了無法抹去的苦難記憶。30萬遇難同胞,是“國之難者”,正是由於當時國家的貧弱交加,國民才會遭此大劫。這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慘痛的記憶,也是愛國主義的最好教材。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2014年2月,我國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用國家公祭的形式將這段災難記憶固化,對全民族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是一次全民族的集體補課,也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兩年多來,近2000萬人次參觀者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萬人坑”遺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訴說傷痛的歷史鐵證,讓參觀者感到悲痛與震驚,由此不斷強化的警醒意識,是公祭日設立效應的有力體現。

南京大屠殺歷史已過去近80年,如今的中國,早已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每逢12月13日臨近,無數國人仍會感到陣陣刺痛,歷史的傷疤難以癒合。在悼念逝者、緬懷歷史的特殊時刻,國人應從災難記憶中汲取家國情懷,以更加積極態度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重演。這也是國家公祭的要義之所在。

每念及此,必有深省。第三個國家公祭日之際,讓我們一起靜聽凌厲的警報聲、悠揚的和平大鐘聲,從傷痛歷史中汲取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