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觀看為了和平心得體會

2020觀看為了和平心得體會

戰爭摧殘了生命,戰爭也讓更多的人看清了生命。戰爭讓我們學會珍惜,因為戰爭,懶惰和不思進取變得可恥,而我們也終於明白:活著不需要理由,賺取幸福,就從現在開始……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接下來請欣賞:為了和平心得體會

為了和平心得體會1

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們追求和平,可是戰爭卻每一天都再發生,小到同學之間的分歧,鄰居間的爭吵;大到將一億人送入天堂的二戰,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的朝鮮爆發的戰爭,主角就是中國和美國。

在朝鮮戰爭中,中朝以一百一十萬人打敗了聯軍一百二十萬超級大軍。說到朝鮮戰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願軍雖然衣著簡陋,飢腸轆轆,但就是這樣,他們往往能夠穿著單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數天,然後徒步追擊美軍的坦克;能夠冒著無數飛機大炮穿過死亡屏障,用胸膛將手榴彈頂進敵人的槍口;能夠在大冰河上一個接一個用身體滾過雷區,為部隊開路……每一個都那麼年輕,卻犧牲得驚天動地。正因為他們,三年後,戰爭終於停止在了它發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願軍的背後,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時刻支援他們:

在前線,朝鮮人民頂著炮火為志願軍送食物,把他們當自己的兒子看待,拿起斧頭,木棒,甚至菜刀衝向聯軍,保衛祖國;在祖國的東北,無數人民,志願軍家屬在家裡做炒麵,支援志願軍。志願軍四十二軍就是從我們齊齊哈爾出發的,我們的祖先,可能就在他們的隊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軍,這樣才體現出我們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

最讓我感動,也最讓我難忘的,是戰爭的最後時刻。停戰談判結束,距最後時刻兩小時前,一個士兵冒著炮火將停戰的訊息送往前線,一個個炮彈在他身旁爆炸,他剛把訊息送到就犧牲了,僅差兩小時。最後兩小時,雙方把所有的彈藥盡力打出,證明自己的強大,好像又發生了一場大戰。停戰的那一刻終於來了,那是成千上萬人民以及軍隊一直盼望的事,沒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沒有一絲動靜,一種奇特的寂靜後,雙方他探了頭,然後一起歡呼,慶祝,贈送禮品,他們之間拼過命,有分歧,語言不通,但他們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是啊,誰喜歡戰爭?其實在朝鮮戰爭中,誰也沒有獲勝,雙方都因為這場戰爭讓無數家庭破碎,讓無數人留下傷疤,誰都不想要戰爭,但戰爭卻一定要發生。

長大以後,我們要讓世界和平,沒有戰爭,才能有美好的人間。到現在為止,敘利亞問題還沒有解決,美國的軍隊,還在世界各地“搗亂”,各種核武器還在祕密研發,來往的船隻還在忍受海盜的劫持。雖然戰爭的利益像一座金山,但不要忘記,金山是無數人的生命堆積成的,生命越多,金山才會越高。我們更不要忘記五星紅旗就是無數解放軍戰士用鮮血染成的,我們不要讓它,讓中國在染上鮮血。讓世界和平,沒有戰爭,這是七十億地球人共同的心願!

為了和平心得體會2

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戰的主要對手是美軍。美軍武器裝備是世界上所有軍隊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相比,就像“叫花子與龍王比寶”,可以用“敵有我無,敵多我少,敵好我差”十二個字來概括。這種差距,在志願軍初入朝時尤為突出。

敵有我無:此時,美國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空軍和海軍的飛機約1200架,包括戰鬥截擊機(殲擊機)、戰略轟炸機、輕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和運輸、救護、指揮等飛機,此外,地面部隊每個師還編有22架炮兵校正機;投入到戰場上的海軍各種艦艇300餘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登陸艦、掃雷艇等。

美軍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或摩托化,共有坦克1000餘輛(每個步兵師和陸戰師各編有14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每個師各編有35輛),每師還編有各種車輛3800餘輛。志願軍既沒有空軍參戰,也沒有海軍參戰,地面部隊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每個軍只臨時配有100輛左右負責物資運輸的汽車。

敵多我少:除上述武器裝備敵有我無外,敵我雙方都有的主要武器,志願軍也遠比美軍少。

志願軍只裝備輕武器

美國地面部隊每個師除裝備坦克外,還有各種火炮959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山炮、野炮、無坐力炮)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30餘門。美軍在朝鮮有7個師和第八集團軍總部,總計有各種火炮6049門,其中榴彈炮568門、高射炮784門(不包括南朝鮮軍和其他“聯合國軍”的)。

志願軍一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22門,包括有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而且沒有坦克,也沒有榴彈炮和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54%。

志願軍第一批入朝6個軍(其中第五十軍和第六十六軍火炮編制更少),加上志願軍炮兵的火炮在內,共有各種火炮不足3000門(其中榴彈炮320門、高炮36門),僅相當於美軍火炮總數的45%左右。

志願軍沒有空軍、沒有坦克,而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少得可憐。另外美軍一個師裝備各型無線通訊機1400部,有線電話機1100部。志願軍一個軍裝備無線通訊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同類裝備的5%和34%。

敵好我差:志願軍不但沒有空軍和海軍參戰,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而且火炮和槍支在效能和質量上也都不能與美軍相比。

美軍火炮新、口徑大、射程遠、彈藥足,最大射程可達20多公里,均有汽車牽引或吉普車載運,威力大,機動效能好。

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幾乎全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最遠10公里)、彈藥不足,多由騾馬馱載或由人員攜行,威力小,機動效能差。美軍步兵的槍支都是自動半自動的;志願軍步兵裝備的槍支,美製、俄製、德制、日製和舊中國製造的都有,自動槍極少。

這就是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武器裝備的現實,這就是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如此懸殊,使雙方在戰場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為了和平心得體會3

1951年3月,楊春增所在的志願軍第12軍35師104團,奉命由長甸河口入朝參戰。一踏上朝鮮的國土,映入他眼簾的到處是一片廢墟。村莊裡的房屋在燃燒,老人、婦女和孩子在哭泣……,此情此景使楊春增和戰友們個個義憤填膺,恨不得馬上就投入戰鬥,替朝鮮父老兄弟姐妹報仇!在此後的戰鬥中,楊春增在戰場上屢建戰功。

1952年8月,在金城前線的防禦作戰中,楊春增所在連線受了攻佔541高地的任務。

541高地地勢險要,是敵人重點防禦的陣地,也是敵525主陣地的一道屏障,由南朝鮮軍首都師26團3營10連一個排防守。如攻下541高地,不僅能制止敵人對我軍的襲擾,同時可以構成對敵525主陣地的威脅,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控制該陣地東側一條由南向北的公路,以切斷敵人的運輸線。

8月5日清晨,楊春增和40多名戰友在連長的率領下開始向541高地祕密接近,天亮前到達了預定地點潛伏下來,等待黃昏時發起攻擊。

晚7時,隨著一顆綠色訊號彈騰空而起,志願軍按預定計劃開始對541高地發起攻擊。但是由於我軍炮火未能有效地摧毀敵人工事,致使攻擊分隊被壓在兩道鐵絲網之間不能前進。於是連長命令“機槍火力掩護!”,並命令楊春增帶領8班從左側山窪迂迴到敵後佔領高地。楊春增和戰友們在攻擊分隊的配合下,迅速佔領了541高地,並消滅守敵一個班。

可是沒過多久,敵人便開始對541高地進行瘋狂反撲,上千發炮彈在陣地上爆炸,使陣地大多數工事被炸燬。為守住陣地,楊春增帶領8班戰士在敵人停止炮擊後迅速構築工事,並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

敵人採取偷襲的戰術被楊春增識破,並一舉全殲了敵人一個班。敵人見偷襲不成又採取強攻,用大炮轟、飛機炸,但仍不能奪回541高地。於是敵人又採取繼續增兵策略,並不斷向541高地傾瀉大量的炮彈。此時,我軍的傷亡也較大,彈藥已消耗殆盡。增援分隊因敵炮火攔阻,一時又無法上來,陣地上的形勢十分危急。楊春增望著犧牲的戰友,對陣地上只剩下一名的通訊員牟元禮說:“小牟,戰友們為堅守陣地英勇犧牲了,增援分隊一時還上不來,敵人也絕不會善罷甘休的。我們一定要堅決守住陣地,多殺敵人,誓與陣地共存亡。”隨後讓小牟去觀察敵人的情況,他則趁機掩埋戰友們的遺體。不一會,敵人的反撲又開始了。成群的敵人嚎叫著湧向陣地。楊春增用平靜的語調使用步話機向我軍炮兵指示射擊目標,我們的炮彈像長了眼睛似的,發發擊中目標,敵人的反撲又被打退了。

楊春增和通訊員利用這個時機,蒐集了整個陣地上的彈藥,除了4枚手榴彈和1枚手雷外,陣地上沒有其它彈藥了。在陣地上多留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想到這,楊春增對牟元禮說:“趁敵人沒有行動,炮擊還沒有開始,你趕快從左邊那條小路下去,把高地上的情況報告給連長!”小牟明白,副排長在生死關頭,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考慮的卻別人的安危。便堅定地說:“副排長,我決不離開你,要死咱們一塊死。”楊春增看著憨厚而又倔強的牟元禮,語重心長地說:“不要犯傻了,趕快回去,轉告連長馬上派部隊增援,這裡只要有我楊春增在,陣地就絕不會丟!”說著一把將小牟推出了戰壕。在楊春增的掩護下,牟元禮含淚離開了541高地。陣地上只剩下楊春增一個人了。此時,敵人繼續在增兵,猛烈的炮火仍然封鎖著突擊分隊的道路。

幾分鐘後,敵人的進攻又開始了。首先是猛烈炮擊,一發炮彈落在楊春增的身邊,將步話機炸成了兩半。從此,他完全失去了與上級的聯絡。炮擊之後,敵人在機槍火力掩護下,兵分兩路向陣地撲來。在佔領一、二道戰壕後,見541高地上沒有動靜,便嚎叫著向主陣地接近。就在敵人放膽衝向山頂時,楊春增突然躍起,甩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第一枚手榴彈,接著又甩出了第二、第三和最後一枚手榴彈,消滅了20多名敵人。敵指揮官見陣地上只有楊春增一人,舉著槍,逼著後退的敵人繼續向上衝。楊春增沉著地抽出別在腰間的手雷,握在手中,做好了與敵同歸於盡的準備。敵人越來越近,20米、15米、10米、5米,楊春增毅然拔掉了手雷的保險針,一個箭步衝向敵群,隨著一聲巨響,楊春增與敵人同歸於盡。

楊春增以他的英雄行為實現了他“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的誓言。

為了表彰楊春增的光輝事蹟,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和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追記一等功。1952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楊春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為了和平心得體會4

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樣,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跟想法,有一句話咋說:“一千個讀者裡面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便會有不同的結果,同一件事有人認為是對的也會有人認為是錯的。在平常的生活中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是倘若是在國家跟國家之間便會引起一場大的波動。

我們中國經歷的戰爭,抗日戰爭不管是哪個國家來看我國都是受害者。但日本卻沒有為這件事情道過一次謙。抗美援朝戰爭也是如此,這場戰爭是我國以志願軍的身份參加的,因此我國的歷史書中沒有什麼記載。參加戰爭的韓國和朝鮮的書中也是找不過記載,不過在美國的教科書中將這件事情描述的卻是非常的詳細。

但是我國跟美國是對立的雙方,這場戰爭美國也是失敗的一國,不過美國沒有戰敗就篡改歷史,反而把這場戰爭非常詳細的描述了出來。美國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這場戰爭是朝鮮先挑起來的,韓國開始不想參與不過因為蘇聯的推波助瀾因此也參與其中。書中還寫了我國是因為擔心朝鮮淪陷美國之後會偷襲我國,因此我國才會參加戰爭。

我國是為了不被美國偷襲,因此我國必須要保住朝鮮。還有另一種說法:我國當時正是在大力的發展外交朝鮮當時是打不過美國的,於是請求我國幫助,因此我國便出兵幫忙了。

除了這些美國也是用大量的語言來描寫我國戰士的英勇。例如在上甘嶺戰役的時候我國的士兵為了不讓美國的士兵發現即使凍死也不在乎,美國的教科書還對我國的作戰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美國沒有因為失敗就隨意胡寫亂寫這也是我們應該欣賞的!

為了和平心得體會5

上世紀60年代的歷史影片《英雄兒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一幕幕悲壯的戰爭風雲,尤其是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王成”,在全軍、全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麼,誰是“王成”的原型呢?

從張振川的回憶、巴金的著作及題詞等來看,“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趙先友

《英雄兒女》的劇本是由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王成”是其中一個人物。巴金筆下的“王成”很簡單:“年紀不過三十多點,來到朝鮮,水土不服身體不大好。”寫其參加戰鬥及犧牲經過就更加簡潔:“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

原河北省軍區原司令員張振川在一次訪談中有過說明。他說:“記得1952年作家巴金親臨朝鮮硝煙瀰漫的開城前線,對我志願軍六十五軍第五八二團進行戰地採訪。我作為五八二團團長兼政委向巴金介紹了我團三打‘紅山包’戰鬥中同志們英勇頑強、前仆後繼的戰鬥作風。特別提到了我團二營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他的戰友們在堅守67高地戰鬥中所表現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巴金聽完我的介紹被趙先友等英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團三打紅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國人武器強,我們的士氣強。’最後,巴老根據趙先友等眾多志願軍英雄的悲壯事蹟,萌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團圓》這一千古絕唱。”

張振川目睹了趙先友壯烈犧牲的經過。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陸戰王牌十一師向趙先友所在六連扼守的67高地發起猛攻。六連官兵打得十分艱苦,傷亡較大,連長、指導員受傷被抬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擔負起了連隊的指揮任務。10月6日,敵人接近陣地,情況非常危急,趙先友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此時,在團指揮所裡,張振川團長能隱約看到趙先友和劉順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緊了,但時間不允許作太多的考慮,他把心一橫,命令炮兵向陣地上的敵人開炮。在這次戰鬥中,趙先友和他所在的六連榮立特等功,並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的光榮稱號,劉順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據張振川的回憶,小說《團圓》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趙先友。上世紀90年代,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從這個題字看,巴金也認為,他筆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趙先友。

“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舉是根據烈士楊根思的事蹟設計的;“向我開炮”的經典情節則取自於樹昌的事蹟

巴金小說《團圓》發表後,引起強烈的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罷,也很受感動,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為了突出主題,有必要對“王成”這一形象進行重新塑造。在構想王成犧牲的細微情節時,編劇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後決定以特級英雄楊根思為原型。楊根思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成名,最擅長爆破技術,屢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帶領一個連守衛某高地,一直堅持到只剩下他一個人,最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此後,毛烽在無數資料中又意外地發現了一篇題為《向我開炮!》的通訊。這是洪爐和戰友合寫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於樹昌所在部隊73師218團,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戰,對無名高地之敵進行反擊。戰鬥中,於樹昌與同志們一起衝向敵人。於樹昌面對凶惡的敵人,喊出氣壯山河的偉大聲音:“敵人上了我的地堡頂!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之後,於樹昌砸碎了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衝向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於樹昌犧牲時年僅22歲。

毛烽看了《向我開炮!》這篇通訊,決定將於樹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劇本中。於是,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舉是根據烈士楊根思的事蹟設計的;“向我開炮”的經典情節則取自於樹昌的事蹟。

然而,也有同志認為蔣慶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理由是《向我開炮!》是兩篇稿子合成的。1953年4月,志願軍23軍67師201團步話兵蔣慶泉及戰友,在朝鮮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絕境中,他向步話機高喊“向我的碉堡頂開炮!”洪爐瞭解到蔣慶泉的故事,寫成了通訊《頑強的聲音》。但蔣慶泉並沒有犧牲,而是負傷後被俘。所以這一事件被暫緩宣傳,但是他的戰友們卻聽見了那句著名的“向我開炮”,並且迅速在軍中流傳。

從秦基偉的回憶和《抗美援朝戰爭史》看“王成”的原型

《英雄兒女》的歷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時期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一生打過許多大仗、硬仗、惡仗”的志願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過,“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在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參戰部隊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秦基偉寫道:邱少雲、黃繼光、孫佔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第十五軍所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也有這樣的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 捨身炸敵地堡, 堵敵槍眼等, 成為普遍現象。”

既然是“普遍現象”,那麼,在志願軍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電影《英雄兒女》的朗誦詩中說:“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