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作家莫言的講座

第一篇:聆聽作家莫言的講座

聆聽作家莫言的講座

聆聽作家莫言的講座

黃雲香

那年,我有幸親臨現場聆聽著名作家莫言的講座。莫言結合自身實際,暢敘讀書故事,傳授文學創作經驗,讓人頗受教益。

莫言對文學創作可謂見解獨到,他特別強調了三點:一是,在創作初始階段,可以多模仿一些其他前輩的創作,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學成之後再來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二是,在寫作上要注重細節的描寫,用準確、樸實的描述代替空泛的形容詞;三是,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全神貫注,把個人的情感灌入文章,這樣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莫言走上講臺,主持人指揮搬上桌子椅子放在講臺中央,莫言站在講臺側面演講臺的位置說:“我還是站著講吧,長的太胖了,坐著也很不舒服的。”聽眾席爆發出一片笑聲。莫言的幽默感,一下子拉近了聽眾的距離。

聆聽莫言的講座,有如讀他的小說一樣,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中,無所拘泥的結構裡,以及從任何一頁的任何一行都可以讀起的奇妙鮮活的語言中,每個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陷進莫言式的語言波浪,仿若置身一個從不曾存在過的精彩斑斕的世外桃源。

莫言幾十年來的寫作,幾乎都帶著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的,他特別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記得莫言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發問:“他們會不會懺悔?”可見“懺悔”二字,是莫言針對眾多社會問題最重要的反思結果。

演講中,莫言客氣地說:“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熱心讀者來聽我的講座,我很感動。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文學被邊緣化的今天,大家都很忙,還來聽我講文學。”莫言的一番話,除了流露出真誠的感激之情外,還讓人看到了他謙卑的一面。從花甲之年的白髮長者,到剛屆而立的青年,對於莫言的講座,聽得人心入肺。

講座結束的時候,有幾個文學愛好者的提問卜分雷人。“創作的時候,一天吃幾頓飯?我一天吃5次”。莫老先生說:“吃的太多恐怕影響寫作,因為血液都流到胃裡去消化食物了。”頓時,又引來現場一陣笑聲。

聽完講座,從禮堂出來後,我的心情許久未能平靜,而作家莫言的內心也似乎一直都未安寧,他如同他所崇敬的馬爾克斯一樣,在探究人類精神世界裡最誇張的那一部分,據說那是靈魂的所在。

廣西防城港市扶隆鄉那其學校

第二篇:著名作家莫言

著名作家莫言

新浪文化讀書訊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當地時間10月11日13時),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佈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莫言。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 為: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莫言,他“很好地將魔幻現實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4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簡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 “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說 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祕超驗的物件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4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 《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代表作品:

《檀香刑》《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蔔》《戰友重逢》《蛙》《藏寶圖》《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銬》《白狗鞦韆架》《莫言精選集》《莫言作品精選》《酒國》《白棉花》《紅樹林》《月光斬》《老槍·寶刀》《會唱歌的牆》《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證》《鎖孔裡的房間》《什麼氣味最美好》《傳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說選》《莫言王堯對話錄》

第三篇:為莫言介紹的是作家

為莫言介紹的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提名小組主席佩爾·瓦斯特伯格,他介紹說,莫言是個詩人,粉碎了陳腔濫調,讓茫茫人海中的個體得以昇華,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類存在的全部。

他以俏皮而難以掩飾的輕快口吻,揭示人類存在的極端陰暗面,幾乎無意識地就找到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形象。

高密東北鄉收藏著許多中國民間故事與歷史往昔,但只有極少真正意義上的旅程得以超越這些,描述出一個愛善與邪惡皆有超乎尋常之能量的地方。

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類存在的全部,他對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繪……他描寫英雄、戀人、拷打者和強盜——他尤其擅長描寫堅強不屈的母親形象。

莫言的故事裡帶有神話與寓言的偽裝,但到頭來他卻顛覆掉這一切。 莫言採用了源自神話與民間故事的誇張、模仿與派生手法。

何時曾有如此史詩式的春潮席捲過中國與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學與一個聲音對話,這個聲音足以湮沒大部分的同行者。

剛剛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在頒獎禮後舉行的晚宴上,發表獲獎感言

莫言形容,自己出身中國高密農村,能站在世界著名場所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就像童話故事成真。莫言說,明白現今是政治爭拗和經濟危機時代,文學只能發揮微少影響力,但他認為,文學自古以來對人類社會有重大意義,對能以作家為專業感自豪。他又說,深知世界上有很多比自己更值得獲獎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黃金機會,讓他更瞭解世界和自己。他感謝家人和家鄉長輩的支援和鼓勵,也感謝評審委員會和為他把作品翻譯的人士。他說,翻譯工作令文學走向世界,成為人類彼此認識和尊重的橋樑。

第四篇: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4諾獎醫學獎獲得者:老師眼中的一名“笨娃”

前言:2014諾貝爾醫學獎由英、日兩名科學家共享。其中英國獲獎者在中學時成績很不理想,生物學的成績在同年級250名同學中成績排名墊底,其他自然科學學科成績也處於下游,曾被老師稱為“笨得完全不應該學習自然科學”。

格登15歲在伊頓學院讀書的時候,每門科學課程,包括數學,生物和物理,的考試成績都是排在最後的。尤其是生物學考試成績,全年級250位學生,他排在了最後。

報考大學時,格登跟老師說今後要學科學,當一名科學家。可是,他在伊頓學院的科學老師對他卻不屑一顧,甚至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說他當科學家是異想天開,不要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當他今天得到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的時候,格登把當年他的科學老師的評語公開如下:“i believe gurdon has ideas about becoming a scientist; on his present showing this is quite ridiculous; if he can’t learn simple biological facts he would have no chance of doing the work of a specialist, and it would be a sheer waste of time, both on his part and of those who would have to teach him.”

中文的大意是:我相信格登有當科學家的想法。但是,根據他目前的表現,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他連起碼的生物原理都沒有搞明白,想當一名專家的概率幾乎為零。這不僅對他,還有那些將來必須教他的老師們,都是一種時間的莫大浪費。

格登今天說,他老是拿這位老師的評價來鼓勵自己,他立志要成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格登1962從青蛙的腸子裡面取出了一個細胞,並把它克隆成為一隻青蛙。在這之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動物的不同部位的細胞是不一樣的。可是,格登通過克隆青蛙,首次提出動物細胞,不管長在什麼地方,所含的基因結構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管什麼細胞,都可以用來變成幹細胞,還可以用來克隆同一個生命體。

愛丁堡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兩位教授,就是利用這樣的科學理論,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羊的。

44年以後,也就是2014年,當時44歲的日本年輕科學家,亞嘛那卡,也是利用格登的科學理論,直接把人的面板細胞培養成為幹細胞。他這一新的突破,證明了任何細胞,都可以克隆成為生命體。例如,今後科學家們,可以直接把面板細胞培養成為一個心臟、一個手臂、一個肝,等等,對醫藥和醫學的貢獻,將是無可估量的。

格登的人生是一種傳奇。他當年考取了牛津大學,開始因為老師的打擊,加上科學成績太差,所以只能報考古典文學。可是,他並不死心,進入學校以後,就轉到動物學系學習。後來他在牛津大學工作到了1971年,然後轉入劍橋大學。由於他的傑出貢獻,1995年英女皇授予他的騎士頭銜。2014年,劍橋大學把他領導的生物醫學實驗室改用他的名字命名。格登的故事,讓人不得不想到19世紀末的另一位美籍德國科學巨匠,愛恩斯坦。他也是被認為沒有任何希望當科學家的人,卻最終成為一位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超越他的科學大師。他的相對論,成了物理學的中心理論。

從格登和愛恩斯坦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做出如下有益的反思:(1)判斷一個人,不能只考慮到他(她)一時的考試成績;(2)一個科學家的最後成功,在於他(她)有沒有一股戰勝自己的恆心和毅力。

上面兩點,對目前的中國考試製度,一考定終身,一校定終身,靠著考試成績吃飯,靠著名牌大學吃飯,等等的人才觀,都是一種有益的反思。中國目前的人才觀和教育理念,有其嚴重的片面性。而這種片面性,往往是扼殺最佳人才,或者是扼殺人才輩出的致命缺點。英美等國家的科學研究,之所以還是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並不是他們的人種好,而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真正自由的,百家齊放和百家爭鳴的科學研究和人才成長體系。

觀感:各位家長永遠都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

當地時間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為莫言11日在自己家鄉山東高密接受中外記者採訪。中新社發 胡洪林 攝

中新網10月12日電 (劉歡)12日下午,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老家山東高密舉行記者見面會。見面會上,莫言表示,自己的獲獎是一場文學的勝利。同時他對媒體坦言,並不希望引起“莫言熱”,期待引起讀者對文學的熱情。

獲獎是文學的勝利 站在人的角度寫作

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問說,有人質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權力角度寫中國,不應得獎。莫言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評價作家作品的,並不是一個政治獎,這種質疑並沒有說服力。

莫言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拿起筆來,我就非常明確一個觀點,我是站在人的角度,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我的小說突破了階級和政治的界限。

莫言認為,這次獲獎是文學的勝利,是因為文學獲得這個獎項。“如果是讀過我的書,就會知道,我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厲和嚴肅的。80年代寫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國》、《十三步》、《豐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第五篇:山東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山東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大眾日報高密10月11日訊 記者孟慶軍 逄春階 楊國勝 蘭傳斌報道晚上7點剛過,高密的大街上便響起了鞭炮,一條訊息在鞭炮聲中口口相傳:高密走出去的山東作家莫言榮獲201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問鼎這一獎項。

幾天前,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的訊息不脛而走。來自國內外20餘家媒體的記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學館的手稿裡,在莫言出生的大欄鄉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紙、撲灰年畫和山山水水中找尋密碼,期待一條爆炸性新聞。這是收穫的季節,高密的棒子黃澄澄地擺滿了場院和房頂,侍弄著活計的老鄉們略帶疑惑地觀望著紛至沓來的記者。莫言的二哥管謨欣已經說不清接待了幾撥客人,但他還是面帶笑容。

隨著時間推移,記者群裡散發出焦急和期盼的氣氛。他們不停地看錶,翻著網頁,並一遍一遍追問著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後對記者說,那時,他正躲在一個地方逗著小外孫玩耍,還舒舒服服吃了頓晚飯。

“成了!”晚上7點剛過,記者當中一個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確認了這一訊息,人群中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在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1日13時,遠在北歐的瑞典文學院宣佈,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

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學院會議廳先後用瑞典語和英語宣佈了獲獎者姓名。他說,中國作家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瑞典漢學家馬悅然說,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於講故事。莫言獲獎會進一步把中國文學介紹給世界。

晚9點,讓各路記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終於現身。對於獲獎,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學素質打動了評委,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表現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民族風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寫人,超越了地區、種族的界限。”他強調,“諾貝爾文學獎是重要的獎項,而並不是最高的獎項”,自己要“儘快從熱鬧喧囂中解脫出來,該幹什麼幹什麼”。

莫言出生於1955年2月,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國小即輟學,曾務農多年,也做過臨時工。1976年2月離開故土,嘗試寫作。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按照諾貝爾獎有關規定,所有獲獎者將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12月10日舉行的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