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

2021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李桓英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專注和拼搏,看到了樂觀和大愛,她是我們的學習榜樣,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2021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範文,歡迎閱讀!

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篇1】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

麻風病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20世紀初,全世界沒有特效藥,唯一的辦法就是隔離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衛組織做訪問學者。她瞭解到,世衛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床試驗資料。為此,李桓英從世衛組織申請到了免費藥物和專案支援。

在雲貴川的專案試點村,為了拉近與麻風病人的感情,李桓英從不穿戴任何防護服與麻風病人接觸,以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此後,李桓英每到一個村寨,都會受到村民的歡迎:“北京來的女醫生,不怕麻風!”

為了推廣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她走家串戶,不辭勞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頭就喝。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便拉著病人的手長時間不放。見到老病人,她總是親切地拍拍肩膀,甚至還主動擁抱。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李桓英說。

多少年來,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貧困邊遠地區。雲貴川3省7個地州59縣,每一個有麻風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跡。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南醒村曾是一個“麻風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風寨”的帽子被徹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為曼喃醒,傣語意為“新生”。

經過不懈努力,李桓英將麻風病人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使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且年複發率僅為0.03%,大大低於世衛組織規定的年複發率小於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選用的世界衛生組織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特別行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2016年,李桓英獲得首屆“中國麻風防治終身成就獎”。

“能夠作為黨員為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特意圍了一條大紅的羊絨圍巾。她仔細捋順兩鬢的頭髮,莊嚴肅立。站在一群新黨員中間,她舉起右拳,蒼老的聲音飽含真誠和篤定:“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終於夢想成真,光榮地成為一名黨員。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李桓英說:“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能夠作為黨員為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幾十年來,李桓英解決了許多麻風病防治領域的重大策略和關鍵技術問題,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她帶領課題組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開展麻風病早期診斷、耐藥基因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創造性突破。

“麻風病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該終結了!”如今,李桓英依然關注著全球麻風病防治進展。她說:“雖然中國已基本消滅了麻風病,但還沒有徹底消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囑咐前來探望的後輩,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創新的腳步,這是黨和人民的重託。

疾病無國界,大愛無疆界。為了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一位百歲老人依然在奮力前行……

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篇2】

“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師的初次見面,約在了她位於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辦公室。當時,在那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裡,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認真研讀一摞英文文獻。一時間,記者很難把眼前這個衣著樸素的耄耋老人和享譽世界的麻風病專家李桓英聯絡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頭,中氣十足地問道:“你是記者吧?有什麼問題就問吧。”

在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裡,除了靠在門口的一根柺杖和桌子上的一個玻璃杯是李老師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間全都被各種各樣的資料檔案所“擠佔”。記者注意到,在書架下幾有個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個箱子裡塞滿了各種證書和獎狀,被堆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唯獨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獎狀被端正地掛在牆上。

面對無數榮譽,這個與麻風病菌打交道數十載,一生治癒了上萬名麻風病人的老人,卻始終保持著一顆淡然的心。“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看著牆上的獎狀,李桓英笑著說,當年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不是我發明的,我只是剛好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最有效的時間裡取得了最大的治療效果。“沒有這些機遇,也就沒有這個獎。”

如今,已經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工作習慣,每天清晨就來到辦公室,先看看國際上最近的麻風病文獻,再指導研究人員做實驗,中午累了就在辦公桌旁一個簡陋的單人沙發裡靠一會兒。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

在全世界實施聯合化療10餘年後,原麻風病高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新病人發現下降緩慢。我國的雲、貴、川三省,儘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佔全國的半數。“當前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很多病人因此而躲進山溝裡,貽誤了治療。”李桓英憂心地說,“現在,我國每年仍有1500多例麻風病新發病例,其中有近30%的人在發現時已經造成殘疾了。”

2007年4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來自河南新蔡縣的麻風病患者馬強,他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裡有5人患麻風病。由於延誤治療長達10餘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發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殘疾。為了爭取解除病人疾苦,保護患者免於歧視,熱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帶領下無條件地接收了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費治療。一次,這一家人來到熱研所複診時,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潰爛感染,並得知一家人生活艱難窘迫後,著急又心疼,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生活補助捐給他們。同時還將自己的柺棍送給馬強,不斷叮囑他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李桓英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如今,李桓英教授年歲已高了,雖然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常年戰鬥在防麻第一線,但她仍然堅持每年到麻風村調研。用她自己的話說,“現在我雖已耄耋之年,但仍精力充沛,只要不是工作的累贅,就應該為消除麻風瘟神而奮鬥。”

本世紀以來,雲南省發現數又佔我國年總髮現數的四分之一。紅河州地勢山巒起伏,53%為少數民族,多為哈尼族和彝族,居住分散,發現工作極為不便。為了促進麻風病的早期發現,防止殘疾發生,李桓英又開始計劃對新確診麻風患者及其家內接觸者血清學診斷研究。

今年2月6日,88歲高齡的李桓英親自率隊再赴雲南3縣,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到麻風病村現場,挨家挨戶給全村村民體檢和取血,開展調查研究。

這究竟是李桓英第多少次走進麻風村?連老人自己都記不清了。曾經數次翻車、翻船的遇險經歷,膝關節臏骨軟化手術後需柺杖行走的困難,都沒能擋住這位老人的足跡走遍雲貴川17個地州、59個縣的麻風病高發區。

對此,老人只是樸實而堅定地説:“人就應該帶著目標去學習和工作,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應該胸有成竹地走下去,無論途中遇到多少困難。這麼多年來,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篇3】

雷鋒同志說過:我願做高山岩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98歲的“上班族”李恆英也說,努力工作到100歲,李恆英94歲退休,95歲入黨,98歲回到工作崗位,她說過: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是什麼讓雷鋒、李恆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初心,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雷鋒同志做到聽黨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黨指向哪裡,我就衝向哪裡。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98歲的李恆英同志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100歲的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堅守初心。

初心,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視窗,有些人認為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以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象,我們要想拓寬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認識,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堅守初心,用我們的眼睛去學習,用我們的腦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麗的風景,而這最為美麗的風景,在基層,人民群眾就是那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作為基層黨員幹部,只有努力工作,為群眾辦事,擦亮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基層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值得我們去尋找那一份初心,豐富我們的心靈。

初心,是我們的耳朵。所謂耳聽八方,善於傾聽是,善於會聽,是對初心的另一種詮釋,用好我們的耳朵,多傾百姓的聲音,多傾聽他們的想法、需求。我們才能更好的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踐行初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你會再基層廣闊的天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心,是我們的雙腳。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基層工作不只是需要坐辦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層,融入到群眾中間,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和人名群眾打成一片,去尋找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我們內心那一份純淨的思想,那一份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信念,和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多姿多彩。

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篇4】

近日,媒體報道了李恆英的事蹟。李恆英放棄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聘任,幾經周折回到祖國工作,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治癒了國內萬餘例麻風病患者。直到現在,98歲高齡的李桓英仍奮戰在麻風病課題研究的一線。為了國家的抗麻風事業,她放棄了國外定居與家人相伴的機會,在雲南艱苦環境中工作多年,甚至多次遭遇車禍、骨折。回顧自己的選擇時,李桓英卻說:“下鄉我從來不叫苦,翻車我也不叫苦,生活是自己找的,但是(我)也從中得到了滿足。”李恆英的一生是幸福的,我們組工幹部們也是如此。

都知道組工幹部的辛苦,選擇了組織工作,就是選擇了寂寞清苦和夜以繼日,但是也選擇了另一種幸福。什麼是幸福?不同的人答案各異。我們不妨細細品味李恆英式的幸福,或許會有一番新的收穫。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釘釘子”中創造李恆英式幸福。李恆英一次次翻山越嶺走進麻風村,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防治麻風病的事業之中,多次車禍傷了筋骨,卻沒有挫傷她的工作幹勁,她在別人不敢問津的領域獨闢蹊徑,鍥而不捨地開展新研究,最終幫助中國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木匠釘釘子看似簡單,可實際操作中,眼中分寸的掌控、手上力度的把握、心裡韌勁的堅持,都需要夜以繼日的努力。我們組工幹部,要具備“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對於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應想方設法迎難而上,一錘一錘接著敲,一點一點接著學,一件一件接著做,在鑽研的過程中感受自我的成長,在“釘釘子”的過程創造幸福。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啃硬骨頭”中守護李恆英式幸福。98歲高齡的李恆英定下了一個目標,要工作到100歲:“不願意這兩年白活著,我願意盡我所能。白坐在家裡看小說、看電視,也是浪費。不如用你有生之年,做點更有意義的事。”“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樹立奮鬥意識,就是要求我們組工幹部要做到敢為人先,敢於拼搏,敢於啃“硬骨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銳氣作風,始終保持積極作為、勇往無前的拼搏幹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以更高更嚴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忍不拔,迎難而上,順應新時代大勢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用汗水寫擔當,用奮鬥換幸福。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學雷鋒”中體悟李恆英式幸福。李恆英說,“要把我最好的年代,奉獻給祖國。”98歲的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再回到她曾經戰鬥過的雲南。她心裡牽掛著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著尚未的麻風病發病機制。可以說,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抗麻風事業,為人民服務是她最大的幸福,這不由讓我們想到了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當代雷鋒郭明義對於自己的幸福觀有過這樣的表述:“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越做越有勁!”我們組工幹部學雷鋒不僅僅是學他做好事,更要把握好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在無私奉獻的過程中體悟這種幸福。對我們組工幹部來說,無私奉獻不是一種強迫而是一份自覺,不是一次作秀而是一生踐行,是源自內心深處的自覺追求。所以工作即便勞累,但奉獻的果實卻是醇美甘甜的,幸福感的獲得就在這裡,個人的意義和價值也就在這裡。

時代楷模李恆英事蹟心得【篇5】

經常聽到這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比你年齡大的人都在奮鬥,你憑什麼不努力?是的,努力的人太多,98歲的“上班族”李恆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但不願離開崗位、放棄事業,98歲的毅然選擇繼續回到單位當起“上班族”。李恆英說“我不願這兩年白活著,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歲”。是什麼讓鮐背期頤,遲暮之年的李恆英毅然回到工作崗位,我想這就是深深根植於她內心的那份責任、使命與擔當,催促著他努力、奮進、堅持。而作為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我們不應該向其學習嗎,我們不應該學習她那一份決心和毅力嗎。

基層崗位是平凡的,也是亮麗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有些也許在平凡的崗位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覺得升職無望,已經厭倦了這樣的工作,開始存在懈怠、得過且過的心理了。但是我想說,在大千世界,平凡的崗位數不勝數、環衛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掃城市環境衛生,他(她)們是平凡的,確也是亮麗的,因為他(她)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師也是平凡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課本上的內容,面對的群體也是單一的,但是他(她)們卻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她)們成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層黨員幹部每天面對的是人民群眾,是平凡的,確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奮鬥,我們要幹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要堅守自己的初心,要時刻回想自己最初進入這個崗位的那一份執著與堅持。是的,在一個崗位幹一年容易,可是在一個崗位幹幾十年缺不簡單。我們需要的是年輕人那一份衝勁,更需要有成年人的一份淡定,變化的是我們的年齡,而不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初心。努力是基層黨員幹部最需要的工作態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而在於我們走過的路程,如何體現我們生命的價值,這才是關鍵。作為基層的年輕幹部,只有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奮鬥,為群眾幹事,就算崗位在平凡,它終將會綻放光彩,基層幹部們,努力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