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致命id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致命id觀後感2400字範文 篇一

一本超級爆炸的懸疑片,整本影片,所有情節都有伏筆,沒有一個無用鏡頭,整體邏輯毫無BUG,不像其他大多數懸疑電影愛故弄玄虛,看完後再往回思考漏洞百出,致命ID的編劇功底可見有多牛,所以我今天特地要安利這本電影給大家,不管你喜不喜歡懸疑片,這本能讓你感受什麼叫,你品,你細品,真是到了細思極恐的地步。影片的開頭就交代了兩條主線:一條是將要被執行死刑的犯人,也就是影片中的胖子,可能患有精神病而要舉行聽證會。其中的細節交代胖子犯了連環凶殺案和胖子的母親是個妓女。第二個就是11人被困旅館的連環凶殺故事,也是影片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下這本影片的精彩花絮。

影片中的主角,我們簡稱為胖子,他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片中出現過“存在與虛無”這本書,作者是保羅薩特,這本書大概講了些什麼呢,其實與這部電影主題有相當大的關係的,保羅薩特是誰?這哥們在西方就和我們中國的魯迅一樣有名,得過諾貝爾獎,薩特認為一個人除了簡單表面的“本我”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自我”意識存在著,打個比方,我昨天買了一件衣服,今天后悔了,因為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細微的不同,如果這種不同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就形成了如這部電影所講述的“多重性格”,這一點在雙魚座的人身上特別明顯。而影片中的心理醫生髮現胖子有10種性格,而其中有一個性格連環殺了6個人,這也是胖子為什麼要執行死刑的原因,而胖子的律師和心理醫生要向法官證明,在他們的藥物治療下,這10種性格會自相殘殺最後只剩一種性格,而連環凶殺的性格將在治療中去除。

我來簡單介紹下胖子身上的這10種性格,我們按胖子給他們的ID來介紹,10號是過氣女明星:象徵著胖子心中這個社會虛偽自私的部分,是很弱勢的人格,所以最先被消滅。9號是年輕的丈夫:年輕的新婚男子,象徵著胖子理想中的親生父親。然而在他的現實生活中這個人並沒有給他留下多大影響,很快就消失了。8號是連環殺人犯:從心裡醫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胖子正是因為小時候看到變態殺人才受刺激到心理扭曲的。於是這個形象代表了在胖子小時候看到的那個殺人犯,他看起來就凶惡,並很快被殺。7號是懦弱的父親:胖子的真實生活中缺乏父愛而母親又是妓女,於是他擅自捏造了這樣一個繼父的形象,懦弱,卻最終因為救孩子而死。6號是母親:胖子對自己現實中母親的印象只有妓女和很忙,於是他捏造了這樣一個理想的母親形象,這個母親有點強勢也明確愛他,卻最早就出事故了,完全沒能力照顧他。

5號是年輕妻子:可以說母親在胖子生命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於是他塑造了一個完美卻無法做什麼的母親來愛他,又塑造了Ginny這樣一個有點神經質假裝懷孕的年輕妻子來照顧他(片中無數鏡頭都是ginny在摟著、安慰著小男孩timmy,並且為了保護他逃走而死)。4號是Larry:這個人可以說是胖子人格中最像正常人的部分:他看正常的綜藝節目、貪財、膽小、懦弱,卻也從沒幹過什麼真的壞事,就像現實世界的芸芸眾生。他直覺的厭惡妓女paris,卻也幫助paris來對抗假警察,最終被假警察殺死。3號是假警察:胖子塑造了假警察這個人格,他負責承擔在過去殺害6個人的罪行。胖子就是受年幼時見到殺人犯刺激才心理扭曲,他長大後卻也犯下了相同的罪,兩個人的犯罪檔案擺在了一起,胖子內心卻不願意承認自己也變成了當年那個變態殺人犯,於是在內心把這個人格偽裝成了一個警察。

2號是司機愛德華可以說是所有正面形象的化身,胖子為自己塑造的完美形象。他雖然無意中撞了人,這個情節的安排,也許是胖子的正面人格願意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殺人行為是無意的,他勇於承擔責任,有能力幫助保護身邊的人。他因內心的譴責脫離了警察的退伍也顯示了和假警察的區別。也只有他這個男性人格善意的對待Paris。這個人格是胖子對自己的理想。最終和假警察同歸於盡。1號妓女Paris這個人格集中了胖子內心對母親是妓女這個事實的所有執念。她用身體騙錢,她受人歧視與輕視。她也同時希望改邪歸正,能夠單純的回老家種橘子,而司機殺死了假警察,滿足了她的願望。最後要說的是那個旅店老闆,就是那個吃匹薩被噎死藏在冰櫃內的的那具屍體,胖子一定很痛恨自己愛吃,所以說旅店象徵著胖子的軀殼本尊,10種性格被困在旅館也是隱射被困在他軀體中。

影片中有些細節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所有人格的姓都是美國洲的名稱,比如第一個到旅店的4號Larry姓華盛頓,妓女Paris姓內華達,是胖子的出生地,所以活到最後。而且所有人格都是5月10號生日,在影片中也有交代。電影裡開頭結尾都出現過的關於那首揭示主題的詩: 當我上樓時,碰見一個原本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了,我希望。我希望他已離開了。這首詩到底是誰寫的很重要,是司機愛德華嗎?還記得他和心理醫師的對話嗎?他是整個旅店裡唯一被心理醫師找回過真實世界的人物,也是胖子的內心世界唯一可以和外界溝通的人物,當影片的結尾也只有愛德華明白他和這整個故事都是一場幻覺,他英雄般捨己為人的救贖給我們一種震撼的感動,哪怕他自己僅僅是以一個不真實的人格存在著。然而胖子沒有料到,心理醫生沒有料到,甚至愛德華也沒有料到,正如詩裡說“原本不在那裡的人”,甚至連旅店裡10個人格都沒有感到他的存在。他是誰呢?

我們可能很在意主角的人格分析,但一開始的心理醫生在聽錄音記錄卻十分有意思,心理醫生明顯的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他在根據錄音裡不同的聲色、態度判斷出主角具有10重人格,其實他遺漏掉了最重要的那重本我人格,在他看來只要砍除其中的9重,但是我們注意到,進入旅館的有11個人,為什麼有一重人格醫生沒發現,很簡單,那個小孩子從來不說話,他的本我人格是沉默的,不外露的,醫生從影片最初的錄音記錄中並不能發現最致命的人格,直到最後在車上勒死醫生前致命人格才說了一句話。這個本我人格告訴我們,他的母親是一個無暇照料他的妓女,他無法原諒自己的母親,他目睹了一個連環殺人犯的殘忍行徑,他長大後犯下了同樣的罪行,他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一邊原諒自己,一遍懲罰自己,一邊偽裝自己,一邊保護自己,終於只剩他自己。

《致命ID》觀後感900字 篇二

我一直對懸疑電影比較感興趣,看到排行榜中《致命ID》分數很高,昨天看了一下,果然不錯,唉,老外就能拍出如此精典的電影,我們國內怎麼就沒有能相比美的呢。

一開始感覺有點像謀殺劇,瓢潑大雨中一個汽車旅館裡各色人來住宿,接下來就是莫名地有人相繼死去,身邊就是門牌號,按倒數的數字來殺人。當看到小男孩迷糊地進房間時,我已猜出小男孩便是凶手,但是結局卻讓我很意外。如果你沒有學過心理學是很難看懂這部電影的。

其實這是心理醫生在對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犯罪者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即是這個雨夜的汽車旅館裡發生的一切,旅館裡所有的人都是這個犯罪者的各個人格,相互分裂,各自獨立,在他成為某人時他即有那個人的性格和語調,而他各個人格間相互並不知道對方存在,也就是分裂。1、請長期病假的警察;2、電影明星;3、妓 女;4、戴眼鏡的男人;5、遇車禍的妻子;6、不說話的小男孩;7、紅頭髮的女人;8、她的丈夫;9、重刑囚犯;10、押解他的警察(後來被那個妓 女發現其實也是一個犯人假扮的);11、汽車旅館老闆(後來發現他並不是真正的老闆,他將老闆殺死後裝進冰箱)。總共11個人,心理醫生卻只發現了10個人格,通過他的日記發現的,日記裡有不一樣的筆跡和思想,當這些所有的人格在同一衝突場景中出現時,他們具有了相同的特質,那就是他們的生日是同一天,其實這11個人都是這個犯罪者本人所分裂出的不同人格,就是他自己一個人想像出來的,並非存在,不過當他在變為某個人時,另外的人格所做的事情他都不記得,像是失憶一般。心理醫生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通過場景讓他自身來消滅不同的人格,以留下最好的一個人格,以便說服法官不判處其死刑。當一個個死去後,最後留下了那個妓 女,在鄉間種柳橙,場景很美很安詳,法官也被說服改判其到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

結局出現了,那個令人意外的結局出來了,女人在樹下刨著地,突然刨出一個門牌號10,那個邪惡的凶手出現了,就是那個小男孩,沒有被心理醫生髮現的,因為這個小男孩從來不說話,所以沒有表現出來,而他正和犯罪者本身的經歷相同,童年遭受創傷,生父很凶,日記裡沒有這個人,心理醫生也沒有發現,小男孩將犯罪者其他10個人格消滅,佔領主要心理領域,勒死了心理醫生。

這就是結局,整個電影的節奏和敘事的手法很值得品味,結構精巧,這是部心理題材的懸疑片,實在是太妙了,驚歎!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三

辭職後無聊看的,整部電影我給4星,扣一星的原因是導演利用美國電影中極少出現小孩遇害或者殺人的慣例製造了盲區,使得最後的結局不夠完美。

這部電影是雙時間線,一條是麥肯被押送到法庭進行判處死刑聽證會,另一條是他內心的11個人格因為醫生的藥物而被迫減少的戰爭。

因為這樣的敘述方式,前期很多人都會以為11人格中的警察押解的就是麥肯,這也算是電影前期的第一個懸疑點。

這個懸疑點被打破是犯人跑路,然後又回到汽車旅館那段,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馬上會被第二個懸疑點吸引,就是汽車旅館殺人的是不是惡靈?

然後在大家以為這是一部惡靈殺人的電影時,馬上切換到了法庭,醫生向法官說明了多重人格的特徵,並且告訴懶瑞要殺死邪惡的人格,大家恍然大悟,這是兩條時間線,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只要殺死邪惡的人格就行了。

接著就是賴瑞殺死邪惡人格後清醒過來,好像大團圓一樣的結局,但是最後大家都知道,其實小男孩才是最終的boss,然後麥肯又變成了殺人犯。

總體來說,致命id就是一部通過營造一個又一個的疑點激發觀眾的求知慾望,不斷地猜想下去,而在猜想的過程中,編劇不斷的埋下伏筆,一直到電影最後一刻,觀眾才恍然大悟的電影。

以下就是電影裡的幾處伏筆:

1.比如麥肯為什麼會有多種人格?電影的開始在一段斷斷續續的問答聲中,我們知道麥肯在小孩的時候被媽媽關了很長一段時間,而麥肯的媽媽是一名妓女。這點在醫生為麥肯解釋的時候,也重複了“很多人在小時候受到傷害,就會產生多重人格”。

2.編劇為解釋小男孩是最終邪惡人格埋下的伏筆:

①小男孩很黏他媽媽,這在電影裡通過他繼父的表現和嘴巴有多處的體現。

②小男孩的生父,脾氣暴躁,小男孩沉默寡言,這證明小男孩的童年不怎麼美好。

③他媽媽醒過來的時候,小男孩的表現甚至不如他的繼父,他繼父非常高興,但是小男孩只是在站那裡靜靜地望著。

④小男孩死的時候,屍體消失了,這個時候也是大家質疑這裡是惡靈殺人的地方疑點出現的地方。大家看了後面醫生對法官的解釋,只以為小男孩消失是因為艾德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他的心理活動。而不會想到,這裡的“消失”對應著前面那句話“不存在的人,我希望它永遠消失”。

3.醫生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醫生最大的失誤是以為藥物能夠讓麥肯的善良人格將所有人格殺死,但是卻沒想到在人格的世界裡,邪惡人格還能隱藏到更裡層的世界,從而“消失”,當再次遇到刺激,更深層的人格又會出現,然後殺戮繼續。

最後整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人性本惡。麥肯因為小時候受虐,從而將心底最純粹的惡念表現出來,雖然在這過程中,他也有善良的人格,但仍不是邪惡的對手。

邪惡只會隱藏在人心的最底層,不會消失,永遠存在。這個觀念與電影開頭和最後那句“我在樓梯上看到一個不存在的人,我希望他永遠消失”相互呼應。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四

“當我走上樓梯時, 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 今天他又不在那裡, 我希望,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電影開頭,精神科醫生在播放連環殺人案凶手芮佛與醫生對話的錄音帶,手中翻閱的檔案裡交待了他的一些背景:單親,從小被妓女母親虐待導致形成多重人格。(芮佛的話以及醫生翻閱的檔案裡交代了一些與後面有呼應的細節,曾被遺棄在汽車旅館,芮佛的生日是5月10日,他說這首詩是自己小時候寫的,讓醫生隨便稱呼自己什麼名字都可以,等等)。

半夜檢察院法官被通知緊急召開監聽會,醫生作為辯方證人要證明芮佛是精神錯亂者。

場景切換,半夜,下著暴雨的內達華州公路上,一家三口的汽車突然被一隻高跟鞋扎爆胎,男人停下修車,女人站在車外為其打傘突然被男主(女明星的司機)開車撞倒,女人受傷,兒子在車內目睹了這一切。暴雨手機沒訊號,男主將一家三口帶上車找醫院,路過汽車旅館進去求救,旅館裡也沒有訊號,聯絡不到醫療服務。將女明星和一家三口安頓在旅館後(女明星住8號房,一家三口住4號房),獨自駕車找醫院,路上載了車子熄火的妓女(高跟鞋的主人,帶上掙的錢準備回老家),公路被水淹了無法開車去求救,車子報廢的男主和妓女只能搭上了小情侶的車回到汽車旅館。妓女住進7號房,小情侶6號。這時押解犯人的警察也來到旅館住進了10號房。男主,女明星,一家三口,小情侶,妓女,警察和犯人,旅館老闆,全都被徹底困在了汽車旅館內。

暴雨一直持續,女明星離開房間去外面找訊號打電話被神祕人殺了,察覺到動靜的男主在洗衣房裡發現她的頭顱和門牌號10號的鑰匙,之前住10號房的警察急忙趕回房發現犯人跑了,男主和警察讓驚嚇的眾人待在旅館大廳,推測下雨犯人跑不遠就出去找犯人。情緒崩潰的小情侶在房間裡吵架,關在廁所門外的男生被殺,女生跑回眾人中間。旅館老闆在此期間趁亂去女明星房裡偷拿了錢包。犯人一路逃跑發現竟然回到了旅館,被抓男主和警察抓住五花大綁,讓老闆看著,中間二人起了衝突。男主給情侶男生的屍體拍照,並對妓女講了自己因為受不了當警察的壓力所以請了病假,有頭痛的毛病(我才開始意識到男主是不是芮佛多重人格中的一個,身份不簡單,不然為啥全程帶節奏)。發現屍體旁邊也有掛了門牌號的鑰匙。這時警察發現被綁著犯人也被殺死,旅店老闆被眾人當做凶手質疑,老闆辨稱無辜,掙扎時冰櫃裡掉出了一具屍體,想要開車逃跑意外將一家三口的男人撞死。 鏡頭切換,監聽會上,醫生拿出一本芮佛的筆記作為其有精神分裂的新證據,並說明自己通過讓芮佛服用藥物而將其多重人格聚集到一起。芮佛被帶到。 老闆被綁了起來,他宣稱沒有殺人,真實身份是一個窮途末路的賭徒,來到旅館時發現原來的旅館老闆已經死了,他將屍體藏在冰櫃,順勢頂替成為了老闆。眾人蒙逼了分不清凶手到底是誰,情緒激動的警察不相信老闆所說一口認定凶手就是老闆。旅館內的人相繼死去,眾人冷靜下來開始思考,旅館內的所有人是否是因為具有某個共同點而要被一個個殺死。這時發現床上的一家三口女人死了身邊是門牌號6號,反應過來的眾人在外面死於老闆車下的三口之家男人的屍體上找到門牌號7號,男主開始恐慌,讓情侶女和妓女帶上孩子駕車離開,車子起火(妓女未上車),兩人當場死了屍體卻不見了,不僅如此,三口之家夫婦、犯人、情侶男、女明星的屍體全都消失了。這時活著的人還有旅店老闆,男主,警察和妓女,通過入住登記的ID資訊瞭解到旅館內的所有人(共9人,沒提犯人和小孩)生日都是5月10日。男主開始念起了開頭芮佛的詩(此時我才確定了他是芮佛的人格之一)。

鏡頭回到監聽會上,男主(其實就是芮佛,此時他的人格是男主)被醫生詢問發生了的事情,男主將旅館經歷的一夜告訴了大家,大家拿出芮佛的照片和他所殺害的人的照片,問他是否認識,男主否認,醫生遞給他鏡子,鏡子裡的臉正是芮佛。醫生道出了真相,旅館內的所有人,都是芮佛的人格,他所接受的藥物治療的作用是讓這些人格相遇以減少一些人格(通過旅館眾人裡芮佛的凶手人格殺人完成),醫生囑託他回到場景裡找到凶手人格將其殺死以使芮佛回到無辜的人格來獲得赦免。

男主回去,妓女在警車上發現了警察和犯人的檔案,其實他們都是被押解的犯人,真正的警察已經被殺死,假警察發現後追殺知道真相的老闆和妓女,老闆被殺。男主這時認定真正的凶手是假警察,與其同歸於盡。天亮以後,唯一活下來的妓女(芮佛僅剩的一個人格)離開旅館回到老家,買下了夢想的橘子園。監聽會結束,芮佛案延遲。(這時候完全已經相信了真正凶手是假警察,只剩一個無辜的妓女人格的芮佛要過上幸福生活了喂!)

醫生將芮佛帶往療養院治療,押解路上。芮佛又開始陷入人格爭鬥:橘子園裡的妓女在樹下發現了門牌號,抬頭髮現了小男孩,原來他才是真正的凶手!(完全沒想到!)妓女被殺,凶手成了芮佛的唯一人格,此時已是邪惡的芮佛將醫生和司機殺了,全片結束,響起了開頭的詩,聲音是小男孩的。

芮佛的凶手人格(小男孩)知道醫生安排的一切,用男主人格將醫生騙過去了,來了個大轉折成功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一個疑問:醫生所認定的10重人格分別是男主,女明星,情侶,一家三口中的夫婦,旅館老闆,妓女,警察和犯人,還是有小孩而沒有犯人。從犯人談判卻回到了旅館猜測他應該是人格之一,那就不包括小男孩了。

總評一下,全片給4星半太精彩了,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裡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所以我才會被最終凶手是警察的想法帶到溝裡去吧。最精彩在於大反轉,凶手贏了,芮佛沒有一個美好結局,還是沒得救。不足點在於,小男孩是開了掛嗎殺了這麼多成年人還沒被任何人發現,有點牽強。還有就是門牌號,死去的人格有的有,但情侶女,旅館老闆還有犯人(不知道是否屬於人格之一)就沒有…沒明白是失誤還是別有用意。btw,向約翰庫薩克的顏和氣質低頭!

一些細節: 1.芮佛的童年陰影來自妓女母親,所以無辜人格里死的最悲慘的就是妓女:以為成為唯一倖存者逃出生天,過上夢想生活,結果也難逃厄運。  2.小男孩是凶手其實也有細節暗示。第一:旅館的人一個個死去時他都看到了,作為小孩子沒有一點害怕或者激動的情緒。第二:讓男主以為和情侶女一起死了以後開始使所有屍體消失(這樣才能不讓自己的屍體沒有出現在車裡顯得可疑)。第三:監聽會上的人們反覆提到的芮佛的童年陰影,開頭錄音帶裡芮佛說詩是小時候寫的,小男孩的遭遇也有芮佛小時候的縮影。

《致命ID》觀後感2300字 篇五

這是最近下的幾部片子裡,唯一一部讓我覺得值得寫一寫的。

看開頭,以為是《蝴蝶效應》般的精神分析,嗯,有點意思。之後看下,情節又拐到了殺戮追逐和推理阿嘉莎,氣氛緊張,環環相扣,懸念迭出,應接不暇,嗯,那麼能夠繼續。再往下看,情節開始錯亂,時空穿插似的記述越來越令人迷惑,真相愈發曖昧卻又呼之欲出。當某一個貌似科學的結論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信服時,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中的關鍵——誰才是幕後真凶?

記得許多年前,有一部香港電影叫《雙面伊人》,那是一部以第三人視角來描述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片子。還記得大概一年前,有一部叫《捕夢網》的片子直接以真人形式來表現思維世界,一個人在自己頭腦的大宅裡東躲西藏,另一個人佔領了他的部分意識後繼續在裡面追逐想殺掉他全部的意識以徹底霸佔他的身體。與這兩部片子做類比,《致命ID》從構思到表現手法上,更顯精緻。同樣是描述人格分裂症,那裡的患者分裂出的是十個人格,而最為令人叫絕的是,電影所採用的表現手法卻是難度更大的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的結合。在表現意識的追逐和殺戮上,患者的幾種人格有時相互憎惡,有時相互懷疑,有時又相互理解和保護,這就使得劇情更加撲朔迷離,那個代表著暴戾和殺戮的人格到底是哪一個?這一點上,即使看完了整部電影,也不見得能完全說得清楚。

人性是複雜的,每個人的人性上都有許多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我們把它們稱為共性。同時,每個人的人性上又都有某種能夠主導其行為,讓他人對其性格做出決定的強勢特質。就如跋扈自私的女演員,粗鄙無知的罪犯,膽大心細狡猾陰沉的假警察等。

而在這部片子裡,比較重要的幾個代表性的人格則是愛德華,小姐,受傷的母親,深愛母親的父親還有店主。很明顯,愛德華是患者幾種人格中時常居於主導地位的一個,他勇敢善良寬容機警又不失正直,做過很多人兒時英雄夢的理想職業——警察,然後又從事著很多成年男人不算高遠但卻普遍的夢想的職業——好萊塢女演員的司機。他能夠作為患者夢想的集合式的人物,同時也是醫生所期望的在人格的自我剔除中保留的人物。很可惜,他最後也沒能倖存,如果醫生明白躲在背後的真相,就不會阻止這個人格在殺戮中逃走了。母親的形象從一開始就受了重傷,奄奄一息,這也是自小被丟棄在汽車旅館的患者心理陰影的體現,他心中的母親的形象,一向是殘缺的,所以母親在他腦中的資訊也就一向是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父親也是一樣,他就應是沒有見過父親的,但在他的腦海中,一向會編織起一個深愛母親深愛家人的父親,他因母親的傷而手足無措時,是不是患者一向在努力說服著自己,父親的遺棄也只是因為對突然而至的孩子的無所適從呢?不得而知。模糊的父親形象和母親形象不出意料地以死亡告終。而被患者從真實生活中的母親的形象上割裂出的母親更真實的代表則是那個退休的小姐,這就是為什麼小姐的代表生死順序的門牌被定為了——最後一個,這也是為什麼,患者最後寧願放下了最為理智和健康的一個人格——愛德華而留下了她的原因。他的潛意識中,對母親的愛與恨,鄙夷與渴望都是縱橫交織的。()從小就在汽車旅館裡等母親接客,最後甚至被遺棄在了汽車旅館裡,旅館老闆的形象在患者心中又是怎樣的呢?很顯然,他必須是像所有的老闆一樣,貪財而多少有那麼一點好色的,但他對小姐又極端歧視,由此也可多少感覺出,患者小時候和母親在汽車旅館裡受的待遇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闆並不是真的老闆,不只如此,他還對屍體有某種怪癖。不知為什麼,看到那個部分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希區柯克的《驚魂計》,同樣是人格分裂,同樣是“戀屍+戀母”,電影的表現手法和側重點不一樣,但多少會讓人對人格分裂這個精神上的問題產生一些聯想,僅僅是巧合嗎?我看未必。那麼,那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某種變態人格的代表的假老闆可不能夠理解為患者整體上變態人格的一個徽徵呢?

整部影片貫徹了“觀眾永遠是最後一個明白結局的”這一懸念片的基本宗旨。在影片的最後,當人們最後鬆下一口氣來的時候,真正的元凶才露出了臉來。傷得越深,傷口藏得便越隱密,兒時受到的影響往往決定了人的一生。當聯絡回電影前面的情節和細節時,便不難發現,這些人格們所謂的相互保護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而他,便是這個局的樞鈕,或者說,這個陣的陣角。他永遠跟著人們閃躲,與其說是在躲避追殺,不如說是在躲避著自我意識的被發現,他每逃過一次意識的自省,便多一個人格的消失。人性,總是難逃自私的本性,即使對於一個意識混亂的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他所保護的所有,或者說,所有的他所保護的,但是隻是他的本我和與本我的關係最親近的一個他我。但兒時的傷痕畢竟太深,最後一個他我不消失,本我仍然難以得到安寧,正如他的那最後一句喪鐘般的諺語——“一日為娼,終生為妓”。在本我的意識中,這是自身一切杯具的根源和靈魂分化的起點,雖然是最想保護的一個他我,但同時也是最想根除的一個,正應了那句話“我有多愛你,就有多恨你”。代表變態靈魂的他我,代表暴戾殘忍的他我,代表不可企及的溫情的他我,當這些他我在一次次自省中被一個個根除後,這最後一個他我的消失是否能夠換來已經被幾個他我所同化了的本我真正的靈魂的安靜,這是個問題。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些他我真的消失了嗎?人格的存在不似生命的存在,它產生了,就會一向存在著,只有沉睡,沒有消失,就像活火山一樣。片中提到了整合人格,意即人格的合一,那麼片子的結尾,當本我第一次以執刀者的面目出現時,那些一閃即過的倒述,是否正是暗示了那些由本我分裂而出的,又先後消失的他我已經一個個地迴歸到本我的意識之中了呢?這仍是個問題。

對於這部基於精神分析基礎上的片子我只能理解至此,無論理解得對與錯,至少觀看此片所經歷的不斷猜謎與思考,讓我樂在其中。這就夠了。

《致命ID》觀後感1200字 篇六

這部影片的確不錯引人思考,我在網上看了一些對該影片的解析,但總覺得差強人意,至少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第一,麥肯(胖子)受到虐待,為什麼會產生十個人格,例如《搏擊俱樂部》一個現實中缺少的人格取代了他本來的人格,主人公有了滿足感不就行了?再說一般人產生倆仨很難的,他為什麼會產生十個?第二,為什麼會殺人,這樣問看起來有點2,但精神病也有自己的邏輯,例如《禁閉島》的男主角雖然整部片子都在犯2,但最後還是有他的邏輯在裡面。

問題先說這麼多,先看看片名,ID指的是本我,致命ID實際是指致命本我,我剛開始看片名,我以為題材是黑客大戰。本我是指人最為原始的、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所以,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本我就是那個孩子,與之對應的自我是指協調機制分別是那十個人,當這個孩子受到虐待時,本我時刻想報復社會以及施虐方,但因為是孩子沒有力量(或者是超我的存在,超我指良心,一切道德規範),自我為了保護自身思想心靈,便生成了心理防禦機制,來對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大家還記得醫生提到的詩嗎?這首詩片頭片中片尾各出現了一次,當我走上樓梯(人格掌控肉體時),我見到一個不在那兒的人(只有肉體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可以上班了),我希望永遠都見不到他/我希望他永遠離開。(我希望永遠掌控肉體,不讓本我再受到傷害)。看到這首詩,就不難感受到小男孩所受到的痛苦了吧,為了逃避虐待,小男孩幻化出許多人,產生出的人格都覺得要保護小男孩,所以寧願自己受虐待。在小男孩幻想出的人格中,他們進行不同的生活,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是十個人,我剛開始是覺得也許一個人受到虐待也接受不了,十個人輪流,那麼每個人承受的就會小很多,後來覺得不對啊,麥肯還有點自閉症,根本不會察覺到外界所發生的一切,只是偶爾才會有個人格出來幾分鐘。我查看了一下自我防禦機制,也許這十個人分別代表十種防禦機制的一種,我粗淺認為代表如下:否認(情侶女)、壓抑(孩子父)、合理化(孩子母)、移置(情侶男)、投射(囚犯甲、乙)、反向形成(不良的女人)、過度代償(司機)、抵消(店老闆)、昇華、認同(明星)。網上有些分析說是這十個人代表麥肯的十種性格,這也有道理,但我覺得在那種情況下,產生性格或好或壞做什麼用呢?防禦機制倒可以幫助小男孩躲避矛盾,創造暫時的心理安寧。

本片心理醫生有個錯誤,認為其中一個分裂人格是殺人凶手,因此利用藥物消滅其他人格,讓好人格佔據麥肯的身體,但自我因虐待產生出的人格與本我抗爭顯然力不存心“人的慾望不可能被毀滅,毀滅即死亡”所謂哀大莫過心死,此時的超我,就是最後的一點良心和道德規範也會因為被消滅而退縮,自我的防禦機制本來就是為超我和本我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但當全部都被毀滅的時候,本我肯定佔上風,男孩本片中就說了一句話“不良的女人沒有第二次機會”。也就是他對母親的恨已經到達了無法容忍的態度,為什麼最後一個殺不良的女人,也許是超我(司機)的保護吧。

我也許沒有說明白,但我的理解就這麼多了,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