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觀後感1100字(多篇)

吳仁寶觀後感1100字(多篇)

電影《吳仁寶》觀後感 篇一

關於華西村,關於吳仁寶,隨著時代的變遷,外界的評論也在變化。譬如華西村的發展模式,是不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華西村的若干“統一”,統一住房,統一福利,統一行動,符不符合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華西村搞“第一樓”,搞“金牛”是不是一種意識上的腐敗;吳仁寶是不是搞家族統治,是不是把華西人的富裕建築在剝削外來務工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上?如此等等。

這些議論反映了對幾十年來曾紅極一時的華西村、吳仁寶,人們已從光是敬仰羨慕走向了嫉妒恨,走向了對社會變革的深層次思考,這是政治開放、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然而,和我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之後檢討今天的社會價值觀一樣,我們總不能滿足於“端起碗盞吃肉,丟下筷子罵娘”。古人尙雲“苟富貴毋相忘”,今天衣食無憂,且不說“毋相忘”,對我們自己在社會變革過程中付出的,爭取的,自己首先不能忘。好日子是千千萬萬個你和我艱苦奮鬥出來的,是若干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吳仁寶們帶領你和我幹出來的。

所以,檢討不代表否定,在檢討的過程中可以揀出金子,電影“吳仁寶”就提供了金子。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式貧困,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想象的,正如電影中表現的那樣,新中國的江南水鄉,在無休止的政治運動中也成了窮山惡水,連一塊大磨盤都成了寶貝,農民幾乎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今天的華西村,家家住別墅開汽車,擁有上千萬的股資,反差之大令人乍舌。巨大反差的背後是華西人近四十年的拼搏奮鬥,從平山開田、背石塊建磨坊到突擊辦廠,哪一步腳印裡不浸滿了汗水和眼淚?

中國的政策是多變的,領導的意志是不容抗拒的。當大家都順著領導的意思做事,政策向東我向東,政策向西我向西的時候,吳仁寶別開蹊徑,獨樹一幟,認準一個“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的大方向,以他清醒的頭腦和智慧把舵,讓華西這條船在礁石林立的環境中駛向富裕的彼岸。對吳仁寶個人而言,這何尙不是一種奮鬥?與人奮鬥,其樂無窮,在吳仁寶的身上體現了真諦。

傳統文化決定了在中國要集體辦成一件事,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是不行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華西人是幸運的,他們擁有一個吳仁寶。吳仁寶懂得,身先士卒,才能擁有跟著自己衝鋒陷陣的一支隊伍,吳仁寶懂得,將心比心,才能贏得信任和尊重。當吳仁寶把這兩個“懂得”融入血液,化為行動,自己沒日沒夜地苦幹;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鄉親的小孩;把自己的小兒子阿四送給別人,為別人養老送終的時候,華西村改天換地才可能成為歷史的必然。

看電影“吳仁寶”,好像回到了好多年前。電影“吳仁寶”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革命電影年代中常見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似乎與現在的時代潮流不相吻合,現代的年輕人可能感到這部電影不合口味,不好玩。這種情況一點不奇怪。問題在於,美國大片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他們的價值觀,好看又好玩。我們的國產影片為什麼不下點功夫,讓主旋律的影片拍得更符合時代要求,讓吳仁寶和華西人當年為改變自己命運的那種奮鬥精神深入人心,讓更多的年輕觀眾為之掬一把反思的眼淚。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二

觀看了有關吳仁寶事蹟的視訊之後,吳仁寶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那樣遙遠的。他的功績不是神創造的,而是他用雙手來創造的。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生產力,他堅持黨的原則不斷前進。從剛開始,他如農民工一般辛勤在田地裡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甚至人們認為他無所謂的村長也不過是一個虛銜。村裡的人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無論吳仁寶再怎麼努力種田也無法掩蓋這鐵錚一樣的現實。

事情從這一天開始改變,隔壁村賣磨盤,吳仁寶第一次做了這個大膽的決定。出高價買下磨盤,磨盤也被另一個村長看中,雙方爭執不休。最後吳仁寶竟然寧願犧牲比金子還金貴的糧食,也不願放棄磨盤。最終在全村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援之下,他成功地買到磨盤。在他看來,磨盤代表的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磨盤,而更是代表一種生產力的發展。吳仁寶的發展生產力的思想不斷深入。他試圖改變村子裡的現狀。

我剖析吳仁寶的成功有三個關鍵點。這三個關鍵點成就了他的偉大,成就了大華西神話般的蛻變,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思。

一、吳仁寶的思想先進。他總是在別人之前想到下一步該做什麼,在別人還在憂慮如何解決溫飽時,他卻想到發展生產力。他的華西村生產力提高了,溫飽問題迎刃而解了。但別的村卻在為了溫飽問題犯難。當別人還在想著如何大力發展農業時,他已經想著工業經濟的發展。當別人想著工業發展時,他已經大力致於科學的發展經濟、教育的不斷推動。他的深入考慮奠定了華西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吳仁寶懂得如何把握時機,“說大話”。作為村長必須威信服人。他的措施沒有得到村民的支援等於白費心機。他描繪了未來光景展現給村民看。村民們被那一片片絢麗的光景所深深吸引。他再一次用“說大話”折服了一次又一次村民們的反駁。

三、吳仁寶懂得深入瞭解民情,為村民解憂。哪怕甚至捨棄親情也要為民眾考慮。他與民眾同甘共苦。有時候,他重活一個人全部包攬下,他的信心、決心足以撼動整個華西。他的事蹟感動無數民眾。他用雙手創造輝煌,讓人們驚歎,讓人們為之痴迷。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這桃源之景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為之迷戀。吳仁寶就是這個桃源的創造者,與其說他是一個成功者,倒不如說他是一個造夢人。他造出了讓無數花襲人憧憬的美夢。

電影《吳仁寶》觀後感 篇三

影片並沒有太多的著重於華西村後期的世界之最,而是大篇幅比較細膩的演繹了早期吳仁寶這個人。從六十年代第一次帶領村民對糟心的土地大肆整改,為了救活重病的孩子大家連夜跑出幾十公里,把自家兒子送人敬孝的辛酸淚,再到頂著輿論讓小五金廠生產,吃透國家政策新增自己智慧,抓住重大機遇,開工廠辦企業,兼併周圍村莊擴大夢想,看似林林種種的不可能事情都被一一實現,吳仁寶的目標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要讓所有村民過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最讓人佩服的一點在於,吳仁寶不僅有理想,還把這些理想實現了,而且還在實現更多的理想。

影片雖不催人淚下,也無感人至泣的情節,但給人的信心和力量卻是無限的。影片尾聲已是85歲高齡的老書記也現身了,他講了一番話,雖然不長卻足夠點題,他說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實事求是、吃苦耐勞。也給了自己一個評價:罵我不生氣,誇講不足喜,挫折不洩氣,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所以我要為黨為國爭一口氣。

《魯豫有約》曾經做過吳書記的一期專訪,魯豫問老人:“您這麼多的創舉,一定會遇到很多阻力吧,又是如何實現的呢?”老人微笑著回答:“阻力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們建的這個大樓,上邊來人檢查時有的說我們建的太西化,不好,又有的說我們建的太中化,也不好,那我們就把大樓外型建成中式風格,裡邊設計成西式,這樣就誰都挑不出問題了”。當時給我的感覺,好與不好不是問題,作為一名黨員,我們真的該好好地向吳書記學習。

學習他實事求是、敢想敢做的勇氣和擔當。華西村的工業發展,是從“捐糧食、買磨盤、背石塊、蓋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吳仁寶,他想的是如何節約生產力,搞農副業生產、搞多種經營。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廠。80年代,他想建學校、蓋醫院,讓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裡外去看病……。沒有這種超前的思維,沒有這種共產黨員模範帶頭的動力,沒有這種想幹事的氣魄,是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生產銷售總額要過500億元目標的。難怪鄰居紅旗村的王書記說:“也不知道他腦子裡哪來的那麼多點子,今天要幹這個事,明天要弄那個事,弄得我們跟著屁股後你追我趕的,拼了命都趕不上”。

學習他致富大家、著眼未來的胸懷。當初的華西村,總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卻被土堆和小河溝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發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時間,開闢出800多畝的田地來。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有那麼一個信念: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家家米缸都是滿滿的,人人兜裡都是鼓鼓的。他常說:“當幹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著,老百姓才有盼頭”、“只要我們大家團結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難也難不住我們”。正是有了他這種致富百姓的想法和著眼未來的胸懷,全村的社員同志們都揮手高呼:“你們共產黨員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一步都不落下”。

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我想也要學習他敢想敢幹的精神,敢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把想法落到現實,轉化為行動的人卻很少,今後會以老書記為標杆,努力學習、努力成長,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好黨員。

吳仁寶觀後感800字範文 篇四

上週六下午,學校組織我們看了紀實性電影《吳仁寶》,回來的路上,腦海裡不斷閃現著吳仁寶的身影和電影中經過藝術化處理的老書記的形象,想了一路,收穫不少,寥寥數語,記錄如下。

電影《吳仁寶》從一開頭起,這句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改變貧窮落後的命運只能靠我們自己”就把人們帶入了一種改天換地的創業氛圍之中。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是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華西人的最顯著特徵,也是影片所著力刻化的內在精華,更是每個觀眾應該汲取的精神食糧。

華西村的發展之路是一條充滿艱辛探索的創業之路。在這條創業之路上,華西人不僅表示出吃苦耐勞、勇於犧牲的頑強意志,還體現出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智慧和勇氣,更顯示出團結一心、群策群力的集體力量,而這一切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電影《吳仁寶》通過一段段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窮不會生根,致富需要拼爭,建設社會主義幸福新農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艱苦創業!”

啟示1:結合我們的學校發展現狀,我們學校的發展也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創業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也需要吃苦耐勞、勇於犧牲的精神,還要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智慧。

“創業不易,創新更難”。要改變命運,只靠一味的埋頭苦幹還不行,還必須要“幹好眼前的,多想長遠的”,只要有利於發展,碰到機遇就要搶,即使冒點風險也要上。吳仁寶從搶買磨盤、頂著壓力辦五金加工廠、再到創辦華西的一個個現代化企業,無不體現著這位華西當家人的精明與膽識。

啟示2: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教育者,也需要這種敢於擔當的品格和智慧,讓我們在教育創新中之路上步步領先,描繪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的新教育景象。創新為華西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創新已成為邁向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徵程上的必需意識,也是新一代清河實驗學校人的共同精神追求。

電影《吳仁寶》不僅描述了一個和一群人如何創業的,同時也教育了許多人如何去正視事業,如何去思考未來,如何去奉獻自己,如何去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她也給我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觀看吳仁寶觀後感 篇五

很久以前就聽說華西村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華西村在吳仁寶書記的帶領下迅速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前只其一不知其二,觀看了電影《吳仁寶》之後,才徹底瞭解華西村在吳書記的帶領下成為天下第一村的奮鬥歷程,對吳書記的敬佩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吳書記身上有好多有價值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大學生村官在今後工作中努力學習的。

要學習吳仁寶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吳仁寶書記在治理村子、帶村民致富的歷程中展現了一個敢想、敢做、敢當,實事求是而又勇於改革、善於創新的領導人形象。從一個僅有0.96平方公里、1500多人、人均分配53元的江南窮村蛻變到如今一個家家別墅、轎車,坐擁鉅額資產的天下第一村,可敬可佩可嘆,這與吳書記的治村理念、超前意識及敢試敢闖的拼搏精神是分不開的。吳書記謙虛地說這是因為他們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貼合本村實際的發展之路。我們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就就應堅持實事就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要多學、多聽、多做,多做調研,多和村幹部和群眾交流,凡事都就應虛心請教,這樣才能更好的為村裡致富發展謀出路、謀利益

學習吳仁寶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謀利益的精神。在影片中,吳仁寶為了救活村民的孩子徒步跑了幾十里路到縣醫院,為了撫平一戶村民的喪子之痛,吳書記把自己的小兒子送給村民當兒子,誰家遇到困難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前去。從狠心購買大磨盤到頂風開辦小五金廠,再到之後搞農副產業帶領群眾慢慢走向富裕的道路,這一幕一幕情節都讓人感動,這種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謀利益的精神是大學生村官就應學習的,只有時刻心繫群眾的安危,把群眾當做親人,我們才能拉近和群眾的距離,才能夠更好的開展工作。

怎樣才能當好村官吳仁寶有句名言: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黨員和幹部的職責,也道出了他對村官的理解。從擔任村幹部的那天起,他就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作為奮鬥目標,幾十年殫精竭慮、矢志不移,使華西村富甲天下,而他自己和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紀70年代的舊樓房裡,無怨無悔,何等境界!吳仁寶講方法。最典型的是他的發展經:吃透兩頭、兩頭一致。吃透兩頭,就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實際;兩頭一致,就是一頭與中央持續一致,一頭與老百姓持續一致。不管國家政策怎樣調整,總能找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華西村實際的結合點,使華西村一次次抓住了發展機遇,他始終如一,奮發進取,越作越大,令人吃驚。我們將以吳老為榜樣,結合實際,竭盡全力服務新農村建設。

《吳仁寶》觀後感 篇六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職業,然而唯有一種職業最難擔任,那便是一種神聖的職業—“官”,回想古今,有多少人因為擔任“官”這個職業而被世人所記,又被後人所贊,又有多少人因為沒有真正擔任“官”這個職業,而被世人所唾,又被後人所恨,想想,“官”這個職業是世上最難擔任的職業。

曾經有個人讓我記憶深刻,曾經有個人讓我深知責任,曾經又有個人讓我懂得無私的真諦,那麼這個人便是—吳仁寶。以前,對於一個外地人來說,瞭解一個異地的風土人情、名人趣事,的確是一種難事,然而,通過了這一段視訊,卻讓我領悟了江陰的風土和人們的熱情……視訊《吳仁寶》裡面講述了以華西村的發展為宗旨、以吳仁寶為領導核心的事蹟,這段視訊中,講述了他帶領著華西以及其他幾個周邊幾個鄉村發展的故事。

吳仁寶出生於1928年11月17日,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過江陰縣委書記,華西村黨委書記等職務,也曾今獲得高階政工師、高階經濟師的榮譽稱號。從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出吳仁寶曾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一個小磨盤而有了一種發展致富的念頭,有著長遠的眼光並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他,曾被多少人懷疑和不信任,然而,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他卻沒有放棄內心的理想和信念,帶領著華西人民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隨之,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現狀,他認為人活著要有追求,要勇於承擔一切,所以他內心便有了更美好的願望和堅定的信念,吳仁寶同志始終貫徹了黨的決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創新,就黨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來說,他創新出了自己的制度,實行了集體制,剛開始很多人反對他的決策並且更加的不信任他,甚至,還有些人說他實行的是資本主義,違背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最終用事實、實踐證明了他的決策的時效性,影片裡講述了他不僅是一位好書記,更是一位好父親、好鄉親,吳書記家裡有四個孩子,他對孩子們既嚴格又關懷,無時無刻不為家庭而付出,那麼為什麼說他又是一位好鄉親呢?曾經有一戶人家因家裡的男丁不幸去世,家裡唯有一個女孩,由於剛解放不久,在殘留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家裡沒有一個男丁是很悲催的,吳書記見此現狀便很憐憫那家人,最終想了想,就狠下決心將自己家中最聽話、最聰明、最懂事的小四送給了他家,然而他內心的痛苦和對孩子的戀戀不捨並沒有出賣他的靈魂,最終他把內疚一人承擔一生。

吳書記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為了華西人,他寧願舍小家而保大家,也不願看著大家受苦受罪,這一點讓我記憶猶新。最終,果真不負華西人民所望,終於在吳書記的帶領下使華西走向了富裕。不僅如此,在吳書記的經驗中憑藉以先富而帶動後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下,周圍的村落也逐漸走向繁榮,使之江陰在整個江蘇中也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吳書記的一生始終以不愧對於人民為宗旨,始終擁護黨的決策和黨的宗旨,努力完成了這屬於他的輝煌人生。

吳仁寶觀後感800字範文 篇七

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漢子,象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一樣弓著腰把繩索緊緊的扣在肩上雙手攥著,粗大的腳掌深深的踏在了農村的那條彎延曲折的小路上緩慢但卻穩健的前行著。在他的身後是一塊直徑約為50釐米的粗重的石制大磨盤……

月色下,一個滿眼焦灼的漢子顧不得滿身的疲憊,顧不得臉上直淌下來的汗水一刻不停的往前大步的跑著,雖然口中的氣一直在喘著,雖然胸口那激烈的心跳差點要讓他癱倒在地。但是他一秒鐘也不能停下來,他那深黃色的手臂曲抱在胸前一點都不能放鬆。,因為他抱著的是社員家裡一個即將病危的孩子,刻不容緩…… 當國家己經允許分田到戶的政策下來後當大多數社員都在為自己能分到多少田地而動心思的時候,這位穿著的確涼襯衫剛從百里之外的縣城開好會騎著自行車回來的漢子,他的目光俯看著田地裡那一片片金燦燦的麥子,思緒飛得更遠,更高,更超前……

他就是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前黨委書記吳仁寶同志。吳仁寶同志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幹部,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甚至只是一個普通的男人。但是在他的眼裡,在他的心裡卻有著一種並不平凡的領導力,責任感和創造力。在他的帶領下,把這個建村之初,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村落靠著拼命爭先,不落人後的勁頭改變生產面貌,奪得糧食連年高產,吸引著市內外、省內外眾多的參觀者。1978年起正式對外開放,它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先進典型和旖旎的江南田園風光吸引了來自五大洲的朋友, 已有109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到華西訪問、旅遊。 1994年參觀華西的國內外賓客達80多萬次。取得這麼多成績的的吳仁寶經常有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什麼叫社會主義?一句話,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全世界人民幸福就是共產主義”;“有富民先享,有難官先當”;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三不標準”:即不住最好的房子,不開最好的車,不拿最高的工資。

就是這些樸實的言語,就是這種不求己甚的行為,就是這種根植在自己腦海裡的以民為先的理念,不折不扣的把華西村人民的好書記好公僕,中國共產黨的好同志,吳仁寶的光輝形象傳得更為清澈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