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有哪些?援疆不僅僅是一種家國情懷,更是一種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是我們駐守邊疆的一種責任與擔當。共同閱讀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最新5篇,請您閱讀!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1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面板說,“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隻字不提戰爭年代的事蹟。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於平靜後,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於清貧,只顧建設家鄉。

村裡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靠著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於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

孫景坤為什麼這幾十年都不願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真正的戰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2

還記得2019年的閱兵儀式上,鏡頭總是多次給到那些身穿軍裝、頭髮稀疏、胸前掛滿軍章的老人嗎?

那時的他們雖然早已年過半百,但是精神狀態依然高於同齡人不少的他們卻在幾十年前為祖國生生的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樣的老人現在還有不少,每次的閱兵儀式上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向我們微笑著揮手致意。

而每次看到他們,那段歷史就像他們胸前佩戴的軍章一樣,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醒著人們記住那段艱難困苦、包裹著血與淚的歷史,告訴人們如今祖國的安寧和平多麼的來之不易!

而這一切的美好便是這些老人們用他們的大好青春,一生時光帶給我們的。

今天這位即將到達期頤之年的老人,他也如上面那些老人們一樣,默默無名,深藏功名大半年,記得“朝鮮戰場,卻差點忘了女兒。

他們不僅是戎馬一生的軍人,更是民族的戰鬥英雄。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3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孫景坤,現如今已到了96歲的高齡。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僅20多歲,正在家鄉丹東擔任農會副會長的孫景坤,懷著滿腔熱血,毅然決定參軍入伍,而那個時候,他才新婚不到一週。

加入軍隊的孫景坤在隨後的幾年間經歷了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這一路走來,他跟隨自己的部隊從北打到南,從未停歇。

跟著這些戰役的還有孫景坤立下的赫赫戰功。

1950年孫景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途因負傷回國治療,但傷剛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戰鬥前線,同自己的戰友並肩作戰。

經過多次戰役的孫景坤對1952年10月發生的一場戰役記憶尤為深刻,在當時,身為副排長正配合上甘嶺戰役的孫景坤接到了營長的增援命令——增援已處於敵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孫景坤老人回憶道:“營長告訴我,你帶領這9個人,扛多少手榴彈,扛多少子彈。”

而當他們一出發,敵人的飛機就來了,連同孫景坤在內的十名戰士一不小心就會暴露在敵人的視線範圍內,他們便等待時機,一瞅到機會,便奮不顧身地往上衝。

在敵人的強大炮擊下,衝上陣地後,原先10人的“小部隊”已所剩無幾,但孫景坤無暇傷心難過,更強大的責任感讓已身處轟隆炮聲、戰火紛飛的孫景坤立馬進入到了戰鬥狀態。

當時的161高地有三面正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憑藉著孫景坤同戰友們的頑強拼搏,總共6次打退敵人的反撲進攻。戰鬥一直從中午持續到半夜,256發手榴彈全數用盡,僅孫景坤一人便擊斃了21名敵人。

經過敵對雙方的激烈交戰,他們最終不負眾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戰友們早已傷的傷、殘的殘。

因為這場戰鬥,作戰英勇的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並在1953年,作為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的成員,他受到了偉人的親切接見。

1955年復員後,回到家鄉的孫景坤主動放棄在城市的工作機會,就如他參軍入伍時的果斷決心一樣,他決定把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家鄉。

而那段時間的孫景坤對於他曾經的顯赫戰功隻字未提,就連那幾年的事都鮮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問起他當年持槍戰鬥的往事,孫景坤總是說:“我不能說,一個個熟悉的臉龐都倒下了,我不願意說那些,心裡難受。”

戰鬥的殘酷更多的是對於人的殘忍,這些倖存下來的民族英雄接受著我們的愛戴,但他們心裡籠罩著的卻是同伴們英勇犧牲時的畫面,這種心理陰影將會伴隨著他們一生,在他們的腦海中永遠的紮根留存。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4

瞭解到孫景坤的“不普通”之後,他身邊的人曾經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疑問,似乎都有了答案——

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身患小兒麻痺症,腿腳不便。到了上學年齡,家裡連4元錢的學費都拿不出來,她僅上了半年學就退學回家務農,“俺爸是生產隊長,只要寫個介紹信,學費就能免,可他就是沒給開”。

山城村地處丹東市近郊,那些年經常有單位來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有一年,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手工活麻利的孫美麗,“俺爸一看名單上有我,就硬給拿下去了,我瞪眼沒撈著去”。

孫景坤7個兒女,5個是農民。眼看招工的路走不通,大兒子孫富貴報名參了軍,這一次孫景坤沒攔著,還難得地送給兒子一件禮物,一塊寫有“祖國人民慰問團”“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字樣的毛巾。

和孫富貴同齡的張德勝那時也想去當兵,卻沒走成。“我父親那時在縣城糧食局上班,我雖然在村裡生活,可戶籍上不符合農村徵兵的政策。我家和二大爺家走得挺近,本以為他能鬆鬆口,可他愣是沒同意。”

參軍的心願未了,張德勝和家人對孫景坤卻怨不起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產隊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生產隊。時任紅旗公社古城作業區主任的孫景坤考慮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飯,堅持提出不同看法,結果被撤職,3年後才得以平反恢復職務。

孫景坤的為人,村民們看在眼裡,敬在心裡。

這個“人”,一撇一捺,堂堂正正。

這顆“心”,至真至誠,為民所繫。

生活碰到困難,工作遭遇不公,孫景坤都沒有亮出軍功章向組織張過口、提過任何要求。

旁人不解,孫景坤也不辯。

他有想傾訴的人。

丹東是座英雄之城,市內有多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那裡長眠著許多曾和孫景坤一起在異國他鄉浴血奮戰的戰友。

蹲在烈士墓前,孫景坤仔細擦拭著墓碑。“你們為國家把命都搭上了,和你們相比,我現在生活得很好,有啥放不下的……”

走下戰場,孫景坤最喜歡穿的,還是軍裝。

前不久,為了更好地照料他,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安排他住進市光榮院。孫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願軍老軍裝掛在床前。

這輩子,孫景坤永遠是個兵!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5

1948年1月,新婚僅5天的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斥硝煙與戰火的年代,一個人要憑藉怎樣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氣,才能選擇離開家人,保家衛國,奔赴戰場,那一個隨時可能灰飛煙滅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營長勸他回家看看,他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轉眼間,竟也過去3年了,3年間孫景坤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我們自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孫景坤也是如此。也許,3年裡,他也會在無數個漆黑夜晚,偷偷揣著兜裡的照片,抬頭望月,想念遠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參加多少次戰役已經記不清了,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上甘嶺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營長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161高地。此時在161高地上的戰友,已死死駐守了超過12個小時。

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想要登上高地補給彈藥和兵力,必須衝破敵人10幾條道封鎖線,簡直難如上青天。

當時的孫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沒上去,全犧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嗎?“那不管怎麼樣,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破釜沉舟的孫景坤一行人就這樣出發了。

孫景坤利用敵人的火力盲區,扛起90斤重的彈藥箱,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瞅準機會就帶領戰士們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著了。

副連長支全勝在兩寸粗的長長的爆破筒裡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看到孫景坤一行人到來,他精神為之一振:“老孫,你來啦!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

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敵人瘋狂反撲,看著戰友一個個倒下,孫景坤奮力反擊,將一顆顆手榴彈不斷擲向敵人,“二百五六十發(顆)吧,離我一米多遠的地方,崩死敵人2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