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觀後感(多篇)

《航拍中國》觀後感(多篇)

觀航拍中國有感 篇一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從身邊的世界到遠方的家園,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空中旅程從現在開始,和我們一起天際遨遊!”片頭一出來,大氣磅礴,內心隱隱感動。

看到有人開玩笑地感謝節目組:《航拍中國》讓大家看到了陝西不只是有黃土高坡,新疆不只是草原氈房。我是偶然在電視上被新疆篇的美麗街景吸引看的,覺得畫面特別精緻,每一幀都可以作屏保,仔細看節目名稱才知道是全程航拍的。看科普《航拍中國》全部拍攝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公里,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祖國真是有顏又有錢!

作為《航拍中國》的總導演,餘樂坦言,直到看到網上觀眾評價,他才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新鮮團隊,能夠給觀眾帶來多大的驚喜,還是取決於團隊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語言,與觀眾是否保持了平等溝通的姿態,並且最終節目本身是否呈現出了該有的質量。

6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新疆篇”中,綠洲文明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豔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豔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新疆,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文明是我們看新疆的總體方向。而且,新疆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裡,新疆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新疆。”餘樂說。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農業文明為主。

“所以在新疆,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說。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說,“新疆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電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來。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二

今天,我看了老師推薦的《航拍中國》之新疆,看過以後,我覺得太震撼了!我們的祖國竟然這麼美!我們的祖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

新疆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南面有崑崙山,北有阿爾泰山,中部有天山。今天我就乘坐著“飛機”從天山開始旅行。天山上有近萬條冰川,有美麗無比的山峰,飛行到天山中部,一個美麗的大草原呈現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陽的對映下,神奇地出現了九個太陽。

我又“乘坐著飛機”來到了烏魯木齊市,這裡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離冰川最近的城市。9月,是石河子的棉花采摘的季節,採摘下來的棉花要九千量卡車才能裝完。新疆的番茄、辣椒,讓我看到了一個火紅的新疆。

再向西飛行,來到了安集海大峽谷,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4月,伊犁河谷的杏花,漫山遍野,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加上草木的綠色,形成了彩色的杏花谷!6月,薰衣草盛開了,我又看到了紫色的新疆。穿過氣勢雄偉的果子溝大橋,來到了賽里木湖,新疆之旅就結束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進行下一個航空旅行,媽媽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繼續旅行吧!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三

海南,位於中國版圖的最南端,它連帶著南海眾多島嶼,囊括了相當於中國陸地面積1/4的廣闊海域。

南部的南沙群島界定了中國最南的國界,北部的瓊州海峽隔開了海南島與大陸。我們的旅程從北部開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島嶼。從古老的漁村到度假天堂博鰲鎮,不斷變化的風景裡,蘊藏著海南更新迭代的故事。離開現代都市,進入中部山區,除了藍天碧海,海南還有另外的色彩。海南島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充滿挑戰的智力遊戲。為溫飽開闢的鹽田,為速度而飛馳的列車,為探索而升騰的火箭,古老和新興的科技輪番登場。南海的旅程令人嚮往。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往日起伏的海面彷彿被熨平,大海變得安靜。飛行在這片祕境之上,我們可以聽到大海平緩的呼吸。

中國,從未忘記根在何處,也從未停止向遠方眺望。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四

繼去年看過的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之後,今年又看到了《航拍中國》,很久沒有看過這麼好看的紀錄片了。

從前我從江北機場飛往南京,那天天氣特別好,飛機飛得似乎也不高,從窗戶裡望下去,一大片混濁的綠,公路縱橫交錯,可以看到白色的和諧號動車穿行。那種清晰的俯瞰,印象深刻。我看到的那一大片土地,懷疑是湖北省,當然,是我猜的。

幅員遼闊的960萬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美輪美奐,極盡想象力。祖**親的絕色天姿並沒有因為霧霾而失色多少。如果今生的足跡不能夠踏遍這片土地,該是一種多麼醉人的遺憾。

因為我的家鄉江蘇省差不多一馬平川,整個省份的氣候自然條件也相近,所以總是驚歎於雲南一省之內,往西北的德欽雪山綿延,氣溫寒冷,而南方西雙版納卻是一派夏日風景。同一省份氣候相差之大,再大也沒有新疆的火焰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的差異更大了吧,內陸深部腹地的這個省份,有塞上江南,也有不毛之地的沙漠……那種原始的還沒有完全被工業文明侵蝕的風姿一定會激勵著你:再貧瘠的土地上也有你不曾探索到的風景。

《航拍中國·陝西篇》,可以看到陝西的霧霾,熙攘的人群都隱沒在霧霾中。西安的古城牆上適合自行車騎行遊。漢中,是諸葛亮出川伐魏的地方。驚歎於,南鄭到今天還存在這個地方……

航拍中國觀後感1000字 篇五

前段時間的《江山多嬌》和最近的《航拍中國》能抽象成一句話:祖上留了塊風水寶地,我輩不可辜負這大好河山。

第一季五個地方:東南西北中。東:上海(還沒推出),活力現代。南:海南,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西:新疆,四季輪轉的天地。北:黑龍江,冰與火演奏的樂章。中:陝西,特殊的地理意義,秦嶺淮河一線所在地。雖然這它們與中國的“最東南西北端”不一一對應,但是也透露出與中國四個頂點同樣的資訊:東西橫跨62經度,南北縱跨49緯度的國家就是地大物博、物產豐盈。

說白了就是祖先們當初很會挑地方,給千年後的我們留了塊風水寶地。片中的計量單位動不動是“全人類、全世界、一個法國”……“糧食產量可以讓一億人吃上一整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華夏大地有如此優越的資源稟賦,炎黃子孫才會有這樣的錯覺: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其他國家。炎黃子孫才會有這樣的追求:中國只能是第一。回頭看看歷史,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的發展道路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抬頭展望未來,崇尚共同發展的中國人會越走越遠,大概率上會笑到最後。

抓住“風水寶地、大好河山”這個重點,不難得出同類型紀錄片的意義:

1.帶著大家俯瞰大地,在空中“遊歷”名山大川,壯美山河讓人心醉,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2.目光不要只放在北上廣,回去建設自己的家鄉一樣有好出路照樣能過上幸福生活,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特色小鎮要全面開花。

3.中國美景遍地是,國慶中秋端午春節儘可能留在國內玩,消費留在國內,國內旅遊消費的`蛋糕要做大做強。央視的紀錄片就是最好的旅遊宣傳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

4.路通財通,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的均等化,就是共同富裕的核心。960萬平方公里需要投資的基礎設施實在是太多了,發展還將長期持續下去。

第四點註明一下:最近央視幾個紀錄片都會講路橋(典型的基礎設施):

《航拍中國》:海南環島高鐵、哈爾濱松花江特大橋、新疆果子溝大橋、西安沒啥印象。

《江山多嬌》專門有一集《中國夢》介紹從古到今各種交通設施:京杭大運河、靈渠、青藏鐵路、北盤江大橋。

《超級工程2》第一集《中國路》,第二集《中國橋》。

最後說點有的沒的:

1.特別欣賞每集紀錄片都會有路線圖。個人認為,時空邏輯是很重要的。具體參見我以前寫的:《時與空,時空》

2.背景音樂BGM非常好聽,特別是那段合聲,不用猜,就是那一段,每一集都會出現。

3.我發現很多人都在B站上看央視的紀錄片,邊看吐槽邊看紀錄片就是過癮。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六

《航拍中國》以巨集觀的敘事邏輯來連結板塊,構造清晰詳細,合理有效的建構了主體框架。在片子中,編導按照江西的自然地貌,以眾多小版塊例如城市、名山為線索,交織成完整的江西印象。在詳細的敘事線索之下,片子整體構建顯得極其自然,在完整邏輯框架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銜接自然而乾脆,以相近的點進展連結,相互堆疊下串聯成立體的完整映像。在這裡面,每一個小版塊都有各自的精彩。板塊之間以動畫生成的方式進展延續,逐漸生成,畫風自然清新,獨具特色。 從天空俯瞰時,觀眾的視角與常時完全不一樣,會受到巨集大的衝擊力。上帝視角下所展示的大自然塑造的形狀,具有與生俱來的浪漫。奇詭的上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形狀在空中得以呈現。新氣昌隆,人煙繁盛。徽宅的對稱在與尋常視角高度不一致的地方得以表達;舞燈長龍在視線內連綿不絕,中華人煙興盛至此。同期聲中的鳥聲與水聲接著白鹿洞書院的壎聲,音樂音響化,音響音樂化。音樂是創作者情緒的表達,貫穿全片的舒緩音樂正是創作者對美好山河的欣喜。空鏡頭的使用,供給觀眾思考的餘地,增加影片抒情性,相當於國畫中的留白,掌控影片節奏,並給觀眾帶入生命歷程的時間。

無論經歷多少曲折,總能迎來圓滿的結局。心態在變,角度在變。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步提高,帶給國民的是思維高度的拔高。這也正是《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等宣揚中國大國姿態的。影片受到追捧的原因。《航拍中國》所表現出的對現實和歷史新的觀照角度和更通俗的表達方式,更加關注的是人類的普遍意義的情感,對家鄉,對祖國大地的血脈相牽的感情。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七

《航拍中國》用大量長鏡頭去紀實一個活力中國,人文中國,美麗中國。反手,講解詞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十分出彩。它串聯、遞進、深化內容,在這樣的片子裡,畫面再美,沒有講解就是半個啞巴,所以本片除了長鏡頭,講解是本片最大的助推劑。

自然孕育了文化,文化豐富了自然,歡聲笑語在自然與人文的編織中熠熠生輝,留下的光綿長深厚而又令人嚮往。紀錄片《航拍中國。江西》以其細膩優美的風格觸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靈,成功地做到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向觀眾再現了江西那典雅與韻味並存的美。

即使你不是特別偏愛美景,也絕對會因此而發出讚歎。富有韻味的構圖,點綴上靈性的色彩,配以美妙的音樂,以導演餘樂的手細細研磨,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屬於視覺的饕餮盛宴。

構圖塑造美的框架。影片在對畫面進展展現時,各種構圖混合運用,營造獨特的中國式意境。當鏡頭在河流與公路進展俯拍時,曲線構圖與斜線構圖帶來的流動感有一種特別的韻律,使畫面的空間更具深度。而在對於各種建築進展展現時,對稱構圖所帶來的平穩那麼充分為觀眾展示了古建築的古樸美。吸引眼球的是,導演在這裡巧妙的將畫面快速轉場,使畫面不會顯得過於呆板,同時,完美的儲存了對稱構圖本身的平衡美感。鳥瞰鏡頭下,古樸的鄉村交織在綠色的叢林之中,人文美與自然美相互影響,相互遞進,共同在陽光下跳動著唯美的華爾茲,以此塑造出美的框架。

色彩點綴美的本質。在航拍之旅中,眼睛好比音錘,色彩宛如鍵盤,它們的每次接觸都會激起心靈的震動。影片中,綠色作為主色調貫穿全片,無論是壯麗的廬山還是偏愛江西的竹林都有著令人驚歎的畫面,它完美的詮釋了江西的活力與生機。而在對於小鎮生活與民俗進展講述時,那麼以為暖色調的紅色與黃色為主。其中最驚豔的'是客家人的燒瓦塔,當暖暖的紅色映襯到人們的臉龐,那抹濃濃的幸福隔著螢幕傳遞到了觀眾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與歡樂。應該說,這份民俗的開展與自然密切相關,其本質無疑是自然與人文相互交集而產生的美,而這份美,將隨著時間繼續延續下去。

音樂昇華美的意境。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曾說過:“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的放大影像的效果。”這一點在《航拍中國》得到了充分表達。影片的總體音調平緩而優雅,配合上飽含情感的講解詞,在完美突出畫面的同時,又超越了畫面,以此延伸出更深層次的內涵與蘊意,那就是,美的意境。每個地方都有著獨屬於它的意境,廬山清冷的簫聲,婺源歡快的笛聲,龍虎山的鼓聲,人們在幸福中發出的笑聲,加上富有中國韻味的留白轉場,那屬於視覺與聽覺上的美著實讓人不得不發出讚歎。其實不僅僅只是如此,音樂更大程度上還說明了導演的期望。當畫面轉向南昌時,音調那麼在歡快中帶著雀躍,講解詞也高昂起來,對著滕王閣、八一廣場發出了讚歎,並說明只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千古名句流傳下去,滕王閣也就會一直流傳下去。

只要人與自然能夠一直友好的延續,江西的美也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八

作為《航拍中國》的總導演,餘樂坦言,直到看到網上觀眾評價,他才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新鮮團隊,能夠給觀眾帶來多大的驚喜,還是取決於團隊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語言,與觀眾是否保持了平等溝通的姿態,並且最終節目本身是否呈現出了該有的質量。

6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維吾爾自治區篇”中,綠洲文明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豔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豔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維吾爾自治區,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文明是我們看維吾爾自治區的總體方向。而且,維吾爾自治區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裡,維吾爾自治區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維吾爾自治區。”餘樂說。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農業文明為主。

“所以在維吾爾自治區,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說。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維吾爾自治區野性的元素。”他說,“維吾爾自治區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電影版維吾爾自治區,真正想把維吾爾自治區的魅力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