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讀書筆記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陶行知名篇》讀書筆記

假期間我讀了《陶行知名篇》這個書感觸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學生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隻要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種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不希望學生進入學校就好象進入了一個舞臺把自己偽造成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沒有錯誤沒有缺點就好象在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只會背臺詞不能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出來思想束縛沒有創造性怎能為人類造福呢

陶行知說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說教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確這樣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個個是家裡的寵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誤認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讀好聖賢書就什麼都強.比如我班一年級學生放學後要求值日生留下來掃地就有年輕家長覺得不可思議認為在學校來只讀書識字接受知識才是教育讓他的孩子放學後掃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家務活理書包理自己的房間一切生活都有家長代替包辦(更多好文章請關注).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漸養成了懶的習慣失去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勞動觀念單薄助人為樂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兒原先單位的同事他們去西藏旅遊他姓韓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親一個人背18歲的兒子兩手空空不知道幫父親分擔一下更不知道幫助別人.後來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幫葉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幫助別人.你說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存在問題 還有的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學聚會我的同學講到了他的朋友有個兒子就喜歡讀書大學畢業了讓他參加工作他說:"工作太怕了我還是繼續讀研究生吧!"家長問他為什麼 兒子回答:"怎麼與別人說話交流這個人際工作太難了還是讀書好讀書只有我一個人."那不就成了書呆子了嗎 讀了不用不就等於廢品嗎還有一位土木系畢業的研究生在某設計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請教他有關房子設計方面的問題你知道他怎麼回答嗎 他說:"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說:"這樣吧!你幫我問問你們設計院的同事."他苦笑一聲說:"不瞞你說我們設計院的同事名字我一個也叫不出來從不和他們來往我就搞我的一塊設計圖."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教學做合一"這是非常正確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曉莊師範宴會上指出的.他是培養造就人的主要實施.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都要以教學做合一為理念努力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第二篇:《陶行知名篇精選》讀書筆記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對我們的一句敬告。實不相瞞,之前對這位先輩有所耳聞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機會我通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品讀下來感慨萬千。陶老的教育理論不僅源於實踐而高於實踐,絕非是趙括的紙上談兵。600萬字的教育論著,用他所歷經的事例闡明瞭陶行知老人對我國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的楷模。他留給我們的絕對不止是跨世紀的教育理念更是我們教育界無盡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極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們無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就以《創造性的教育》為題闡明瞭當時中國教育的發展滯後和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然而幾十年過去“應試”教育始終緊錮著教育發展的腳步,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錢學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嘆:“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中國人並不笨,楊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龍”的血脈,物理學家高琨生於上海,是位地道的華人同樣也得到了諾貝爾獎,追朔根源也沒有中國大陸求學經歷,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國學子不曾獲取諾貝爾獎的神話傳說。的確,中國需要的就是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的開拓者。時任總書記的xx對教育工作也做過這樣的論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平同志也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個不會a b c d 照樣幹革命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學校教育的每節課堂、每個環節、每個角角落落。陶老之夢、中國之夢正在我們這代人的腳下逐步實踐著。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無類”思想的先行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還是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闡述了他對兒童教育的觀點,“壞蛋”愛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門,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全球的科學家,這要慶幸他有位善於施教的媽媽。牛頓生下來小的像只老鼠,體重僅有三磅,豈料這隻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學家,據記他小時候並不聰明,誰也不會看出他就是未來的天才。假使我們給孩子自由行動:“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個小孩是天才,是一個創造者、發明者。”用現代人的觀點來說那就是沒有不長莊稼的土地,只有不會中的的莊稼人,那麼讓我們來說,那就是沒有不會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學習的老師。請看陶老在中華總協會上是怎樣看待他的每個小兒童吧!“我是小盤古,我不怕吃苦。我要開闢新天地,看我手中雙斧。”“我是小孫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國主義,像個球兒打滾。”“我是小牛頓,讓人說我笨。我要用我的頭腦,向大自然追問。陶老先生還追問我們:“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只有這樣才能飛進兒童世界裡,看到他們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護兒童的天性,留給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贊成電視臺舉辦的《我愛發明》欄目,它的設立為廣大青少年搭起了創造發明的平臺,吹響了現代中國教育前進的號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沒有讀過陶行知一書,在中國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我若不是讀過《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我可真的不懂在家裡要怎樣和自己的寶寶嬉戲、在學校裡和小朋友們快樂地遊戲,天真、活潑又不太懂事的狀態上哪裡去找呀?和朋友邁步郊外又怎樣變成青春妙齡、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書中樸實無華的教導,質樸易懂的舉例旁證,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說過的一段肺腑話語:你的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呀!

三是“創造兒童的樂園,敲碎兒童的地獄”正是當今兒童教育健康發展的標誌。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再次回憶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話語,是預見?是先卜?還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們在感受震撼驚詫的同時,更應該是一種思考和學習。不妨再來看一下20世紀時陶行知的理念與今天教學改革的一次對比。陶老“提出十條具體建議”是:解除兒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輕女之風;提倡兒童衛生;拯救文化饑荒;培養人才幼苗;提倡兒童娛樂;開展託兒所運動;建立兒童工學團;培養合理之教師父母;拯救戰區兒童。而今幼兒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廢掉電視臺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義務教育,加強園所所有衛生管理機制制度化;注重個性發展和人才培養;加強寓教娛樂;各地辦起高質量、高品位的幼兒園區;加強幼師培訓,持證上崗;全球性的災區人道性救援,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等。如此相似,那絕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鶩見臨,遠見卓識的歷史見證!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部分兒童家長對子女的培養投入不斷加大,什麼學習班也報名參加,什麼“好”東西也讓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興起來。因此它是尊重規律而善於利用教育規律的教育家,不妨在這裡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話送給望子成龍心切,正在揠苗助長的父母和老師們,興許對大家會有無限的啟迪:“我們對於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著這條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

品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後,我猶如魚兒渴望大海、雛鷹嚮往藍天、孤舟期待回到久違的港灣般。一種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的情懷油然而生。試想,似乎一個世紀前的教育理念,依舊指導著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見它的科學性、規律性、人文性絕非尋常!我將不遺餘力地沿著陶老為祖國教育指明的方向,腳踏實地為當地的幼兒教育演好“孫悟空”,兒童喜歡的的兒童。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讀書筆記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的許多教育著作值得我們去學習。《陶行知教育名篇》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創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他豐富的教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我對其中印象比較深的部分做出簡要介紹:

一、教育最終目標

在《學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將學生的精神大致分為三種:學生求學需具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這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培養具有什麼品質的學生,即我們的教育最終目標。就如同我校教學樓上懸掛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題的機器,而是真實的社會的人。現在的學生以獨身子女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獨尊”的架勢,他們缺乏吃苦耐勞以及應對挫折的精神。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較偏激叛逆,我們老師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的確任重道遠。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師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絡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方法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互動,其樂無窮。

二、學做一個人

“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別做一個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初讀到這句話,有種吃驚和羞愧的感覺。隨著陶行知的思想我試想:“我自己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即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有獨立的職業。表面上,這三種要素似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真實正常的道理,擱現在如果一個人是因為這樣而優秀並出現在眾人視線中,便會被歌頌、被崇拜,因為現在這樣的人太少了。我羞愧,雖然努力生活,但是也經常做夢生活中能有餡餅掉到我手中。陶行知勸我們常想:“中國有幾個整個的人,我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這樣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陶行知指

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之場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行知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四、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他說:“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以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巨集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做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作為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麼時機,什麼狀態下去教去做去學。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影響很大。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即“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陶行知借鑑這種理論,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五、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

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教師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

《陶行知教育名篇》

讀書筆記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群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 1

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

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

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裡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

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容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教育的產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於“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麼,教什麼”。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於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陶行知名篇精選》讀書筆記

《陶行知名篇精選》讀書筆記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對我們的一句敬告。實不相瞞,之前對這位先輩有所耳聞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機會我通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品讀下來感慨萬千。陶老的教育理論不僅源於實踐而高於實踐,絕非是趙括的紙上談兵。600萬字的教育論著,用他所歷經的事例闡明瞭陶行知老人對我國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的楷模。他留給我們的絕對不止是跨世紀的教育理念更是我們教育界無盡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極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們無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就以《創造性的教育》為題闡明瞭當時中國教育的發展滯後和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然而幾十年過去“應試”教育始終緊錮著教育發展的腳步,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錢學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嘆:“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中國人並不笨,楊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龍”的血脈,物理學家高琨生於上海,是位地道的華人同樣也得到了諾貝爾獎,追朔根源也沒有中國大陸求學經歷,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國學子不曾獲取諾貝爾獎的神話傳說。的確,中國需要的就是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的開拓者。時任總書記的xx對教育工作也做過這樣的論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平同志也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個不會a b c d 照樣幹革命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學校教育的每節課堂、每個環節、每個角角落落。陶老之夢、中國之夢正在我們這代人的腳下逐步實踐著。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無類”思想的先行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還是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闡述了他對兒童教育的觀點,“壞蛋”愛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門,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全球的科學家,這要慶幸他有位善於施教的媽媽。牛頓生下來小的像只老鼠,體重僅有三磅,豈料這隻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學家,據記他小時候並不聰明,誰也不會看出他就是未來的天才。假

使我們給孩子自由行動:“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個小孩是天才,是一個創造者、發明者。”用現代人的觀點來說那就是沒有不長莊稼的土地,只有不會中的的莊稼人,那麼讓我們來說,那就是沒有不會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學習的老師。請看陶老在中華總協會上是怎樣看待他的每個小兒童

吧!“我是小盤古,我不怕吃苦。我要開闢新天地,看我手中雙斧。”“我是小孫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國主義,像個球兒打滾。”“我是小牛頓,讓人說我笨。我要用我的頭腦,向大自然追問。陶老先生還追問我們:“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只有這樣才能飛進兒童世界裡,看到他們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護兒童的天性,留給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贊成電視臺舉辦的《我愛發明》欄目,它的設立為廣大青少年搭起了創造發明的平臺,吹響了現代中國教育前進的號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沒有讀過陶行知一書,在中國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我若不是讀過《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我可真的不懂在家裡要怎樣和自己的寶寶嬉戲、在學校裡和小朋友們快樂地遊戲,天真、活潑又不太懂事的狀態上哪裡去找呀?和朋友邁步郊外又怎樣變成青春妙齡、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書中樸實無華的教導,質樸易懂的舉例旁證,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說過的一段肺腑話語:你的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呀!

三是“創造兒童的樂園,敲碎兒童的地獄”正是當今兒童教育健康發展的標誌。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再次回憶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話語,是預見?是先卜?還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們在感受震撼驚詫的同時,更應該是一種思考和學習。不妨再來看一下20世紀時陶行知的理念與今天教學改革的一次對比。陶老“提出十條具體建議”是:解除兒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輕女之風;提倡兒童衛生;拯救文化饑荒;培養人才幼苗;提倡兒童娛樂;開展託兒所運動;建立兒童工學團;培養合理之教師父母;拯救戰區兒童。而今幼兒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廢掉電視臺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義務教育,加強園所所有衛生管理機制制度化;注重個性發展和人才培養;加強寓教娛樂;各地辦起

高質量、高品位的幼兒園區;加強幼師培訓,持證上崗;全球性的災區人道性救援,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等。如此相似,那絕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鶩見臨,遠見卓識的歷史見證!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部分兒童家長對子女的培養投入不斷加大,什麼學習班也報名參加,什麼“好”東西也讓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興起來。因此它是尊重規律而善於利用教育規律的教育家,不妨在這裡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話送給望子成龍心切,正在揠苗助長的父母和老師們,興許對大家會有無限的啟迪:“我們對於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著這條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

品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後,我猶如魚兒渴望大海、雛鷹嚮往藍天、孤舟期待回到久違的港灣般。一種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的情懷油然而生。試想,似乎一個世紀前的教育理念,依舊指導著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見它的科學性、規律性、人文性絕非尋常!我將不遺餘力地沿著陶老為祖國教育指明的方向,腳踏實地為當地的幼兒教育演好“孫悟空”,兒童喜歡的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