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作品《寬容》讀書筆記

第一篇:《寬容》讀書筆記

房龍作品《寬容》讀書筆記

寬容人類精神上的“不寬容”

--《寬容》讀書筆記

著名作家房龍的名著《寬容》,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作者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勾勒了一幅幅人類因為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發展場景。結合原著,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奢侈品;寬容是對文明的唯一考驗,也是對文化的最大考驗。這是一部人類思想的解放史,房龍用手中那支有魔力的筆展示人類尋求自由的漫長過程。

何謂寬容?《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而我在閱讀了房龍這部用文藝性筆法敘述了自中世紀以來人類反抗無知、偏執和暴虐的歷史作品後,對寬容的理解更簡單明瞭。寬容即寬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絕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遷就,也不是懦弱無能地委屈忍讓。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風度,一種氣量。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是成熟的一個標誌。能夠寬容別人是尊貴的,是高雅的。寬容是一種美德,能夠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理解自己則是一種豁達。寬容是人類至高無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獨有的光芒。因為寬容包含著人的心靈,因為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因為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

然而遺憾的是,一說起寬容,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寬容了別人,會讓對方感到我是軟弱無能的,軟弱的人只會被別人欺負!

其實不然,寬容不是軟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它可以使人際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衝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廣闊,精神一定充實,心靈一定純潔,靈魂一定美麗!

寬容是一種人生的修養。我們稱頌為人厚道、寬以待人,我們鄙夷尖酸刻薄、苛求於人;我們欣賞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不齒冤冤相報無盡休。作為修養,寬容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就是國人謙遜真誠,待人禮讓大度;就是能夠寬恕別人無意間對自己的傷害……換言之,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在寬容的背後,蘊含的是愛心和堅強,是挺直的脊樑,是博大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做人的原則。人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寬巨集大度者,能夠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甚至尊重、悅納與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對非議、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脣相譏,只能事與願違,惡性迴圈。相反,如能冷靜、忍耐、諒解,容時間作證,最終可以冰釋前嫌,握手言和。當然,它還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不違背憲法和相應的法律。大度者,能夠以德報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寬容教會人們為人處世,教會人們和平共處,也教會人們合作與共同發展。寬容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爭取自己的權力,或者批判對方的觀念、堅持自己的學說,他們總是指責對方的專橫為不寬容;而當他們一旦擁有了權力,一旦自己的學說被承認後,便多以不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批評他們的人。我們說,寬容既不是

一種武器,也不是一面旗幟,更不是一番說辭,而一種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產生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人們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也可以使人們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如果對於一切新事物都不採取寬容的態度,那麼,社會也就無法進步了,人類也就只能生活在愚昧、黑暗、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

怎樣做到寬容。

要做到寬容別人,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幾跤也在所難免。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人不理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其次要寬容地善待他人。沒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他人爭強逐利。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去記恨和報復別人,不如去理解和寬容別人。給他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我們都善於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沿他人思緒斟酌一番,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相互寬容,諒解。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最好的止痛劑。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才有歡樂。

記得小時候,我一直是一個樂天派份子,不論是考試失利或是與朋友鬧彆扭,我都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彷彿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能讓我變的不開心的事情。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隨著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我慢慢地溶入了多愁善感的人群,讓自己憂傷的事情越

來越多,快樂的事情越來越少,直到後來,彷彿只有沉醉在街舞與音樂的海洋裡的時候才會快樂,只有和朋友交流心事的時候才不會寂寞。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現在想想,也許是因為我自己也已迷失了寬容的心境吧!倒不是說自己無法容忍他人的錯處與誤解,而是自己對快樂的定義下的過高了。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上去看的時候,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親情、友情、愛情也是如此。也許,樂觀的人看身邊的事物都會是多彩的,而悲觀的人看身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寬容對於自己來說是無比重要的。更何況一個國家。但是,國家講究的是“不寬容”。

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緊抓實效,落實方針,適時調整,抓準機遇,迎接挑戰。一個國家只有對自己不寬容,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看完這本書,腦海中時常會浮現出奧斯卡電影“撞車”中的種種片段,不同種族之間相互的碰撞、摩擦,誤解、猜疑和不信任讓人們互相傷害、彼此受傷。其實,歸根結底,是人們心中的恐懼感在作祟。因為害怕受傷,所以跌跌撞撞。

作者結尾寫道:但是它會到來的,它將緊隨著人類第一個真正的勝利——對人類自身的恐懼的征服——而到來,歷史將記下這一切。的確,寬容兩個字,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這和做人一樣。無論是大

學還是將來工作,我們都要慢慢懂得去欣賞,去接受。身邊總是美好的,活著就是美好的事。或者我們也可以從房龍的《寬容》裡提取點東西來,“他相信對於世界的拯救要靠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要想改造好世界,首先得改造好每一個人。”這句話是否也可以這樣改寫:“要想拯救別人,首先得拯救好自己。”

學會寬容,做一個聰明人。

史論田壯2014.2.1411

第二篇:寬容讀書筆記

《寬容》讀書筆記《寬容》是荷裔美國作家房龍暢銷全球的人文主義經典之作,是他獻給這個並

不寬容的世界的一份嘔心瀝血的禮物。這是一部被稱作挑戰愚昧與極端觀念的歷

史佳作,是一部關於寬容和自由思想的最經典最通俗讀本。作者用極其輕巧的文

字撰寫通俗歷史著作,細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

的寬容。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探尋千百年來人類精神上“不寬容”的根由。宗教史上的對立與融合、迫害與反迫害,歷來是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房龍以

他犀利的眼光,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去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最終他看到: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義,對一切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思想創

新進行殘酷迫害,這種精神上的不寬容導致的恰是他們的“敵人”犯下的那些錯

誤。在西方,經歷了希臘、羅馬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信仰的寬容之後,西方的文化

開始被基督教禁錮。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在西方發展起來,自有其優勢,那就是對

各國下層人民的愛憫,遠勝過只有上層名流才能接觸的哲學和藝術。當羅馬日益

衰落、教會與世俗權力進行了交易,從此,教會大權在握。“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麼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

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在

房龍看來,大部分信仰的出發點都是樸素乃至浪漫的,但它們一旦和世俗權利相

結合,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上演出一幕幕慘絕人寰的不寬容的

悲劇。而自以為是的教會產生於無知的階層,他們認為自己的無知是對信仰的純

淨,他們開始進行一波又一波的“純淨”,殺掉異己、破壞寺廟、焚燬書籍,整個

西方蔓延在無知和恐懼之中,人們因此而極不寬容。他在書中闡述了什麼叫做真

正的寬容。揭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悲劇,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權

利選擇自己所認可的信仰,不應該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我們應

該寬容的對待與自己不相同的觀點。從歐洲早期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聖巴多羅裡

昂大屠殺,種種種族的,社會的,個人的不寬容,讓我們在觸目驚心中,能夠更

加清醒的認識昨天,善待今天,期盼明天。如果我們懷有一顆寬容的心,那麼,這個世界是否會少一些猜疑和殺戮,少一些流血和犧牲?正如房龍在書中所說

的:“總有一天,寬容將會成為法則。”

房龍借用《不列顛百科全書》關於寬容的定義: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

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也就是說

要容納別人的觀點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說法。而歷史證明,要做到這樣一點,是何等的艱難。尤其是在政治和宗教等涉及公權的領域上,占主導地位的學說只

有一種。那些不同於主流的觀點與見解,往往會為當權者所忌憚、壓制乃至完全

消滅。正如在書中序言的寓言故事:無知山谷裡的人們只能老老實實地聽從守舊

老人的教誨,一輩子呆在山谷裡,對於外面的世界,則不能心存妄念。如果有人試圖鋌而走險地走出祖祖輩輩的生活的山谷,就意味著對祖先的背叛與對神靈的褻瀆。一位漫遊者終於突破了守舊老人枯燥乏味的說教,勇敢地走了出去。但當他發現新天地而後負傷回到故鄉時,等待他的不是同鄉們的嘉許與羨慕,而是高居道德制高點的守舊老人的嚴厲審判。漫遊者最終成為了殉道者,但這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覺醒,直到時代呼喚他這種人的出現,他才被作為先驅者被曾經殺害過他的人所紀念著。這其實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實實在在的不寬容。因為不同,所以排斥,既而毀滅。這是守舊老人的行為邏輯,也是歷史上許多當權者的一種做法。“騙人!上帝喜歡勇敢的人!”這是漫遊者在回擊守舊老人的控訴。的確,同為凡人,憑什麼只有守舊老人才能代表神的意志呢?誰知道神一定不喜歡無知山谷的人類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呢?其實,這是一個並不需要追問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民眾相信自己所說的話。只要民眾對此毫不存疑,以守舊老人為代表的當權者就有了統治一切的權威。神,也不過是他們所要利用的工具。一旦有人提出異議,就等於對他們的權威提出挑戰。那麼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的壓制乃至毀滅那些膽敢提出挑戰的人,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於是,不寬容的現象由此而生。 人類在原始階段沒有寬容可言,因為他們面臨隨時喪命的恐懼,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嚴格遵守使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規矩,並防止規矩變化,因此,他們要懲罰那些拒絕把公共規則看作是神靈意志表現的人,要靠僵化刻板的不寬容制度。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今天我們有無數的警察和監獄,卻不能輕易地推行幾條法律,而在原始社會卻能夠使人們服從呢?原因很簡單,原始人無知,他們不懂因果聯絡,他們誤以為早晨被馬蜂蟄傷是因為自己昨晚得罪了神靈,這種禁忌針對無知的年代和人才有效。就像房龍說的“人因為無知而恐懼,因為恐懼而不寬容”。 在書的結尾,房龍指出,雖然我們自稱是文明時代的人,但是在本質上,現代的人跟古代的人並無二樣,他說:「我們只是穴居的同時代人,只是抽著香菸、開著福特的新石器時代人,是坐著電梯才能到達家住在懸崖的人。」「只要統治這個世界的是恐懼,那麼談論黃金時代、摩登時代、進步,就都是圖然浪費時間。」[14]換言之,只有人類克服自己生存的恐懼,「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人類才能和平共處。

“進步的道路常常中斷,但是我們如果把感情上的偏見置於一邊,對兩萬年來的歷史作個冷靜評價(僅就這段歷史來說,我們或多或少還掌握一點具體材料),就會注意到,發展雖然緩慢,卻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總是從幾乎無法形容的殘忍和粗野狀態走向較為高尚較為完善的境界,甚至世界大戰的碩大錯誤也無法動搖這個堅定的看法,這是千真萬確的。”“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為人類史上的進步!”數十年前,房龍曾經這樣滿懷希望。人們總是在等待著那個近乎天堂的寬容時期到來,卻不曾想過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在這個經濟物質充斥

著生活的時代,人們更容易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在利益、信仰、民族面前越來越尖銳。房龍的心願在我們的時代,被無情的踐踏。這個時代使尖刻的人更加尖刻,寬容的人更加寬容。這個世界仍然不是一個幸福的世界,它需要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民族,學會超越仇恨、愚昧、殘忍和偏執。

歷史上由於信仰、道德、風俗等的不同,人類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團,每個集團總是居住在壁壘森嚴的城堡裡,用偏見和固執這個堅固的屏障抵禦外界和外來的影響。而這種不寬容來自於對人類生存的恐懼。房龍樂觀地認為寬容的實現是可能的,在知識和理性統治的時代,人類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寬容便會大行其道了。我認為房龍先生對於未來太過積極了,汪國真先生說的一句話反而很有道理,“寬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遠保持警惕,才能擁有。”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就像善與惡是相輔相成的,世界上不可能出現一種善或是惡的極端現象,我們只能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世界,盡力使寬容在社會上佔據主導地位。

第三篇:《多一些寬容》讀書筆記

看完《多一些寬容》讓我懂得:寬容是一種胸襟,是一種氣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待人處世的藝術。它體現了人格,它將友愛、體貼、理解與氣度完美的凝縮於一點。睚眥必報的人生將會烽火四起,讓人心力交瘁,而寬容能融洽氣氛,交流情感,從而使人獲得真知真情。

紫羅蘭把清幽的香氣留在了踐踏他們的腳下,這就是寬容;大海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納了百川千河,這就是寬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寬容。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多一點寬容;當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犯了你,多一點寬容;寬容是相互的,當你對別人做到了寬容,別人也會對你做到寬容,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就會多交一個朋友。寬容是一把小巧的金鑰匙,能靈巧開啟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寬容是一種明澈的潤滑劑,能融合兩顆相互牴觸的心靈。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夜晚,在美國東海岸,有位韓國學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路上,11個不良少年將他圍起來,拳打腳踢將他打死了。兩天內這11個人一一被逮捕。社會大眾都要求嚴懲他們。然而,這位死者的家長卻給有關當局寄來一封信,要求儘可能減輕對這群孩子的懲罰,並捐獻一筆基金,作為這群孩子出獄後重新生活及社會輔導的費用。他不願仇恨這些少年,他只希望這些少年從殘暴、粗魯、野蠻和病態的虐待性格中獲得新生。這位偉大的家長在飽嘗喪子之痛的同時居然做出了這麼令人驚訝的決定,這種寬容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這種寬容或許可以拯救了11個孩子。斯賓諾莎說:"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的。"

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邊;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壯無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涯。人生因為有了寬容而多了幾分溫情,生命因為有了寬容而添了幾許高貴。

第四篇:房龍《

房龍《<寬容>序言》教案

戴果豐張曉玲

備教手記:《〈寬容〉序言》是一篇用寓言故事寫成的序言,它將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無數事實典型化,形象地概括了人類進步的旅程中新舊思想的激烈交鋒。

故事本身情節結構簡單,人物形象鮮明,學生極易將其讀成一篇有趣的故事,而忽視了序言本身所蘊含的深邃的人文主義精神;極易將“寬容”理解為在生活中對人要禮讓三分的這種容忍禮讓,而忽略了文字中“寬容”的實質是人類思想領域中對異見的寬容,最終導致的是對作品所倡導的“寬容精神”的誤讀。

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房龍倡導的寬容精神實質,避免誤讀,我認為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讓學生於無疑處生疑,透過表層文字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核心。為此,教者設計了讓學生“尋找殺害漫遊者的凶手”這一頗具爭議性的討論話題,藉此來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對話欲,培養學生通過討論與辯論不斷質疑、合作探究的精神,並利用教師適當的點拔與引導來推動討論的深入、理解的深化。這樣,藉助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讓“寬容異見”的思想實質在層進式的“辯析—矯正—再辯析”的思辯過程中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通過學生自己尋找歷史上的類似於寓言情節的事例,使其認識到“寬容異見”的現實意義,從而在內心深處植入寬容的種子,並生根發芽。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和評價序言中寓言故事的哲理 2、培養學生通過表層語言深入探究問題實質的學習能力

3、領會文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學會寬容,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章中寓言故事的哲理 2、領悟房龍寬容思想的實質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語激思

序言一般介紹寫書的過程、目的或評價書的內容,其寫作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荷裔美國作家房龍為其《寬容》一書所作的序言,他是採用寓言故

事的方式來寫的,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他想向我們傳達什麼。(課件展示房龍像及《寬容》一書的封面圖)

2、情節梳理 ①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的內容,要求要素齊全。時間不超過3分鐘。 ②利用課件,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課件以ppt的形式展示房龍自作的關於寓言情節的簡筆插圖,教師引導學生邊看插畫邊複述故事內容。

(此步驟意在檢查預習情況,並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

3、分析主要人物

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核心人物,那就是漫遊者,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談談漫遊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漫遊者人物形象鮮明,學生易於全面概括。)

明確:漫遊者是一個具有懷疑精神,勇於探索,不怕犧牲,敢於堅持真理,為人民謀福的先驅者。

4、激發對話,探討主旨

漫遊者是一個英雄,可他卻遭遇了被殘暴處死的厄運,我們試著來做回偵探,一起來分析一下誰才是殺死漫遊者的真正元凶。(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要求結合課文內容,言之有據。)

(這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學生極易從表層語言出發得出不同的答案,這就為更深一層主旨探討作了準備) (1)學生可能出現的較淺層次的認識:

a、元凶是守舊老人:是反動勢力代表,是律法的執行者,是他們判決漫遊者死刑的。

b、元凶是村民:是他們用亂石砸死了漫遊者。

c、元凶是律法:是“律法”即過時的傳統的思想的束縛,導致漫遊者非被處死不可。 (2)引導啟發:

針對上述學生可能出現的淺層次認識,丟擲幾個思考題,引導學生作深入探究分析:

問題一:“村民是元凶”能夠成立嗎?村民們對漫遊者之死表現出了怎樣的態度? ①學生討論後找到原文:“對這件事我們的確很內疚,不過,假如當時我們知道的話,當然就……” ②由學生補充省略號所省略的具體內容。 討論後明確:

“假如當時我們知道的話,當然就不會殺死他”

“” “之災” ……

可見,村民們絕對不是主觀上的元凶。

問題二:為什麼村民們客觀上卻成為殺害漫遊者的幫凶? ①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佈置學生找作品中關於村民生活環境的描寫。

學生找到課文前八段描寫生活環境部分,齊讀後討論明確:“在寧靜的無知山谷裡,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②這裡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明確:是這樣的生活:知識的小溪水淺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蠻;重複著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習俗一成不變。“知識的小溪”指的是無知山谷的文明程度僅像一條小溪,淺陋貧乏。

“深邃破敗的溪谷”象徵無知山谷古老守舊,沒有新的知識匯入。

“小溪”“緩緩地流著”,是說無知山谷的文化發展緩慢,社會停滯不前。

“這條小溪並不像江河那樣波瀾滾滾,但對於需求淺薄的村民來說,已經綽有餘裕。”

“晚上,村民們飲畢牲口,灌滿木桶,便心滿意足地坐下來,盡享天倫之樂。”

總結:這所謂的“幸福生活”其實是一種愚昧保守、閉塞落後、黑暗衰朽的生活氛圍。封閉落後導致他們易於滿足,愚昧,固步自封,麻木,而這些又導致他們充當了殺害先驅者的劊子手。

問題三:那守舊老人是否就是十惡不赦的反動分子?是真正的元凶? ①學生找到原文:“他們並不是天性殘忍……”;守舊老人本想寬大為懷。”

後來人們逃出無知山谷時,並未殺死守舊老人,而是把他們也帶出了山谷。 ②學生討論以上內容後,明確:

守舊老人並非是一個精神上的騙子,他開始是受到了人們尊重的,而這正是由於他們真正地臣服於祖先的智慧,對律法頂禮膜拜,自覺地成為了過時律法的維護者、執行者。因而我們可以看出守舊老人是愚昧的、保守的、虔誠的、狂熱的、頑固的。他是反動的,但也是可悲可憐的。他們主觀上也並非要殺死漫遊者的真凶。

問題四:那麼,製造悲劇的元凶究竟何在?作者把批判的矛頭最終指向了什麼?

討論後明確:作者批判的矛頭指向傳統的過時的思想,“律法”則是這種可怕思想的代表,“律法”能被認可並堅決執行,就在於當時人們的普遍愚昧落後與封閉。 總結:悲劇的根源在於人們的普遍愚昧、閉塞、落後、拒絕新知、排斥異見。真正的元凶在於這樣一種生存方式、思想狀態。

問題五:房龍借這個悲劇性的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要寬容異見;

要打破封閉,走出愚昧;

封閉導致落後,愚昧產生狹隘; 我們要改革開放……

(鼓勵學生髮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5、延伸拓展

文章最後提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同學們能找到哪些“過去”或“現在”發生的類似的悲劇性事例?

學生們自由發言,不難找到以下例子:(學生未能提及的事例,教師可略作扼要介紹)

①布魯諾主張日心說,被宗教裁判所判以火刑並被活活燒死。 ②清朝戊戌六君子因主張變法革新,被清朝廷殘酷處死。 ③北大校長馬寅初提出科學的“人口論”,在文革中飽受迫害。 ④張志新堅持真理,反對“四人幫”弄權,結果被紅衛兵割喉後處死。 ⑤由於宗教信仰不同,2014年3月塔利班炸燬了著名的文化遺產——巴米揚大佛。 …………

【教師點拔總結】

沉重的歷史讓我們看到:真理起初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果我們也像無知山谷的人們那樣不但不予以保護,反而殘暴扼殺,這隻可能造成先驅者的悲劇,也造成無知者的自身困境,最終造成真理髮展道路上的曲折。

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的真理有可能成為明天的謬誤,因而我們更應寬容新思想,容許其存在,讓實踐來檢驗真理,只有這樣,真理才能順利發展,社會才能進步。

這樣的事情的確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讓我們也和作者一樣期待著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在將來。讓我們在心中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寬容不只體現在社會思想領域,在我們的普通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寬容這門人生藝術,學會寬以待人。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讓我們寬容異見,寬以待人,擁有比海洋,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6、延伸閱讀:⑴課外閱讀房龍的《寬容》(可選讀一部分章節),寫下自己的讀後感並與同學交流。⑵關於“不寬容異見”所帶來的悲劇性歷史事件,究竟有怎樣深刻而複雜的歷史背景?悲劇發生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請你通過網路搜尋或相關圖書作更進一步的深入閱讀。讀後,你對此有怎樣的感觸?請以此為內容,寫一篇讀書隨筆。

第五篇:現當代文學作品讀書筆記

一、 作者介紹: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肄業。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曾先後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曾獲1982年義大利國際但丁獎、1983年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蘇聯人民友誼勳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以8315號小行星發現者的身份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報,經國際天文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准,該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這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性永久榮譽。

二、 內容梗概: 小說描述成都高家公館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覺慧、覺民、覺新。故事發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館裡,高覺新是這個大家庭裡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在中學畢業那天放棄了自己所愛的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姐和父親指定的姑娘結了婚。覺新的二弟覺民和三弟覺慧就不同了,他們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著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覺新也跟他倆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舊還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擁護者。老大覺新在西蜀實業公司事務所上班,那是他父親生前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覺慧和覺民跟往常一樣,買了幾本新書,來到覺新的辦公室裡,這時張太太和琴小姐來了。琴是高家親戚裡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著理想、有著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不尋常的訊息,錢家大姨媽回省城來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後變得有點憔悴。這個梅表姐就是大哥覺新所摯愛的錢家表妹,而這時覺新正陪著張太太買衣料,他並沒有聽到這個訊息。覺慧和覺民離開了覺新的事務所,覺民去了琴的家裡,而覺慧在路上遇見同學張惠如,並從他口中瞭解到當兵的打了學生。覺慧義憤填膺地和一些學生們參加了向總督示威遊行的隊伍。祖父高老太爺很快知道了他遊行的事,便讓覺新把他囚禁在家裡。舊曆新年快來了,高公館這個紳士家庭也忙著準備過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覺慧買了一本小說《前夜》讀給他的兩個哥哥聽,書裡的內容激起了覺慧的熱情,也喚起了覺新痛苦的回憶,他向兩兄弟述說了自己身為長孫承擔的重任,自己為了家族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覺慧想著,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他又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慶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慶賀著吃年夜飯,高老太爺看見自己的子孫滿堂,想著再過一兩代,他們高家不知道會變成一個怎樣繁盛的大家庭,心裡非常地高興。舊曆年的最後一天,覺新告訴覺慧他遇見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湧上心頭。覺慧責備覺新當初為什麼不反抗,落到這地步,是罪有應得。覺新苦笑著說現實的環境不允許他這樣做,覺慧突然感覺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離得愈來愈遠了。鳴鳳是高公館裡的丫頭,她既聰慧又漂亮,她很喜歡覺

慧。而覺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無聊的家裡時,才會不為思念鳴鳳而苦惱。丫頭們傳聞,馮樂山要討姨太太,準備在大房同三房的丫頭中挑一個去。鳴鳳向覺慧發誓她絕對不會跟別人。元宵節的夜晚,他們幾個年輕人接到了訊息,督軍下令討伐張軍長,前線已經開火。仗終於打起來了,高公館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絕望之中,此時琴也正在高家,她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這裡。她從前還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而這時她發現自己還是一個脆弱的女子,沒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別人來宰割。恐怖的時期終於過去了,和平的統治又恢復了。高公館又熱鬧起來。覺民弟兄的幾個同學創刊了《黎明週報》,刊載新文化運動的訊息,介紹新的思想,批評和攻擊不合理的舊制度和舊思想。覺慧熱心地參加《週報》的工作,經常在《週報》上發表文章。至於覺民,他白天忙著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裡教書,對於《週報》並不像覺慧那樣熱心。琴因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長辮剪了,她也想這麼做,但遭到母親的反對,並要把她嫁出去。琴心裡愛的是覺民,她傷心地哭了起來。就在琴傷心痛苦的晚上,鳴鳳也同樣傷心至極。原來高老太爺要她做馮老頭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後。這是高老太爺的命令,誰也違背不了,誰也反抗不了。她沒有辦法,覺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時的覺慧正忙著寫他的文章,無暇顧及鳴鳳,待她要說時,覺民的到來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鳴鳳徹底地絕望了,她記得她曾說過寧死也不會去,她帶著對覺慧深深的愛和對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進了湖裡。鳴鳳的死很快被這大公館裡的人忘記,而覺慧卻不能忘,因為他的自私,他沒有把他心愛的人留住。他這時才發現平常老是訓斥大哥和覺民沒有膽量,其實他自己跟他們一樣,也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他對生活已厭倦了,他有了遠離這個家庭的想法。在高老太爺66歲誕辰的慶祝的日子裡,馮樂山向高老太爺提親,覺民愛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為了反抗祖父他在覺慧的鼓勵和幫助下逃離了公館,覺新在這時聽到了梅小姐去世的訊息。覺慧的五爸在外頭討了妓女做姨太,還打著老太爺的招牌借了許多債,老太爺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後的結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徹底破滅了。臨死前他把覺民召了回來,答應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便離開了人世。覺慧的嫂嫂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但公館的太太們卻要她遷到城外生產。因為他們迷信什麼“血光之災”懦弱的覺新沒有說一句反抗的話,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瑞珏幾天後就生產了,她痛苦地為覺新生下了一個兒子,自己卻死了。覺新沒有能見她最後一面。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著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三.處理特別之處:

(1)、抒發真摯濃郁的激情:《家》只求與青年讀者情緒溝通,不求深刻雋永,傾向單純、熱情、坦率,以情動人,情感汪洋恣肆,語言流水行雲,雖然有時少有錘鍊,不耐咀嚼,整體上卻有一股衝擊力,能滲透讀者的心。

(2)、意蘊豐富的日常生活細節描寫及細膩的心理描寫。

(3)、舒緩自然、生活化的結構:《家》在結構上借鑑了《紅樓夢》的寫法,以覺慧和鳴鳳的戀愛以及覺新與瑞珏、梅芬之間的糾葛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全面交織而展示了高公館的衰亡過程。

(4)、樸素、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

(5)、典型化的賦予手法。

(6)、最主要的特色表現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人物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殊異。巴金描寫人物特別注重人情美的描寫。他在塑造人物時,一方面以人物美的外形來打動讀者,另一方面以美的心靈來吸引讀者。

四.令人深刻之處:

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誌。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

五.傳達訊息:

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

六.評價: 《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捱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衝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七.觀後感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

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著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援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著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裡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著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裡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裡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裡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裡,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

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八.收穫:

閱讀近現代的文章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即歷史唯物主義,在看到覺新的怯弱時我認為除了一味的指責外,也要站在那個時代的人物視角看待。此外考慮到當時的五四背景,體會到青年在思想解放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所謂少年強中國強,不多增強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