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們讀書筆記

第一篇:《領袖們》讀書筆記

漂泊者們讀書筆記

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結識了二次大戰後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重要領導人,他對這些影響世界歷史的人物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事件莫過於——中美建交,他是第一個訪問我國的美國總統。

讀完這本書發現,尼克松雖然在這本著作中明顯更為推崇和他意識形態相近的偉大領袖,比如丘吉爾、戴高樂、阿登納等等。但是他也詳細的描寫了赫魯曉夫、周恩來等與西方國家對立的共產黨國家的領導人。雖然不可避免的帶有意識形態差異的有色眼鏡,但尼克松的描述也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視窗,我們得以體會到與以往接觸知識很大不同的新見解、新描述。除去意識形態方面還有美國那種將自己作為自由世界救世主的那種姿態,這本書對東方陣營領導者的描寫還是非常客觀可信的。

對於爭辯已久的是“歷史創造英雄”還是“英雄創造歷史”的問題。尼克松在第一章就提出了一個領導人躋身偉大領袖的三個要素:“偉大的人物,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事件”。

這個論點不同於我們所受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尼克松一方面承認時勢造英雄,領袖人物是為著困難而生的,當他們遭遇極大的困境時,他們往往有種本能的歷史感,他們知道自己身處歷史的十字路口而心生喜悅。就如同前兩章的主角——丘吉爾與戴高樂,他們在自己的祖國遭受磨難時毅然挺身而出,證明自身的同時也挽救了自己的祖國。另一方面,尼克松同時在書中表示,時勢之下有英雄,但英雄們在具體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所起的作用又是普通民眾難以理解的。歷史創造了英雄,英雄也創造了歷史!個人的作用在特殊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比廣大迷茫中的人民更有力量。

不論本書中一些敏感論點是否正確,例如在赫魯曉夫一章結尾所提到的“共產主義對世界和平與人民的奴役”,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和平演變”······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嶄新的視野與鮮有所聞的西方政治理念, 如果判斷一本書好壞的標準在於是否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的話,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偉大的書。如果判斷一本歷史與人物的書優秀與否是其所蘊含的的“真實”,這本書也稱得上是本“優秀的書”。

最後我想所得是,只有用自己的雙眼廣泛閱讀不同國度、不同背景作者的多部經典作品,而後相互印證才能瞭解一個時代層層帷幕下的真實——不是一人一國的歷史,是最接近事實的歷史。

真相或許有無數個,事實才永遠只有一個。

2014年11月5日記

第二篇:少年漂泊者讀後感

《少年漂泊者》讀後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來蔣光慈的傳記認真地讀過,讓我對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幫助。蔣光慈從小就滿懷“俠義”之心,好打抱不平,對社會的黑暗深惡痛絕。從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淚史,滿滿的都是無盡的黑暗與悲哀,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當時那個極度扭曲的人間煉獄的強烈控訴。

我們不難發現,這部作品中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比如對亂墳中的平等自由的議論,以及那些學生運動,有些就是作者曾經親身參與過的,所以有牢固的現實基礎,是作家真實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過多地摻入作者本身的觀點與議論。通觀全文,關於漂泊者自身的悲慘經歷的敘述中,描寫、記敘的比重比較小,更多的是“我”對於這黑暗和悲哀不停絕望悲觀的吶喊與咒罵。這樣一來文章的感染力定會受到影響,作者並不打算通過對這些黑暗事實的細緻描寫與再現來喚起讀者的共鳴與憤慨,而是用自己的強烈的吶喊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社會太黑暗不公太醜惡可怕了,漂泊者的命運太悲慘了!然而這樣一來雖然結論深深烙在讀者腦海裡心靈上,但並沒喚起最深刻的共鳴與憐憫。我認為如果能更深地從內心打動讀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會更強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他還僅僅是個“漂泊者”,遠沒達到“反叛者”的高度。當父母慘遭毒手時,他也只能是在腦海中幻想一幅為父母報仇雪恨的場景,而現實中卻無能為力,只能束手無策忍氣吞聲。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俠小說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險去復仇,但與蔣光慈小時候的叛逆行為相比的確是軟弱了些。蔣小時候會因痛恨地主殘酷剝削農戶而集結同學將其轎子砸爛,會因覺得教育局長沒有禮貌輕視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許你會說,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他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哪有那麼大的能耐去和整個社會反抗?對此我並不否

認,我只是覺得每當遭遇不公與壓迫時,我們的這位漂泊者並未真正有反抗的念頭,更多的時候他只是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比如玉梅為了自己臥病在床,並準備以死來守衛自己的愛情時,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後第二天向主人做無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辭退打發他走時,他也毫無他言,只是在城中隱蔽著打聽愛人的訊息。而這打聽的目的只有兩個,“倘若她的病好了,則我可以放心離開h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則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報答她生前愛我的情意。”對於自己心愛的人,他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境地,沒想過或者是沒勇氣起來和這黑暗做戰鬥。也許蔣光慈先生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擊當時社會的陰暗醜陋,以喚醒民眾的不滿與反抗意識,但結果卻沒有指出條如何反抗如何鬥爭的“明路”,當汪中終於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時,卻又英勇犧牲了。

第三篇:賣桔者言讀書筆記

《新賣桔者言》讀書筆記

11統計學林英超2014407004

《新賣桔者言》作者:張五常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2-1字數:160000字頁數:375頁

在課餘時間,我拜讀了張五常教授所著的《新賣桔者言》。該書籍以通俗質樸的語言講述了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是幫助經濟學學生入門的佳作。作為一名經濟學院的學生,通過兩年多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我對文章中涉及的專業知識略知一二,並且加深了對某些知識的理解,讓我受益匪淺。

在大三下學期,我們開設了《巨集觀經濟分析與管理》這門課程。在第一節課,老師就告訴我們,經濟學知識不是背來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運用,作為經濟學人,最起碼要學會用基本的經濟學視角來觀察世界,這就是所謂的“練為戰,不為看“的道理吧。在課程的第二講中,老師講授了產權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知識,讓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新賣桔者言》這本書,加深了我閱讀這本經典之作的渴望。

這本書集結了價格、土地、勞動合同、國際貿易等60餘篇隨筆,它們從觀察司空見慣的現象開始、再到引入理論或假說來作詳細的解釋。可能因為上課老師講授的原因,我對其中的價格分歧理論和產權理論印象最為深刻。

張五常教授作為研究價格理論的專家,秉持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態度,兩次在香港的年宵市場親自賣桔。第一次因為下雨的緣故,使得桔子十之八九都掉了下來,由於“空多桔少”,結果只能以每盆5元的價格賠本銷售。第二次由於選了行人較多的好攤位,再加上週圍競爭者很少,使得所有四季桔全部賣出。然而全部賣出並不代表賺錢,賺錢與否取決於平均出售價格。在年宵市場上,討價還價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每個顧客的訊息資料不同,所以成交價格不一。隨著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討價還價的手法不斷變化,從而使得價格不斷的轉變。當同樣的貨品,同樣的成本以不同價格出售時,價格分歧就產生了。當在同時同地銷售同樣產品,要想產生價格分歧就必須把顧客分開,如以會員與非會員之別,或以年齡分界,又或者以不同的包裝,就可將顧客自然而然的分隔開來。若每個顧客都認為自己以“特價”買到貨品時,由於心理收益的

作用,會讓他沒有意圖去公佈自己的買價,這種情況加重了買家資訊的不完全,促使了價格分歧的產生。

從這篇隨筆中我們可以明確瞭解到價格分歧產生的條件跟需求彈性的係數無關,而是跟顧客瞭解到的訊息多少有關。瞭解的訊息越多,砍價越多,也越明確,同時賣家的賺錢餘地就越小。這種理論在現在的社會中仍有沿用。比如在玉器行業中一般都用手指比劃開價,而不是直接交談言明。從一篇文章中,我得知這種交易方式來源於一場意外的“袖籠交易”,無意中的誤會卻導致這種交易不斷延續,有效阻隔了買家資訊的來源渠道。除此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製作商品時或多或少得發生些變化,如改變材質或是樣式,將外觀或是工藝稍複雜化,就會減少了消費者對商品的訊息瞭解,也就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失去了強硬砍價的勇氣。

張五常得新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阿爾奇安和德姆賽茨親傳,率先將新制度經濟分析系統地運用到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對中國經濟制度變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不可磨滅的影響。科斯曾在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演說中多次提到張五常對新制度學的貢獻,諾斯也多次提到張五常對其經濟思想的影響,可想而知,張五常教授在經濟論壇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和羅伯特.托馬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提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觀點:“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這裡提到的有效的經濟組織指得就是產權。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張五常教授就將產權制度分析方法應用到在臺灣的土地改革上,並創立了“新租佃理論”。

在英國的“圈地運動”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在這次產權界定中,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同時將大量人口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客觀上促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因此,產權的有效界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搭便車”、“公地的悲劇”等的發生。

在《新賣桔者言》中,作者借用養蠔、養魚和建燈塔等小故事,強調產權的私有化及其清晰界定,但這個清晰的界定及產權間的關係確實一個難題。比如張

五常先生在《賣桔者言》中提到的那個問題:現在這個河口的產權是我的,但附近漁民所養的魚游到我的河口,那麼魚的所有權不是我的,則我無權捕捉這些魚,而河口是我的,我可以規定別人不來這裡捕魚。那麼這個問題如何處理呢?其實這也是產權明確之後,產權與產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而這個關係也不是很明確。其實這一問題可以由產權的分割來解決:河口主人是否有權阻止漁民到其河口來捕回自己的魚,其實這個問題就如跑到你地裡的牛群是否會因主人無權來你地裡而不索回牛群呢?海灘是你的,你可以在海灘養蠔,但你無權阻止我從海灘走過,你擁有某一產權也不代表你就可以對此為所欲為,就像你擁有一根筆但並不代表你可以用它亂塗亂畫。對此薛兆豐博士曾說過:“產權,就是行為的選擇權,如果這項行為恰好與某物品相連,就被粗略地說成是對物品的所有權。”這種選擇權其實也是產權的分割。

2014年,轟動一時的“許霆案”人們各執一詞,可謂爭議不斷。這個事件在我看來,雙方各有責任,但財產的所有權卻一直沒發生變化。比如一個家庭忘記鎖門,而招致家中財產被盜,那這財產的所有權顯而易見仍歸該家庭。忘記鎖門是他自己安全意識不夠,他自己應承擔相應責任,但不能因為這種疏忽,就失去對其財產的所有權。同理,“許霆案”中,許霆根本就無權佔有並使用這些錢財,此行為應當屬於盜竊行為。

但是產權的充分界定和行使以及對行為的考核,是要花費成本的,若是一味的追求產權的明確界定,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下,一個社會需要通過倫理和道德的力量來克服“搭便車”問題,以使社會得到穩定。意識形態是尋求社會穩定性的靈丹妙藥。這種意識形態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同時它不可避免地與人們有關世界是否公平的道德和倫理方面的評判交織在一起,一旦人們發現其經驗與之不符,人們就會試圖改變其意識形態。

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說過這樣一句話:“最魯莽,最不負責任的研究者,是有意或無意以事實來解釋事實的那一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在本書中被充分印證。張五常教授通過很多日常生活的現象,再加以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闡釋,展示了他的思想中神奇的經濟世界,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經濟學脫去華麗或是模糊外衣後的真正魅力。他才是最傑出的大

師,用通俗的語言給予我們最貼切和最迫切需要的知識。

他教給我們知識,教育我們要善於觀察,告訴我們平日信奉的一些“真理”也會有出錯的時候,因此質疑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張教授指出課本上價格分歧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不對的,價格分歧跟顧客的需求彈性是無關的。

正因為張教授對質疑精神的提倡,我發現這本書中所寫對社會主義的評價是稍微有些偏激的。這跟他出生香港,在美國上學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我想,如果張教授有機會在大陸生活的話,他也一定會發現社會主義並非一無是處,在許多方面也是優於資本主義的。同時資本主義也並非完美到極致,畢竟也曾多次發生金融危機,對經濟產生巨大的消極作用。每個主義都有它的優勢與劣勢,只有取長補短,才會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通過認真閱讀這本書,我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因為自此我開始深切體會到經濟並不僅僅侷限於一些死板硬性的定理,更重要的是從生活尋找經濟問題並加以解決,有生活的地方就會有經濟,只是自己的眼睛是否能夠發現的問題,因此平時多多觀察,多多想象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習慣和能力。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的。

讀過張五常教授的《新賣桔者言》,我對經濟產生了極度的興趣。倘若能一直保持著一份積極的熱情和喜愛,我相信我會在經濟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當積極發現、積極思考成為人生當中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時,我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樂趣。

第四篇:《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讀書筆記

《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讀書筆記

盛春鶯

最近有幸看了《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這本書,看了幾頁印象深刻,這是一本非常專業的理論書。

本書共有五章:“第一章 反思我們的教育;第二章 反思我們的教學;第三章 理想的課堂;第四章 愛的教育;第五章 人本教育”。

我喜歡書中第一章“反思我們的教育”中“做一名有效的教師”裡探討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有效的教師,結論是:1、總是對教育工作充滿熱情;2、總是對學生充滿積極的期待;3、總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4、總是追求自我的專業發展;

5、總是探索課堂的有效教學;6、總是對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三章“理想的課堂”中“談情境教育的課堂操作要義”,它主要從五個方面來闡述:一、以”美”為突破口;二、以”思”為核心;三、以“情”為紐帶;四、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五、以“周圍世界”為源泉。主要告訴我們:情景教育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探索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兒童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

我更不能忘記林陸龍老師所說的好課的標準:1、好課應是“活躍”的課;2、好課應是保持“自然”的課;3、好課應是富有“氣息”的課;4、好課應是留足“空間”的課;5、一堂好課還應當是一件藝術作品,是一首詩、一幅畫,既有詩情更有畫意。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教無定法,但我們對課堂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我覺得:只有留心辨別教學問題,主動吸納別人的成功經驗,才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不斷地把握時機找到提升自身的切入點,朝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邁進。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是書的序言《乘著理想的翅膀》中的一段話,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令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事業、生活,使我不敢懈怠。

2014年5月

第五篇:《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讀書筆記

《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讀書筆記

有幸拜讀了肖川主編的《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一書,此書以案例為主,分析、評點為輔,分五個章節進行撰寫,經過“反思我們的教育”、“反思我們的教學”、從而提出“理想的課堂”、“愛的教學”、“人本教育”的要求。本書行文升入淺出、通俗易懂,並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流暢的語言,充滿感情的評述發人深省,讓教師更充分地領會先進、有效的教育方法。讀完此書,我思緒萬千,難以平靜。是啊!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它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在讀到《期待素課》一文時,我為之一振,內心引起強烈的共鳴!朱老師的這篇文章,從教學的語言、設計、再到教師的著裝,及作業的佈置,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期待,處處給人以自然舒適的感覺,是啊,點綴太多,讓人眼花繚亂,感覺華而不實,而多一點兒“素”,則讓人眼前一亮,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喜歡!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人因思想而偉大。”那麼,生物教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呢?

首先,要多讀書。肖川老師指出,對我們中國小教師而言,更多多讀教科書,閱讀各科教科書,就可以使自己所教的課程中經常地提及別的課程內容,這樣,就能更好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背景,幫助學生融匯貫通的理解。另外,我們還要閱讀一些優秀的教育刊物,這樣教育界同行們對於教育最前沿問題的思考,會推動自身的思考和探 1

索。另外,還可以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和思想隨筆。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溫暖、豐富、細膩、鮮活和磊落。

其次,生物教師要多進行教學反思。作為一個生物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而在課堂實施教學中,隨著教學的展開、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環境下產生,若不及時地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為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另外,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成功之處,例如充滿吸引力的課堂匯入、有趣的對話、巧妙的設問、幽默的講解、獨到而有特色的小實驗、有益的啟示、精彩的教學設計、恰如其分的多媒體應用,等等。這些成功的教學反思會讓我們進步。

但是任何人的教學總會有不足之處,即便教師再熟悉教材、學生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也會在課堂上出現許多課前估計不到的情況,如表達不清、處理欠當、方法陳舊、演示失敗等。如果生物教師把這些問題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反思中,然後進行認真分析、思考,這樣做一定能促進今後的教學,為以後的科學研究積累資料。

最後,要鑄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的魅力不僅僅是來自得體的穿著、脫俗的談吐、嫻雅的舉止、美好的姿態,更是內在氣質的自然流露。優良人品才是吸引學生最根本的原因。在學校裡,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所以教師往往會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那麼,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怎樣鑄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呢?

一、要善良與關愛關愛他人,首先是一種人格,一種修養,一種素質。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生,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智商高還是低,都十分需要老師的關愛。而教師的關愛源於善良。因此說,善良與關愛是生物教師高尚人格的前提。

二、要寬容與公正 海倫·凱勒,從一歲半,因一場大病,就成為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幼兒。她後來居然成為通曉5種語言、知識淵博的學者,成為美國著名女作家。一個又聾又盲又啞孩子的成功,不僅來自於她自身的努力。還來自於老師的寬容與公正。教師不能只愛成績好,而應該愛差學生。養成寬容與公正的人格教師愛學生就會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不會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會把欣賞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讓更多的孩子從中感受到殷切的期望,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向上的動力。

三、要敬業與正直 做一位思想的教師,不能簡單地把教師這份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要把教師這個工作看作一項事業,雖然說物質生活不是很高,但精神生活卻很豐富。對優等生不溺愛,對後進生多親近,辦事言行一致,為人正大光明,處世廉潔自律。

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薰陶學生,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讓學生不僅學到了淵博的學識,更獲得了終身受益的做人道理。

總之,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使思想更富於血肉,更具生命感,隨時可以在思想中觸控到現實的脈搏;讓我們每一個教師都

把馮驥才先生的這句話記在心底,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實踐者,做一個思想和行動統一的成長者!或許有一天,我們終將年華老去,但我們的思想永遠會在曾經的足跡中閃光,並一直照亮著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