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覓渡讀後感多篇

高中生覓渡讀後感多篇

手裡捧著一本《覓渡》,陷入沉思的境地。覓渡,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摻雜著些許哲思,襲上心頭。良久,翻開書頁,浸入另一個靈魂的另一片思緒的海,窮盡目力之所及,只為覓渡。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覓渡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覓渡讀後感1

《覓渡》是一本語言優美,意味雋永的散言集。這裡面有政治歷史的咀嚼,有山川風景的感懷,有人生社會的思考。人為什麼要寫文章?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回答人為什麼要讀文章。說到底,寫作與閱讀是一種供求關係。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閒、資訊、知識、思想和審美。人總是在精神上追求這六種東西。要不然他就會感到空虛如同沒有吃飯,會感到飢餓。由於閱讀者的文化修養、職業特點不同,閱讀的層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層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讀者,在不同時空、不同心情下,閱讀的內容也有不同,比如在書房裡和在地鐵裡讀的東西就不一樣。連---都說他喜歡豪放派,但讀一段後,又想讀婉約派,過一段,又反過來讀豪放派。閱讀是一個複雜的精神會餐,綜合充電。閱讀複雜,寫作也就複雜。滿足休閒有閒話、笑話等讀物;滿足資訊有報紙;滿足知識有專業的或普及的讀物。而滿足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層次,可以是專門的思想理論和美學讀物,也可以體現在其他各類讀物中。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應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需求的。它可以敘述任何內容,但必須見美見理。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後一頁的還書條上赫然印著2010年12月13日,挺捨不得還的。

有些書或許只與你有一面之緣,有些卻在一面之緣後,令你心願讓緣分繼續。

讀過樑衡,可能說他的有些文章題材,那種歷史文化背景我並不著迷也未曾接觸,但綜合起來我不得不敬佩並喜歡他的思想。很難用幾個形容詞表現他的思想、他的筆鋒究竟是怎樣的,但是他打動我,似乎讓靈魂有路可走,找到了一條優雅的道路去走。他寫《把欄杆拍遍》的辛棄疾,《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和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麗》;寫《杏花村訪酒》,訪到這個小山村在天地之間不可挪移的韻味;寫《節的聯想》《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熱炕》《忽又重聽走西口》,思考生活的道理,思考藝術的境界,思考事業的價值。概括來,我能夠感受到他的許多觀點是我感同身受的,其實也是打動我的。

聽說2009屆的學長們在日本社會實踐期間,所發的調查問卷裡“職業精神”一詞,是所有填寫問卷的日本人都不明白的。所以我們感嘆,在我們認為職業精神一致高尚的國度裡,竟實際上並不具有關於職業精神統一的概念。無論是否在於民族語言的差別,或許我們的關注點更應放在語言所傳達的內容。同樣適於《覓渡》,書裡沒有提過這個詞語,但上述文章無不讓人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勃發。

做文章,要寫大事,大情,大理。樑衡先生這樣提倡,也是這樣餞行的。喜怒哀樂並不需要掰開揉碎了幾千字地寫,因為語言並不要用來分析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能夠表現作家的精神是最好的。

當我們旅行到一個優雅的法國小鎮,或者任何世界上優美的地方,內心似乎常常被當地的某種東西打動,而說不清楚那究竟是什麼——四周的寧靜?街道的乾淨?花店老闆體貼的服務?當地人投來的熱情的微笑?記憶中只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細節可供篩選,可我們被打動的原因怕是在於所有細節的集合所營造的氛圍。《杏花村訪酒》在酒與村子的相互影響、相互浸透中搖曳出酒的醇香與村子的歷史底蘊,搖曳出美,搖曳出藝術的感動。文字給人的感動來自作者與上帝的對話,風景給人的感動來自自然靈氣與人的純美心靈的交融,那該是世界上最感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動人的景觀。

職業精神,處處有體現。《熱炕》中的鄉村女教師,教書育人是她的事業,因為有她,村子裡的大人孩子擺脫了不識字的煩惱,幾十年來,全村上下已沒有人不是她的學生,鄰里在山裡挖出了名貴的補品,常常是第一個想到送給她。她以質樸的理想,無私的付出,收穫了幸福,創造了大愛。不同於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選擇職業的標準停留在待遇、地位,於是出現了對一個職位或一個領域擠破頭的追逐。然而所有人的價值應是會體現在眾多的不同的領域的。有人說,比起面臨眾多選擇,最大的幸福反而是沒有選擇。意思是,年輕人更要學會放下浮躁的心態,捫心自問自己的人生追求該在何處,而積極地去做事,去用自己的努力溫暖身邊的人和事,就是人最大的價值。這也成就了人的事業的最大價值。

覓渡讀後感2

一個柔弱之身的白衣書生,一個慷慨就義的革命英雄,他,就是瞿秋白。

秋白的文才折服了一代人。黃埔軍校,上海大學的講臺上都有他的身影。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大眼睛與坐無缺席的講堂,無不襯托出他那熠熠閃光的才華。秋白熱愛文學,喜愛探索知識帶給他的歡樂。他一生可以浸泡在書齋裡,伴著書香氣息,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學。把文字間的美麗帶給後人,成為德高望重的文學泰斗。並完全遠離世俗,脫離戰火硝煙,兵荒馬亂,不參與一切革命紛爭。

儘管如此,儘管文學高於一切,儘管他會在腥風血雨的鬥爭中受盡煎熬與困苦,瞿秋白仍然選擇了革命。在尋覓前方路途的岔路口,將小舟駛向崎嶇蜿蜒的道路。

瞿秋白以職業革命家自許。“八七會議”,他挑起了統帥全黨的重擔,發出毅然決然的吼聲。可隨即,被黨的“左傾”狠狠地遏制住了喉,等著敵人的屠刀來砍。秋白被捕入獄。他雖為柔弱之軀,卻內心縱橫交錯,有坦蕩如砥。秋白明瞭了生死大義,鋒利的刀架在了脖子上,寒冷刺骨也全然不懼。他已獲得了最大的堅強,從容。

秋白一生在覓渡,一生也沒有泊在好碼頭。他在無盡的探尋,尋找生命的歸宿,探究自己內心的本真。

覓渡,覓渡,渡何處?

覓渡讀後感3

書以《覓渡》為名,以《覓渡,覓渡,渡何處?》為開篇,就是為了寫瞿秋白一個人嗎?看著一篇一篇文章,講述者一個一個青史留名的人物,這本書就是他們的微傳記,讓人能時刻想起他們的所作所為。

英雄是孤獨的,只有英雄與英雄之間才有共同語言。瞿秋白和魯迅兩人的深厚感情,就是建立在兩個人共同的志向上的。文章中有句話: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這類人的思考角度從開始就與常人不同,他們已經達到了另一個高度,這是我們可能要花費一生的時間才能達到的,而大部分人甚至都觸及不到的高度。就如同站在巨人腳下和肩膀上看問題,自然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在我們看來,瞿秋白捨棄了自己的生活,投入了革命,而在他自己看來,革命就是他的生活。他就是為了革命而生的,這種註定的命運,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歷史上,總會有推著車前進的人,也會有阻擋歷史前進的事,推車的人也總會有脫離隊伍的那一刻,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後人看到車轍和腳印,就知道,推車的人是誰,貢獻了多少力量。我相信,周總理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沒有日理萬機,平易近人,最後怎麼會有百姓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壯舉。我看到了,在歷史的車轍後面,有一串深深的足跡,壓得比車轍還要深,消失在了1976年1月8日。

“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一篇《祭鱷魚文》,鏗鏘有力,代表了韓愈為民除害的決心。文章短小,卻義正言辭跌宕有力。雖然有以上書彈劾為生的言官,但是說真話一向是大多數古代官員最害怕做的一件事,韓愈不怕。耿直的性格固然好,但是帶來的後果可就不好了。縱然如此,韓愈依舊在困境中,說實話,做好事。這讓我想到了孟子的“不為也,非不能也”,前有無數代官員,卻無人解決問題,韓愈一人就辦了,這必然也是後人尊敬他的地方。有官如此,只可惜皇上的慧眼沒有擦亮。在文學上的成就,從現在的視角看來,是獨特的。能在大流中脫離出來,就是一種突破。罪臣,文人,好官,這些身份的重疊也讓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居於現狀,但不安於現狀。身軀可朽,但事蹟不朽。

書中說林則徐是塊破磚頭,這點我不能苟同。我認為林則徐是一塊璞玉,皇上看不透,就以為他是一塊石頭,扔到了百姓手中,在這裡他大放異彩,顯露出了寶玉的光輝。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是為了國家和百姓,在危亡時刻,他受命禁菸,在百姓群中,他墾地開渠。寶玉的光輝逐漸被整日的勞作蓋住了,但幸好朝廷又重新啟用,只可惜,沒幹幾年,這塊飽經風霜的玉石,在潮州普寧破碎了。他無愧於文忠這個諡號。罪臣,功臣,一切都有歷史評定。

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領域的國王,這話不假,但是想要成為國王,也是要付出一番努力的,否則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戴上虛幻的王冠。這臆想可以成為你的王國,但也是一片毫無意義的土地。空有一番想象,是成為不了國王的。

節,接也;節,結也;節,截也。節,節也。每天都是平淡的節日,發生著該發生的,慶祝著該慶祝的,失落著該失落的。縱然對每個人來說,每一天的節意義都不同,但還是堅持下去吧。

覓渡讀後感4

叔本華說,“智力和意欲的關係就是光和可燃物的關係”.何解?前者依存後者而生也.樑衡的文字和他的背景在我看來也是光和可燃物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把欄杆拍遍》,這篇文章高中階段就有閱讀,非常喜歡.至少其大境界突破了一些傳統的侷限性.某日在書城瞥見《覓渡》一書,閱讀良久不肯歸,於是在某一個假期將其買下.

有一些觀點和視角是要在樑衡這個位置上才能看清的,有一些疑問和背景也只有在樑衡的位置上才會產生.“意欲”之為“意欲”,非為個人,實為團體也;“智力”之為“智力”,非為團隊,亦屬個人也.

不過,在樑衡大境界大閱讀手法掩蓋下的,卻是一些從屬關係過強的意欲表徵.我們只能說,閱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覓渡,覓渡,渡何處?到現在為止,樑衡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非常模稜兩可的.

高中老師親情推薦得知此書,我是看了三年用了三年,從中抽走無數作文素材,條條對得上閱卷老師的口啊.高中作文以議論文為主,論據有時不太好找,大眾化的無非司馬遷、愛迪生和魯迅,毫無亮點.這本書裡有著很多歷史偉人的故事,也有著對大江大河的憑弔與感慨,包羅永珍,能應對不少作文的型別.優美的筆法再加上情理與感悟合成了篇篇散文,摘抄幾段很是受用.極具藝術感的文字又不顯浮誇,題材人物雖都是眾人皆知的,但深刻的見解又使之不落窠臼,絕對好的作文書啊.我也是因此書開始喜歡上語文的,感覺文學藝術頗具魅力,其中寫李清照為亂世中的美神的一篇文對我影響頗深,開始喜愛李清照詞,直至今日.

覓渡讀後感5

《人傑鬼雄》的壓卷之作《覓渡》,是一篇評價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個世紀了,為什麼人們至今以至永遠懷念他,紀念他?是因為他當過黨的領袖?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還是因為他的從容赴死?當然有這些因素。而樑衡在散文中卻繞過這些,突出地評述了秋白對生、對死、對名的態度。

幾十年來,描寫秋白、紀念秋白、評價秋白的文章浩如煙海,而樑衡是第一個從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層層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讀者心中攪起了軒然大波。難怪此文一出,先後有百多家報刊轉載,難怪秋白的女兒獨伊讀過《覓渡》之後,在致樑衡的信中說:“父親一生磨難多,爭議多,先生的一支筆概括了父親的一生,提煉了他生命的精華。讓沒有讀過黨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親的思想脈絡,和他對黨對國家的赤子之心。”“靜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謝先生將個人的思考變成了億萬人對父親的追思”。誠哉斯言!信哉斯言!記得當年《覓渡》一出,我們幾個先睹為快的人,便不約而同,相互推薦。此後的幾年裡,我讀此文不下十遍,每讀一遍,就覺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總覺得和秋白有說不盡的話。秋白一生是一幅讀不完的名畫,樑衡的《覓渡》是一篇讀不盡的散文。

樑衡評價瞿秋白的話:“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許,這句話是最能概括整本書的內涵的,也是給了我深深的啟示。

以瞿秋白的才幹,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名醫。但他卻偏偏選擇了革命家這條路。他的壯烈犧牲,我們在無限惋惜的同時,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樑衡評價其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寧可放棄輕鬆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於是,我想:人要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何為人生價值?這是一個巨集大的概念。我以為,就是高遠的目標。那怎樣的目標為高遠?我覺得至少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他人即可。樑衡在《讀韓愈》中寫道:“他(韓愈)覺得自己的知識能力還能為地方百姓做點事,覺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這點冤枉這點苦反倒算不了什麼。”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韓愈

在大一統的江山上被金鑾殿上的御筆指來劃去,他的生活或許不像瞿秋白那樣是主動放棄輕鬆安逸,多少有點無奈與悲涼。但生活的坎坷並沒有消解他善良的心靈,他的心中仍然是有那麼一種精神,一種目標。雖然這目標比之於在朝廷上輔佐君王、治理江山小得多、卑微得多,但仍是符合他作為一個封建時代中國文人的良知的,那就是既然為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舍其事而成其心”,成就的不僅僅是自己一顆善良之心,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安寧祥和。所以說: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於己於他人都為有利。

樑衡說過:人生的價值恰在於昭示過程的進行。“目標的出現也是一個接一個的,人生的價值不會因一個目標的實現而宣告完成,相反的,在完成一個個目標的過程中,人生的價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曾一次次地被楊善洲的事例深深感動。做了一輩子的地委書記,辛苦操勞了一輩子,本應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他,“舍其事而成其心”,在一個目標完成以後,再尋求到了新的更艱難的目標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就是植樹造林。老人走了,換來的卻是翠林青山。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此一個人定不會空虛,而且定能快樂長久。所以說,一個能夠“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能夠不斷尋求目標體現人生價值的人,是能真正體悟生活美好的人。

但我並不是說要“成其心”必須“舍其事”。我們之所以銘記瞿秋白、韓愈、楊善洲這樣的人,是因為他們的目標和人生價值因為他們的悲劇和苦難而增添了些許的更為人奪目的光芒。但是不捨其事而成其心的人仍是有的,比如歌德一生養尊處優、榮華富貴,也照樣能獨領一幟,成為世界文學星空上的明星。所以我想強調的是,想要成其心,要實現人生價值,假惺惺地去受點苦、磨點難是不行的,關鍵是那顆心是否堅定、是否本善。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不願吃苦,沒有人生目標的追求,而是一味地渴求安逸的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餘秋雨曾說過:“什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更願意把這種“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說成是文化人格,它所支撐的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不苛求我的文字能對這個社會有多大的改觀,但至少,我們應該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唯其如此,才不致於使燦爛的民族精神淪於黯淡。

“舍其事而成其心”,短短一句話,承載的是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