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活著的讀後感

高三的活著的讀後感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著。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為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著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活著的讀後感,請您閱讀。

活著的讀後感1

那天晚上,我閒的沒事,然後就拿起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活著》。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裡講的是什麼內容。我被迫無奈的翻開第一頁,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無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煩的時候,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雖然,是幾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終於找到了那頁,找到了那也得開始部分開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幾句,我發現這個書上講的和我所看的一個電視劇有一點相像,我就接著往下看,最後終於弄明白了,這部電視劇原來就是這本小說,這時,似乎有一種力量在驅使著我更深一次的瞭解他它。

那本小說,講的是叫徐富貴的人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其他周圍人群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為了獻活著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他的父親(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訊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兒子墳邊,給自己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時,我心裡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裡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裡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真的,他雖然只是本小說,但是他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的狀況卻是現實的。但是也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會有不愉快不順心的事的時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罷了。其實,這樣也可以,但老天又為何的那樣不公平呢!為何把許許多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那樣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有錢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實上,錢並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憑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

我們也需要公平,我們也需要幸福,因為我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由於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

可愛的人間,他總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氣去尋找。

公平公正是每個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權利說:“我們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艱難而坎坷,但是隻要你用心去發現去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穫,但是社會又為何是這樣的呢?

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範本。我們也正也應該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得精彩!

活著的讀後感2

佛教中有“思想影響行為”的說法。行為在佛教中亦稱為梵,是導致現象產生的原因,其結果表現為現實。這說明思考的內容很重要。“絕不可描述惡念”

“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聽著《存在》深刻的歌詞,夾雜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在閱讀《活著》。也許是習慣的原因,每次讀書到了感情需要宣洩的時候,總會找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抑或這就是藝術和文藝的超級感染力。

《活著》敘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苦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的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教會我們通過淚水去觀察微笑,通過苦難體會生存的樂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著,因為“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勝利。”

作者餘華曾經這樣解釋“活著”,他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一個老人,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在一塊土地上,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活著。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餘華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著》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為象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著我們的心靈,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縱觀全篇,《活著》是劇中主人公福貴人生的記錄,篇幅雖短,卻能把福貴的一生寫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沒有華麗的詞藻,豐富多彩的語言,沒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沒有起伏跌落、層出不窮的情節。有的只是淺顯易懂的語句,平淡樸實的話語,以平白無華的語言文字卻能刻畫福貴不平凡的一生。作家餘華在故事中構建了與小說主人公福貴有極為密切相關聯絡的九位小說人物,他們分別是小說主人公福貴的父母親、福貴賭徒中的博弈對手、福貴當兵時的俘虜同事、福貴最親密的妻子兒女、女婿、外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老老少少的人物,這些男男女女的人物,竟然,一個接著一個地,在小說主人公福貴的眼前,以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活生生地、或遲或早地提前離開了人世。我們無法操控命運的去向,但我們可以用樂觀而充滿力量的心態滿懷淚水去仰望生命,福貴被淚水濡溼的瞳孔中湧動著的是對生活的渴望,至愛被一一奪去,他仍活著,在陽光下歌唱……

故事似乎很辛酸,但又具有生命的頑強和親切,看了不由得要思索,甚至哀嘆,難以輕鬆,在這篇小說裡,包含著遠遠比小說本身更重要的東西,它表現的是生命狀態和人生形態,我們隨處可以感到人、時間和命運的巨大力量,正是因為生活多艱,我們不能象春生那樣,遇到挫折就自殺,把傷痛盡留家人。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血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這些人物身上並沒有太多的奇特之處,或許他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一位,或許他的人生正是我們不得不過的人生,或許他的悲歡、期望和無奈也和我們一樣,從某種角度看故事並不複雜,惟其簡單,更道出了人生的淒涼況味。看著《活著》,有時就在想,其實活著本來就沒什麼重大意義吧!大家也都是為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斷向上,不斷披荊斬棘地勇往直前吧!這本來就是生而為人的本份、本職,來到這個世界就得對得起上天賦予你生而為人的使命。無論生活多苦多難多坎坷,只要你還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繼續走下去。福貴是如此,我們新一代中國公民更應如此。

無論生活多苦多難總得繼續,而活著便是每個生者所必須完成的使命。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來不來這個世界,同時也沒有權利去選擇離不離開。生與死自有天定,既然活下來,便要更好更努力地好好活著。即使沒了親人,即使後半生只能自己一個人走完,即使人生充滿了挫折、坎坷、艱辛,但只要還活著,就必須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生的使命。在人生中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於哪年哪月哪日出生於哪個家庭,同時也不知哪時哪分哪秒死於哪個地方。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但每天能夠在匆匆的步履中看著迎面而來的晨光和那緩緩升起的朝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活著的快樂!

正如巨人所言“請讓我生活在這一刻,讓我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在這一切之外,請讓我領略生命的卑微與尊貴,讓我知道,整個人類的生命就猶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

繁華世界,我們好好活著,只為活著;崢嶸歲月,我們努力活著,只為活著;漫漫人生,我們拼命活著,只為活著。感謝生命的每一天,讓我們用心活著!

活著的讀後感3

餘華說:“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生存與倖存就像一個硬幣的正面與反面。”我想福貴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

——題記

福貴是一個年輕時不務正業、敗完家產的一個社會敗類。但他有一個好妻子,就算在賭館裡跪著求他回家,任他踢打、任他罵也情願;他還有個能幹的女兒,雖然燒壞了身子變成了啞巴,可幹起農活來賺的工分比他還多;他又有一個好女婿,“爸,我把債還完就給鳳霞買件新毛衣。”旁人隨隨便便一句話都能記在他心裡;那個能說會道的小大人長根就是他的寶貝外孫子,“福貴,你割慢點。”“福貴,那是你割的,這是我割的……”

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卻一步又一步走向悲哀,一次又一次支離破碎。

《活著》中寫道一句大概意思是:幹盡壞事的人雖然令人瞧不起,但命都長。對,福貴就這麼一個人。

他以為憑藉賭錢就能發家,可惜敗完了家產不說還賠上了祖宅,祖宅沒了家自然就散了,可命運多善待他,家珍為她生了鳳霞,眼看著好日子就要過上了可突如其來的卻硬生生的拆散了他們,就這樣從幸福到了活著,從活著又到了倖存。

福貴被抓去當了兵,連母親的最後一面也沒看見,欣慰的是家珍生了兒子,可兒子害怕他,因為沒見過爸爸。這是怎樣的時代?或許福貴沒想過,家珍也沒想過,鳳霞也沒想過,可怕的不是錯誤,可怕的是犯了錯誤還被帶上了正義的帽子,可追隨者們不看人心只看帽子,容不得你去想,更容不得最底層人民的反抗。

生存與倖存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可惜死去的人連硬幣都見不到,更何談幸福。而福貴命長就這麼一直生存、倖存、生存、倖存………或許活著就是他的幸福。

他知道自己的錯誤便重新做人,他知道家珍的病重便不讓她下地幹活,他知道兒子是好心獻血死的就沒有殺死春生,與春生的最後一次見面告誡他千萬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他知道女兒有人家要便高興地合不住嘴,他知道自己的親人們一一離去卻仍舊堅強的活著,哪怕是一輩子跟老黃牛相依為命也還是活著。

一雙如何看待世界的眼睛和一顆如何運轉的心,決定著活著的態度,如果時代註定活著要命途多舛,那就利用好剩餘的日子,因為生命的價值不被時間所束縛;如果時代註定活著會一帆風順,那就勇敢前行回報那個值得你付出的時代。

我們不能改變時代改變命運,但可以思考我們一路走來留下的腳印,有深、有淺、有直、有彎,這些腳印僅僅是我們的過去,一場大雪過後,我們會踏出新的腳印。活著就是對逝者最大的寬慰,活著就是對期盼者最大的支柱,活著就是嶄新明天的資本。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著的讀後感4

《活著》,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那天,我在微信上這樣說:“今天看完了餘華的《活著》,起初看得仔細,到後來已不忍深讀,實是難以承受這平白敘事裡的悲涼,到最後竟是看到苦根走後心裡反有解脫之感。許是黑色更顯生命的張力?在時間與命運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間?活著,要真切地活著。”在那時,我更大的感觸是感恩,謝謝命運對我的寬容,讓我過得平凡,但也擁有了平凡的幸福。

後來,無意間看到《活著》的外文版中譯序言,餘華在韓文與日本版序言裡,巧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命運和時間。在韓文版序言中,餘華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說:“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著》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在文學的敘述裡,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說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著》裡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說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著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著》的敘述,可是我不知道《活著》的敘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催化劑?餘華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為當事人,福貴是如何看待命運與時間的。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將命運視作了朋友,福貴也一直沒有停止戰勝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時間何等神奇,時間也並未沖淡福貴的傷痛。對一個人而言,在時間與命運的盡頭,還有一個朋友,名叫死亡。也許,要了解命運和時間,還應當瞭解死亡?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長或短。但無論長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餘華說人當與命運成為朋友,其實也許同樣可以將死亡當做“永遠的伴侶”或“最忠實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把握,這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易與命運及時間相處的方式。

愛,且請深愛,只因,韶華不再。

活著的讀後感5

“這下,咱們怕是回不去了。”“回去了,就得好好活著。”電影《活著》中一段簡單的對白,樸實卻觸及人心。福貴和春生眼前橫著一地凍死的傷兵,與前夜遍野的哀號形成了一種陰森的聯絡。空曠的荒野上有很多人,但只有兩個人活著,裹著死人身上扒下的軍大衣。

我感到了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說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以全知者的姿態默默地還原的那個寂寞的悲劇。“我”對面的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看似淡然和樂觀的語調回顧自己的一生。他的講述,精彩生動又帶著農民的粗俗,卻莫名顯現出一種哲學氣息。正如餘華所言:“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人的軟弱之處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死神在何處陰險地笑著。就連那些自行了斷的絕望者和那些為理想犧牲的仁人志士,也都是在無路可走的困頓中,召喚來近在咫尺的死神的。人們常常思索一個巨集大的哲學命題:人為什麼而活著。對於偉人,譬如科學家、文學家或是政治家,答案或許是為了科技的進步、文化的棲息或是全人類的幸福;對於凡人,譬如販夫走卒或是引車賣漿者流,答案或許是親人、愛人或是自己。

然而我們有時會陷入思維的怪圈中,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當我們仰望頭上深邃的燦爛星空時,我們會受到無窮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窒息,我們此刻見到的星光是在幾千年前從如今可能早已滅亡的星系中發出的,而我們注視著的某顆星球曾以碩大無朋的姿態從宇宙深處凝望過我們。相形之下,人活過的一生是如此短暫,人活著的世界是如此渺小,以至於我們在浩渺的宇宙中審視的自己不過是一粒塵埃,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但我們仍有驕傲的資本。我們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侷限,能追問自己的內心,能尋求活著的意義。我們同萬物最本質的區別便在於思維。活著不等於存在。

活著便是於軟弱的天性中憑著一種本能的生活的動力,孤獨地走完人生。我們的身邊總有人陪伴,但唯一陪著我們活著的只有我們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說,人是孤獨的。當我們體會到一種恰到好處的舒適的快樂時,我們急於同別人分享,但我們知道幸福只能自己感知;當我們受到一種或深或淺的心靈上的傷害時,我們渴望有人能撫慰我們,但我們明白傷口只能自己癒合。因而雖然作為群居動物,人類卻只能自救。而活著,便是一條救贖之路。在命運的嘲弄下,人只是手足無措的承受者,又因為孤獨而更顯悲涼。經受了普通人的命運悲劇後,看著至親的人一個個離開自己,孑然一人立於世而能頑強地活著,正如周國平所說,是維護了人的尊嚴。

小說裡,福貴的所有親人,父母、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為命。一人一牛,同樣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著。

雖然寂寞,雖然痛苦,卻依舊樂觀,依舊從容。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眾的一個縮影,是從古至今無數遭受著悲劇的人們活著的共同容顏。

好好活著,是無數中國人最樸實然而最切實的願望。而活得幸福,活得美好,活得有尊嚴,是自古而今常駐在所有華夏兒女心中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