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1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擁有一份完美的幸福,總想時時、事事都隨人願,工作、金錢、家庭、房子等等,無不令人趨之若鶩。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活好像在時時考驗著人們,打擊著人們的心靈,讓人感覺不到完美,就像俗語說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或許這就是生活給人們的令樣的美的享受吧。張愛玲的代表作《半生緣》,就是在字裡行間體現了這種令樣的美。

主人公沈世鈞和顧曼楨從相識、相愛到分手,讓讀者從一開始的興奮和祝福,到最後為他們惋惜、痛惜,讀者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心懸此間。相愛時她在他眼中是一個溫柔美麗可以相伴一生的人,他在她眼中是一個溫厚善良可以託付終身的.伴侶,然而命運卻和他們開起了玩笑,天性單純的顧曼楨被別有用心的姐姐設計殘害,落得個受辱、關押的境地,而沈世鈞多次尋找未果又在聽信顧曼楨與別人結婚的謠言下匆匆與不喜歡的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過著平俗的生活。極度失落的他隨工作取得成就依然放不下那曾經的一份純情,直到十幾年後真相大白卻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時間是殘酷的,生活是蒼涼的,一生的情半生的緣也只能在蒼涼中變得了無痕跡。小說的最後作者在有意無意之中又將那群十多年前的故人安排在不同的場合下再次相遇,所不同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面對曾經,唯有仰天嘆息此情可待成追憶吧。

是的,生活中殘缺時時存在,就看人們如何去面對了。就像有人喜歡初生的朝陽,認為它代表著新生和希望,但是有的人卻喜歡夕陽西下的餘輝,因為它好像自己此時的心境。有人偏愛秋那豐收的碩果,有人卻認為秋天帶來的是淒涼……不同的心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張愛玲的就給人一種殘缺的美的感受。雖然讀起來有時感受到隱隱的心痛,心底的那種異樣的感受卻是不足與明言道出的,這也是一種令樣的美吧。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2

張愛玲,一個多情的女子,用每一篇文章都能展現出她那唯美的文筆,細膩的感情旋律,總會讓人不自禁的跟隨著她思路掀起自身的情感波浪。而正是為此我才深深的被她的文風所折服。

第一次看到的張愛玲的書就是《半生緣》,以前偶爾聽到過同學講講裡面的情節而已,可能是因為從未拜讀吧,所以感覺對自己沒有絲毫吸引力。一日舍友外出回來買了一本《半生緣》,百般無聊之際就拿來看看了,不到數頁我就幾乎“無法自拔”了,是的,就在此刻我喜歡上了這本書,我也對曾經並不熟悉的張愛玲頓生好感。

張愛玲以自己的生活及情感經歷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顧曼楨”這個人物形象,以及對“沈世鈞”也是費了不少筆墨,可見他們倆就是該書的主要人物。

顧曼幀是個感性而又多情的女子,在面對自己的情感抉擇時她有時會顯得是那麼的脆弱:也許張豫瑾可以給她幸福,可她主動放棄了;也許沈世鈞可以給她幸福,但她錯過了本可以抓住的機會。當面對自己姐姐設陷玷汙自己時,她顯示出來了自己的度量,她要顧全大局,因為曾經為了她及整個家庭姐姐犧牲過自己的幸福和青春,因而在內心就認為自己對姐姐愧疚,沒有責怪的理由,所以即使知道了所有真相,她依然選擇原諒姐姐。我們會認為她太過於倔強與寬容,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幸福,其實這樣的看法只能說明我們對她認識不夠,還沒有深入到她的內心世界,所以看不到那顆受傷並且流血的心。

若要了解《半生緣》,就要體會文中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其實,你會發現正是他們各異的性格特點才使文章更加吸引人,因為這樣的文章可以使每個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角色,甚至是與自己的相似點。

我感覺在這書中張愛玲融入了自己的感傷,也展現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在顧曼幀與沈世鈞,李叔惠與石翠芝及交錯複雜的顧曼璐,張豫瑾,祝鴻才他們的交往及感情發展來看,她通過對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們進行勾畫,所具有現實意義也讓人體味到了世態炎涼。這與張愛玲當時所處的社會有著諸多的契合點。

著名學者,哥倫比亞教授夏志清曾這樣評價張愛玲: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和透徹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此言實不為過,《半生緣》是一本通俗小說,但是張愛玲把它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度。這些特點實在足以另一般作家汗顏。

品情感甜蜜酸澀,察世間歡聚悲離。《半生緣》用了寥寥篇幅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社會和一個真實的張愛玲。

讀過她的書之後你也許會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深入到這個傳奇女子內心的最深處?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3

昨天終於把小說<半生緣>看完了,感到很心酸有激動和憎恨與同情。〈半生緣〉著力表現的是張愛玲最為的男女情感糾葛。小說從男主角沈世鈞的立場回憶與顧曼楨的悲歡離合為軸心,描寫幾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在亂世暌隔中陰差陽錯。世鈞的善良和軟弱,曼楨的痴情和不幸,祝鴻才的無恥,在小說中無不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有情也無情!

《半生緣》又名《十八春》,寫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顧曼楨家境貧寒,自幼喪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養活。曼楨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與來自南京的許世鈞相愛,世鈞深深同情曼楨的處境,決定與之結婚。曼璐終於也嫁人了,姐夫祝鴻才是個暴發戶,當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厭棄之心,曼璐為了栓住祝生出一條殘計……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張愛玲的筆下一晃就過去了,曼楨和世鈞又在上海相遇,而歲月變遷綠樹早已成蔭……

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彷佛……

小說一九五一年結稿時名《十八春》,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在我看來《半生緣》是承繼了張紙小說題目一貫的風格棗繽紛綺麗的古典風,但《十八春》卻似乎更適合於這篇小說,十八春,無數個春天呵!吹面不寒楊柳風,又帶著一絲絲時光不再的悵惆,就像這個漫長的故事。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瞭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隻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半生緣》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