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沉思錄2》讀後感

第一篇:梁實秋《沉思錄2》讀後感

梁實秋《沉思錄2》讀後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對某種事物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或者反應,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沒有好壞、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價產生的好壞、高低、大小,而這些評價也會對我們自己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能量朗讀裡講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靈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電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樣,我生命的一切好壞順逆,都是我心中的業力所呈現出來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

是的,我們對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而它們都是個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實並沒有傷害到我們,反而傷害到我們的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比如說,有些人覺得考試很無聊,很討厭考試,但是有些人卻很喜歡考試,因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就在於人們自己覺得好或者壞,每個人對同一種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別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反對別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別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們都是一樣的話,這個世界將會有多麼單調啊。我們也不要在自己不瞭解的情況下,隨意評論某個人或事,就像人們通常認為小偷很壞,但是這是小偷自己要選擇當小偷的,因此我們不要對壞的事物下定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是那些長處和短處也都是個人認為的,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也都是自己認為的)。

第二篇:《沉思錄》讀後感(沉思幸福)

《沉思錄》讀後感(沉思幸福)

看一本《沉思錄》,是在與一位時空相隔甚遠的長者神交,他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讓人學會堅定自己的理性,反思自己的靈魂。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帝王,是偉大的,他的偉大除了權勢,還有心靈的富足。我們成天都在為生活而忙碌,在馬可·奧勒留智慧的浸潤中,我在反思,什麼是幸福。

幸福

百態,滋味自知。幸福是什麼?幸福又在哪裡?每個人的幸福定義皆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安安穩穩過平凡日子是幸福;有的人認為轟轟烈烈過不平凡的日子是幸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同,都會朝著自己幸福的方向前進。所以,不要將你認為的幸福強加在他人身上,也不要和他人盲目攀比。幸福不幸福,不是給人看,是自己說了算。

幸福感不(來源:好範文 )是來自擁有的越來越多,而是計較的越來越少。凡事積極樂觀、竭盡全力,而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終心存感恩、知足常樂,這種心態就是“享福”。

健康是福,平安是福,知足是福,清醒是福。保持單純快樂的心態,過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有一種真正的清醒和頓悟,擁有一份不盲目追逐的淡定和從容,這是馬可·奧勒留給我解答的幸福。

第三篇: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讀後感。《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不過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讀後感《沉思錄讀後感》。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著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終究如拔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巨集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張弛)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為哲學著作,《沉思錄》是人學著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為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後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為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薰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於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並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第四篇:《沉思錄》讀後感

靜靜地讀他

——讀《沉思錄》有感

“環顧歷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像一股青煙消失了。”這是2014年11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訪問,會見中國駐新加坡使館人員和中資機構代表時道出的值得回味的話,這句話出自《沉思錄》。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在讀。”為何溫總理如此看重這本書呢?那是因為,細細品讀這本好書,你一定恍若漫步時空隧道,與大師促膝交流,聆聽不倦教誨,收穫不少人生哲學果實。而在我看來,《沉思錄》就像一杯紅酒,香醇甜美,誘人用心慢慢品出其中的美妙。

《沉思錄》是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書籍,它是一位有著強烈道德感的統治者的“內心獨白”,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也是斯多亞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奧勒留在位時正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加之於他躋身宮廷,於是就產生了奧勒留追求一種擺脫激情和慾望、冷靜而樂觀生活的性情。書中記述了他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讀他,我的思想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優秀的品質。

一、勤于思考,培養辯證思維康德墓誌銘上有句話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我愈是經常持久思索,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敬仰和敬畏那頭頂燦爛星空和心中道德法則”。《沉思錄》同樣有博大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蒼穹之下、萬物迴圈之中,死亡不過是自然運轉,生命不過是過客旅居。“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忘卻,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成名之後亦與世長辭。”閱讀這本書時,常靜下來思考人生培養縱橫交錯哲學思維,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儘可能客觀評價事物,會幫助你在人生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二、要淡泊名利,精心砥礪品德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道:“從我的母親,我濡染了虔誠、仁愛和不僅戒除惡行,甚而戒除惡唸的品質,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浮華的世界使人迷惑,讓人失向。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多少人在名利面前失去了平常心,形成了熱衷名利,追逐名利,對名利趨之若鶩的奴性思想,甚至迷失了自我。讀一讀《沉思錄》吧,它猶如精神世界裡的一面鏡子洗滌你的靈魂;讀一讀《沉思錄》吧,它就是一本心靈的哲學,賦予你高貴寬容的氣質;讀一讀《沉思錄》吧,它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帶來光明和希望。

三、常懷包容之心馬可·奧勒留認為,“對於那沒有理性的動物和一般的事物和物件,由於你有理性而他們沒有,你要以一種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對待他們。而對於人類來說,由於他們沒有理性,你要以一種友愛的精神對待他們”,這是一種多麼寬廣的胸懷啊!多麼博大仁慈的愛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模糊,心靈不可完全傾注在本身上面,亦不可任其激動。生活中總要有點閒暇。”這句話是馬可·奧勒留的人生座標,也是他一生行事做人的準則。讀《沉思錄》,因為它是一本哲學書、生活書、勵志書,但更重的,是讀他--馬可·奧勒留。

第五篇: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

“環顧歷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像一股青煙消失了。”這是2014年11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訪問、會見中國駐新使館人員和中資機構代表時,道出的意味深長的話。這句話原本出自古羅馬著名的“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撰寫的《沉思錄》,溫總理還說:“這本書(《沉思錄》)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十二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

有“名節”這種想法,是受到了中國傳統以來的“精英”階層的思想影響。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於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要留當留萬世名”一直是自認為偉大志向的標準之一,並有追求的慾望,一時風光於世人眼裡,漸漸一文不值。但當今天讀到《沉思錄》的此句,我心靈受到一股震撼,來回激盪著:即使留萬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又能享受到當中的樂趣?你還在嗎?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答案,其實很簡單。

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名聲,它本虛無,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確認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據自身的感覺來判斷,就很難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們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別人對自己的羨慕和模仿,這使我們因為名聲而得到驕傲和榮譽,與此同時,我們心中的感覺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會常常感到憂慮,甚至直至生命終結才能意識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錯誤所在。名聲,多少人被名聲所捧?終而又被名聲所

累?在這個網路時代,名聲大的人,一言一行都被監視。當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候你不追名聲,名聲卻會糾纏於你。出現這種情況時,你也要做好“小心言行”的心理準備了。當然,最好還是修煉內在,建立信念,獨善其身。只是,難!名氣大之人,讚賞的人固然很多,但同樣心生妒忌、欲誹謗之的人也不少。執著於名利而鬱郁不歡,豈不又吃一虧?

當然,以我現在經歷之淺,實在無法做到如此豁達——知道和做到還是兩回事。名利依然是我追求的事物之一,也是我前進的動力之一。只是經過此思考過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讀罷此句,不得不放下書本,思考良久。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而且能夠引起我實際生活中的共鳴. 現在才是“present”,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它即禮物,也是恩賜,是我們唯一所能把握的。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嫋嫋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但,又如何?莫奈何!當“現在”流逝成“過往”,我們不應還陷在不能改變的“過往”泥潭中自憐;當“將來”還未演變成“現在”,我們亦不可煩躁於不可知的種種變相之中。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遙望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裡。

費迪曼說:《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說它甜美、憂鬱和高貴。而我則更喜愛它的高貴以及作者心靈的安寧和靜謐。《沉思錄》的最後一段,雖讓人感到憂鬱,因為這就是人的命運,人難逃此劫。即使你覺得你的戲還沒有演完,新的演員已經代替你成為主角了,又使人感到高貴,因為人們可以體面、莊嚴地退場,因為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並給新來者騰出了地方。

只要讓自己的心靈沉靜下來,就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讀出許多東西。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卻是一本經久的書,你一生中會有需要讀到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樣也還會有人喜愛它”。

1、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先生在《故鄉》中“路”的形成,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從眾心理。然而,但丁《神曲》中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更能顯示個人的精彩。過去,常常認為自己是不幸的,過於平凡,碌碌無為,活的不如別人光鮮和蕭颯。因為自己過於卑微,總怕別人看不起。其實,生活在世上,要生活下去,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精彩。完全沒必要顧及他人的對自己的評價,無論自己多麼卑微,多麼渺小,堅持它,實踐它,你就可以成就它,同時也成就了你自己。

2、勇於面對困難。困難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能使勇者變得更堅強,弱者變得怯懦,甚至喪失了生存的意志。今天,有些年青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無法體會到什麼叫生活的艱辛,漸漸地喪失了生活的鬥志。這是令人十分擔憂的。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時刻要有危機意識,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和吃苦精神,學會在挫折和困難中磨練意志。

3、過簡單的生活。這個世界很簡單,只是人心很複雜。其實人心也很簡單,只是利益分配很複雜。人類有大智慧,因為對得失斤斤計較,最後都變成了小聰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很簡單,由於利益分配很複雜才有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人生之簡單,是人生巨畫中的幾筆線條,有著疏疏朗朗的淡泊和意境;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輪明月,有著淡然的寧靜。人生之複雜,是發潑在生命宣紙上的墨跡,渲染著城府與世故;是拉響在生命深處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揮不去的嘈雜與迷惘。生活中自尋情趣,日子會過得簡單安然;心靈純淨到不復雜,才能體會到生命中的愉悅。人,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一複雜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這反映出的現實問題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簡單來並不容易,要活出複雜來卻很簡單。這個世界,每天都充斥著利益的調整與分配。人,每天都被各種複雜的心情所左右、操控著。人,小時候簡單,長大了複雜;窮的時候簡單,富的時候複雜;落魂的時候簡單,得勢了複雜;看自己簡單,看別人複雜。一望到底的,似乎很簡單。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可以一眼望到底,但它本身卻並不簡單。一個人可以一眼望到底,並不是因為他太過簡單,不夠深刻,而是因為他太過純淨。一個人有至純的靈魂,原本就是一種震撼心魂的深刻。這樣的簡單,讓人敬仰。有的人云山霧罩,看起來很複雜,很有深度。其實這種是城府的深度,而非靈魂的深度。這種複雜是險惡人性的交錯,而不是曼妙智慧的疊加。人生說白了,簡單得只有生死二個字,但由於有了人世的冷曖,簡單的過程才變得紛繁複雜。簡單,是生命留給這個世界的美麗;複雜,是生命永遠無法

打撈的蒼涼的夢境。然而,不管這世界如何簡單與複雜,無論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也罷,複雜也好,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簡單的生活。

4、心懷感恩。心懷感恩,能為人間的悲涼鍍上一抹暖色,為社會和諧賦予重量;化解你心中的冷漠和仇恨,為自己、為別人預約心靈的春天。心懷感恩,你會心安理得、淡然處世,讓我們不再悲觀厭世,悲嘆人生;教會我們懂得珍惜,深感自己不在汶川地震災區是多麼幸運,能平安地活著真好,有親人,有工作,有薪水,有房住,有飯吃,有水喝。 一顆感恩的心,是黑暗中的火焰,給人以光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給人以滋潤;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給人以期待。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需要並感動於別人的幫助。比如在雨天裡,有人為你撐起的一把雨傘;在寒冬中,有人為你遞來的一件棉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會使你回味一生。正是因為心存感恩,你的心靈才能蘊涵豐富的內涵;單調的生活才能煥發出絢麗的色彩.希望人人都心懷感恩,人間充滿愛和溫暖。其實,《沉思錄》儘管表面熱賣,實際上真正實踐的人有幾個呢?溫總理不僅是在品讀《沉思錄》,而且是通過讀書在沉思。如果你要真正學習奧勒留,真正學習溫總理,你要做的,不是表面上讀讀《沉思錄》,而是要像日理萬機的奧勒留和溫總理一樣,每天抽出時間進行“沉思”。

由於我的才疏學淺,未能參透大哲人的思想精髓,由於人生閱歷的淺薄尚未悟出其中的真知,但我依然相信讀閱此卷可以明確志向,修養品格,扶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