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讀後感(精選多篇)

目錄

《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讀後感第二篇:陳鶴琴和張雪門教育思想的比較第三篇:張雪門第四篇:張雪門行為課程第五篇:張雪門與陳鶴琴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讀後感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託我園買了兩套《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更多請你搜索)本在家看看,初讀張雪門老師的教育文集,讓人感覺耳目一新,雖然我的文學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東西。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雪門其人。

張雪門(1891-1973),浙江人,我國現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20世紀30、40年代我國幼教界有“南陳北張”之說,“北張”即張雪門,在我國北方和臺灣的幼教界有重大影響。

張雪門作為一名著名幼兒教育家,他寫的幼兒教育文章,他對教育有著獨到的見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裡教師裡的一句話“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種生命!擔任幼兒園的教師,就是負擔這一生命去生長的細胞體。教師是負著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進的人,本身就不會有停頓的想象,學識經驗隨時隨地地吸收著、受用著、生長著、哪裡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為教師,學習是無止境的,要做到終身學習。教師應具有的人格修養1、立志。2、省察。3、力行。4、選擇環境。教師不但須要有偉大的人格,且須有健全的學識。學識修養,斷不是僅僅只限於在校時所得的一些,應該與時俱進。否則材料已經變得不新鮮,除去舊把戲又沒有別的,漸漸就要感到職業的乏味,以後也就會淘汰。

幼兒教師的職業很偉大,幼兒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絲,日東則東傾,日西則西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陽一樣,我們的工作又如自己種的一叢花,看著它發芽,看著它長葉,看著它含苞,看著它開花結實,天天生態不同,多用一分培養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驗現出來。指導幼兒園的兒童,正是這樣。兒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麼樣,自然會怎麼樣。只有指給他一條路,他自然會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們的天真爛漫,有多少情分給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給你,只有加多,絕無減少。所以作為幼兒園教師,肩上的責任也重大,幼兒園裡的一顆顆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護,他們才能茁壯成長。使他們開得更加茂盛。

我們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對自己的工作要充滿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雖感到重要而自己沒有興趣,應該放下幼兒教育的擔子,另找有興趣及重要的職業去幹,不要勉強再走這一條路。如果感到,你誠感到幼兒教育的重要和自己個性合宜,就當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進。

讀了他的文章後,我深深地被感動了,為張雪門對孩子的熱愛而感動著。因為心中有愛,所以他才有自成一體的教育體系和觀點。作為今天的幼兒教師,我們更應愛崗敬業,在工作重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真正使幼兒教育體現以兒童為本的思想,教師應看清自己職業的重要,平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學識,擔當起教育幼兒的責任來,從而無愧於“教師”這一榮譽稱號。

第二篇:陳鶴琴和張雪門教育思想的比較

陳鶴琴和張雪門 幼兒教育思想的比較

班級:09教31

學號:09093018

陳鶴琴和張雪門幼兒教育思想的比較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國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陳鶴琴在南京創辦了鼓樓幼稚園,他在長期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有關教育思想,總結出了兒童的七大心理特徵,形成了自己的兒童觀。他的 “活教育”思想,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幼稚園課程的改善與發展。 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與我國的另一位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有“南陳北張”之稱。 在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論即他的"活教育"理論,這是他幼兒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人",他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幼兒教育的出發點,提倡讓幼兒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

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陳鶴琴選擇將自然作為最主要的內容。陳鶴琴的觀點“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兒童的天性本是純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兒的時候過早的將成人的觀點強加給兒童,那麼對於兒童來說將是對天性的抹殺,會讓他們過早的失去孩子應有的童真。對於兒童來說,他們能夠學的與應當學的東西,本來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採用漫無限制的毫無系統的方法,則對於兒童來說不僅不能促進其天性的發揮,反而會影響其健康的成長。因此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必定要有一種組織,在相當範圍內,使其成為一個系統並使各科目中間互相連線起來發生關係。而自然和社會這兩種環境是兒童最為熟悉和親切的,所以應當將大自然,

大社會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中心。

陳鶴琴重視自然的力量,但並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課本。他所追求的是讓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幼兒園教育內容形成一個有機聯絡的整體。他提倡要讓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並且他還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以兒童作為主體的觀點。

對於教育過程,陳鶴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這就是要求針對不同兒童不同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在相同的主題活動中,採取不同層次的活動。接受能力強的,本身條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動的難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條件弱的,可以適當降低活動難度,使幼兒不至於在活動的過程中由於跟不上教學節奏而產生壓力和自卑感。教學過程要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進行滲透教育,使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都可以在課堂過程中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鞏固原有能力的基礎上達到能力的提升。

對於家庭教育,陳鶴琴也有一系列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對於兒童,父母和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導他們,讓孩子成為健康活潑,有豐富知識和良好體魄的現代中國兒童,現代中國人。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徑就是要了解兒童,知道兒童的心理,明白兒童所想所要的。因此,要想對兒童的教育能夠成功,就必須充分了解了兒童,否則按著成人的想法實施不符合兒童心理的教導,將會導致兒童過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所影響,從而對其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的影響。

陳鶴琴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與當今所提出的重視幼兒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致的,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的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更是如今幼兒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再看看張雪門的幼兒教育思想。

張雪門作為與陳鶴琴同時代的著名幼兒教育家,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實際工作,他對中華文化和我國幼教理論及發展趨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實踐基礎上創立了“行為課程”模式,體現了獨特而系統的幼兒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論中,幼兒教育的目的首先且必須是完全以兒童為本位;成就兒童在該時期內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並培養兒童獲得經驗的根本習慣,以適應不斷改變發展的環境。

1929年,張雪門首先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提出:“課程是什麼?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製,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指出:“幼稚園的課程是什麼?幼兒園的課程就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他認為不應當把課程僅視為“知識的積體”,而應當是把“技能知識、興趣、道德、體力、風俗、禮節種種的經驗,都包括在課程裡。對於他的觀點,他還補充說到:“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

和陳鶴琴一樣,張雪門對於課程的內容也認識到了生活的重要性,同時他還強調,課程的內容因生活而開始,也因生活而結束。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首先培養他們基本的實際行動,凡是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家長和教師都要給他們足夠的自己實踐的機會。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際中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在實際中發現的困難才是真正的困難,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

因而,張雪門的幼兒園的課程概括的說就是,幼兒園課程必須和兒童的生活相聯絡,提供可以讓兒童自由活動的真實場景,讓兒童能夠自由的進行發揮創作。

在教學方法上,張雪門提出要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劃、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於活動而終於活動的有計劃的設計。這要求在活動進行中,教師要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並且這些材料要和兒童的生活相融合。這不僅是體現了他的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內容,更是體現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必然需求。

張雪門和陳鶴琴在長期的學前教育實踐探索中,雖然在理論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但其實在的內涵是相似的。張雪門的“行為課程”的學前教育理論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幼兒的經驗“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簡言之,行為課程就是要用幼兒的行為、經驗來構建幼兒園的課程。而陳鶴琴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即她的“活教育”思想。要求以社會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來培養“活學生”。體現在幼兒園課程上,主張以“整個教學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學”的模式,整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這個講究的是在教學中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教育的本質是“活”的。

由此可見,陳鶴琴和張雪門的教育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雪門和陳鶴琴都是20世紀,中國幼兒教育史上具有傑出貢獻的教育大家,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們都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些思想也必定在幼兒教育之路上引領著我們,為我們指明方向,將我們帶到科學教育幼兒的大道上。

第三篇:張雪門

張雪門的教育教學給我們的啟示

內容摘要: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與我國的另一位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有“南陳北張”之稱。

關鍵詞:教育目的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張雪門在青年時期就對幼兒教育發生興趣,通過到滬寧一帶參觀,目睹當時一些日本式的蒙養園或教會辦的幼稚園對幼兒的不良影響,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與幾位志趣相投者創立了當地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幼稚園——星蔭幼稚園,並任園長。

張雪門研究我國的幼稚教育,是從幼稚園的課程入手的。他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於1926年擬定了“幼稚園第一季度課程”,在《新教育評論》上發表,引起同行的注意。同年秋,返孔德學校任國小部主任,兼任《新教育評論》編輯。1928年秋,孔德學校開辦了幼稚師範,請他主其事。他受“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的啟示,採取半日授課半日實習的措施。實習場所除孔德幼師辦的幼稚園外,還借了一個蒙養園。不久他又創了藝文幼稚園,也作為實習場所。

1960年他突患腦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幾乎失明、手腳失靈、耳朵失聰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陸續寫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園課程活動中心》、《幼稚園行為課程》等十幾本專著,為幼兒教育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總計張雪門一生中,從20年代後期開始,曾先後撰寫了幼兒教育方面的論著約200多萬字,這是他為人們留下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1973年他因腦病復發,終年83歲。

二、論幼稚教育的目的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張雪門就曾根據教育目標的不同,把中國的幼稚教育分為4類:

(一)、以培植士大夫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他認為清末仿效日本辦理的蒙養院就屬於這一類。它們都是以“陳腐的學問,忠孝的道德,嚴格的管理,再加上勞心而不勞力的培養”,為造就士大夫服務的。教師教一樣,學生學一樣,全部活動不脫教師的示範,兒童不能自己別出心裁,也不許其別出心裁。兒童是被動的、雙方都充滿了壓迫的苦悶。所學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識技能,都是浮面的,虛偽的,日了稍久就立刻忘懷了。在這裡他對蒙養院管理上的嚴肅主義的弊端的揭露可以說是十分具體、十分深刻的。

(二)、以培養宗教信徒為目的的幼稚教育

他指出,教會辦的幼稚園,都是以宗教為本位的,它們在教育目標方面,總是以基督教教徒為標準,力圖通過宗教教育毒害幼兒,使之將來成為虔誠的信徒和帝國主義溫馴的奴僕。他認為教會幼稚園的保姆只是為教會盡職而不是為教育服務,她們關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並尖銳地指出教會幼稚園作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極的是在減弱中國民族的反抗,積極的是在製造各國的洋奴。”

(三)、以發展兒童個性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他指出這種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著重於使兒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機會,是從義大利和美國傳入我國的。前者通過教具進行日常生活的訓練、感官的訓練和知識的訓練;後者則利用生活環境中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為教學材料,按時令的變化,從兒童的動機和需要出發設計和編制課程。而在這兩種教育思想中,美國的兒童本位教育思想對我國幼教界的影響,又遠勝於義大利的兒童本位教育思想的影響。他本人原來也是贊成這種兒童本位教育思想的,但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他已認識到這種觀點完全不適應我國當時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認為教育如果不考慮社會需要,那就沒有多大效果。

(四)、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他強調目前的兒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現代中華民族應負的使命,兒童雖小,也決不例外,他認為優秀民族實基於幼稚教育,並提出改造民 2

族的幼稚教育有4項具體目標:“一是剷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喚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四、鍛鍊我民族為爭中華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作奮鬥之決心與實力。”基於這種認識,他主張幼稚教育必須是根據三條原則: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國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兒童的心理髮展。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倫理觀念、民主生活和科學頭腦。總之,他認為幼稚教育的目標必須隨時代的前進而改變,符合時代的需要和造就中華民族優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三、論幼稚園的行為課程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初,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教授董任堅翻譯了《行為課程》一書,當時正值行為主義學說在我國傳播。張雪門也在此時開始了他對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曾先後在《幼稚教育概論》、《幼稚教育新論》、《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進行了專門的探討。1946年去臺灣以後,他繼續致力於幼稚園課程的研究,於1966年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初步形成了他的“行為課程”的理論體系。隨後在7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這裡我們將他在幼稚園行為課程方面的主要觀點和主張作一簡略介紹。

(一)、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含義

早在1929年,張雪門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就提出:“課程是什麼?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製,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明確指出:“幼稚園的課程是什麼?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他認為不應當把課程僅視為“知識的積體”,而應當是把“技能知識、興趣、道德、體力、風俗、禮節種種的經驗,都包括在課程裡。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才明確提出什麼叫行為課程的問題。他說:“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根據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它首先應注意的是實際行為,凡掃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養雞、養蠶、 3

種玉蜀黍和各種小花等,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實際去行動。因為“從行為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同時幼兒只有通過這種實際行為,才能使個體與環境接觸,從而產生直接經驗,這種經驗也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經驗。他還特別說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後才可以補充想象。”至於遊戲、故事、唱歌等教材,雖然也可以給予幼兒模仿和表演的機會,然而並不能代表人類實際的行為。所以,他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兒童的實際行為,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他認為“若教師真能做到這樣,這便是行為課程了。”

(二)、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組織

他提出:“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 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在這裡他不僅提出課程及與兒童生活聯絡;須合乎兒童的能力、興趣和自由發展的需要,還特別強調了課程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遠大的目標。他在實踐中還曾指導幼師生具體根據上述標準,擬定了《各月活動估量表》,即全年的課程表。在這些估量表中都將活動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兒童三大類:自然環境類包括節氣、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社會環境類包括節令、紀念日、農作、家庭、店鋪、職業、風俗、公共機關、學校;兒童類包括遊戲和疾病,並規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動。

(三)、幼稚園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

他指出行為課程的要旨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劃、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於活動而終於活動的有計劃的設計。行為課程既經設計,則應根據設計精選有助於幼兒生長進步的自然的良好行為,指導進行。同時在進行中須把握住遠大而客觀的標準,並注意勞動中亦須勞心的原則。由於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系採 4

取單元教學,它一般是先根據幼兒的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目的,再根據目的估量行為的內容。行為課程的內容可以包括幼兒的工作、遊戲、音樂、故事兒歌,以及常識等科的教材。但在實施時,則應徹底打破各學科的界限。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在各科教材中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加以運用,適當配合幼兒實際行為的發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會在幼兒生活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從生活而發展,也從生活而結束。採用行為課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進行前要準備教材、佈置環境、詳擬計劃;在課程進行中,教師要隨時巡視指導,不重講解,而著重指導幼兒行為的實踐,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負責守法、友愛互助等基本習慣。行為課程的教學結束後,評量與檢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此瞭解幼兒的知識、思考、習慣、技能、態度、理想、興趣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至於單元的選擇,則須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會需要及幼兒的能力。

綜上所述,張雪門的幼稚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通過兒童的實際行為,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同時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主張採取單元設計的方法,打破各種學科的界限。這種課程理論,雖然從學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看來,不是完全無可非議,但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則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

第四篇:張雪門行為課程

一、張雪門先生簡介:

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與我國的另一位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有“南陳北張”之稱。

二、張雪門教育思想

他一生潛心研究學前教育,特別是幼稚園教育,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寫出了進200萬字的著作,大大豐富了我國學前教育思想寶庫。在他的著作中,有關幼稚園課程方面的理論與思想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一)課程的本質是經驗與行為

(二)課程和教材來源於兒童直接的活動

課程是經過選擇的有價值的經驗,是兒童的直接的實際的行為和活動。課程是是兒童生長需要的材料。而兒童不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因此,為兒童發展所選擇的經驗,必須具有社會意義,同時又必須適合兒童發展的需要,但首先應從兒童的生活環境中搜集材料。這些材料的來源,“仍不外由於兒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觸到的環境。”即是說,幼稚園課程來源於學前兒童直接的活動。

張雪門認為,可以構成兒童課程來源的直接的活動有如下四種:

1.兒童自發活動;

2.兒童與自然界接觸而升的活動;

3.兒童與人事界接觸而生成的活動;

4.人類聰明所產生的經驗,而合於兒童的需要者。

張雪門先生確定了選擇幼稚園教材的標準或條件。他認為,教材的功能在於滿足兒童的需要,自然應在兒童的生活裡選材。教材應該從兒童的直接經驗中選擇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組織。但是僅僅這樣,顯然還是不夠的。真正適合兒童發展的教材,應該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1.教材必須合於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須合於社會普遍生活的標準

3.教材必須合於兒童目前生長階段的需要

4.教材必須合於兒童目前的學習能力

第五篇:張雪門與陳鶴琴

一、兒童不是“小人”——陳鶴琴的兒童觀

(一)傳統兒童觀的謬誤

從陳鶴琴先生的經歷來看,他對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體會,因而對不同時空背景下教育所預設的對兒童的看法也有相當的瞭解。尤其是通過國內新式學堂與傳統私塾的對比和西方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對比,陳鶴琴認為我國傳統教育“它的弱點太多,它的組織,它的內容,太不適應現代的情形了。”(《陳鶴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標卷數及頁碼)究其根源,當然是傳統社會對兒童的看法使然。

陳鶴琴說,“常人對於兒童的觀念之誤謬,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兒童的各種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兒童的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我們為什麼叫兒童穿起長衫來?為什麼稱兒童叫?小人??為什麼不准他遊戲?為什麼迫他一舉一動要像我們成人一樣?這豈不是明明證實我們以為兒童同成人一樣的觀念麼?”(一卷,p1)應該說,在“五四”之後,對舊兒童觀的批判,陳鶴琴雖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專業者的立場上,理性地剖析舊兒童觀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後,還有建設。

(二)兒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開始了對兒童心理的研究,這在當時國內是絕無僅有的,使人們對兒童的認識第一次有了科學的依據。陳鶴琴對其長子陳一鳴的觀察記錄,不僅是為了講授兒童心理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對孩子的喜愛以及對傳統兒童觀的不滿。正如他所說,“我素來很喜歡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歡我。”(一卷,p11)他最初將兒童的心理特徵概括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和遊戲心。這些心理特徵的描述與傳統社會對兒童的心理預期是頗為衝突的,而陳鶴琴將這些特徵詳加描述並提出了怎樣教育兒童的方法。在他看來,“對於兒童的觀念,不得不改變;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

在研究的基礎上,他認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他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幼兒期是身體和智力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必須掌握其特點、掌握其生長髮展的科學規律,才能把幼兒教好、養好。”

(三)家庭教育

在《兒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兩本書同年出版,確實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陳鶴琴更普遍的革新舊有兒童觀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說:“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難教得很!”“我們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

他把《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發展為七個方面,認為兒童好遊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讚,以十分通俗化的

語言向父母們揭示了孩子的天性,並要求家長“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

因此,在對兒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兒童教育科學化,首先要正確瞭解兒童,正確對待和教育兒童。他的兒童觀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這表現在對兒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體現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長力的,富有潛力和創造力,只要善於引導都可以成才;兒童應該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幸福。他把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作為棄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是建立在對兒童的愛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這也是我們今天特別強調的。

二、“我們的主張”——陳鶴琴的教育觀

(一)南京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

陳鶴琴回國的時候,中國的幼兒園教育產生不過十幾年。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國的經驗、為有錢人服務外,剩下的恐怕只有這種新的教育機構形式了。當時,一些人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園害了三種大病”,張雪門指出要發展有別於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園。而陳鶴琴卻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園也有四種弊病:“與環境接觸太少,在遊戲室的時間太多”,“功課太簡單”,“團體動作太多”,“沒有具體的目標”。(二卷,p1—4)

針對這一情況,陳鶴琴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但普通的幼稚園應該如何克服這些弊病,究竟應該如何來辦,是非實驗不可的。這裡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借鑑。當然,陳鶴琴也受到當時世界教育思潮的影響。“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實驗,這是從美國實驗主義派的哲學來的,杜威、彌勒等主張得最有力。這個思潮,影響到各種教育,使各種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起了變化。……幼稚教育是各種教育之一種,當然也應該依著實驗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

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涉及課程、教法、幼兒習慣及裝置與玩具等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響最深的要算是課程實驗了。這個實驗前後經歷了不斷調整的三個階段:散漫期、論理組織期和設計組織期。簡單而言,就是經歷了一個兒童自發活動、教師預定活動和有必要預備的兒童自發活動這三個階段。最後一個時期是最為成熟、合理的,陳鶴琴認為是可以試行的,並經試行認為是適用的。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在1927年之後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國,並進而將其精神體現在1928年的《幼稚園課程暫行標準》中,成了全國幼稚同課程的範本。可見,陳鶴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

現在看來,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實際上是在兩種課程模式之間尋求某種平衡,而我們當今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又何嘗不是在尋求這種平衡呢?我們現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師預設課程與幼兒生成課程之間的關係。針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分科課程的弊端,通過20多年的改革,近年來開始強調幼兒園課程的生成性。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實際上就是經由了幼兒生成活動

——教師預設活動——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活動有機結合的一個實驗過程。陳鶴琴不到兩年的實驗,倒是我們這麼多年幼兒團課程改革的縮影呢!

另外,我們當今的幼兒團課程改革強調一種整合的課程觀和教育觀,而非將知識分門別類地教給孩子,因為這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的實驗中顯然已經提出了這樣的主張,他的單元課程模式和“整個教學法”就與當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

總之,經過鼓樓幼稚園兩年的實驗,陳鶴琴對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經成熟,進而提出了幼稚園教育的系統主張。

(二)“我們的主張”

1927年,陳鶴琴發表《我們的主張》,這可以說是他對前一階段實驗的系統總結和昇華,也是對陶行知、張雪門等提出的幼稚園所害綜合症開的一副藥方。有人稱之為“中國化幼稚園教育的宣言書”。陳鶴琴說:“我們現在辦這個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據兒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會的現狀,確定下面的幾種主要做法。”(二卷,p110)這些主張包括:(1)幼稚園是要適應國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3)凡兒童能夠學的而又應當學的,我們都應當教他;(4)幼稚園的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5)幼稚園的課程須預先擬訂,但臨時得以變更;(6)我們主張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7)我們主張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8)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特別注重音樂;(9)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有充分而適當的裝置;(10)我們主張幼稚園應採用遊戲式的教學法去教導兒童;(11)我們主張幼稚生的戶外生活要多;(12)我們主張幼稚園多采用小團體的教學法;(13)我們主張幼稚園的教師應當是兒童的朋友;(14)我們主張幼稚園的教師應當有充分的訓練;(15)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有種種標準可以隨時考查兒童的成績。這15條主張幾乎涉及了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是對中國化幼稚園教育探索的全面總結。它基本上可以標誌著自1903年中國幼稚園產生以來終於走出了一條中國化之路,而這條路是南陳鶴琴等開闢的。當然,這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還正等著陳鶴琴去建設呢!

(三)完整的幼兒教師教育體系

陳鶴琴初辦鼓樓幼稚園時。聘請了包括張宗麟、甘夢丹等在內的專門人才。但幼稚園師資的最恰當的來源。應由專門的機構來培養。1926年以前,中國只有外國教會辦的以培養忠實教徒為目的的幾所幼稚師範。1927年之後,“培養師資的機關頗有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之勢。”(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獨立幼師,卻是沒有的。1940年,陳鶴琴謝絕了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在江西泰和創辦“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師,三年後改為國立,並添設專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師,國立幼專也遷往上海。江西幼師以及上海幼師、幼專的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都成為全國幼教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幼稚園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陳鶴琴任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後改為南京師範學院)院長,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說,中國各層次的幼稚師範教育體系都由陳鶴琴著手創立了。

此外,他還對幼兒園玩教具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實踐,甚至創辦了多所兒童玩具廠,併為兒童編寫了各種讀物和教科書。可以說,凡是與幼兒教育相關的,陳鶴琴都是做了努力並取得成就的,而這些成就匯聚起來,集大成為“活教育”理論。

三、“一個新的教育運動”——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

(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華

“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響。陶行知批判中國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講中就談到了“活的教育”。而他於1927年創辦的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就是一所試驗“活的教育”的學校,陳鶴琴應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師範院)院長。“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創辦江西幼師時,“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實施的土壤。1940年,陳鶴琴在江西發表過一次演講,題目就是《什麼叫做“活教育”》,這可以說是“活教育”開場的號角。

陳鶴琴說,“?活教育?並不是一項新發明。它的理論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權威倡導過。當作者從1914年到1919年在美國接受教育時,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六卷,p295)可見,“活教育”與當時歐美掀起的“新教育運動”是有淵源的,對它們的成果是有借鑑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陳鶴琴自身實踐的結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產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已實施了許多專案和實驗,這為?活教育?運動的到來鋪平了道路。”(六卷,p297)

(二)“活教育”的實踐

江西幼師創辦的整個過程都是“活教育”的具體實踐。在幼師未開辦之前,陳鶴琴先創辦了南昌實驗國小新池分校,因為在幼師建築和闢荒的三五個月時間裡,他們也覺得有開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著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師開辦之前,“活教育”就已經開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師正式開學。但由於學校尚未完工,於是開學實際上就是全校師生集體勞動生活的開始。“勞動生活課”成了幼師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光會讀書而不願做事的書呆子是不受歡迎的。

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師改為女師,它成了陳鶴琴在上海實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這充分體現在他繼續推廣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行“五指活動”新課程方案的努力中。當時女師就將所有科目納入到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文學等五種整體關聯的活動中進行教學。

(三)“活教育”的理論體系

“活教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包括:三大目標,十七條教學原則,學習的四個步驟,“五指活動”計劃,活教育的十個特點,訓育的十三條基本原則。

(六卷,。p300—307)整個體系由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統領,構成了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陳鶴琴說:“活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一個人,一箇中國人和一個現代中國人。”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有以下幾個方面條件的“現代中國人”: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創造的能力;要有服務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態度;要有世界的眼光。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他的寬廣的眼界和非凡的遠見。

陳鶴琴先生在談到“活教育”的課程時,提出“把大自然、大社會做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他對傳統教育中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加以批評。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是間接的,書本只可以適當用作參考。具體在課程編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動”的新課程方案。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吸收了杜威“做中學”的思想,但又更進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學,還要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說:“我們強調兒童各類生活活動都要在戶外,包括遊戲、勞作、與大自然接觸活動、自我表達課程、使用工具鍛鍊等,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都在室內進行。”對於“活教育”的教學方法,他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研究,提出了教學的17條原則。

至此,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廈算是構建完工了,儘管在這之後,他一直還在不斷完善。這座大廈今天看來已經成為一座豐碑。當然,陳鶴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本網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淺談張雪門幼兒園的行為課程

張雪萍《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陳鶴琴張雪門 張宗麟

閱讀教育家張雪門之理論

葉聖陶教育文集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