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通用1多篇

《李爾王》讀後感(通用1多篇

《李爾王》讀後感 篇1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必須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我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比較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我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感情,僅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完美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明白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必須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能夠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杯具中註定的吧——把完美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明白當自我走出學校以後會應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期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明白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讀後感 篇2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後內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後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並不愛他,於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分完國土後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利和地位後原形畢露,並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終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應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為法國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後,決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宮併為父親報仇,於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後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我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李爾王》讀後感 篇3

李爾王講述的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李爾王因年事已高,決定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幻想著以此避免往後的紛爭。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口蜜腹劍,贏得父王寵信,分到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不願阿諛奉承,她誠摯而簡潔的表白得罪了李爾王,從而失去繼承權。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得到國土的兩個女兒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爾王連棲身之地也沒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與野獸為伍。考狄利婭為救父親,率軍隊攻入英國,父女得以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李爾王這個人,我個人認為他是個有一點愚蠢的人,還有他的那兩個女兒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看的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也十分的傷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兒考狄利婭了。她在劇中可以說是完美和正義的化身。正是她在父親顛沛流離之時期兵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劇總是這樣,把美好的事情毀滅給人看,小女兒最終失敗自縊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誠實可以說是對於虛榮心的一個警醒,一個警鐘,其實她是最愛父親的女兒,只是由於拙於表達而是父親誤會了她的意思。只是因為這樣,導致了最後的悲劇結果。

悲劇不同於喜劇,我認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關於人性,關於幸福,關於善惡,這部悲劇留下了這麼多問題供我們思考。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李爾王是先惡後善,先富後貧,先福後苦!

《李爾王》讀後感 篇4

《李爾王》列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歷來很受推崇,它取材於一個家喻戶曉的古老的英國民間傳說,表達了人民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險家的譴責;同時也可以說,這個故事總結了人們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得出的經驗教訓:現象與本質、外表與內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燦燦的不全是黃金。”它告誡人們絕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國王一般,為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大女兒、二女兒說得天花亂墜,卻原來是狼心狗肺;小女兒質樸無華,卻有一顆純金般的愛心。從這一意義上說,李爾王和三女兒的傳說帶語言的意味,概括了人們千百年來的人情世故。

李爾王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裡,周圍的人個個都爭先恐後得向他獻媚邀寵,都一步不離的環繞他的意志打轉。一切都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他的是非為普天下人的是非。無恥的奉承和獻媚像一片濃重的毒霧緊緊地纏住他。年深月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他一刻都離不開那一片歌—功—頌—德。他感到了一個吸毒者的樂在其中。他暈頭轉向了,飄飄然了,彷彿自己當真處於宇宙中心,它的遺址就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他的一句話就是使眾生萬物歡欣鼓舞的陽光,或是使大地震顫的雷霆。

如今,正當他兩個大女兒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之時,偏是小女兒卻拒絕搖尾乞憐的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地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完全失去控制,還有什麼蠢事幹不出來呢?

最後,李爾王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為恢復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了當初他那麼迷戀的煊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著當初被他驅逐、受他詛咒的小女兒,在她懷中,卻再不能從長眠中喚回那顆洋溢仁愛的心了。正是她,以她的深情厚意教會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李爾王》讀後感 篇5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為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李爾王》讀後感 篇6

在我小小的書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莎士比亞寫的《李爾王》。

劇中的主要人物有李爾和他的三個女兒:大女兒貢納梨、二女兒呂甘和小女兒科第麗霞。故事主要講李爾王老了,要把他的國土按照兒女們對他的愛來分,大女兒和二女兒因為自己的甜言蜜語得到了一大半的國土,而小女兒科第麗霞是有幾分愛就說幾分愛,所以被李爾王放逐了。結果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要奪取父親的王位,就把李爾王趕出了王宮。李爾王的一位忠臣葛羅絲脫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王受這樣的罪,就把李爾王和他的傭人帶到了他三女兒那裡,而他自己卻被二女兒的丈夫把雙眼挖去。三女兒嫁給了法蘭西國王,國王很愛科第麗霞。因為大女兒和二女兒要殺死李爾王,所以和法蘭西打了一仗,科第麗霞和李爾王被俘。最後,科第麗霞被縊死了,李爾王也自殺了,貢納梨和呂甘也被毒死和自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不好聽的話不一定是壞話,也許是讓你改掉缺點的話,好聽的話不一定對你好,也許還會害了你,毀了你的一生。我在讀《李爾王》這個故事之前,就喜歡別人誇我,別人一說我的缺點,我便撅起小嘴——不高興了!但我讀完《李爾王》之後終於明白了這句名言的含義: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光聽恭維的話,更不要像貢納梨和呂甘那樣心狠手辣,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要像科第麗霞一樣誠實和善良,像葛羅絲脫一樣的忠誠。《李爾王》這個故事有趣嗎?如果你們也有一些好看的書,別忘了借給我哦!

《李爾王》讀後感 篇7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絡,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裡,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 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後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讀後感 篇8

兩週一次的讀書筆記獲益匪淺,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錯過。去機場的城際列車上完成的,將就看吧。推薦大家讀莎士比亞,可以對號入座。

《李爾王》故事情節簡單,兩條線。第一條,李爾王的悲劇;第二條,格羅斯特的悲劇。李爾王聽慣了甜言蜜語,喜歡讚美的話,對小女兒誠實的愛的表達,他非常憤怒,剝奪了小女兒的繼承權,將他的權力和國土全部分給了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他的悲劇從他做出這個決定就開始了。沒過多久,大女兒開始嫌棄父親,二女兒和大女兒一樣,致使父親流落荒野,在暴風雨中無處安身。小女兒因為誠實,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愛情,她嫁給了法王,但最後為了給父親討回公道,而被賣父求榮的埃德蒙殺害。大女兒和二女兒彼此算計,毒死了對方,都死了,李爾王最後也死了。格羅斯特因為聽信二兒子埃德蒙的讒言,四處追殺大兒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裝瘋,成為乞丐。格羅斯特因為對李爾王的忠誠被大女兒刺瞎了雙眼,埃德加因著對父親的愛,來到父親身邊,領著父親去找李爾王。最後,明白真相的格羅斯特無力承擔真相,氣絕而亡。埃德加為了給自己和父親報仇,殺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劇。

莎士比亞說瘋子給盲人領路,本是這個時代的病態。病態的不是時代,是構成這個時代的人。李爾王,埃德蒙,格羅斯特,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朱麗葉……所有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其悲慘結局都是他們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益共生的,不要過分看高別人,也別粉飾自己,看透這點,人際關係中的煩惱,衝突,傷害會少很多。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亞筆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見解。我也是,雖然李爾王死於他的虛榮,但更多的是死於他對人性的無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莎士比亞寫盡世間各樣人物,卻沒有寫出一個完人,因為世界本沒有完人。莎士比亞的悲劇,就是人的悲劇。

《李爾王》讀後感 篇9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著對王權、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為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的重大場景為劃分標準,細緻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為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權力者,這主要體現在其為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並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為天地所不容的壞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意選擇考狄利婭後,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覆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瞬間稱為壞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矇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為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為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著君主的權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後剝奪了其官職並將其驅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所構築的自我世界中,王權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為、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於他基於王權的任意妄為,因為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

《李爾王》讀後感 篇10

小妹為善,李爾為庸,二女為惡。

這是《李爾王》裡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於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於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於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麼?愛特門不願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後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李爾王》讀後感 篇11

李爾王,相比哈姆雷特遜色太多,主要講述了幾種矛盾的社會關係:老人與子女、私生子與繼承權、畸形的愛情,同時通過對兩個家庭的糾葛,利用謊言與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後的悲劇效果。

老人與子女

李爾王老來昏聵,喜怒無常,喜歡聽奉承的話,並引以為真,不能通過理性去判斷是非,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把自己的國土和權力分給了兩人,並與拒絕逢迎、一心真誠的小女兒斷絕了父女關係。作為老國王,放棄了權力,卻保留了一百人的強大武裝,再加上剛愎自用、反覆無常的性格,讓獲得權力的兩個女兒沒有安全感,擔心惹他不順心的時候,給她倆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一百人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李爾王與女兒們的矛盾焦點,成為了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動機。李爾王的決策,無疑是昏庸的,縱觀中國曆代王朝,除非死亡,沒有一個君王會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動放棄自己的權力,因為在這個位置上,權力意味著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過和珅把持著國家權力。包括現代社會的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處理,類似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很多子女都是為了老人的遺產而去孝敬老人,當老人的資產如果已經到手,就會變得不能相處,恨不能老人早日歸西,正所謂: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父母子女的關係,不應該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應該是在從情感和倫理上,這才是符合人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作為父母和子女都不應該唯物質論,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共享天倫之樂,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與繼承權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個光彩的名稱,由於父母的不負責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權待遇,世俗的排擠與世人的歧視,讓他的成長中充滿了壓力和障礙,最終導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對地位和財產的繼承權上,尤其不公正。這也是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愛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權益,拋棄了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通過欺騙、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謀求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財產。

畸形的愛情

比較戲劇的地方在於,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竟然同時愛上了格羅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他們竟然會對愛德蒙通過自己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賞有加,李爾王的二女兒想除掉自己的公爵丈夫,認為只有愛德蒙這樣的人才會配得上自己的眠床,真是魚找魚蝦找蝦……由此可見,相同的價值觀才是愛情的基礎。故事的結局對他們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獄去做夫妻了。

謊言與真相

謊言與真相,李爾王與三個女兒,格羅斯特與兩個兒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還要通過理智去判斷,通過更多的觀察去總結。因為,謊言往往會包裝自己,針對人的需求和人性弱點,加以滿足,才能實現欺騙的目的。因為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所以才會先針對你想要的,給予滿足或者滿足的許諾,才能順利的從你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有時候,當人進入某個通道之後,忠言、真相反而會沒有生存之地,絕對的權力更會加劇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忠臣肯特向國王諫言時,被盛怒的李爾王放逐,絲毫沒有一點兒猶豫與反思。

總結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李爾王老年昏聵,驕傲自大,為了顯示自己權勢,把國家分給了兩個甜言蜜語的女兒,與堅持本性的小女兒斷絕關係,後來被兩個獲得權勢的女兒欺壓、遺棄,越來越瘋,在忠臣肯特的聯絡下,小女兒引法國軍隊來救父,但最終戰敗身亡,李爾王也悲傷而亡。李爾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愛上了愛德蒙,為了爭奪愛德蒙,二女兒謀劃殺死自己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己的大姐,然後自殺身亡,愛德蒙被處死。格羅斯特伯爵因忠於李爾王,被愛德蒙出賣,並被李爾王的大女兒挖掉了雙眼。

《李爾王》讀後感 篇12

我以往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終國王意識到自我的錯,順著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僅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裡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杯具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十分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所以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我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比較控制變數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著戈納瑞和裡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裡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我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一樣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著一個屋子是因為能夠把它的頭縮在裡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裡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杯具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當的。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李爾王》讀後感 篇13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爾王》讀後感 篇14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才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嘴裡;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為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為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為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為金錢的偽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為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裡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裡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汙點淫邪的行為,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為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偽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為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著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偽。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著虛偽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李爾王》讀後感 篇15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為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為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說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科第麗爾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說的話卻著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麼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為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脫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後面,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為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著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為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後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隻大手在牽引著,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振作,不再執著尋死了。

而肯脫,《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為美麗科第麗爾說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為了李爾捱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著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悲劇就是悲劇,《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為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讀完之後靜下心來去仔細思考李爾王瘋掉之後所說的‘瘋話’:

“你還看見那傢伙怎樣給那條狗趕走嗎?從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一條得勢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從。”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披上錦袍裘服,便可以隱匿一切。罪惡鍍上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作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我說,沒有一個人;我願意為他們擔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權力封住控訴者的嘴脣。”

李爾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達到了最高峰。他的“瘋話和正經話夾雜在一起”,表面上是“瘋話”,實質上是正經話。他的“瘋話”,實際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反映出了人們的理想在現實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他說,“我要象一個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這種絕望令我所深感震撼。

李爾經過痛苦的考驗,變為另外一個人了。他由專制獨裁、剛愎自用的封建國王逐漸變成一個寬巨集大度,舉止溫和,對不幸者抱同情心,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憐憫的公正態度的人。“到最後才擺脫了莊嚴氣派,他的沉重的悲傷和激情洶湧的氣勢”。他不僅對兩個不義的女兒進行了憤怒的詛咒,而且對科第麗爾深深地抱著負疚,直到悔悟自己過去很少想到過不幸的人民。我漸漸對他報以同情,漸漸為他所感到委屈,對他那兩個表裡不一的女兒做出與他一樣詛咒,即使最後其中的貢納利死了,但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與氣憤——她是因為毒害自己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殺的,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絲一毫的同情,我認為她罪有應得。

《李爾王》讀後感 篇16

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內容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歡聽好話,都喜歡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歡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讚中自封為“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塗,醉得忘乎所以。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於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悲劇。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眾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為死焉。”眾皆愕然,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於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於此:人都喜歡被讚美,都喜歡溢美之詞。但人們還希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於是乎,就又形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於人,飲料儘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後總還是依靠著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為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裡也只有這一個角度。

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後,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直到最後李爾在暴風雨之夜衝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中,還穿插著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為了奪取繼承權,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起,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為了繼承權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人為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起,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後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悲劇,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複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複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著這種“善”和“美”。對於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帶著“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瘋狂了的李爾內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後還應該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曾經厭棄她,他曾經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麼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著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麼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李爾王》讀後感 篇17

我覺得這是很寫實的戲劇,不是劇情的寫實,而是對於人性的刻畫。

誰敬愛我,我就把王位傳給誰;就算現今的社會新聞仍是時常可以看見;分了家產的父母流落街頭;我一直很不瞭解這項的子女,或者是這樣的父母內心就竟有著怎樣的想法。當然如果說孝順父母是必須,是天經地義,是不可違背的祖宗之法,也太過於教條式,說法也或許過於中國。

所以在這劇本e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鮮活的刻畫;兩個姊姊為了權力,拚命的連結起與父親的親情,卻又在得到之後急於破壞;然而卻又雙雙為了愛情而死,這不是相當矛盾嗎?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有形的權力j望,而輾斷了親情;最後卻又為了無形的愛情吸生了生命,雖然相當的矛盾,但這就是人性。人活著就不斷的會被這兩股力量所拉扯,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秤,在天秤上有著不同的平衡。

很喜歡這個劇本,不要I限在孝道,也不侷限在親情,他的確是一場悲劇,每個人在被不同的力量拉扯,作出不同的選擇之後,走上的悲劇之路,雖然結果不讓人滿意,但都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李爾王是,兩個大女兒是,小女兒也是。

《李爾王》讀後感 篇18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陋描寫的淋漓盡致,甚至站在讀者的角度,都會被人恨死。

英國的李爾王有三個女兒。他們是奧伯尼公爵的妻子,貢內爾,康沃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美麗的女孩科迪莉亞。與此同時,法國國王和伯肯迪公爵向科迪莉亞求婚。當時兩個人為了這件事住在李爾王的宮殿裡。

老國王八十多歲了,他決定把國家大事留給年輕人。他把女兒們叫過來,想知道她們有多愛自己,這樣他就可以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他應得的土地。

大女兒Goneril和二女兒里根各得到三分之一的說辭,但Cordelia知道姐姐們說的不是真的,所以只能說:“我愛你不多也不少,只是按每個女兒的本分愛你。”

李爾王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聽了科迪莉亞的話,她大發雷霆,斷絕了與科迪莉亞的父女關係,將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給了奧爾巴尼公爵和康沃爾公爵。原本想娶科迪莉亞的伯肯迪公爵沒有向她求婚,於是科迪莉亞嫁給了法國國王,去了法國。

科迪莉亞離開後,國王受到兩個女兒和康沃爾公爵的欺凌,不僅減少了一半保鏢,還阻止他返回皇宮。因為歐本尼公爵善良,所以他處處為國王說話。

最後,國王去了科迪莉亞,但他和科迪莉亞在法國和英國的一場戰爭中被帶回了英國。在監獄裡,貢內爾和里根派人去殺了他們。貢內爾、里根和康沃爾公爵最終被殺,歐本尼公爵最終成為國王。

事實證明,“一切美德以孝為先”連孝都達不到,還能成就什麼大事?我給了他們一句話:再也不說話了,但是你藏不住你邪惡的心。只有未經修飾的文字才是完美的,你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後感 篇19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為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裡。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花言巧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著每一個女兒的本分,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後,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係,並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後,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於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為國王講話……

最後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裡,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 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為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為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麼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