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無人生還讀後感

高中生無人生還讀後感

翻開《無人生還》之前,心裡其實相當掙扎:這書一旦讀過,將使我蒙受一個損失,以後再也不能拿著無知當個性地叫囂:“誰說我學克里斯蒂?我連《無人生還》都沒看過!”——好像仍不是很正經哈。下面為大集阿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無人生還讀後感,請您閱讀。

無人生還讀後感1

在下若有志於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門之後,儘量保持該領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後親身實踐,積累經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取樣方式調查。取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峰。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雪山莊”,亦如此。《無人生還》作為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雪”而應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略“暴風雪”的風姿之後,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裡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為是後來人不爭氣,狗尾續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裡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後語,許多理應餘音繞樑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常現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路翻譯軟體後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展,後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於“暴風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後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於利,越發難以在飄和穩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利大於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勞心之人。每每針對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總有一些感觸、一些慨嘆、一些追思、一些承當。此次亦不例外。所謂——

重整河山待後生。

無人生還讀後感2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七個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個砍自己,還剩六個人……四個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個葬魚腹,還剩三個人……兩個小兵人,坐著晒太陽;一個被晒焦,只剩一個人。這個小兵人,孤單又影只;投繯上了吊,一個也沒剩。”一切的陰謀都從這一首童謠開始。

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活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一種死亡的氣息,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慢慢逼近。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一張網,一張凶手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天衣無縫的網。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將十個人聚集在一座島上,一座荒島上。此時,審判與死亡就已開始。

叮~~生命開始了倒計時。

晚餐時分,一個不知名的聲音開始控訴所有人的罪責。貴族少年撞死人,管家夫婦拒給主人解藥,女子引誘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揹負著人命,可卻都是在法律範圍內無法制裁的案件。於是,凶手頂著伸張正義——絕對的正義之名開始了他的謀殺。

第一晚,一個人便在吃飯時死了,第二個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後長眠不醒了;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每一個的死亡方式都與那首童謠不徑相同。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也成了十個人的死亡方式。

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在漫不經心的語調中帶著揮之不去的死亡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動無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樣,不得喘息,無法逃脫。

凶手就在十個人之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死的人會是誰。隨著人數的減少,恐懼、彷徨、不安一點一點吞噬著自己的內心與理智,活的時間越長的人,罪惡也就越重。因為他最後所承受的不僅是死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絕境中的苟延殘喘,去爭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無人生還》當中,謀殺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佈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華麗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人性的瞭解,對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這早已超越單純的偵探解謎,步入了心裡剖析的殿堂。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為多年來已無法承受負罪感所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為自己所作所為並無過錯,卻真實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殺;有人悽然,夢裡都能看見死去的無辜者不甘地模樣。從貴族到底層,來到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偽裝,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們不惜利用一切代價來確保自己的平安,卻在良心的譴責與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脫,或生或死,被歲月掩蓋了這麼久的事實終究鋪在了陽光下。

在文章的最後,凶手交代了一切。根據事實,人們可以推斷誰是凶手,可是那樣不容鬆懈的境地,理性與判斷力已經為零,每個人都是凶手。所以,十個小兵人,一個也沒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忍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孤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後感3

對於阿加莎,一直都不陌生,書櫃的最上層一直放著那本早已泛黃的《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時隔多年,現在仍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情景——老爸得意的說,你絕對不可能猜出真正的凶手。於是,國中時有點叛逆的我偏不服輸,誓要找出凶手。故事絲絲入扣,我不放下一點細節,每一個端倪我都逐一推敲,薄薄一本書,我一會覺得這個像凶手,一會懷疑另一個是壞人,彷彿我就是大偵探波羅,任何偽像都矇蔽不了我。結果,我把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指控了一遍,卻從來未曾想過每一個人都是凶手。

一晃十幾年過去,因為英劇《無人生還》,我便決定先把阿加莎這本經典的小說看上一遍,為我當時菜鳥級推理扳回一城。於是,自島上第一位客人登場以來,我便將10個人的名字整齊的寫在了手邊那張早已準備好的A4紙上,為之後的推理提供佐證。隨著所有人出場,我開始暗暗佩服阿加莎對於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每一章節,寥寥幾百字,沒有一句多餘的修飾,卻把島上每一位客人的形象,性格,心理和曾經的故事刻畫的栩栩如生,彷彿一場真實的電影展現在你的眼前。

一首兒歌,10個印第安人偶,一部無人生還的悲劇。這樣我不禁想起了三部電影——《死神來了》,《大逃殺》和《死亡筆記》,島上10位被指控犯下罪惡卻不知悔改的n先生客人依次按照童謠上描述的方式死去,我將凶手鎖定在了第一個死去的花花公子身上,我懷疑他的“死“,認為這種掩人耳目的花招是為之後的犯罪埋下伏筆。然而,最後10人命喪荒島,在這個實際是unknown先生的島上無人生還,我突然意識到,那個真正的凶手終究沒有被我找到,我又輸了。

直到故事的最終章,我終於知道了答案——一位命不久矣的老法官,因為揹負的責任感,在臨終之際想要用一場完美的犯罪來懲罰10個犯下罪行卻逍遙在法律之外的“惡人“。於是,他以Owen先生之名邀請其中9人登上了這座無人島,並實施了這場完美的殺人計劃。“惡人“隨著人偶的消失而殞命,“善人”法官滿意自己的傑作。但這場傑作因為太過完美,“善人“開始有了猶豫,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傑作“這樣埋沒在時間的長河中於是,他記下了所有的故事,放入漂流瓶,直至被人發現。

故事到此為止,我不禁在想,“善人“法官是“善”嗎?他以一種最極端的方式懲罰了那些身負罪惡的“惡人“。但他終究偽善的,他所想要成就的無非是他那場幾乎沒有任何破綻的謀殺。

惡人自有天收,雖然我不喜歡這個“偽善“的法官,可是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我還是希望有像綠箭俠一樣的力量,為民除害。

無人生還讀後感4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後,後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史上所佔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轄他們的女王”

——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著流傳於黑人島上的童謠發生了。十個人陸續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麼真凶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傑作。第一次讀這樣型別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歎她卓越的構思佈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讚歎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於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傑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無人生還讀後感5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著精緻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於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溼,慢慢地在你周圍瀰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歎於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後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裡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影帶裡,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

凶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於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後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後,在精神恍惚彷彿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凶手:

她開啟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麼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釦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後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裡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局——這就是那隻冰冷的溼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麼簡單的謀殺。可是以後你永遠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遊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裡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註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屍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麼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裡,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麼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裡時隱時現的潛在慾望,正如開膛手傑克夜行於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唯一的勸告是,不要在停電的冬夜裡閱讀本書,你會感到周圍的空氣越來越溼冷凝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