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幹部工作紀實

小嶺鄉鄉村幹部為切實提高百姓收入,改善群眾生活,大力推廣科學養殖、赴廈門勞務輸轉等利好政策,這對西部山區貧困群眾是天大的好訊息,這幾項政策都是對症下藥、增收致富的最好捷徑,可誰也沒想到科學養殖、勞務輸轉政策一開始老百姓並不認同,甚至可以說是牴觸,這下鄉村幹部都犯了難,“這麼好的事情老百姓怎麼就不明白呢?”金塞吉通過與鄉村幹部、幫扶責任人研究分析,群眾之所以不能接受科學種養殖技術和廈門勞務輸轉,主要原因在於百姓沒文化,資訊閉塞。

鄉村幹部工作紀實

找到問題的癥結,金塞吉率先找到鄉村幹部,“我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在我家做個試驗田吧”,金塞吉的“一腔熱血”,帶來的確是群眾的冷嘲熱諷。什麼科技種養殖,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辦法才是最好的,咱們就等著看熱鬧吧,面對村民的惡言挖苦金塞吉並沒有退縮,先是在自己家的8畝地裡試種了飼用玉米,並在縣農牧部門技術員的指導下將飼草玉米進行了青貯。飼用玉米秸稈產量比普通玉米高1.5倍,加上青貯使草料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營養成分,成功的育肥了10餘隻羊、10頭牛。百姓們看到金塞吉因科技“吃上了飯”,紛紛上門“取經”。金塞吉耐心細緻地現場指導並傳授經驗做法,次年,飼用玉米在全村得到了推廣,面積達到800畝左右。另外,金塞吉動員兒子兒媳去廈門務工,兩口子在短短半年內務工收入就達到了6萬餘元,村裡的其他群眾投來了羨慕的目光,截至目前,在他們的引領下,全村已有138人在廈門務工,每人月均收入均超過了5000元。金塞吉通過自身探索與實踐,帶領全村百姓共同探索出一條適合於本村發展的致富路,現在全村百姓口袋裡的糧食滿起來了、棚圈裡的牲畜多起來了、口袋鼓起來了,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