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多篇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多篇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1

“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時期的夢想付諸現實,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比世界第一臺實用雷達晚“出生”一年,他卻用一生追趕乃至領跑世界雷達技術的發展腳步。

奠定理論基礎、組建“雷達鐵軍”、築造“海防長城”……劉永坦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對海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無到有,奠定新體制雷達理論基?

生逢戰亂年代,劉永坦從小對國家興亡感受深刻。“國家貧弱,你長大要努力改變這種局面。”父親的這句話,在劉永坦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53年大學聯考後,劉永坦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在班級裡年齡最小,卻因懂得多被稱作“小老師”。1958年在清華大學進修後,他又回校走上三尺講臺,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成為相關科研的中堅力量。

改革開放後,劉永坦作為首批公派留學生前往英國。畢業時,面對導師的多次挽留,劉永坦毅然決定回國,他堅信中國人有能力研製出自己的新體制雷達。

劉永坦說,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遠,而新體制雷達可讓我國海域可監控預警範圍大幅提升。

對於新體制雷達的研製,劉永坦也面臨著一些質疑,但他初心不改,努力堅持。當時沒有中文打字機,劉永坦組建的六人團隊就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手寫出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

在之後的800多個日夜裡,劉永坦率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進行了幾千次實驗分析、數萬次資料獲取。終於,他主持的預研專案系統突破了海雜波背景目標檢測、遠距離探測訊號及系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建立了完備的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

1989年,團隊建起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多部門聯合舉行的鑑定會宣佈:“新體制雷達研究成果居國 際領先水平。”1991年,該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步履不停,為祖國海疆裝上千裡眼

雖然科研成果和榮譽足以結題報獎,但劉永坦不願就此停步。

“一定要把實驗成果真正應用起來。”面對合作方對新工程提出的“全方位監測遠距離目標”新要求,劉永坦知道,把實驗專案轉化成完整的雷達系統,是一項更艱鉅的挑戰。

1997年,劉永坦團隊正式開始新體制雷達工程化的研製。

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劉永坦率領以哈工大為主體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單位聯合攻關的“雷達鐵軍”,紮根在海防前線的試驗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餓了就吃麵包充飢,困了就睡在板凳上……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劉永坦和成員們住在漏雨的舊屋中,經受蚊蟲叮咬和颱風襲擊,即便面對系統方案被全盤推翻,也從不言棄。

歷經上千次試驗和數次重大改進,2011年秋天,劉永坦團隊終於成功完成我國首部“新體制遠距離實裝雷達”的研製任務,其總體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使我國成為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製技術的國家之一。

2015年,劉永坦憑藉該成果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這些雷達矗立在我國的海岸線上,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書育人,培養更多傑出人才

“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們的事業奮鬥終身!”1983年的入黨申請書上,劉永坦這樣寫道。30多年來,他也是這樣做的。耄耋之年,他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2021年,哈工大開設“永坦班”,劉永坦擔任班主任,激勵青年學子投身雷達科研事業。

“未來還得靠年輕人。”無論獲得什麼榮譽和頭銜,劉永坦最看重的身份始終是“教師”,“學生讀我的研究生,是對我的最大信任,要是教不好,豈不是誤人子弟?”

劉永坦的學生們都說,做“坦先生”的學生,功底不紮實是不行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東西逃不過“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沒有仔細查閱文獻資料、做足功課,“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討論,立刻就會“原形畢露”。

60多年來,劉永坦一直奔走在“科學家”和“教師”這兩種角色之間。他認為,科研和教書育人相輔相成,重大科研課題為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課堂,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是科研中的生力軍,也是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劉永坦團隊形成了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是一支作風過硬、能攻克國際前沿課題的“雷達鐵軍”。

2020年8月3日,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技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

“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們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劉永坦說,設立這個基金就是要助力學校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打造更多的“國之重器”。

迄今,劉永坦已培養研究生80多名,其中獲博士學位40多人,將軍、院士、大學校長、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技術公司創始人……他的學生中,正湧現出一批批國之棟樑。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2

“收看了劉永坦院士的事蹟,深深被劉永坦院士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的精神感動和鼓舞。”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郭大春說,“劉永坦院士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龍江人民的驕傲,更是全省科技戰線的驕傲。我們要把向劉永坦院士學習作為_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號召全省科技戰線迅速掀起向劉永坦院士學習的熱潮,立足崗位,強化使命擔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招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等工作再上新臺階,為龍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劉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矢志攻關的先進事蹟感人至深。”省科技廳辦公室副主任孫啟華說,“作為科技系統的一員,我們要學習、弘揚時代楷模精神,在服務科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省科技廳機關黨委副處長鄒穎說,劉永坦院士是傑出科學家代表,我們將以深入開展_學習教育為契機,深入學習“時代楷模”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蹟,傳承科學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導科研工作者服務龍江創新發展。

在收看了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蹟電視節目後,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說,劉永坦院士飽含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淡泊名利、獎掖後學,帶領“雷達鐵軍”踐行了“為國造利刃”的錚錚誓言,以卓著功勳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精髓真諦,是哈工大人的標杆、楷模。

哈工大校長韓傑才表示,哈工大將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科學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培養更多傑出人才。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活動中心,20位哈工大電信學院團委學生會成員早早守候在螢幕前收看節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蹟、一張張照片,記錄了劉永坦院士作為一名紅色戰略科學家的初心與堅守;教室中,學生們堅毅的目光和前所未有的堅定底氣,傳遞著對劉永坦深深的敬意,對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的豪情。

“我記得‘坦先生’說過,‘我們怎麼才能使國家強大呢?那就是每個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為知識分子,做這些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是對我最大的報酬。’這句話就像一盞明燈點亮我的內心。”哈工大電信學院大二學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為榜樣,心懷理想,不忘初心,用閃光的汗水澆灌激揚的青春夢。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的動人事蹟激勵的絕不僅是一個團隊、一個院系,而是這座“紅色工程師搖籃”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截至目前,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蹟報告團已面向校內師生和社會各界開展宣講50餘場,覆蓋10萬餘人次,宣講行程超過8000公里。

“劉永坦院士今年85歲了,可他奮鬥的身影卻依舊發著光。”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資訊工程學院學生李明泉說,劉永坦院士科研團隊、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個個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隊伍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弘揚他的精神,繼承他的事業,培養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萬燈如火,其光如鬥,劉永坦院士對祖國的熱愛、對理想的堅持、對科學的堅守,將永遠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3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致力於我國海防科技事業40年,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新體制對海遠端探測雷達,為祖國築造出一條堅不可摧的海防長城。

1936年,劉永坦出生於南京,身處內憂外患的年代,他很早便有了強國的夢想。

劉永坦:只要書念好了,將來能夠實現強國的願望,因為國家弱才會這樣。

懷著投身祖國工業化的決心,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隨後被學校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1979年,劉永坦被派往英國進修。

劉永坦:如飢如渴地吸取知識,充實技能,提高理論,也覺得機會很難得。

在當今世界的千餘種雷達中,新體制雷達不僅代表著現代雷達的發展趨勢,而且對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等領域也有著重要作用。那時起劉永坦決定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劉永坦:這種雷達咱們國內自己要發展,建議國內搞這種新的體制,有可能新的體制能解決老的微波雷達好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國家的支援下,經過10個月的奮戰,劉永坦和他的6人團隊書寫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方案,開啟了夜以繼日的數千次試驗和數萬次的資料採集。

經過8年的雷達試驗,新體制雷達技術終於使目標出現在螢幕上。2011年劉永坦團隊又成功研製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這標誌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面對成績,劉永坦總是說,這是團隊的功勞。

劉永坦:因為這是團隊的事,才創造出完全創新的一件事情,我一個人絕對幹不出這麼大一件事情。

從孩童時期萌發報國志向、到學成歸來打造“海防長城”,劉永坦把一生都奉獻給我國的雷達事業。作為我國對海新體制雷達的奠基人,劉永坦憑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科學探索的精神,攀上了科技創新的高峰,更築起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精神高地。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4

9月29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2019年,劉永坦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僅僅一年後,他便將800萬元獎金悉數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旨在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劉永坦傾盡一生,為國家築就了一道“海防長城”,凝聚了一支“雷達鐵軍”,又在自己八旬高齡時,通過設立基金,傳承薪火,鼓勵更多年輕人踏上這條艱辛而光榮的道路。

開啟“千里眼” 築造“新長城”

中國有著一萬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線、12海里的領海權和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這是殊為寶貴的財富,也是必須捍衛的前線。

從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間,西方列強和其他國家從海上入侵我國達479次,入侵艦船達1860多艘次……

沒有強大的海防,就沒有穩固的國家安全。如何給我國的海疆裝上“千里眼”,做到料敵機先、有備無患?如何為萬里海岸線築就“新長城”,保家衛國、堅不可摧?

這是劉永坦用一生回答的問題。而他歷經數十年的篳路藍縷、艱苦奮鬥,最終交上了一份輝煌的答卷。

一次次衝破國外技術封鎖,一次次突破國內科技瓶頸,開闢了我國新體制雷達之路,造出全天時、全天候、具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總體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我國也由此成為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製技術的國家之一。

徹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讓原先看不到的飛機、艦船,甚至超低空飛行的隱身戰機,都在我國的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前無處遁形。

如此壯舉、如此功勳,劉永坦和他的團隊是怎麼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 前進再前進

1981年,劉永坦從英國學成歸來,帶回了研製新體制雷達的視野和決心。

次年初春,他趕赴北京,向當時航天工業部預研部門的領導彙報了國際上新體制雷達的前沿動向,提出了發展中國新體制雷達的構想。

在此之前,中國對新體制雷達進行過突擊性的會戰攻關,但由於技術封鎖、難度過大,遲遲難以破局。

這一次,劉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萬字的總體方案論證。

在部門和領導的支援下,他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了課題組。1986年,課題組就完成了“某些單項技術已經進入國際國內先進行列”的關鍵技術攻關。

但劉永坦心裡清楚,這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果斷提出,建立雷達站,把這些關鍵技術真正用起來。在航天工業部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共同支援下,他們於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

1990年4月3日,他們第一次在螢幕上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光點。一開始,大家都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麼,直到劉永坦指著它說:“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一時間,大家熱淚盈眶、相擁而泣。

1991年,該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同年,劉永坦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但他從不在功勞簿上流連,果斷提出更進一步,把實驗室的成果變成現實中的應用。此時團隊成員剛剛經歷了8年艱苦卓絕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援他的決定。

“我們想得很簡單,就是非常信任劉老師的遠見,也崇拜他的學識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著劉老師幹不會錯。”一位團隊骨幹說。

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准正式立項,哈工大作為總體單位承擔研製工作。當時劉永坦的團隊只有二十幾個人,面對的卻是一系列制約新體制雷達效能的國際難題。他們再一次攻堅克難,成功研製出我國全天時、全天候、具有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實現了國家海防預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創新。

走出一條光明坦途

劉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們一家也從此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烽火連天,亂世浮沉,故土淪陷,血染山河——這一切深深刻在劉永坦早年的人生經歷裡。

“永坦”這個名字,既是父母對孩子一生平安順遂的祝福,也包含著對國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願。

“我們怎麼才能使國家強大呢?那就是每個人都要努力去做。”劉永坦曾經這樣說。

他的人生故事,既偉大又簡單:不過是選擇了一個利國利民的目標,然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終走出了一條光明的坦途。

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馮秉瑞教授相互攙扶著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行政樓,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劉永坦表示,希望基金能為學校未來的發展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助力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新百年的新徵程中,培養更多傑出人才,創造更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數十載披荊斬棘、數十載嘔心瀝血,他和同事們開闢的這條科學坦途,還將永遠綿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來越寬敞。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5

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伉儷向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800萬元設立永瑞基金的報道一經推送,立刻在媒體中引起強烈反響。新華視點微博、新華網微博、科技日報微博、光明日報微博等率先發布“#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致敬!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經人民日報等微博熱烈轉發,僅僅幾個小時即進入新浪微博熱搜榜、要聞榜。在24小時內,該內容微博閱讀量突破2億。

新華社連夜發表通稿《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詳細報道了此次捐贈中劉永坦院士夫婦回報國家、回報學校的質樸初心和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的深切期待。該文被全網廣泛轉發,閱讀量近150萬。人民日報、人民網發表《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這樣說》等多篇報道。光明日報公眾號在4日一天內兩次報道此舉並連結劉永坦院士以往的專訪,立體展現一位戰略科學家的傑出貢獻和家國情懷。人民日報海外網、央視新聞客戶端、央廣網、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網、科技日報、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澎湃新聞、黑龍江日報、龍視新聞聯播、抖音等數十家國內知名媒體、知名新媒體公眾號、視訊平臺持續轉發,表達對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伉儷的敬意。

在這些報道的評論區,網友齊刷刷點贊並留言“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仰慕的國家的棟樑!”“這才是值得國人追捧的偶像!”“時代楷模、薪火相傳!”

時代楷模劉永坦先進事蹟篇6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永坦院士紮根龍江60載,推動國家對海探測領域前瞻佈局,帶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雷達鐵軍”,鑄就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海防重器,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卓越貢獻。劉永坦院士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極大激勵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大家紛紛表示,劉永坦先生精神堅定了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事業奮鬥終身的決心,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龍江、建功立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學院教授李楊是劉永坦院士指導和培養的青年人才,也是劉永坦先進事蹟宣講團成員之一。“作為我們的榜樣,他身上所折射出鐵肩擔當的家國情懷和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在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斷前進。”李楊說。

多次學習聆聽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蹟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薛名輝說,從劉永坦院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堅守”的意義。正因為堅守祖國海防,長存報國之心,才能讓國之重器屹立於世界;正因為堅守北疆沃土,擔當立德樹人之任,才能讓人才輩出,孕育出作風過硬的“雷達鐵軍”。

哈爾濱理工大學材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鳳鳴說,未來他將帶領團隊在基礎研究中不斷追求卓越、聚焦原始創新,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技術支援。“我要像劉永坦先生那樣紮根龍江,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力爭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我們敬仰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嚴謹治學、注重誠信的優良學風,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哈爾濱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明華表示,作為一名新能源領域的科研工作者,要勇於接過接力棒,瞄準國家“雙碳”目標,為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王柳是東北石油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剛剛步入科研大門的她,時常被劉永坦院士那句“幹科研,要靜下心來,坐住冷板凳”所激勵。“劉永坦院士的科研精神不斷鼓舞著‘後浪’向前翻湧。我將以劉院士為榜樣,把個人夢想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青春力量!”

東北石油大學提高採收率研究院皮彥夫教授說:“劉永坦院士真正將科技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劉永坦院士不僅指引他在科研道路上奮勇前進,更給身為黨員的他樹立了榜樣。“劉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黨員的責任與使命,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勇擔時代使命,大力攻關技術難題,才能在各個領域不斷實現自主創新。”皮彥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