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聲合唱訓練的方法【通用多篇】

童聲合唱訓練的方法【通用多篇】

童聲合唱訓練的方法 篇一

要想使聲音得到良好的共鳴,掌握共鳴器官的調節至關重要。因為我們要求高、中、低三個聲區是統一的,因此要訓練歌唱者能靈活自如地調整共鳴器官,只有使這三個聲區的共鳴器官聯成一體,聲音才能圓潤、明亮。

切忌不能形成“三截頭”式的歌唱,而把聲音變成三段。不可低聲區只用胸聲,中聲區用口腔,高聲區用頭聲,而應該形成三個聲區的統一。這三個聲區僅僅在發聲時處在不同的部位和偏重某部分共鳴器官而已。雖然某一個聲區以一個共鳴體為主,而在歌唱時,卻是整個腔體都在振動,三個不同的聲區都應該是高位置的。猶如在演奏絃樂器時,無論拉任何一根弦都會引起琴體(共鳴箱)的整體震動。樂器如果不好,我們可以更換,而人們的歌唱器官這個“樂器”是唯一的,是不能更換的,需要用科學的方法把它精雕細刻,要讓起振器、共鳴腔體、氣息在自己的“樂器”上去調整,塑造成最好的“樂器”,使之成為最理想的聲音。

調節共鳴器官要注意:唱低聲區時要想到頭腔的聲音,最有價值的低音不在於能唱多低,而在於是否具有高位置。反之,唱高聲區時要想到低聲區時的通暢及鬆弛的狀態,最有價值的高音在於它是建立在堅實的底座上面,我們可以概括為:“唱高想低”,“唱低想高”。

由於共鳴器官一部分是可調節的,一部分是不可調節的,所以一定要善於運用可調節的共鳴器官(主要是口、咽腔),使之成為調節器。口、咽腔的調節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下顎、軟顎及舌部是關鍵部位,常見的毛病是:

1.下顎僵硬:這勢必造成舌根緊張,並會堵住口腔的通道,使之起不到調節作用+

2.舌部後縮及壓舌根:這種毛病不但容易造成堵塞發聲通道,還會直接影響發音,從而失去咽腔及鼻腔共鳴。

3.舌根偏高:這種毛病肯定會阻塞鼻咽腔的通道,發不好e、i母音,並且發音很擠,不可能產生圓潤的音色,從而失去上部共鳴。

4.軟顎下塌:這勢必造成嚴重的鼻音,真正好的鼻腔共鳴,關鍵在於聲音不可以“穿鼻而過”,

所以三個共鳴腔體的配合恰當與否,下顎,軟顎、舌根及咽部肌肉是關鍵,需要通過訓練,使之起到靈活自如的協調作用。

加強合唱欣賞,培養合唱興趣 篇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學生對合唱藝術有了興趣,他們才能自覺、認真地唱好每一個音符,充分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注意各聲部的協和,努力體現合唱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合唱訓練中,我常讓學生欣賞一些短小、優美的中外優秀合唱作品,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提高合唱的聽覺能力。讓他們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體會合唱藝術的美,以此來培養學生合唱的興趣。

童聲合唱訓練的方法 篇三

哼唱的好處在於能準確建立混合共鳴(即頭腔共鳴)的感覺,保證聲音具有“高位置”,氣與聲結合的比例準確而平衡,咽腔內張合適,歌唱器官的運動能協調自如。

在合唱中哼鳴,既是造成合唱色彩變化的藝術手段,同時也是重要的技術手段。

從技術上看:

第一,是解決氣和聲的統一,正確的哼鳴不可能漏氣,即使漏氣也漏不多,能保持聲帶和氣息對抗的平衡與協調,使氣與聲形成正比,多大音量就相應用多少氣,這是最標準的。同時能鍛鍊發聲的生理機能,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擴大。練哼鳴時在氣息上還要永遠保持抬重東西的感覺。越是抬重東西,就越要憋一下勁,這種感覺就是對抗。

第二,哼鳴容易獲得比較高的位置。

第三,哼鳴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喉咽壁是穩定的,挺立的,即“前鬆後緊”。前鬆就使後面咽壁有支撐力。

正確的哼鳴唱法歸納如下:

1.上、下牙不能咬緊,脣部輕輕合攏而鬆弛。

2.音量不宜過強。

3.聲音不要“穿鼻而過”:

4.舌頭乎放,舌尖輕抵下牙齦。

5.有控制的氣息支援。

6.“激起”時要敏銳,“舒起”時要流暢。

合唱隊的作品訓練 篇四

(一)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在進入合唱訓練時,一定要有正確的步驟,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對於兩個聲部的旋律,一般要讓學生先學低聲部,因為高聲部往往是主旋律聲部,比較流暢,而低聲部旋律的流暢性卻差一些,難學,難記。在學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兒童學習的特點又是學得快,記得牢,根據這一特點,應採取“先入為主”的方法,趁學生還未接受高聲部旋律之前,先讓他們接受低聲部訓練,這樣,他們同樣會感到一種新鮮感。合唱教學一般採用視唱法,即指導兒童分聲部先後作識譜練習,要求音高準確,節奏準確。每次練唱要用較慢速度,力求連貫,完整。識譜練唱方式要多種多樣,避免單調乏味而致學生疲勞。演唱時不要急於填詞,先要求學生將兩個聲部都唱會,然後進行聲部練習。在分聲部練習時要著重指導學生唱好自己聲部的旋律,除音高,節奏唱準外,應注意正確的分句,氣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後,用哼鳴來合唱,這樣既可減少填入歌詞後的音準問題,又可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歌曲的內容,表現意義,音準。各聲部的旋律掌握後,就進入填詞演唱階段。合練時,在教師指揮下用輕聲,慢速演唱,教師在指導兒童練唱時用心審聽整個合唱效果。

(二)處理歌曲,表現內涵

合唱藝術形式最善於表達人們的共同心願和時代聲音,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團結人民和宣傳群眾的作用。合唱不僅以其豐富的和聲使人得到立體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以表現豐富、細膩的情感為長,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靈魂上的震撼。對合唱歌曲的處理是提高學生唱歌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合唱教學任務和合唱課美育的核心,我在處理合唱歌曲時重在對“聲與字”的結合和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

1、“聲與字” 的結合

演唱歌曲在唱法上要注意,以字帶聲、以情帶聲、字正腔圓,還要講究字清意深情自直。另外,咬字,吐字也影響著聲音的純正和歌唱的表現力。我在處理歌曲時將“聲與字”相結合來教學,既有優美和諧的聲音,又使歌詞清晰,內容感人動聽。如:在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的教學過程中,我採取聲母連線的方法來訓練,以達到聲部有音色,合唱有共性,在從歌詞的內容出發,使學生演唱每一個字時都要把字頭咬住,噴吐輕巧,自然,字腹飽滿,字尾輕收,並理解歌詞的內涵,讓學生體會歌曲整體優美熱情,娓婉動聽,字裡行間都充滿著詩情畫意,孩子們在湖上泛舟遊玩的歡樂場面。“聲與字”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運用可以使歌曲音色動聽,吐字清楚並富有激情。

2、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

音樂是情感藝術,是以情感人,從而達到教育目的,對歌曲處理中,在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懷著真摯豐富的感情去引導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會很好的處理歌曲整體藝術形象。唱每一首歌曲及合唱歌曲,只能用心唱好,決不能為這首歌曲簡單易唱而忽略它的精神實質。既保持它的時代群情的真實性,又注意它的藝術價值,這樣才能使每首歌曲都有生命和感染力。所以每首合唱曲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後,為了更好地表現它的內容,都要進行藝術處理。合唱歌曲的藝術處理較齊唱更為細緻複雜,要求也更高一些。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各聲部本身聲音的整齊,統一,是合唱整體諧和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應要求音準,節奏統一,演唱方法(呼吸,發聲,咬字吐字,連音,非連音,斷音唱法,分句,停頓及換氣等)的統一及音色的融合。

(2)合唱中各聲部所處地位與功能不同,應做不同處理。一般說,應在均衡協調的基礎上,突出占主導地位的旋律。其它輔助性旋律相對地要弱一些。但各聲部線條應當清楚。

(3)合唱音準的技術處理比較複雜,如何取得兩聲部相互結合時聲音的和諧,需要從許多方面努力。如根據調式音階的特性及各種音程的特性進行專門練習,重點解決合唱音準上的個別難點等。

(4)深入分析作品的題材內容,結構特點及風格,使兒童充分理解作品,自覺地按照作品規定的速度,力度與表情歌唱。如:教授《讓我們蕩起雙漿》這首歌曲,我在運用 “聲與字”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過程裡,適當的讓學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它是作於50年代中期,是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是一首小調性質的優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聲合唱歌曲,這首歌曲充滿動感,描繪了孩子們在泛舟盪漾,愉快歌唱,飽覽湖光景色的幸福歡樂景象。我在二部曲式的合唱時,讓他們想象在水中用力劃漿,輕舟前駛的情景。學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後,會用心體會歌曲,表演歌曲,更好的表現作品。反正合唱教學不單是要讓學生唱會一個聲部或唱會一首歌,而是要通過合唱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發展和聲思維,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學生要將所有聲部的旋律都掌握,只有在兩下聲部都相互瞭解其藝術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調節自身的音量和速度,達到聲音和諧的效果。

總之,合唱教學對於啟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獨立識譜能力,發展他們的音樂聽覺和音樂記憶力,提高音樂修養和鑑賞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種音樂表現手段。通過合唱還可以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和群體意識,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增進團結,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童聲合唱如何訓練 篇五

一個好的童聲合唱隊伍,在演唱作品時,聲音聽起來亮而不尖,圓而不暗,高音強而不噪,低音弱而不虛。歌聲清晰明澈而富於穿透力,和聲表現豐富,使所有的聲部都能和諧地成為一個統一體。若想達到如此的聲音效果,必須先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研究探討和實踐摸索。

演唱的基本要求

科學的發聲方法,能迅速提高歌唱的調控能力,取得較為理想的演唱效果。在訓練中,教師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狀態。

一、姿勢,不論是站姿坐姿,還是訓練演出,都要求有堅實的腳跟,全身放鬆,略有含胸拔背之勢,使發聲器官保持在自然通暢的歌唱狀態,以便隨時靈活地做出歌唱的一系列動作。坐姿時不要靠在椅子的靠背上,上身自然直立微微前傾,兩手心向上放淤大腿之上。

二、呼吸,眾所周知,歌唱是靠氣息衝擊配合的聲帶來發出聲音的,氣息是歌唱的支柱,沒有好的氣息運用就沒有好的歌唱。在童聲呼吸的訓練中,應著重反覆練習較深的胸腹式呼吸。吸氣時口鼻並用,以腹腰膨脹為主,吸入的氣息量足,但不能過於太多,吸氣過飽過深反到會使各器官變得僵硬,使發聲不靈活並影響音準。呼氣歌唱時,要控制氣息流量,吐氣均勻、漫長、集中,有氣柱感,作到快吸穩吐。歌唱呼吸運用自如後,在訓練中,呼吸要與作品情緒想結合,把呼吸和氣口變為歌唱情緒的需要。

合唱,它所追求的是一種整體的和諧與秩序,它要求合唱隊中的每一個合唱隊員,每一個合唱聲部都必須容入合唱及合唱隊這個整體中去。要求合唱隊員要善於與他人合作,精心配合,準確修飾聲音,並在長期訓練的基礎上達到心靈與感覺的默契。這不僅是衡量混合聲音的合唱及相同聲音的合唱,也是衡量童聲合唱聲樂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一類的合唱,包括童聲合唱都是注重集體成員的共性,不准許有個別音質、音色在合唱隊裡出現。在童聲中出現的各色音質,如“公鴨嗓”的聲音,必須通過集體開啟聲音的練習,讓這樣的聲音與眾聲靠攏,使聲音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般童聲合唱隊的情況,是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視譜水平不高,缺乏較專業的合唱訓練,沒有得到較好的發聲練習及正確運用氣息的`訓練。唱高音區時聲音“緊、喊”或低八度唱;唱低音區時聲音“壓、撐”或幾乎沒聲音。排練前要根據合唱隊的實際情況和作品難易,設計一個總體方按制定排練計劃。

高位置的演唱訓練

童聲合唱的訓練中,應把追求美好音質放在第一位,但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學生用白嗓歌唱,聲音聽起來不集中,聲音總是掛不起來,找不到高位置的發聲。

高位置發聲是指聲音的共鳴焦點位置高,人們唱歌時無論是胸聲,中聲和頭聲,各聲區的高低音應使上下貫通,但要有主次之分,唱低音時以下部共鳴為主,唱高音時以上部共鳴為主,三個聲區都要保持頭腔和胸腔的共鳴活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為發生器官創造一定的技術條件,在氣息運用自如的情況下,咽管道盡力開的大一些並穩喉節,保證自由的咬字,氣流和聲音暢通無阻,並積極的抬起軟顎,適當張開口腔,使口型一致發出共性的聲音。

根據少兒的生理特點,從頭聲開始訓練的效果較好。為能在發聲訓練中迅速找到頭聲位置,先從童聲的高音區練起,從高音向低音方向訓練,由童聲高音區的小字二組D音,向下練到小字一組的g音,讓學生以小音量輕聲練習,發出的聲音開始像我們常說“假聲”,但這樣能使學生一下找到頭聲的大概感覺和聲音效果。

初練高音時,最好用柔和的輕聲開始,因為嗓音器官便於控制柔和的輕聲。當輕聲找對位置後,再增加力度演唱。輕聲練習不等於虛聲歌唱,虛聲歌唱時會夾雜著氣息的聲音,音色暗談,空虛無力,缺乏應有的明亮色彩,要給學生有比較的講解和糾正。

首先讓學生用閉口音的位置唱開口音,給學生講清,後牙床上方要積極,共鳴從那裡往上找,但鼻音不要過重,從後上堂共鳴的感覺再往頭腔裡找共鳴點,閉口音開口音相互交替訓練。從高音區向下訓練,再從低音區向上訓練相互交替。

以多種變換的訓練方式,引發學生興趣,在枯燥的技術練習中,營造生動活撥的氣氛。以上的練聲方式,在多次童聲合唱訓練的實踐中,已顯現出非常理想的演唱效果。

咬字吐字的訓練

我國民族的傳統唱法,講究“字正腔圓”,以字帶聲,“字清意深情自真”,認為“字是骨頭聲是肉”。可見正確的咬字、吐字與正確的發聲都是表達歌曲內容的主要手段。合唱更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語言唱的文字含糊不清,或有一些學生唱不清字,那將會影響整個合唱的演出效果。

咬字和吐字是發音時先後發生而又密不可分的兩個步驟。咬字是根據語言中產生“聲母”的器官而決定的。人們說話時,通過咬“脣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將單字的聲母咬成不同的形態。咬的器官位置不對,形態不對,就不能表達清所說的字意。聲母咬對了,還要通過“開、齊、撮、全”的口型狀態將“韻母”吐出來。也就是通過發音部位的不同、用力點的不同、口型狀態的不同,清晰準確地發出每一個音。練習時要有趣味、活潑,可把咬字、吐字與發聲相結合,編成好聽宜唱的練聲曲。

我們的祖先認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發聲器官是最天然、最柔美,最賦予歌唱的活的樂器,孩子更願意用歌唱來解釋他們的情感和心聲。音樂的感覺是有天賦成份的,但更主要的是後天培養和訓練,讓孩子用科學的方法,甜美的合唱,去創造美的旋律、美的和聲、美的作品來表現美的世界、讓他們的童聲合唱更加豐富這個繽紛的世界。

多聲部和聲訓練

一般來說,歌唱對學生並不陌生,和聲的出現,使音樂變得有聲有色有立體感,很吸引人。但進入和聲訓練階級,對於學生還是新課題,作品中和聲的出現,把他們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音樂世界,既新奇又迷惘,使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心理,根據這種心理狀態,應給他們一個良好和聲訓練的開端。

和聲音樂的特點是使美的音樂更有色彩,引導學生走向更神祕的音樂殿堂。在和聲訓練的同時,應讓他們多聽些兩聲部以上的合唱曲。通過多聲部和單聲部歌曲反應進行比較,讓他們產生立體的概念,增強和聲意識。不要直接進入多聲部訓練,要逐漸一兩個音、一兩句的在發聲曲中循序漸進地加進多聲的訓練,逐步進入和聲功能連線的合唱訓練。讓學生在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鍛鍊聆聽其它聲部的能力,使自我演唱不受其他聲部的干擾,潛移默化地將和聲意識及和聲能力滲透到孩子們的心中。

和聲訓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即便是你講的條條在理,引人入勝,學生接受起來還是困難重重。要從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入手,把生硬的,不易理解的理論知識變成深入淺出的口語與學生交流,選用一些他們喜歡聽易於動情、易於接受的作品,加進適當的和聲來解決聲部訓練的困難。

在以上幾方面訓練的同時,要避免教師無生動和藹的訓練,使學生不能進入良好的狀態。教師並能充分和正確地解釋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歌曲的內在精神。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音樂表現的速度、準確清晰的節奏感和音準聽辯力。根據作品需要進一步分段落、分層次、有發展、有高潮地提高學生整體藝術修養。使學生通過參與高雅的藝術活動,在美的陶冶中變的更加聰明、高尚、健康、活撥。

教師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磁石般地把合唱隊員凝聚在他的周圍,與學生心心相印,共同努力,用語言、指揮、表情、情感、愛心,啟發學生的演唱激情,使學生演唱充滿活力,帶領他們共同創造出美好的音樂。

童聲合唱如何訓練 篇六

一、正確的站姿及自然鬆弛的身體狀態是演唱的前提

站立是一個演唱者呈現在人前的最基本的狀態。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正確的站立姿勢對其身體骨骼的生長,後天的氣質、儀表的形成都具有息息相關的聯絡。更重要的是,聲樂的演唱不僅需要喉部聲帶的振動發出聲音,同時也需要全身肌肉的協調配合產生共鳴,從而發出優美的音色與音質。在對童聲合唱初學者的訓練過程中,應反覆提醒歌唱站勢,要求其做到:

(1)身體直立,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雙手交叉於身體前或於背後交叉都會影響肩關節的鬆弛);

(2)雙腳稍分開,與肩同寬(不可超過肩距);

(3)前後腳站立,保持重心可平穩移動;

(4)頭部端正,不抬頭,不低頭,雙眼平視。

(5)可嘗試雙手向上緩慢抬高,然後自然下垂,體會肋骨呼吸、張開,腹腔擴張的感覺,小腹微微收攏;

(6)膝關節也是站姿的關鍵,微微屈膝,保持其鬆弛狀態,身體可隨歌曲的表達及變化自然擺動。

二、音色與口型的相對統一,氣息是關鍵

童聲合唱重視音色與口型的相對統一,在聲音條件、音質、音域各異的演唱者中尋求共性,這也是其與兒童獨唱的重要區別。要做到音色與口型的相對統一,氣息是關鍵。

從歌唱發聲的原理來說,歌唱是靠氣息衝擊聲帶所發出聲音。在未經訓練時,學生的歌唱習慣與吸氣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從呼吸到喉嚨、口腔的狀態都是各自長期形成的自然狀態,所以發出聲音的音色屬於其原始的音色,有的唱高音近乎喊叫,有的低音唱不出來,即使在中聲區,聲音也是大相徑庭。

氣息練習要注意以下兩點:

1、採用腹式呼吸法

為了使歌唱時的氣息有力度的原性,應當採用較深的腹式呼吸方法。比較形象的比喻,就像聞花香一樣將氣吸入橫膈膜以下的“丹田”部位,唱歌時氣息像一條線一樣衝擊聲帶,強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喉嚨處的軟口蓋部分要“拎起來”保持自然鬆弛。

人體在睡眠中的自然呼吸,往往是悠長、自然的腹部呼吸。在練習初期,可嘗試讓學生自然平躺,閉眼體會每個人自然的睡眠呼吸可著重讓學生感受腹部的變化:吸氣時,腹部輕輕鼓起;呼氣時腹部漸漸收緊,儘量把氣息延長。學生對睡眠呼吸興趣濃厚,久而久之,腹式呼吸的概念就會在腦海中形成。

2、氣息要深,要體會用“氣柱”歌唱的感覺

由於樂曲中有音高、速度、節奏、力度等變化,及一定長度樂句的需要,就要孩子要有較好的控制氣息的能力。教師應重視練氣與練聲相結合。基本的氣息練習方法有:快吸緩呼、緩吸緩呼、快吸快呼等型別。可用氣聲發出“磁”(ci)音,做出連音、跳音,漸強、漸弱等練習。在練習中,讓孩子們時刻關注腹部收緊與鬆弛的變化,直到腹肌稍感疲勞,即可終止練習。我們教師應明確每條練習的要求與重要性,把各種技巧融入有趣的練習中。經過長期腳踏實地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歌唱呼吸的習慣。演唱時氣息也能較自如和熟練。

三、正確的發聲狀態要求高位置的頭腔共鳴

正確的發聲狀態對於歌唱至關重要。在童聲合唱訓練時,聲音的共鳴位置要相對提高,即保持聲音的高位置。無論在高、中音區,無論聲音作何種變化,都要堅持聲音的高位置。在發聲練習前,可以先引導學生做打哈欠的口腔開啟動作,要求學生模仿打哈欠時的口腔狀態,然後上下脣輕輕閉合,感覺是喉嚨口像豎了一個小鴨蛋或口裡像含了半口水,口腔和喉嚨的整體是圓滑、鬆

弛的,有輕輕拎起來的感覺。然後輕聲唱“”,並要求學生體會聲音不是從口和鼻出來的,而是從額頭正中偏下方出來的,造成一種感覺上的高位置頭聲。這種聲音音量雖不大,但很通暢、圓潤。

頭腔共鳴對孩子而言比較抽象,教師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倒抽一口氣”“吃一驚”等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引導孩子開啟喉嚨,尋找聲音高位置的感覺。另外,哼鳴練習也可以輔助孩子感覺聲音高位置的存在。做哼鳴練習時,教師必須集中精力,細心聆聽孩子發出的每個音,勿把鼻音認為是頭腔共鳴的聲音。同時也必須做正確和錯誤的聲音對比,把孩子的歌聲引導到統一的、具有高位置的頭腔音色上來。在哼鳴練習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感覺唱“咪”和“嗎”兩個基本的母音,體會眉心集中,眉毛上抬,口腔與鼻腔相通與開啟的感覺。訓練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可先用輕聲帶假聲,再以假聲找頭聲,逐漸擴大共鳴腔,去解決自然聲的侷限,克服喉音、大聲吼唱,位置低、聲音“虛”“炸”“白”等毛病。

四、既依賴鋼琴,又脫離鋼琴――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準概念

視唱練耳訓練是合唱訓練中的重要環節,音準更是評價合唱隊員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童聲合唱的初級訓練階段,音準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準及音程概念,才能為日後進一步的和聲訓練及多聲部訓練打下基礎。在音準訓練中,鋼琴是最重要的工具,從學生依賴鋼琴、辨別音高,到離開鋼琴做到“心中有音”,是一個逐漸推進的迴圈過程。

1、重視音階的聽辨與跟唱

聽音包括聽單音、音程、和絃、旋律。而一切的基礎則是建立在有準確的音高概念基礎上,更淺顯的說,就是把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記在心上。初接觸音樂的學生需要對音階的排列有深刻的認識、合唱入門階段,音階模唱是每節課必須進行的內容。每節課可以採用“跟琴模唱音階―彈標準音―清唱音階―對音的迴圈練習”,把高音譜號小字一組的音階反覆鞏固。學生出現的音準問題有可能是由聽辨不準確或聲音技巧未能達到這兩種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需要教師具體分析、具體解決。只有通過反覆的模唱上下行音階,才能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概念,最終達到準確地清唱音階,為練習模唱音程做好準備。

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固定音高概念

固定音高概念對於合唱隊員接觸無伴奏作品及無調性的派作品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初學者,基本的訓練方式有以下兩點:

(1)尋找標準音“la”。

在每節課的音階練習後,讓學生嘗試清唱出標準音“la”。開始訓練時,學生會覺得難度較大,不易唱準,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剛剛唱完的音階練習,回想音高。通過反覆的練習,大多數孩子都能較準確地記住標準音的音高位置,準確性逐漸提高,直到熟練掌握。

(2)為“do”找朋友

音階練習後,把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固定演唱中央C“do”,另一組為“do”“找朋友”,每個人隨意唱出音階中的不同音高。形成do-mi do-so do-la do-fa等音程,讓學生在遊戲中熟悉音與音的距離。

音準是音樂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合唱中最根本的問題,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音準習慣,既能做到在練習時依賴於鋼琴的固定音高,又能在演唱時把固定音高印在心中,是童聲合唱訓練的目的與追求。

五、集體協作的藝術――強調“聆聽”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音樂是聽覺藝術,而合唱又是培養聽覺能力的最好手段,在孩子接觸合唱的初級階段,應該向其灌輸一個重要理念――“在合唱中,‘聽’和‘唱’同樣重要。”學生不僅要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留意自己的音準、音量、音色與隊伍間是否和諧,還要注意聆聽同伴間的聲音,尤其是在和聲練習與多聲部練習中,注意聆聽其他聲部的聲音。通過聆聽,不斷地自我調整,通過聆聽,及時發現自己及同伴的問題,以達到聲部間的均衡。孩子的內心聽覺卻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心中才會產生對音高與和諧的完整意識。當每一個合唱隊成員都擁有了合格的內心聽覺後,整體合唱隊的水平與素質才有可能大幅提高。在合唱訓練時,可先採用同一母音,輕聲地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以訓練合唱隊員對聲音的控制,也可以獲得一種較為清晰而透明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這樣有利於合唱隊員互相傾聽,逐漸達到色調的統一。

加強咬字和吐字訓練,增強合唱效果 篇七

正確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熟練的咬字、吐字技巧,不僅是為了把字音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與歌唱發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生動形象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聲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要特別加強咬字、吐字方面的訓練,從而使合唱獲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總之,合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藝術,要求音色統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它必須經過嚴格而科學的教學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