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活動反思【新版多篇】

教師活動反思【新版多篇】

幼兒活動的教學反思 篇一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活動中,為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樂於探索、善於合作的精神,教師常常會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組織幼兒自主探究的環節。因為,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促進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相互協作的方法,還可以學會傾聽、學會借鑑同伴的經驗、學會取長補短,從而自主地建構知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不是任何教學內容都適宜採用合作的方式的,教師在採用合作的方式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結合一個大班科學案例來談談我的感受與體會。

一、活動背景

“看一看,分一分”是一個大班的科學活動,教師要求幼兒兩人合作,將藍色的刺球、藍色的正方體積塑、藍色的小長條積木、白色乒乓球、白色小塑料調羹、紅色扭扭棒、紅色塑料瓶蓋、紅酒瓶塞、回形針、鐵墊片、玻璃彈珠、玻璃骰子、小鐵球等14種操作材料按照顏色、形狀或其他特徵進行分類。

二、觀察記錄

在活動中,我的任務是觀察一名叫豆豆的男孩子。當我順著配班教師手指的方向尋找我的“目標”時,我看到了一個長得虎頭虎腦的小男孩。這時,他也正抬頭看著我。就在我倆眼神交匯的一剎那,他慌亂地轉移了視線,望向了別處。看來,他是個容易害羞的孩子! 在教師介紹完操作要求之後,孩子們很快就進入操作階段。只見,和豆豆合作的那個小夥伴幾乎包攬了所有的操作任務,豆豆幾次伸手想參與,都被他拒絕了。無奈之下,豆豆只好乖乖當起了觀眾。當看到小夥伴將藍色刺球、白色乒乓球和紅色瓶蓋放在一起時,豆豆皺起眉思索片刻,同時抬眼瞟了同伴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最終忍不住小聲地說:“這個球不能和乒乓球放在一起,它的身上有剌呢!”小夥伴聽了他的話,不假思索地說:“可以的,它們都是圓的!”同伴這麼一說,豆豆低下了頭,身體向後靠了靠便不再說話了。不一會兒,盤中的材料就剩下兩樣了:一個透明的有機玻璃圓柱體,一個白色塑料勺子。小夥伴一邊撓頭一邊自言自語道:“這兩個沒有地方放了。”看到同伴遇到了困難,豆豆身體向前靠了靠,指著有機玻璃圓柱體說:“這個應該和那個骰子放在一起。”小夥伴立刻打斷他的話:“不可以的,骰子上面有彩色的點子,不能和它放在一起。”看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同伴否定,豆豆再次選擇了沉默。 看著這個膽小害羞的男孩一次次鼓起勇氣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又一次次被同伴無情地否定的情形,我忍不住介人了:“豆豆,你能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骰子和圓柱可以放在一起呢?”豆豆麵對我鼓勵的眼神,用極其微弱的聲音回答道:“嗯,它們都是透明的!”小夥伴不耐煩地辯解道:“可是骰子上有點子,圓柱上沒有點子啊!”“因為骰子上有藍色的圓點,所以你把它和藍色積木放在了一起,你覺得這點它們是相同的,對嗎?”小夥伴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我接著又問:“這個圓柱和骰子是不是都是透明的?”“是啊!”“既然它們都是透明的,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一起呢?”聽我這麼一說,小夥伴似乎恍然大悟:“噢,只要有一點相同就能放在一起啊!”於是,順手將這兩樣材料放在了一起,隨後又自顧自地擺弄起材料來……

三、我的思考

眼前的場景不禁讓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科學活動強調讓幼兒親歷探究的過程,鼓勵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是為了藉助這樣的形式讓他們在操作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科學經驗,讓他們在與同伴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經驗。但是,是不是所有科學活動中的操作環節都適宜採用同伴合作的形式呢?就這個活動而言,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首先,合作的方式不利於呈現每位幼兒分類的方法。 該活動的要求是按照顏色、形狀或其他特徵給一組材料分類。由於材料比較豐富,而且每個幼兒對材料特徵的捕捉都帶有個人的色彩,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勢必會在合作過程中產生分歧,造成一部分幼兒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擺弄材料、劃分分類的標準。 其次,合作的方式不利於性格內向的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只有通過親手擺弄材料,才能更加明確材料的不同特徵。但由於採用了合作的方式,使得每個幼兒無法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操作,如果合作的夥伴個性很強,那弱勢的一方就很難有按自己意願擺弄材料進行分類的機會,這對於他們建構分類的經驗是不利的。因此,教師應慎選合作的方式,在適宜合作、有分工合作可能的前提下安排合作的機會,真正實現合作的意義和價值。 那麼,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該如何確立合作的形式,才既有利於幼兒獲得經驗,又能充分發揮合作的價值呢?

第一,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作的方式。 教師在選擇幼兒操作的方式時,不要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而忽略合作的作用與價值,而應充分考慮形式是否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及教學目標的實現,並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操作方式。 例如,在大班科學活動“看誰跳得高“中,由於需要對比出5種球的彈跳高度,因此一名幼兒獨立操作便無法完成,它必須通過幼兒間的分工合作才能觀察清楚,最終獲得答案。像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就應該選擇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讓幼兒完成操作。幼兒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獲得觀察、比較的方法,以及同伴間相互協助完成任務的經驗。

第二,根據性格差異安排合作的夥伴。 幼兒園裡像豆豆這樣性格的幼兒有不少,他們大都內向,不敢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合作過程中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因此,教師在安排幼兒的座位時,可以將這樣性格的幼兒安排在性格隨和、不強勢的同伴身邊,為他們的平等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特別關注這些幼兒在合作過程中的表現,鼓勵他們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讓他們先介紹想法,再請同伴介紹方法,藉助這樣的方式促進他們思考與表達,從而獲得發展。 我想,只要教師不追求教學形式上的潮流,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將眼光放在每個幼兒身上,關注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捕捉他們的需求並加以引導,就一定能夠激發幼兒對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幼兒園活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二

《瓶子和蓋子》是一節科學活動,來源於教材裡面,但同時也來源於生活。我們小醫院自從投放了各種藥瓶後,小朋友興趣濃厚,經常會轉開蓋子給娃娃胃藥,但是有的小朋友玩過這些物品後不整理物品就走了,瓶子和蓋子都分了家。所以我借主題活動之際進行這節科學活動,讓幼兒嘗試用按、旋轉等方法開啟和蓋住瓶子,養成它們收拾物品的好習慣。同時這樣能發展他們的小肌肉動作,能夠感知瓶口大小和蓋子大小的關係。

活動一開始,我把我們的小醫院裡亂七八糟的瓶子蓋子圖片放了出來。我告訴他們:“老師想在這些空瓶子裡裝上東西,可是我一不小心把瓶蓋子全弄亂了,這可怎麼辦呢?沒有了瓶蓋子,瓶子還能用嗎?”用這個來讓小朋友知道瓶蓋子的重要性,“沒有了瓶蓋子,裡面的東西就會變髒了,裡面的東西會流出來變壞!”

第二個環節,把班上人數分六組,每組給小朋友足夠的瓶子和分開的蓋子,讓他們自己拿著瓶子去探索相應的蓋子。小朋友操作完後,讓小朋友講他是怎麼找到合適的蓋子的。最後總結出有的孩子根據瓶口大小找到蓋子的;有的孩子是根據瓶子和蓋子的顏色找到蓋子的;有的根據擰、按的不同方式找到蓋子的。我重點講了通過擰的方式找到蓋子的那個瓶口上和蓋子上都有螺紋。如果蓋子大小一樣,瓶口和瓶蓋上都有螺紋,那它們就是一對好朋友。最後我延伸到這些空瓶子都可以收集下來做廢物利用,可以種小盆栽等等。鼓勵小朋友在家裡吃過食品的空盒子、瓶子都可以帶到幼兒園來。

本節活動中,我預設的目標小朋友都完成了,知道為瓶子找到合適的蓋子,並能用按、旋轉的方法開啟和蓋住蓋子。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也做到了人手一份,讓每位幼兒都能操作起來。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應該在提供給幼兒瓶子和蓋子的時候,應該加大難度,投放更多的蓋子,讓幼兒從很多蓋子中去探索尋找。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 篇三

幼兒建構遊戲的主題,通常是以教師的語言啟發,故事講述,物體認識,情景渲染等形式烘托產生的。語言、數學教學所形成的知識

印象是結構遊戲開展的基礎,而美術的構圖、佈局,計算的空間圖形及數量認識又是結構遊戲得以發展的條件。

各科教學活動為幼兒建築遊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反過來,建築遊戲的開展也同時鞏固深化了各科教學。幼兒在裝飾美化遊戲環境和建築物的活動中,必須充分運用美術教學中所學到的造型設計、佈局變化、色彩搭配、整體與區域性的正確處理等一系列知識技巧,來提高建築水平,這樣,同時也促進了美術教學的發展。因而,遊戲的開展和教學是對立而又互為統一的。

總之,結合各科教學活動進行建築構造,在利用建築成果進行其它遊戲,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建築興趣,而且促進了孩子的思維和想象的發展,發展了遊戲,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極大的滿足。

語文的課後教學反思 篇四

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才能在勞動中呈現光輝與人性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

伴隨著一步步地走進新課程,我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來總結‘新課改’課堂教學的體驗。幾個月前,我上了一節“自讀自悟”教改實驗課,課堂上學生的精彩發言,撞擊著我的心靈,我透視了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體驗到他們旺盛的生命活力。這節課,課前我要求學生自學,通過自學,課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講出來,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語句進行朗讀,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在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併發揮他們潛在的智慧。

由於這堂課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適應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因此課堂上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每張小臉都洋溢著光彩。許多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老麻雀為什麼絕望地尖叫?”、“老麻雀為什麼像一塊石頭似的飛下來?”、“老麻雀自知鬥不過獵狗,為什麼還要飛下來,豈不是白白送死嗎?”……特別是鄭文團同學提出的:既然‘嗅’是‘聞’的意思,文中為什麼不用‘聞’,而用‘嗅’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嗅是有目的地聞,帶有辨別味道的意思;有的說:嗅多用於動物……真想不到四年級的學生對譴詞造句還有這麼多的研究,孩子們的問題既尖銳又深刻,發人深省。更令人感動的是我正準備下課時,一個同學突然高舉著手說: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沒弄明白,後來,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裡?多麼富有創造性的問題,我的心為之一動,靈感隨之而來,我笑著對同學說:偉聰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比老師想得周到,至於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裡,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為本篇課文續寫一篇文章,好嗎?課堂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第二天,同學們把作文交上來,有的寫老麻雀找老鷹大哥幫助,把小麻雀救回巢裡;有的寫獵狗不死心,趁獵人不注意時又跑回追殺小麻雀,獵人及時趕來,把小麻雀送回巢裡?……看了孩子們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們的智慧火花競相迸射,獨特的見解使人歎服,心中湧動著一股說不出的驚喜,身處這樣的課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湧動。

多好的孩子們,老師喜歡和你們一起陶陶然樂於知識的殿堂之中。

教師個人教學反思 篇五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是在學生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小數進(退)位加減法後的一個提高。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小數連加和加減混合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小數的加減法,並能選擇靈活的方法解決小數混合計算的問題,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以前學生就已經接觸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了,現在再學習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因此在教學本節知識時,我先以複習整數混合運算為鋪墊,讓學生在複習中奠定基礎,同時也無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難度。再以書上圖片資源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新知,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特性,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自己試著算一算,然後選擇不同演算法的算式,讓他們說說理由及算理,讓學生親身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從中享受參與學習的快樂,品嚐成功後的滿足和喜悅,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張揚和潛能的發揮。

最後師生一起理解並小結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就是要弄清運算順序,再認真仔細的計算,在計算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演算法則都比較簡單,所以教學時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主要是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和比較,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探索學習方法的能力。關於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適用於小數加減法也是水到渠成,課堂上注重了對學困生作個別指導。

通過練習的情況來看,本節知識點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學生計算不夠認真,沒有養成檢查的習慣,出錯率仍然很高。還有待於課後多加練習。

幼兒園教案活動反思 篇六

一、活動價值的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5-6歲的孩子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能依據畫面線索進行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並敢於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指南中大班孩子需要達到的方向。而我們班的孩子,經常發現在閱讀時,匆匆地翻了一頁又一頁,對書中的情節與細節並沒有太多的關注。此外,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做事情丟三落四,缺少責任心。例如:值日生搬桌子,每次都要老師提醒;植物角的小烏龜又忘記換水了??

為了幫助孩子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責任心,我選擇了《最佳守衛》這個繪本故事,故事情節非常有趣,有層次、有競賽,這是非常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本次活動我意在藉助繪本,在仔細閱讀繪本和討論的基礎上,讓幼兒明白做合格的守衛不僅要強壯、勇敢、機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

二、幼小銜接重點關注。

大班下學期是幼小銜接關鍵期,本次活動關注幼兒學習品質和能力方面的銜接,包括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在活動中,將我園的課題研究中的觀察指標“能運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以及細微差異”,滲透在課堂教學環節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習慣,積累經驗。

三、活動環節的思考。

第一環節:在看看、聽聽和說說中,瞭解山羊公公聘請守衛的`原因,知道守衛的意思。

第二環節:在仔細觀察畫面及思考判斷中,理解做保護羊群的守衛必須要長得高、力氣大、反應快。

第三環節:在觀察及分析畫面的過程中,情感提升,懂得責任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