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環境報告多篇

中學生環境報告多篇

【第1篇】考察報告:中學生社會思想環境的調查報告

中國人民由屈辱的封建禮教到現在在及一個多世紀的貧困中走過來,特別是處於底層的勞動人民,祖輩們過著困苦的,衣食無著落的日子。而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意識、覺悟的漸醒,經濟的快速增長,它們之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因而“一見識少”的中國人受社會迅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特別多。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整個社會氣候,也影響著那一片淨土——校園。

首先,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使人產生迷茫和困惑,尤其在長期貧困後對經濟利益的看待,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逐漸蔓延,也讓學生耳濡目染,許多學生也認為有錢就好辦。有的學生在家乾點家務也講價錢,更有學生父母給的餓零花錢少了就以不上學來威脅父母。比如xx屆的尹同學,因家長只給5元/周的零花錢(農村)而不到校讀書,將書扔到家門口的水溝,後經家長請其舅舅及其他親戚來調和,父母答應10元/周才來上學。再如xx屆的曾同學,因家長給的零花錢少了而離家出走,父母找了三天,最後在一親戚家找到。再如一經濟條件好的高同學,學習成績差,因而常常用錢來請人幫著做作業。更有許多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比如一次聽課中(地理課),老師講到水資源的短缺時,提到應珍惜每一滴水併為“後來的人”想想,為世界想想,班上幾個調皮的學生卻說:“管了我們自己就好了,這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可管不了那麼多”。或許這是個玩笑話,但出自十四五歲的孩子之口,是不是讓人有點心寒呢?這許多新的問題,新矛盾的出現,給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而在此過程中就要把握育人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情義,奉獻與索取,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增強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另外,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各種個人利益和誘惑下,在社會道德,思想覺悟還較低的情況下。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假”,面對隨處可見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事,世人蔽而不見,而在蠅頭小利面前卻又必爭,。還有就擺在孩子們眼前的麻將聲,以及“鬥地主”,這種種社會消極現象都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在公車上能給老弱婦孺讓座的孩子僅會佔少數,而精通於打麻將,“鬥地主”種種賭博的學生卻佔絕大部分。如xx屆1班是個優秀班集體,xx屆2班以及xx屆1班,都發現有學生在寢室裡“鬥地主”,並且特別優秀的xx屆2班也在課堂上發現三個學生在後座“鬥地主”,而在較差一點的班中,則會經常發現撲克。再如社會上的“拳頭”解決問題也發現在學生中,因為一些小事,或是一個小玩笑,或是一次不小心招惹了他,則會導致其大打出手。如xx屆2班的袁某與黃某大打出手,袁某並叫xx屆1班的陳某幫忙,而陳某在不問青紅皁白之下就動手與黃某大幹。而針對這種現象,閒觀的學生卻持這樣的態度:或迅速離開現場,避免誤傷了自己;或為其加油;或於旁也偷偷支幾招。在他們眼中:人際的平等,生命的尊重喪失,“勇者勝”“強者勝”,一小部分學生就會如蒼蠅一樣跟在幾個“大哥”身後,或尋其庇護,或崇拜他們,這許多社會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不能使學校再是“純粹的淨土”不能再是“孤島”。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應符合社會,應生活化,人性化,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偽人道德,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權利使教育多些人情味,儘量避免學校班上的強制,學校課堂的暴力。對學生的不尊重要用寬容心來對待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學校班上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儘量做到保持學校的純潔性和超乎於世俗關係的高貴精神。讓學生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做人的根本,生活的本質。

【第2篇】中學生環境意識的調查報告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環保”已成為一個全球的熱點。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因此,在學校中開設環境教育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傳統的環境教育把重點放在環境科學知識的灌輸和傳授上,而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價值觀和行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主要是由於我國過去以傳授和灌輸為主的教育現狀引起的。環境科學知識的傳授其實只是環境教育的一小部分。當前,新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將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發生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體,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向。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首要任務。因而學校的環境教育也應從傳統的環境教育向新時期的環境教育轉變,同時把培養學生的人格、能力、行為提上環境教育的日程,把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和經驗也證明,環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青少年由受環境教育影響產生的行為認知和價值取向。

一、調查目的

為了瞭解環境教育在中學開展的深度和廣度,我們依據有關環境教育的要求對荊門市掇刀中學高一、高二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目的是瞭解學生的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環境知識(學生對有關環境問題以及人類在環境中的重大責任和作用的瞭解)

2、學生的環境意識(學生對整個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

3、學生對環境的態度(學生認識環境的社會價值,關心環境狀況,以及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動機)

4、學生在環境活動中的參與(幫助學生對環境問題產生一種責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證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調查內容

環境教育展現的是一種新的文化思潮,這種新的文化思潮就是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在這次設計問卷內容時,我們從不同角度對環境進行分析和理解,調查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

(1)環境保護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2)環保意識水平;

(3)對現行環境教育課程的看法;

(4)學生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在出題形式方面,問卷中除設計有較全面反映學生環境意識水平的選擇題外,還留有空欄讓學生填寫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三、調查方法及物件

1、方法:此次環境意識調查活動,採用不記名調查的方法,由學生獨立回答一份內容豐富的環境意識調查問卷。

2、參加物件為我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學生。

四、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32份,收回答卷332份,收回率為100%,95%的學生對問卷進行了認真填寫。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和歸納,反映出以下現狀:

1、環境保護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每星期都觀看“空氣質量週報”的學生佔7%,偶爾看的佔21%,不看的佔62%,想看但不知道哪裡能夠看到的佔10%;

在回答“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什麼”這一問題時,94%的學生選擇的是“愛惜每一個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動植物和睦相處”、“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6%的學生選擇“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

86%的學生主要是通過電視瞭解環境保護知識,其次是通過報紙、廣播、社會宣傳活動,認為通過課堂教育瞭解環境知識的卻只佔29%;

2、環保意識水平;

97%的學生已認識到環境保護是一件很緊迫的事,並表示必須從自己、從現在、從每一個人做起;還有3%的學生則認為“應先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談環境保護”,而沒有學生選擇另外兩個答案,即“其實我們的環境還沒到非要刻意去保護的地步”、“確實很緊迫,但那是國家的事”;

當看到大街上有人亂丟冰棍紙、空易拉罐、廢紙時,選擇各種做法的學生的比例為:雖然覺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來勸阻 83% 認為“只要自己不亂丟就行了” 11% 當場站出來勸阻 3% 因為自己也常這樣做,所以覺得很正常 3%;

對於“是否注意周圍的生活環境中,四季交替帶來的動植物和景觀的變化”,調查結果顯示各種選項的比例為:只是偶爾注意一下 54% 很注意觀察自然界的變化,並從中體會到無窮樂趣 19% 反正就是那些東西,沒什麼可看的 11% 覺得“學習任務重,而沒時間關心'16%;

55%的學生認為自己父母的環保意識還可以,但做得並不多,31%的學生認為家長的環保意識很強,並事事以身作則,認為父母環保意識不強的佔14%;

對於再生紙的使用,57%的學生認為用不用都行,26%的學生表示價格高也一定用,另有17%的學生認為再生紙質地粗糙而不想用;

在“為解決垃圾問題應提倡哪些做法”題目中,89%的學生能夠將正確的做法全部選擇出來,如“進行垃圾減量化處理”、“垃圾分類回收”、“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子”等,另外11%的學生沒有將正確答案全部選擇出來,對“少到不給塑料袋的商店購物”、“過度包裝”認識不足;

因為完成調查問卷前,觀看了錄影片“多樣化的資源”,因此在選擇減少汙染、節約能源的生活方式時,100%的學生都能挑選出正確的做法;

對於家庭垃圾的處理問題,選擇各種做法的學生的比例為:

很希望知道一些有關垃圾回收、處理方面的知識 56% 只偶爾想到過大量的生活垃圾如何處理的問題 26% 曾主動或協助父母將家裡的垃圾進行分類,並儘量使家裡的物品充分利用後再扔掉 11% 從未想過這些垃圾的去向 8%

3、對現行環境教育課程的看法:

65%的學生認為雖然各門課程都滲透了環境教育,但應該開設專門的環境教育課程。55%的學生認為還需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並提出了建議,如應使教學形式更靈活多樣,可以設計一些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多組織一些參觀訪問,舉辦演講會,自編自演環保題材的小話劇、小品等,而不希望通過“老師講、學生聽”這種陳舊的方式學習環境知識;85%的學生對垃圾分類回收,參觀汙水、垃圾處理過程、觀看環保錄影片、社群綠地保護行動表示感興趣,而希望參加節水節電宣傳活動、環保教育講座的學生則僅佔15%。除此之外,學生們還提出了一些其它活動建議,如舊電池的回收利用活動、植樹、減少包裝活動、舉辦知識競賽等。

4、學生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

通過讓學生自由填寫“你最想了解的環境問題是什麼”,可以知道學生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1)垃圾的分類回收、再利用問題及白色汙染的解決辦法。

有70%以上的學生提到了垃圾問題。對於垃圾分類回收,大部分學生已懂得了垃圾分類回收對節約能源、減少浪費的重要意義,有的學生則很關心垃圾分類回收何時才能普及到全國範圍,以及“白色汙染何時才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這樣的問題;但也有14%的學生問:“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回收”,說明他們雖然從各種途徑知道了“垃圾分類回收”的說法,但對其具體內容、實行辦法卻並不清楚;有的學生提出了垃圾處理上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廢舊電池能變成新的嗎”、“為什麼超薄塑料袋仍不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再次生產的東西是否很髒,像紙張”等;43%的學生想了解從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量垃圾廢物的處理流程,以及“成堆的垃圾將變成什麼”;還有一名學生提到“自由市場雖然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由於小商販素質差和管理不善而造成垃圾遍地、環境髒亂差的現象如何解決”;

(2) 大氣、水的汙染問題

大氣和水也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且切身感受較強的問題,所以63%的學生提到了這兩個問題。諸如“如果河水被工廠排放的汙水汙染了還能再變清嗎”、“飲用水還能讓人類使用多長時間”等,這些由於環境的惡化而對人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使學生們產生出各種疑問和對環境的憂慮。

(3) 地球環境問題

由於現在學校對環境教育進一步重視,以及全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因此學生對全球範圍內的環境問題基本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因此24%的學生想了解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效應的危害及危害力度”、“地球的命運與環保的關係”、“人類如何與動植物和睦相處”、“如何保護地球有限的資源”等,可見學生們希望瞭解的環境問題更加深入具體。

(4) 中國的環保現狀

有20%的學生提到了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如“中國的環保何時能趕上發達國家”、“中國的環保工作者在如何致力於環境保護工作”等,從提出問題的角度來看,有的學生已不止滿足於瞭解一些環保基礎知識,而是希望更深入、具體地瞭解中國的環境保護現狀,並表達了希望我國的環境問題得到儘快解決的迫切心情。

(5) 環境教育

有10%的學生從不同方面談到了環境教育,大多是希望和建議,在學校教育方面,在前面已提到,希望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使教學和活動形式更靈活多樣;在社會環境教育和宣傳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如“不要只在學校宣傳,應該面向社會,讓更多的人去關心、愛護我們的地球”、“在我國國民素質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可以在社群內組建‘紅領巾環保小隊’、‘共青團環保檢察小隊’等,同時還要開展一些環保宣傳,以增強國民的環保意識”、“學校環境教育的形式應再靈活多樣一些,希望多組織一些參觀、實踐活動”等。

在觀看完錄影片後,有的學生們注意到這是一部德國譯製片,因此詢問“為什麼不播放中國人制作的環保錄影片?”,並表示希望能夠看到同樣具有較強教育意義且生動有趣的我們自己製作的環保題材影片。

五、調查結論

此次環境意識調查活動雖然只在一所中學進行,但具有以點代面的效果。掇刀中學是一所市級示範學校,又即將迎接“省示範高中”驗收,因此,學生具有較高的環境意識水平。調查結果也確實反映出學生普遍環境意識水平較高的現狀。但中學生的環境意識中,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的得分高於環境教育參與態度的得分,表現出“知”與“行”有些脫節。特別是“行”,在四個部分中是最低的,令人擔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通過學校接受系統的環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在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的宣傳灌輸和成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可以自覺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意識裡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思想。從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學生們積極關心生存環境的環境質量,小到自己生活的社群、城市,大到整個國家乃至全球。

【第3篇】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網路環境對中學生的利弊分析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網路環境對中學生的利弊分析

楊燕娟

現代社會就是一個網路的時代,時代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論,到底網路這樣的環境對中學生來說是有利還是有弊呢?

一、為了研究網路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進一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無記名方式對399名中學生(國中佔35.1%,高中佔64.9%)、222名中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識字不多、國小國中、高中以上的分別佔4.3%、41.3%、54.4%)、257名中學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同時,還通過社群走訪、個案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

(一)中學生及其家長對網路的態度和相關行為的情況

1.中學生上網率極高,上網時間長,多數家長卻從未上過網,大部分教師上網經驗不夠豐富.

網際網路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學生。調查顯示,94.5%的中學生表示對網路感興趣,並有12.4%的中學生認為“很長時間不上網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市中學生的上網率高達92.1%,其中有24.5%的中學生是網際網路上的常客。74.8%的中學生每月上網的總時間在10小時之內,而6.9%的“網蟲”則超過了30小時。週末和節假日是中學生們上網的高峰時段;9%的中學生表示平時每天的課餘時間都能夠上網,21.3%的中學生上網時間並不固定;35.5%的中學生能自我約束在每次1小時內,24%的中學生每次要在網上滯留3小時以上,24.5%的中學生則不固定.與孩子們相比,家長和教師們則大為遜色。46.4%的家長表示不瞭解網路為何物,沒上過網的高達70.2%,只有7.9%的家長經常上網。大部分教師的上網時間少、上網經驗明顯不足。26.7%的教師具有3年以上的上網經歷,64.4%的教師則是近一兩年內才融入網路的大潮;在上網的教師中,32%表示經常上網,8.9%每天上網;51.9%每次上網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同時,還有54.7%的教師坦陳自己很少上網,有近10%的教師稱從不“觸網”。

2.家裡是中學生上網最主要的場所,網咖的主要客源是中學生

調查表明,家裡才是中學生們上網的最主要場所,應當是網路行為規範教育的重點。“按照上網的時間和次數的多少,對學校、網咖、家裡進行排序”一項上,68.2%的中學生首先選擇“在家裡上網”,遠高於首先選擇“在學校上網”(28.2%)和首先選擇“在網咖上網”(5.8%)。同時,中學生也是網咖的常客。調查顯示,34.4%的中學生到網咖上過網。一些網咖經營者承認,附近學校的中學生是他們的主要客源。78.3%的中學生反映,網咖管理員從不查驗自己的身份,穿著校服,仍能大大方方地進去;有的中學生反映,穿校服的會被安排到較偏僻的角落。

3.多數中學生對在校上網的條件不滿意,家長、教師呼籲改善條件

近年來,各校也紛紛加快了校園網的建設。然而,對於課餘時間裡在校上網條件表示滿意的中學生只有19.4%,不滿意率達59.2%(其中十分不滿意的佔40.6%)。24.9%的中學生在學校裡學會了上網技巧,而38.3%的中學生則認為學校並沒有把必要的網路技巧教給他們。17.9%的家長強烈呼籲校方能提供和改善在校上網的條件,43.1%的家長提出學校要在加強中學生網路知識和能力上發揮作用。同時,不少教師對於學校的網路資源現狀,特別是現有資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滿。據教師們反映,校園網路設施和多媒體教學裝置主要用於展示課件與開公開課,而未能充分運用於平時備課和課堂教學,更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們在校上網的需求。

4.網上交友已成為中學生樂於交往的形式,網友主要是同齡人

網路的發展正改變著中學生交往的方式。調查發現,42.4%的中學生擁有網友,其中,26.7%同時有5個以上,0.8%甚至有15個網友。55.6%的中學生只喜歡與同齡的網友交談,找年齡較大、較小的網友交談的分別只有8.2%與0.8%。同時,中學生們還承認,他們更喜歡結交異性網友。68.4%的中學生在網上聊過天,其中26.2%經常在網上聊天,“聊天室”和qq是其網路聊天的主要方式。在網路這個虛擬社會中,大部分中學生保持了清醒的認識。調查顯示,在“你覺得網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賴的”一項中,完全不同意的佔42.8%,比較不同意的佔37.5%,二項合計佔80.3%。但必須注意的是,7.3%的中學生仍相信“網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賴的”,持完全相信的態度。絕大多數(83.4%)的中學生知道網友是虛擬現實的產物,選擇“不見面”;同時,也有小部分(14.3%)在網下會過面。

5.多數中學生承認網上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網路是個聚寶盆,也是個大染缸,各種*情、暴力、反動資訊大行其道,需要具備基本的是非判斷力。調查顯示,76.6%的中學生認同“網上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9.6%的中學生則不贊同這種看法。

6.多數家長既贊成子女上網,又擔心子女上網影響學業

對於子女上網,27%的家長持贊成的態度,反對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長則順其自然,但近半數的家長表示希望子女將來能從事網路工作。高達九成的家長認為,網路最大的好處是“能使子女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並掌握好電腦技巧”;同時,29.5%的家長還覺得網路能促進子女的學習興趣,11%的家長認為“網路沒有任何好處和作用”。58.5%的家長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網會浪費時間,耽誤學業。顯然多數家長內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網路的好處,更怕因迷戀網路而荒廢學業。此外,令家長們深感焦慮的事還有:瀏覽淫穢、反動、暴力資訊,產生網戀,痴迷網路遊戲等等。同樣的矛盾也存在於大多數教師身上。調查顯示,72.1%的老師認為網路對於學生學習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能夠獲取有用資訊,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45.6%的教師同時又認為,學生上網不僅浪費時間,影響學業,而且會耽於玩樂,無心向學。支援學生上網的教師只有31.9%,42.7%的教師則認為平時應禁止學生上網,只有假期才能允許,21.8%的教師覺得還是任其自然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於學生上網的觀點和態度,往往會通過家訪、家長會等途徑作用到家長和學生身上。

(二)網路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

1.網路環境對中學生的積極影響

(1)中學生使用網際網路有助於形成全球意識,強化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透過網路的視窗,他們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使視野空前開闊起來。全球意識的增強,適應了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對於中學生們今後走入日趨一體化的世界,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2)網際網路為中學生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網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學生們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3)中學生使用網路有助於擴大交往的範圍,促進青春期心理的健康發展。網路上,電子郵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識的人拉到“零距離”,在相互諮詢、交談、討論、傾訴、請教的過程中,極大地滿足了中學生們旺盛的表達欲、表現欲和社交欲。這對於舒解壓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4)中學生常上網,激發了對英語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習熱情。

2.網路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1)網上資訊垃圾使中學生深受其害。

(2)中學生迷戀網路對學業產生衝擊。

(3)網上聊天引發網戀,調查顯示,6.7%的中學生坦言自己有過“網戀”行為(實際比例會更多)。網戀中存在許多情感陷阱,中學生往往是受害者。

(4)網路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5)網咖管理問題依然嚴重,給中學生造成諸多問題。

二、討論與思考

1.網路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機遇

(1)網上德育更具有時效性和普及性

(2)網上德育更具有生動性和吸引性

(3)網上德育更具有互動性和有效性

2.網路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

(1)在觀念上

目前,社會、家長和教師普遍存在著一種“網路有害論”,片面誇大中學生們在上網過程中潛在的負面影響,過度渲染網上有害資訊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對報紙披露的典型案例感到過度焦慮。許多家長不敢給孩子買電腦,更不敢讓他們上網“衝浪”;許多教師不是積極地引導中學生們利用好網路上的學習資源,而是消極地對上網行為加以勸阻和禁止。同時,在面對中學生上網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時,許多家長和教師不是以一種寬容、理解的心態,採取積極、有效的引導和防範措施,而是緊張過度,一味進行苛責和懲罰,甚至取消孩子的上網資格。這種因噎廢食的態度,其實並不能消除網路的負面影響。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堵截”、“打擊”,而在於引導和教育。

(2)在隊伍上

現有德育隊伍的現代資訊網路技術還相對缺乏,網上德育運作的機制明顯滯後,效果未能如意。有些學校的領導或認識不足,或重視不夠,或本身缺乏必要的網路德育常識;大部分教師的上網時間少、網路經驗相當貧乏。座談會上教師們驚呼,許多中學生的網路水平已遠遠走在自己的前面,如個別中學生甚至在課餘時間裡擔任電腦公司的顧問角色。德育工作者自己不深度“觸網”,就無法瞭解中學生們在網上的所作所為,不能承擔起網上“引路人”和督導者的角色。同樣家長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網路,又如何能夠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呢?有些家長還以為孩子一上網,不是去搞網戀,就是去瀏覽不健康的資訊,難免憂心忡忡。因此,有必要對家長加強宣傳和引導。

三、對策與建議

網路環境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許多機遇。江**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對於資訊網路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資訊網路化的發展中,佔據主動地位。”這是我們進行網路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建議:

1.更新教育觀念,推進學校網路德育工作的開展

第一,通過宣傳和學習,使全體德育工作者轉換觀念,統一思想認識,拋棄“網路有害論”,消除“網路恐慌症”,充分認識到網路德育的重要性和網路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學校德育的目標,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熟度作為網路德育的首要目標,著力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判斷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設計學校德育的內容,在原有德育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價值觀教育,增強識別評價和選擇道德資訊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與行為實踐統一起來;開設網路德育課程,強化學生的網路道德意識和網路責任感。

第四,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拓展德育的時間和空間。

2.培養網路德育隊伍,增強網路德育力量

其一,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講座和考核,使各級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體教師掌握網路基本知識、技能,並熟悉網路德育的運作方式和手段,學會常見的德育課件開發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

其二,選拔並培訓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網上溝通技巧好,具有豐富的網路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網路德育工作者,由他們提供線上指導,幫助上網中學生解決各種心理、思想、學習等問題;同時,注意在網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問題,向有關職能部門反饋,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3.加強對中學生進行網路道德和網路行為規範教育,自覺築起心靈的“長城”

一是加強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思想品質教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築起心靈的“長城”,抵制網上各種不良思潮和有害資訊的侵蝕。

二是加強中學生網路行為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組織中學生統一瀏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題主頁,向他們推薦國內外諸多優秀網站,把中學生們的上網熱情轉化為自覺學習先進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動力。

4.提高現有網路德育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資金、技術投入,促進德育網路的形成

(1)要進一步加強各校校園網建設,增加資金、技術的投入,並以結對子的形式扶助薄弱學校。爭取使各校園網內容充實而生動,形式新穎而優美,更新速度快,宣傳做得好,吸引上網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點選率。

(2)從中學生的需求出發,各校園網要建設好學習頻道、心理頻道、交際頻道、遊戲頻道、生活頻道等,建設並管理好聊天室、論壇、線上心理輔導等,在與上網中學生進行交流同時,努力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來引導他們。

(3)各校還應想方設法改善中學生在校上網的條件。可設定學生電子閱覽室、電子課堂、網路走廊等,一方面增加中學生上網時間,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同時,結合課程改革,開設網路教育課程,向中學生們系統地傳授網路知識和技巧。

5.切實加強對網咖、網站的監督管理,淨化網路環境

理順對網咖的管理體制,加大依法治理網咖的力度。成立專門的網咖監管機構;設立全市統一的投訴熱線電話;建議電信部門發行青少年專用的上網絡卡,此卡具有上網費用低廉,自動遮蔽不健康網站等特點。

6.加強對家長進行網路德育的指導

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家長網路德育的意識,引導他們以身作則,為子女健康上網樹立榜樣,自覺擔負起對子女進行網路德育和對子女上網的監護責任。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心理學會、家教研究會、新聞媒體等社會機構、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通過舉辦講座、諮詢、宣傳等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網路德育方面的問題。

總的說,我們要“揚長避短”,要充分利用網路的優點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拓寬自己的視野,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網路存在的負面影響,加強學生抵禦這些不良影響的能力。

【第4篇】中學生社會環境的調查報告

中國人民由屈辱的封建禮教及一個多世紀的貧困中走過來,特別是處於底層的勞動人民,祖輩們過著困苦的,衣食無著落的日子。而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意識、覺悟的漸醒,經濟的快速增長,它們之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因而“一見識少”的中國人受社會迅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特別多。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整個社會氣候,也影響著那一片淨土——校園。

最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通訊,電訊事業,網路事業迅猛發展。有人預測,到2022年我國的網上使用者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多的國家。

隨著網路事業的迅猛發展,它使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挑戰,面對網上言論,資訊汙染,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上游戲,敵對文化等的負面影響,目前要進網咖“閒”的學生佔絕大部分,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如走讀班的學生,每天早早出家門,揣著早飯錢,他們卻揹著書包進入了網咖,直到上課鈴聲快響之時,才匆匆趕往學校,而在課堂課下均討論著遊戲的精彩。

更甚至於早上五六點時,就有學生揹著書包倦蹬於網咖門口等著開門,或放學後迅速閃入網咖,直到天黑更有通宵。如

【第5篇】中學生身邊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鋼城區

調查內容:環境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放假期間,我對小區的垃圾清理情況及居民的生活垃圾的排放進行了觀察,發現大多數人都不分類,直接扔到垃圾桶裡,有一些人扔到垃圾桶外面,更有甚者直接放置在樓道門口或家門口,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很大不便,使樓道中變得臭氣熏天,也不美觀。通過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垃圾的處理並不是很正確,也是因為如此,環境日益惡化,這是許多居民做的,也是所有居民都不願看到的,維護環境衛生,特別是垃圾的正確放置和排放是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做到的,正確地輿論引導宣傳廣而告之,可以約束大家的行為,由此可見,垃圾對於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遇到好天氣時,人們都會不約而同低出門散步,我也不例外。我在南湖公園做了一次觀察,發現沿河路上沒有多少車,空氣質量較好,上游湖中幾乎沒有多少漂浮物,湖中沒有排放汙水,湖水比較清澈,下游湖中漂浮物較多,生活汙水排放較大,特別是沿河洗衣服的人很多,湖水下的泥土都是黑色的,寸草不生。通過調查發現,人們對於汙水的處理不是很正確,特別是沿河的居民直接把帶有洗滌劑的洗菜水和洗衣服水倒入湖中。據統計,我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因淡水被汙染而找不到可飲用水資源,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淡水,人們就會遭遇幾乎是滅頂之災。

一些上班族或是圖省事的人們早飯時一般都會選擇小區門口的那些賣拉麵、餛飩的鋪子,我也會經常光顧。就在我居住的小區門口,我發現那些鋪子普遍會用一次性筷子,而且在盛拉麵的碗上還套上一個塑料袋,等到收拾時就直接把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丟在地上也不清理,使馬路不能保持清潔,嚴重危害了城市面貌和出行安全。通過觀察發現,人們對於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垃圾的危害性還是認識不足。據統計,我國森林採伐量大於可採伐量的百分之四十三,森林更新面積只有採伐量的百分之五十六點五,照比下去,我們的森林將會在二十年內被吃光,而森林又是抵禦沙塵的防線,可想而知沒有森林的後果有多嚴重。

霧霾,這是近來討論得最多的話題,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是常出現於城市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統稱為霧霾天氣,近年來,由於空氣質量惡化,霧霾現象出現增多且危害加重,放鞭炮、工廠廢氣、汽車尾氣是嚴重的原因。據統計,二零一三年一月,四次霧霾籠罩了三十個省區,在北京,僅有五天不是霧霾天。中國最大的五十個城市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個城市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有七個在中國。這種霧霾天氣會造成出行不便,引發呼吸道疾病等重要安全隱患,人們對於這種現象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非常可怕的,我們要通過多看新聞等途徑瞭解霧霾天氣,防患於未然。

現今,大多數人的生活離不開電腦、電視、手機、電吹風等帶電的物品,還有去醫院做影像檢查,它們都帶有較強的輻射,但輻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在使用這些物品或進行檢查時,往往會忽略了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據統計,暴露在輻射環境下的人進入深度睡眠需要更長時間,而且睡眠時間也縮短了。所以,人們在使用帶輻射的電器時要做好一定的防範,電腦、電視不得同時開啟,每天開啟時間不得超過六小時,電話在接通的那一瞬間,距離耳朵超過九釐米等。

【第6篇】最新中學生家庭環境調查報告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不幸。而隨著社會的激進。面對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漸豐富,家庭生活也豐富起來。構建高質量的家庭生活成了人們的強烈需求,但在這越來越精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競爭、矛盾、困惑、誘惑也增多了,這也就導致了家庭的不穩定性。

目前的社會家庭中,穩定的溫馨的是許多人嚮往的。因為現在的下崗待業,家庭離異,家庭重擔,家庭不和諧以及貧困家庭佔了很大的比例。如xxxx屆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xxxx屆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xxxx屆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9家,xxxx屆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8家,xxxx屆1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而這些班均是學校較優秀的班集體。據分析統計,xxxx屆6班的有7家中有5個孩子在班上屬於特困生,因為他們除了抽菸,還要打架;除了曠課,還要與教師作對。如高同學,由於父母離異受創傷,在一所私立學校就讀。但除了用錢請人做作業外,還要不停的打架,後被開除,託關係到我校xxxx屆6班就讀。在這個較純潔的班級中,他除了曠課外,還要抽菸,還要打架。其母親每天來看他也無濟於事。再如馬同學(女生),由於父母一直鬧離婚,因此父親在外開出租車不回家,而母親為了與父親糾纏也常不回家。這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不僅要一切生活自理,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讀國小)。而這一對父母為了在自己精神上彌補對女兒的歉意,就不停地給錢,在物質絕對滿足她。幼小的心靈是金錢填不滿的,她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這個女孩子雖在老師的關心下進入了職高,但目前發展狀況很不好。再比如xxxx屆1班方某,由於父母離異,她隨爺爺奶奶生活。老人懷著歉意溺愛著孩子,到了中學就已管不住了。後隨父到了我校讀中學,但其父要到成都上班,她就被寄放在親戚家。不懂事而又缺少關愛的孩子,除了成天花大把錢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外,還為了多一些溫暖而大把的招待同學。因此,她可以在一天花完一百多元(農村)並同學各處借錢無數,在小賣部賒帳無數。為了逃避自己的失落,曾喝過酒,曠過課。凡是非上課時間均泡在網咖,猶如一個失去了生活信心的社會青年。這些由於家庭的殘缺導致的後果由孩子們承擔著。學校的教師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缺愛的孩子們。他們需要關心,需要心靈安慰和心理調節,使學生勇敢地面對家庭逆境,克服困難,增強生活的勇氣。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們的精神需求,發現他們的興趣,多開展活動,給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讓他們在學校了愉快,儘量避免孤獨。讓集體的關愛,他人的友誼,老師的鼓勵和呵護來支撐著他們。同時,教師還應該多與其家庭聯絡,多與其父母交流,讓父母在滿足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多顧及孩子,多給他們歡笑。

除了以上較極端的家庭負面影響外,還由於文化或素質的原因,家庭對孩子們仍有著特別多的負面影響。

如家長關心,愛孩子,更是望子成龍。他們可以為孩子而砸鍋賣鐵,但他們自己卻過著沉迷或消極的生活。他們或許會以分數至高,或許會老子唯大,或許會棍棒教育,看起來他們是在關心學生。老師為了幫著家長維護點尊嚴,也不得不昧著良心說學生的不是,教孩子如何的尊重父母。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是否也應該對他們說不?是否也應該給他們上一堂生命平等的課呢?再如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成才也特別關心,但他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因為他們或許因為工作忙,或許為給孩子掙學雜費而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也把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老師。面對這少親情,少聯絡,少配合的教育,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可都得由老師來擔著。這老師已不是老師了,老師兼慈母也就產生了。

與上相反的可能就是為了孩子可以包攬孩子的吃喝穿睡,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許還會配著手機,或許還會揣著大把錢財。這樣,天真的孩子們也就有了:他(她)們今天有一件新衣服,我明天要買一件更好看的;他(她)們今天花了二元錢請客,我馬上用五元錢請客。什麼自己的事自己做,什麼勤儉節約,什麼艱苦樸素,在他(她)們眼裡可是笑話,瓜一個。這愛孩子不當也需教師來化解。

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行賄受賄,在孩子眼皮下播放黃碟、鬥地主、打麻將,或吃喝玩樂,夜不歸宿,或外找相好,進門罵人,他們給孩子一大把錢,卻把一個對世界充滿迷惑或懷疑,或充滿戒備的孩子交給老師。如xxxx屆1班的夏同學,其父母見酒忘姓,對他更是拳腳相加。其舅與其父如出一轍,他們充當了一個無知孩子的最親近的人。雖其父也要他成龍,但叛逆的他卻與其親人所期望的越來越遠。這些已在孩子心中生根的頑疾,仍需要教師一點一滴地滋潤、拔除。

面對種種家庭對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老師們都得積極地想法來幫助那些反抗無聲的孩子們!

除了以上較極端的家庭負面影響外,還由於文化或素質的原因,家庭對孩子們仍有著特別多的負面影響。

如家長關心,愛孩子,更是望子成龍。他們可以為孩子而砸鍋賣鐵,但他們自己卻過著沉迷或消極的生活。他們或許會以分數至高,或許會老子唯大,或許會棍棒教育,看起來他們是在關心學生。老師為了幫著家長維護點尊嚴,也不得不昧著良心說學生的不是,教孩子如何的尊重父母。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是否也應該對他們說不?是否也應該給他們上一堂生命平等的課呢?再如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成才也特別關心,但他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因為他們或許因為工作忙,或許為給孩子掙學雜費而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也把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老師。面對這少親情,少聯絡,少配合的教育,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可都得由老師來擔著。這老師已不是老師了,老師兼慈母也就產生了。

與上相反的可能就是為了孩子可以包攬孩子的吃喝穿睡,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許還會配著手機,或許還會揣著大把錢財。這樣,天真的孩子們也就有了:他(她)們今天有一件新衣服,我明天要買一件更好看的;他(她)們今天花了二元錢請客,我馬上用五元錢請客。什麼自己的事自己做,什麼勤儉節約,什麼艱苦樸素,在他(她)們眼裡可是笑話,瓜一個。這愛孩子不當也需教師來化解。

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行賄受賄,在孩子眼皮下播放黃碟、鬥地主、打麻將,或吃喝玩樂,夜不歸宿,或外找相好,進門罵人,他們給孩子一大把錢,卻把一個對世界充滿迷惑或懷疑,或充滿戒備的孩子交給老師。如xxxx屆1班的夏同學,其父母見酒忘姓,對他更是拳腳相加。其舅與其父如出一轍,他們充當了一個無知孩子的最親近的人。雖其父也要他成龍,但叛逆的他卻與其親人所期望的越來越遠。這些已在孩子心中生根的頑疾,仍需要教師一點一滴地滋潤、拔除。

【第7篇】中學生社會思想環境的調查報告

中國人民由屈辱的封建禮教到現在在及一個多世紀的貧困中走過來,特別是處於底層的勞動人民,祖輩們過著困苦的,衣食無著落的日子。而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意識、覺悟的漸醒,經濟的快速增長,它們之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因而“一見識少”的中國人受社會迅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特別多。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整個社會氣候,也影響著那一片淨土——校園。

首先,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使人產生迷茫和困惑,尤其在長期貧困後對經濟利益的看待,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逐漸蔓延,也讓學生耳濡目染,許多學生也認為有錢就好辦。有的學生在家乾點家務也講價錢,更有學生父母給的餓零花錢少了就以不上學來威脅父母。比如XX屆的尹同學,因家長只給5元/周的零花錢(農村)而不到校讀書,將書扔到家門口的水溝,後經家長請其舅舅及其他親戚來調和,父母答應10元/周才來上學。再如XX屆的曾同學,因家長給的零花錢少了而離家出走,父母找了三天,最後在一親戚家找到。再如一經濟條件好的高同學,學習成績差,因而常常用錢來請人幫著做作業。更有許多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比如一次聽課中(地理課),老師講到水資源的短缺時,提到應珍惜每一滴水併為“後來的人”想想,為世界想想,班上幾個調皮的學生卻說:“管了我們自己就好了,這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可管不了那麼多”。或許這是個玩笑話,但出自十四五歲的孩子之口,是不是讓人有點心寒呢?這許多新的問題,新矛盾的出現,給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而在此過程中就要把握育人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情義,奉獻與索取,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增強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另外,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各種個人利益和誘惑下,在社會道德,思想覺悟還較低的情況下。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假”,面對隨處可見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事,世人蔽而不見,而在蠅頭小利面前卻又必爭,。還有就擺在孩子們眼前的麻將聲,以及“鬥地主”,這種種社會消極現象都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在公車上能給老弱婦孺讓座的孩子僅會佔少數,而精通於打麻將,“鬥地主”種種賭博的學生卻佔絕大部分。如XX屆1班是個優秀班集體,XX屆2班以及XX屆1班,都發現有學生在寢室裡“鬥地主”,並且特別優秀的XX屆2班也在課堂上發現三個學生在後座“鬥地主”,而在較差一點的班中,則會經常發現撲克。再如社會上的“拳頭”解決問題也發現在學生中,因為一些小事,或是一個小玩笑,或是一次不小心招惹了他,則會導致其大打出手。如XX屆2班的袁某與黃某大打出手,袁某並叫XX屆1班的陳某幫忙,而陳某在不問青紅皁白之下就動手與黃某大幹。而針對這種現象,閒觀的學生卻持這樣的態度:或迅速離開現場,避免誤傷了自己;或為其加油;或於旁也偷偷支幾招。在他們眼中:人際的平等,生命的尊重喪失,“勇者勝”“強者勝”,一小部分學生就會如蒼蠅一樣跟在幾個“大哥”身後,或尋其庇護,或崇拜他們,這許多社會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不能使學校再是“純粹的淨土”不能再是“孤島”。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應符合社會,應生活化,人性化,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偽人道德,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權利使教育多些人情味,儘量避免學校班上的強制,學校課堂的暴力。對學生的不尊重要用寬容心來對待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學校班上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儘量做到保持學校的純潔性和超乎於世俗關係的高貴精神。讓學生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做人的根本,生活的本質。

最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通訊,電訊事業,網路事業迅猛發展。有人預測,到XX年我國的網上使用者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多的國家。隨著網路事業的迅猛發展,它使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挑戰,面對網上言論,資訊汙染,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上游戲,敵對文化等的負面影響,目前要進網咖“閒”的學生佔絕大部分,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如走讀班的學生,每天早早出家門,揣著早飯錢,他們卻揹著書包進入了網咖,直到上課鈴聲快響之時,才匆匆趕往學校,而在課堂課下均討論著遊戲的精彩。更甚至於早上五六點時,就有學生揹著書包倦蹬於網咖門口等著開門,或放學後迅速閃入網咖,直到天黑更有通宵。如XX屆8班段同學夥同另一同學揣著生活費進入網咖,直到第二天其父才找回。再如XX屆1班王同學,於假期中成天泡在網咖,甚至晚上等父母睡了就偷偷溜出家門,第二天早上其父才去找回。再如XX屆2班樂同學,同樣等父母晚睡後,自己再將被子做成有人睡狀,溜出家門進入網咖,第二天十點過還不見起床,其父敲窗進入發現根本無人在家,後在網咖將其找回……。王同學曾說,網上打遊戲真的過癮,因為可以做(社會上不允許)自己想做的事:如殺人,娶媳婦,每次去上網均是懷著去見媳婦的心情而去。再如XX屆的雷同學(女生)於XX年國慶大假中,三天沒回家也無音訊,後來其父於網咖找回。十幾歲的孩子,只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他們不知是非,他們不曉何為錯事。面對這種種難以心安的事例,我們心驚而又擔心,面對網咖主的昧良心掙錢,面對家長的無力,我們只有也應該擔負起這一艱鉅的任務: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爭取集體教育成個別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控制,增強網上的自律意識,或通過例項教育,或通過興趣轉移等方式來調節學生,這僅是教師們力所能及的事。這更希望社會多關注,網咖主更有良心,法制和監管更嚴格,還學校周邊環境一個清靜之地;還學生一個單純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面對這種種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們無可推卸地應擔負起緩解社會環境給學生的負面影響

【第8篇】中學生社會環境調查報告

中學生社會環境調查報告

中學生社會環境調查報告

中國人民由屈辱的封建禮教及一個多世紀的貧困中走過來,特別是處於底層的勞動人民,祖輩們過著困苦的,衣食無著落的日子。而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意識、覺悟的漸醒,經濟的快速增長,它們之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因而“一見識少”的中國人受社會迅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特別多。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整個社會氣候,也影響著那一片淨土——校園。

首先,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使人產生迷茫和困惑,尤其在長期貧困後對經濟利益的看待,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逐漸蔓延,也讓學生耳濡目染,許多學生也認為有錢就好辦。有的學生在家乾點家務也講價錢,更有學生父母給的餓零花錢少了就以不上學來威脅父母。比如xx屆的尹同學,因家長只給5元/周的零花錢(農村)而不到校讀書,將書扔到家門口的水溝,後經家長請其舅舅及其他親戚來調和,父母答應10元/周才來上學。再如xx屆的曾同學,因家長給的零花錢少了而離家出走,父母找了三天,最後在一親戚家找到。再如一經濟條件好的高同學,學習成績差,因而常常用錢來請人幫著做作業。更有許多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比如一次聽課中(地理課),老師講到水資源的短缺時,提到應珍惜每一滴水併為“後來的人”想想,為世界想想,班上幾個調皮的學生卻說:“管了我們自己就好了,這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可管不了那麼多”。或許這是個玩笑話,但出自十四五歲的孩子之口,是不是讓人有點心寒呢?這許多新的問題,新矛盾的出現,給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而在此過程中就要把握育人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情義,奉獻與索取,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增強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另外,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各種個人利益和誘惑下,在社會道德,思想覺悟還較低的情況下。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假”,面對隨處可見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事,世人蔽而不見,而在蠅頭小利面前卻又必爭,。還有就擺在孩子們眼前的麻將聲,以及“鬥地主”,這種種社會消極現象都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在公車上能給老弱婦孺讓座的孩子僅會佔少數,而精通於打麻將,“鬥地主”種種賭博的學生卻佔絕大部分。如xx屆1班是個優秀班集體,xx屆2班以及xx屆1班,都發現有學生在寢室裡“鬥地主”,並且特別優秀的xx屆2班也在課堂上發現三個學生在後座“鬥地主”,而在較差一點的班中,則會經常發現撲克。再如社會上的“拳頭”解決問題也發現在學生中,因為一些小事,或是一個小玩笑,或是一次不小心招惹了他,則會導致其大打出手。如xx屆2班的袁某與黃某大打出手,袁某並叫xx屆1班的陳某幫忙,而陳某在不問青紅皁白之下就動手與黃某大幹。而針對這種現象,閒觀的學生卻持這樣的態度:或迅速離開現場,避免誤傷了自己;或為其加油;或於旁也偷偷支幾招。在他們眼中:人際的平等,生命的尊重喪失,“勇者勝”“強者勝”,一小部分學生就會如蒼蠅一樣跟在幾個“大哥”身後,或尋其庇護,或崇拜他們,這許多社會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不能使學校再是“純粹的淨土”不能再是“孤島”。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應符合社會,應生活化,人性化,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偽人道德,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權利使教育多些人情味,儘量避免學校班上的強制,學校課堂的暴力。對學生的不尊重要用寬容心來對待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學校班上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儘量做到保持學校的純潔性和超乎於世俗關係的高貴精神。讓學生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做人的根本,生活的本質。

最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通訊,電訊事業,網路事業迅猛發展。有人預測,到xx年我國的網上使用者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多的國家。隨著網路事業的迅猛發展,它使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挑戰,面對網上言論,資訊汙染,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上游戲,敵對文化等的負面影響,目前要進網咖“閒”的學生佔絕大部分,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如走讀班的學生,每天早早出家門,揣著早飯錢,他們卻揹著書包進入了網咖,直到上課鈴聲快響之時,才匆匆趕往學校,而在課堂課下均討論著遊戲的精彩。更甚至於早上五六點時,就有學生揹著書包倦蹬於網咖門口等著開門,或放學後迅速閃入網咖,直到天黑更有通宵。如xx屆8班段同學夥同另一同學揣著生活費進入網咖,直到第二天其父才找回。再如xx屆1班王同學,於假期中成天泡在網咖,甚至晚上等父母睡了就偷偷溜出家門,第二天早上其父才去找回。再如xx屆2班樂同學,同樣等父母晚睡後,自己再將被子做成有人睡狀,溜出家門進入網咖,第二天十點過還不見起床,其父敲窗進入發現根本無人在家,後在網咖將其找回……。王同學曾說,網上打遊戲真的過癮,因為可以做(社會上不允許)自己想做的事:如殺人,娶媳婦,每次去上網均是懷著去見媳婦的心情而去。再如xx屆的雷同學(女生)於xx年國慶大假中,三天沒回家也無音訊,後來其父於網咖找回。十幾歲的孩子,只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他們不知是非,他們不曉何為錯事。面對這種種難以心安的事例,我們心驚而又擔心,面對網咖主的昧良心掙錢,面對家長的無力,我們只有也應該擔負起這一艱鉅的任務: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爭取集體教育成個別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控制,增強網上的自律意識,或通過例項教育,或通過興趣轉移等方式來調節學生,這僅是教師們力所能及的事。這更希望社會多關注,網咖主更有良心,法制和監管更嚴格,還學校周邊環境一個清靜之地;還學生一個單純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面對這種種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們無可推卸地應擔負起緩解社會環境給學生的負面影響。

【第9篇】中學生家庭環境調查報告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不幸。而隨著社會的激進。面對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漸豐富,家庭生活也豐富起來。構建高質量的家庭生活成了人們的強烈需求,但在這越來越“精”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競爭、矛盾、困惑、誘惑也增多了,這也就導致了家庭的不穩定性。

目前的社會家庭中,穩定的溫馨的是許多人嚮往的。因為現在的下崗待業,家庭離異,家庭重擔,家庭不和諧以及貧困家庭佔了很大的比例。如XX屆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XX屆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XX屆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9家,XX屆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8家,XX屆1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而這些班均是學校較優秀的班集體。據分析統計,XX屆6班的有7家中有5個孩子在班上屬於“特困生”,因為他們除了抽菸,還要打架;除了曠課,還要與教師作對。如高同學,由於父母離異受創傷,在一所私立學校就讀。但除了用錢請人做作業外,還要不停的打架,後被開除,託關係到我校XX屆6班就讀。在這個較純潔的班級中,他除了曠課外,還要抽菸,還要打架。其母親每天來看他也無濟於事。再如馬同學(女生),由於父母一直鬧離婚,因此父親在外開出租車不回家,而母親為了與父親糾纏也常不回家。這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不僅要一切生活自理,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讀國小)。而這一對父母為了在自己精神上彌補對女兒的歉意,就不停地給錢,在物質絕對滿足她。幼小的心靈是金錢填不滿的,她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這個女孩子雖在老師的關心下進入了職高,但目前發展狀況很不好。再比如XX屆1班方某,由於父母離異,她隨爺爺奶奶生活。老人懷著歉意溺愛著孩子,到了中學就已管不住了。後隨父到了我校讀中學,但其父要到成都上班,她就被寄放在親戚家。不懂事而又缺少關愛的孩子,除了成天花大把錢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外,還為了多一些溫暖而大把的招待同學。因此,她可以在一天花完一百多元(農村)並同學各處借錢無數,在小賣部賒帳無數。為了逃避自己的失落,曾喝過酒,曠過課。凡是非上課時間均泡在網咖,猶如一個失去了生活信心的社會青年。這些由於家庭的殘缺導致的後果由孩子們承擔著。學校的教師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缺愛的孩子們。他們需要關心,需要心靈安慰和心理調節,使學生勇敢地面對家庭逆境,克服困難,增強生活的勇氣。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們的精神需求,發現他們的興趣,多開展活動,給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讓他們在學校了愉快,儘量避免孤獨。讓集體的關愛,他人的友誼,老師的鼓勵和呵護來支撐著他們。同時,教師還應該多與其家庭聯絡,多與其父母交流,讓父母在滿足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多顧及孩子,多給他們歡笑。

除了以上較極端的家庭負面影響外,還由於文化或素質的原因,家庭對孩子們仍有著特別多的負面影響。

如家長關心,愛孩子,更是望子成龍。他們可以為孩子而砸鍋賣鐵,但他們自己卻過著沉迷或消極的生活。他們或許會以分數至高,或許會老子唯大,或許會棍棒教育,看起來他們是在關心學生。老師為了幫著家長維護點尊嚴,也不得不昧著良心說學生的不是,教孩子如何的尊重父母。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是否也應該對他們說不?是否也應該給他們上一堂“生命平等”的課呢?

再如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成才也特別關心,但他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因為他們或許因為工作忙,或許為給孩子掙學雜費而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也把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老師。面對這少親情,少聯絡,少配合的教育,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可都得由老師來擔著。這老師已不是老師了,老師兼慈母也就產生了。

與上相反的可能就是為了孩子可以包攬孩子的吃喝穿睡,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許還會配著手機,或許還會揣著大把錢財。這樣,天真的孩子們也就有了:他(她)們今天有一件新衣服,我明天要買一件更好看的;他(她)們今天花了二元錢請客,我馬上用五元錢請客。什麼自己的事自己做,什麼勤儉節約,什麼艱苦樸素,在他(她)們眼裡可是笑話,“瓜”一個。這愛孩子不當也需教師來化解。

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行賄受賄,在孩子眼皮下播放黃碟、鬥地主、打麻將,或吃喝玩樂,夜不歸宿,或外找相好,進門罵人,他們給孩子一大把錢,卻把一個對世界充滿迷惑或懷疑,或充滿戒備的孩子交給老師。如XX屆1班的夏同學,其父母見酒忘姓,對他更是拳腳相加。其舅與其父如出一轍,他們充當了一個無知孩子的最親近的人。雖其父也要他成龍,但叛逆的他卻與其親人所期望的越來越遠。這些已在孩子心中生根的頑疾,仍需要教師一點一滴地滋潤、拔除。

面對種種家庭對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老師們都得積極地想法來幫助那些反抗無聲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