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詩歌: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精品多篇】

紅色詩歌: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精品多篇】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註釋 篇一

鐘山:《江南通志》:“鐘山在江寧府東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蔣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圍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諸葛亮對吳大帝雲:鐘山龍蟠,指此。”此處用作南京的代語。

蒼黃:兩解:一、同倉皇,慌張,匆忙,急遽失措貌。二、變化翻覆的意思。後因此比喻變化不定,反覆無常。並引申為天翻地覆。這裡蒼黃就是倉皇,即突然的意思。

虎踞(jù)龍盤:形容地勢優異。

慨(kǎi)而慷:感慨而激昂。

宜將剩勇追窮寇: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掉,不要留下後患。

剩勇:形容人民解放軍過剩的勇氣。

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

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

霸王:指楚霸王項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的意思是,對於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裡指自然界的執行都是有規律的,新事物終究會取代舊事物。

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神仙傳》記載: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滄海大海變為桑田,這裡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篇二

近現代: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譯文 篇三

革命的狂風暴雨震盪著蔣家王朝,百萬將士渡過長江天險,直搗黃龍。

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勝過往昔,這天翻地覆的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的。

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解放全中國。不可學那割據長江南岸,建立割據勢力的霸王項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會體察到興盛與衰敗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前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賞析 篇四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東面。蒼黃同倉皇,狀匆忙、急迫。指南京突然受到革命暴風雨的襲擊,因為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軍渡過了長江,佔領南京。原來南京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派邵力子、張治中等到北平去參加國共和談,經過半個月的商討,4月15日,由中共代表團 提出《國內和平協定》,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接受。當時蔣介石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人民解放軍只用三天時間就衝破長江防線,佔領南京,顯得非常突然,故稱蒼黃。又,蒼黃,還有由青色變為黃色的意思。所以“起蒼黃”,又有形勢變化,改朝換代之意。因此這句話是模狀格,描寫人民解放軍很快佔領南京;是借代格,借鐘山來代替南京;是比喻格,用風雨來比戰爭進攻;是雙關格,蒼黃既指緊迫,又指變化。這一句用了四種修辭手法,又有大氣磅礴的氣勢。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講南京形勢優異。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康(在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曾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太平御覽》一五六引張勃《吳錄》)石頭城,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後。“今勝昔”,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形勢更好了。原來南京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首都,反動政府在這裡發號施令,危害人民。現在被人民解放軍佔領,成了為人民服務的大都市,自然勝過從前。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大事。這裡作“天翻地覆”,因為要與“虎踞龍盤”相對。“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指人民解放軍終於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這是他們和全國人民的心情共同感慨而激昂的。本於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這句原來先說“龍盤”,後說“虎踞”,現在把位置倒一下,“天翻地覆”,原來說“翻天覆地”,也把字兒倒一下,這是倒裝格,適應律詩格律的需要。“慨而慷”是引用格。

上面四句是歷史紀實,著重敘述,寫得有聲有色,氣勢雄壯,凝聚著讚美歌頌的深情。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指出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這兩句是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戰略思想的集中表現,是全詩的靈魂。毛澤東一反《孫子》中所提“窮寇勿追”的舊說,進一步吹響‘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號角,一個“宜”字,顯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堅決。用“剩勇”而不用”餘勇”,不僅造語新鮮,更表明中國解放軍尚有足夠的力量去追殲“窮寇”。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化表述。接著又從反面總結了歷史上悲劇人物項羽的慘痛教訓,給讀者以明鑑:“不可沽名學霸王”。一個“不”字,顯得燭照幽深,清配理智、徹底。這一聯從歷史到現實,一反一正,飽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動形象,告誡及時,教誨深遠。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揭示不斷革命、不斷改革、不斷前進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毛澤東借用它寫在這首詩裡賦予了新的意義:自然界四季變化,執行不息,使天地萬物新陳代謝永不休止,這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而不斷向前發展,不斷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類社會的正常規律。這裡清楚指明瞭前面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即國民黨的覆滅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的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僅這佯,而且也指明瞭前面所提出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論點是完全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真理。革命人民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後面這四句是議論說理,是說:諸葛亮籌劃通過三分割據來統一天下的策略是紆曲而行不通的,但他又像萬古雲天中獨一的鸞鳳,這是評論他才品之高。他跟伊尹、呂望比在伯仲之間;指揮若定,蕭何、曹參都不及他。這幾句都是議論,但都不是抽象的議論,一是結合隆中決策,二是結合雲中鸞鳳,三是結合伊尹、呂望,四是結合蕭何、曹參。這樣來立論,結合人或事來論,就比較具體。這首詩結合“剩勇”和“窮寇勿追”來立論,在“剩勇”裡有春秋時齊將高固說的“欲勇者賈余余勇”的事,在“追窮寇”裡針對當時有“窮寇勿追”的議論,這樣結合具體的人來立論。“不可沽名”句裡結合項羽失敗的教訓,和有人主張“和平”的虛名來立論,也都是結合具體的人事的,不是抽象的議論,所以是詩中的議論。

本詩風格豪放,筆意雄奇,在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一是敘事與議論、詩情與哲理的完美結合,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與詩人的多方智慧相結合的藝術結晶;二是典故運用生動貼切、深刻到位,使歷史典故和現實鬥爭結合得恰到好處。全詩運用了七個典故,這首詩也是毛澤東詩詞中運用典故最為綿密的詩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