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關雎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關雎》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一

畫家鄉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寬、蝦”等12個生字,會寫“原、貝”等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學習運用語言,表達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4、鼓勵學生用畫筆畫出自己的家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瞧,這是什麼?(出示中國版圖)這是我們中國的版圖,它就像一隻大公雞。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到處都生活著祖**親的各族兒女。有的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鄉村。有的在山區,有的在草原,還有的在沿海呢!今天,我們班上來了幾位小畫家,他們都畫下了自己美麗的家鄉。(板書:畫家鄉)想看看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請大家一邊看大螢幕,一邊聽老師範讀。想一想,這五位小畫家分別來自哪裡?你認為誰的家鄉美,美在哪兒?

2、自由說,初步感知課文。

3、引導學習第2自然段。

(出示第一幅圖)瞧,這就是濤濤的家鄉,說一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濤濤到底畫了什麼呢?把這部分讀一讀。

4、朗讀感悟:

⑴引導讀出兩個“那麼”,感受大海的美及對大海的喜愛,並用“那麼……那麼”說話。

⑵引導讀第二句話,抓住“滿”字,感悟魚蝦很多的樣子。

⑶畫上的濤濤在幹什麼呢?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高興)

⑷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⑸此時此刻,你想對濤濤說點什麼嗎?

⑹假如你是濤濤,怎樣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你的家鄉呢?(學生自由介紹)

5、合作學習第3段。

(出示第二幅圖)分四人小組學習第3段。按照前面的學習方法,看圖感情朗讀,說說山山都畫了什麼,作導遊介紹,然後進行展示。(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兩個“那麼”“又高又大的樹”等詞語)

全班感情朗讀。

6、選擇喜歡的部分自學。

還有平平、青青和京京的家鄉沒去,小朋友,最想去誰的家鄉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仍然按照剛才的方法進行自學。

全班交流自學體會。

7、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

【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家鄉。

五個小朋友的家鄉多美呀!我們的家鄉也很美,請大家拿出紙和筆,用絢麗的色彩來畫一畫自己的家鄉吧!(學生畫家鄉)

2、回家向爸爸媽媽介紹自己的畫。

【教學反思】

《畫家鄉》一課文中五個孩子以畫畫的形式介紹了自己的家鄉,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讀著《畫家鄉》,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裡旅遊觀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傾波濤,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寶藏。你看,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別有風光。你看,連綿群山,威武雄壯;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你將再次感受到我們祖國是那麼偉大,它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像一隻高昂著頭的雄雞在放聲歌唱。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受到了美的薰陶,積累了美的語言,獲得了美的享受,培養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的美麗與家鄉的可愛,更激發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筆去畫自己的家鄉。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有興趣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言,識字、寫字,畫一畫自己的家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孩子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興趣在低年級教學中是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結合課文插圖,向孩子們展示了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為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遊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上這篇課文時,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課件,沒能向學生展示無邊的大海,蒼翠的群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如果有這些生動的畫面,學生一定會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註釋 篇二

⑴關關:擬聲詞,水鳥叫聲。雎鳩:水鳥,一般認為是魚鷹。關關雎鳩:關雎鳥不停地鳴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鳩)在河中陸地上居住著。洲:水中的陸地。

⑶窈窕:嫻靜美好的樣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喜歡追求為物件。逑,配偶,此處用作動詞,意為追求為物件,娶為妻子之意。

⑸參差:長短不齊。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開黃色花,嫩葉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流,順水勢採摘。

⑺寤寐:這裡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務),睡醒;寐,睡著。

⑻思:語助。服:思念、牽掛。思服:思念。

⑼悠:憂思的樣子。

⑽輾(zhǎn):半轉。反側:翻來覆去。

⑾琴瑟友之:彈琴鼓瑟表示親近。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他快樂。友,交好。

⑿芼(mào冒):選擇,採摘。

(13)樂:使淑女快樂。

(14)荇菜:淺水性植物,葉片形睡蓮。

讀解 篇三

民間的歌曲,唱出的是更多老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現實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好男兒見到好姑娘砰然心動,好姑娘見到好男兒傾慕不已,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衝動,才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齡少女懷春,翩翩少年鍾情,大概應該算作人間永恆的主題。真摯動人的情歌,也可以說是千古絕唱。男歡女愛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證發掘,鑽進牛角尖去尋找微言大義,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論文說廢話,還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無病呻吟故作多情。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著鏡子正面地、裡裡外外地看著自己。

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長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麵、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呢?

關雎 篇四

詩人:詩經 朝代: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 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詩經》的“禮樂”功用

最早對詩歌下斷語的是《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它從“詩”的作用方面著手,顯然帶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時期,《詩經》是“禮樂”治國的宗法制度的外部體現,主要用於諸侯貴族的祭祀、宴饗、朝聘、慶典等各種重要場合。按照當時禮法規定,具體場合演奏相應的音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諸侯朝聘時弦《詩》、歌《詩》的場景。據《儀禮》記載,《清廟》用於周王朝的宮廷宗廟祭祀,《關雎》用於鄉飲酒禮、鄉射禮和燕禮。

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詩經》是幾經禮化整合傳承禮義的載體。孔子不但以《詩經》作為教科書來教授弟子,而且從多方面評價《詩經》。《論語・陽貨》篇從《詩經》的功用角度,以“興”、“觀”、“群”、“怨”說明“事君”、“事父”四種方式,《泰伯》篇則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詩經》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禮記・仲尼燕居》所載孔子對其論斷與《論語》文異而義同。這些美譽既著眼於個人內在的修身養性,也放眼於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齊家”和“治國”,更反映出當時詩、禮、樂之間的關係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關雎》作為《詩經》的首篇,是研究評價《詩經》的各家都不能避開的,而且常把《關雎》作為整部《詩經》的綱領來研究。

孔子言“《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說《關雎》雖有快樂之音而不過分,雖有悲哀之情而不悽傷。“不淫”、“不傷”都處於溫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也有對《關雎》中君子從“好色”到“禮”的轉變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這正好註解了孔子對《詩經》進行“思無邪”的概括,即《詩經》雖然有許多關於愛情的詩篇和“變風”、“變雅”等下層人民的呼籲,但最終這些都處理好了儒家所倡導的“情”與“禮儀”之間的關係,屬於最後都歸於中庸平和的情思。

據此,《關雎》可理解為:雎鳩和鳴的河邊,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鍾情而對其進行熱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絕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為思慕淑女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一是對心儀的淑女充滿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為,於是再次追求“淑女”時,則以鐘鼓琴瑟之樂取悅於她。因為鐘鼓琴瑟本身就是禮的象徵,用琴瑟鐘鼓友、樂於她,正是對淑女以禮相待之意。因而君子從好色到“反納於禮”的過程,正是禮的發現與運用過程,故而對“《關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評價,就是對君子反思迴歸並依禮而行的讚賞。可見,在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從詩歌的功用角度出發,以禮樂文化整合下的禮教來解釋《詩經》是當時的基本特徵。

二 漢代“經學”對《關雎》的意識滲透

隨著儒家思想對社會的滲透,董仲舒以“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及“大一統”思想契合了漢武帝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雄心,使之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學從一家之說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儒家經典也被尊奉為知識與思想淵藪的“經”,經學也變成士人進祿致仕、經世致用的不二法門而隨之稱霸天下,造成了漢代整個社會奉儒治經蔚然成風。因而也出現了眾家解詩的`繁榮局面,產生了“詩經學”或叫“詩經闡釋學”,最著名的有魯、齊、韓、毛“四家詩”;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的屬於今文詩學,又被稱作“三家詩”在西漢十分盛行。並設定“經學”博士,但三家詩大都已經亡佚,清人王先謙對三家詩曾進行過輯佚。而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屬於古文詩學,即學者所謂的“毛詩”。

《關雎》被置於《詩經》之始,歷來是“詩學”重視的物件,漢代眾家解《詩經》都對《關雎》反覆推敲,從四家詩都將《關雎》作為關注的焦點來詮釋中可見一斑。

魯、齊、韓三家詩大致相同,都把《關雎》視為諷世刺時之作。魯詩“康王德缺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齊詩“昔應門失守,《關雎》刺世”;韓詩“《關雎》,刺時也”。“三家詩”都把《關雎》中普通的男女愛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與后妃關係的詩作,把《關雎》附會成刺詩,諷刺康王沉迷女色,貽誤朝政。期盼詩中的男女之情終歸於禮,借古鑑今諷諫君主謹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貞淑賢靜,從而達到旺家興國。今文三家詩之所以把《關雎》的主旨歸於諷諫君主后妃的刺詩,這與漢代的社會現實和今文經學家的政治訴求有關。

人類由野蠻矇昧進入到文明有序的時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與倫理觀念日益加強,從反思和總結中認識到強化穩定的男女關係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婦之禮被放到了“萬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等倫理關係中。《周易・序卦》把“夫婦”之禮放在首位,並且指出夫婦之道亦需久恆。對於國家來說,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國家的興衰。漢初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專橫,幾乎顛覆了漢家社稷。後來竇太后、王太后又連續干預朝政,漢武帝寵愛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比起《關雎》中所贊淑女的賢惠貞淑,她們相差甚遠。當時士人們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把具有社會代表性話語的《關雎》說成刺詩,反映了西漢經學家勸誡帝王正確對待“人倫之始”的大婚,不要過分貪圖美色而忽視了賢德,要匹配愛慕有賢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長治久安。根據“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的理論,帝王應該先治理好後宮,再由內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遠,最終實現天下大治。 “毛詩”較“三家詩”晚出,主要在民間傳播,“毛詩”學派要涉足政壇,其理論必須要有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沒有步前三家後塵於諷刺進諫,而立足於讚美“后妃之德”強調“上以風化天下”,從帝王統治角度出發把《關雎》闡釋為“經夫婦”、“厚人倫”移風易俗進行教化的工具,這樣就迎合了帝王統治天下的心理。《毛詩》廣泛吸收了前人詩學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學術和政治意義的完善,最終集《詩經》學禮化之大成,在西漢末期被立為學官。東漢以後《毛詩》逐漸風化天下,而其餘三家詩日漸衰退,以至後來大多亡佚。我們現在《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就是毛亨所傳“毛詩”。

《毛詩》每首詩都有序,其餘各詩序都比較簡短,只有《關雎》的序比較長,洋洋灑灑蔚然成篇,被稱為《詩大序》,即學者專稱的《毛詩序》。毛氏開宗明義地把《關雎》的喻義美贊為“后妃之德”,也對《詩經》進行了綱領性理論概括,把它看作弘揚王道之音,進而風化天下的工具。《毛詩》沒有把《關雎》解釋為“刺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風雅正變”理論。《詩大序》認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聲音,而把西周後期政治衰亂中比較有諷刺意味的作品稱作“變風”、“變雅”,認為“變風”、“變雅”創作興起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王道衰,禮義廢”,這樣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諸侯失綱,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禮壞樂崩的混亂局面。繼而也就有了諷世刺時的“變風”、“變雅”。《關雎》則是《周南》首篇,是禮義典範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將《周南》中的第一篇《關雎》作為刺詩,而從帝王治國由內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風化天下出發,用《關雎》為“后妃之德”垂範:憂慮君子進諫賢德之人,而不能過分沉溺於美色,愛憐窈窕貞順的女子而注重其賢淑之才,且還要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

三 朱熹及後代對《關雎》的新解

對《關雎》解讀自東漢以後變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學時期又有新解,理學大師朱熹就與《毛詩》的解釋有很大差異。朱熹晚年本著“盡去《小序》,盡滌舊說”的目的做《詩集傳》。但他並未“舊說”盡去,而是對其進行了許多揚棄。在《關雎》喻義問題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說。朱熹在解讀上確實有自己的一番見地,他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把《關雎》最終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內治”上,而古代中國歷史上固有的聖人情結,使朱熹把《關雎》中的君子與淑女附會於文王與大姒“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在他們看來歷史上聖人的思想和行為直接對世人起著垂範性的教化作用,認為《關雎》是教後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為典範。

朱熹又從《關雎》推到《周南》進行解釋:認為《周南》中《關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詩皆言后妃之德,《關雎》只是其中的個體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闡明文王因為身修而達到的國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齊家推廣到治國、平天下,彰顯了其由內而外的治家治國之道。朱熹把君子與后妃落實到文王與大姒,本意可能並不為附會歷史,但是把歷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婦樹立為齊家的典範來讓後來者效仿,一方面為此詩提供了歷史例證,契合了世人的聖人垂範情結;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來證明“修身齊家”做好後能使國治天下歸。

《關雎》作為《詩經》首篇的也被後代大師們所關注。隨著“詩學”的發展,清代學者不再固守漢儒解讀《詩經》的路徑。姚際恆《詩經通論》認為此詩只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對某人的特指,更不見得要附會至文王夫婦。崔述的《讀風偶識》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解釋《關雎》也都不再拘泥於“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潤覺得“用之鄉人”、“用之邦國”皆相宜。顯然已經透過經學解讀的藩籬向外拓展,開始傾向於從詩歌審美方面關照《關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以古史辨派開創的現代“詩學”已經跳出經學解讀的重圍,開始真正從文學審美角度審視《關雎》。現代“詩學”基本都把《關雎》看成是有關戀愛婚姻的詩歌,但具體觀點之間也存在差異。聞一多和胡適認為《關雎》是展現初民男女愛情的戀歌,而鄭振鐸先生則解釋為描述婚姻的結婚樂曲。

綜上所述,我們從歷代學者對《關雎》的研究中)本站●(可以看到,歷史上各個時段的文學作品及一些對先人優秀作品的解讀都不是空穴來風,各家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或對前人作品的演繹,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因為主流意識形態都或多或少地體現著當時的具有統治地位的政治傾向,擁有話語權。學術話語一旦與主流意識相結合,那麼它就擁有了堅實的基礎與後盾,從而成為權力話語。這也是為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權威性話語靠攏的原因。

《關雎》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五

《關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把握詩的情感變化。

2、掌握本詩的藝術特色:比興手法、重章疊句。

3、積累古詩中的文言詞語及相關文學常識。

4、解讀君子、淑女人物形象,體會詩人對心中理想物件的執著追求和強烈思念。

【教學重點】

多種方式反覆朗讀,體會詩歌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

掌握並學會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放吟誦版《關雎》

1、以孔子家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匯入

有一天,孔子獨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兒子孔鯉快步從庭院走過,孔子叫住兒子問:“你學詩了嗎?”孔鯉回答,“沒有呀。”孔子便教導他:“不學詩,無以言。”於是,孔鯉回去就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獨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兒子孔鯉快步從庭院走過,孔子又叫住兒子問:“你學禮了嗎?”孔鯉回答,“沒有。”孔子便說:“不學禮,無以立。”於是,孔鯉回去就學禮。

“詩”就是《詩經》,意思就是說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學詩可以提高文化修養,滿腹珠璣才能夠談吐如雲;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一個地方的人如果溫柔敦厚(待人溫和寬厚),那便是《詩經》教育的結果。

可見孔子對《詩經》的推崇。

2、介紹《詩經》及其地位: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詩歌,反映了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大鈴)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佔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

《詩經》分為“風”(大多為民間歌謠)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雅”(多為貴族文人創作的宮廷樂曲歌詞)、“頌”(宗廟祭祀樂歌)三大類。《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尤其“國風”儲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

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關雎》被冠於詩經之首。

有同學問老師,這首關雎的作者是誰、淑女是誰,很遺憾他們的姓名已經無法考證。還有同學問老師這首詩為什麼叫《關雎》,《詩經》作品的題目是作者或編者在《詩經》成書時,統一給新增上的,一般取自該詩的第一句。(提醒學生關注註釋)

所以這首詩是講什麼的?——愛情(生答)

對,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很美的愛情詩。

3、朗讀,感知音樂美

大聲朗讀文章是語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大聲讀文章有利於“詩性美”的再現。帶著感情去朗讀,更能快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1、讀準字音

2分鐘的時間自由讀,藉助註釋,給陌生字詞標註音節,並嘗試理解詩歌意思。

由一位同學試讀。

注意窈窕、荇菜、好逑、鐘鼓樂(使動用法)之

2、讀準節奏(四言詩怎麼讀)

二二拍,兩個音節一頓,尾音稍微延長一點,這樣讀詩的韻味兒就出來了。

生齊讀。如果讀得不好,師就示範讀第一句,齊讀第二遍,讀出韻味。

2、問:讀過之後,我們發現《關雎》的語言有何特點?

預設:1、句式一致,“窈窕淑女”和“參差荇菜,左右。.。之”都反覆出現。

——引出重章疊句

這是詩經常用的一種手法,叫作重章疊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PPT)

其實我們以前學過的一首漢樂府民歌裡出現過這種手法。《木蘭詩》“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夜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賤賤。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問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當時我們說這種手法叫作復沓,在《詩經》裡叫重章疊句。重章疊句是詩經非常重要的手法,我們看早讀讀過的《蒹葭》、《式微》、《子衿》裡都有重章疊句。

好處:在內容和主題上: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

在詩歌表現力上: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百轉千回、一詠三嘆)

註釋 篇六

⑴關關: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雎鳩(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陸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態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裡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裡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又,馬瑞辰《毛詩傳箋註通釋》說:“寤寐,猶夢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傳》:“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悠,感思。見《爾雅·釋詁》郭璞注。哉,語氣助詞。悠哉悠哉,猶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輾轉反側:翻覆不能入眠。輾,古字作展。展轉,即反側。反側,猶翻覆。

⑾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絃樂器。琴五或七絃,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

⑿芼(mào):擇取,挑選。

⒀鐘鼓樂之:用鍾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關雎》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七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這是詩人對河邊採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戀歌。

關關,像聲詞,借用字,雎鳩的鳴叫聲。

雎鳩:毛傳:“雎鳩,王雎也。”《爾雅·釋鳥》:“雎鳩,王鴡(鴡=雎)。”郭璞(pú)注:“雕類,今江東呼之為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禽經》:“王雎,雎鳩,魚鷹也。”《現代漢語詞典》:“鶚,鳥名,背部褐色,頭、頸和腹部白色。性凶猛。常在樹上或岩石上築巢,常在水面上飛翔,吃魚類。通稱魚鷹。”

洲:水中陸地,小者,亦稱之為“渚”。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窈窕:幽靜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嫻貌美體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瀟灑或風景之幽深而秀麗。如《孔雀東南飛》:“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陶淵明《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淑女:指溫柔嫻靜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處指配偶。如《詩·大雅·民勞》:“民以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毛傳:“休,定也。逑,合也。”鄭玄箋:“休,止息也。合,聚也。”

參差:高低不等,長短不齊。

荇(xìng杏)菜:一種水生植物,即“莕菜”。孔穎達疏:“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

左右流之:左右尋找。流,轉動眼球尋視,即口語中的“旋(xuě)目”,山東方言中仍有此說法,如“我流了她一眼,長得很俊。”

窹(wù務)寐:睡覺醒來謂之窹,在睡中謂之寐。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著還是睡夢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詞,代指窈窕淑女。

思服:反覆不斷地思念。服,通復,反覆不斷、熟練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服習,意即複習。

悠哉:憂思之意。古,悠通憂。

琴瑟友之:琴瑟,兩種合奏樂器,常用以喻夫妻感情和諧。如《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友,動詞,對之友善之意。

芼(mào冒):選擇,採摘。

鐘鼓樂之:鐘鼓乃古代盛大慶典用來打擊的樂器,這裡是誇張手法,意思是,像慶典一樣用鐘鼓為之奏樂。樂之,樂為動詞。

譯文1: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理想的物件。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譯文2: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夥殷切的追求。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譯文3:

關關鳴叫的雎鳩,棲居在河中的沙洲。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好男兒喜愛的配偶。

水中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旁去擇取。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時時都把你追求。追求的願望難實現,我日日夜夜都把你思念。思念悠悠無盡期,翻來覆去難入眠。

水中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旁去採摘。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要彈琴鼓瑟親近你。水中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兩旁去拔取。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要敲鐘擊鼓地取悅你。

賞析: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儘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物件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賞析: 篇八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儘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物件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