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文言文翻譯沈括多篇

活板文言文翻譯沈括多篇

沈括《活板》原文對照翻譯賞析 篇一

沈括《活板》原文對照翻譯賞析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麼做。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此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

宋朝慶曆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

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設定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一類東西覆蓋好。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

想要印刷,就把在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板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

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如果只印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

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複的字。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做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功。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料製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

沈括《活板》閱讀答案及譯文 篇二

沈括《活板》閱讀答案及譯文

活板

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題目:

6.與“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素”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天下縞素 B.可以調素琴 C.睿素無北伐之志 D. 素湍綠潭

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持就火煬之 就:

(2)旋刻之 旋: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3分)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

翻譯:

9.閱讀原文和【連結材料】,在下面句中橫線處填寫恰當內容。(2分)

【連結材料】

20世紀80年代,王選教授成功設計和研發的漢字鐳射照排系統取代了鉛字印刷。這一新技術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減少了汙染,也不需要鉛字的儲存空間,排版時間大為縮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稱為“中國印刷界的革命”。

從雕版印刷到畢昇的活版印刷,從鉛字印刷到王選的漢字鐳射照排,每一次漢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進步,相比以往,新技術都更具有 ① 、② 的特點。

答案:

6.C(2分)

7.答案示例:(1)就:靠近。 (2)旋:隨即、立刻。

評分標準:共2分。每小題1分。

8.答案示例: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

評分標準:3分。

9.答案示例:簡易神速(快捷、效率高)、貯存方便、節約成本

評分標準:2分。答出任意兩點可得2分。

參考譯文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曆年間,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一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好一塊鐵板,把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漸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同時排字,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以便它們在同一版內重複出現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出來,那就當時動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為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來燒製,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得到了,到現在還儲存得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