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儀式感: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經常聽到同齡人以及長輩們在感慨,為什麼這個年越過越沒年味。我思考著這大概是儀式感的缺失吧。不是因為我們的年越來越沒味,而是我們忽視了儀式感。

過年儀式感: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讀《小王子》的時候,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字裡行間似乎很好理解卻也相當費解。我們流離於工作中,盲目的過活,卻也內心渴望小時候那濃厚的閩南年味,那麼就來回憶一下小時候的年吧。

還記得嗎?小時候的我們還沒過年就盼著穿新衣,盼著領壓歲錢,盼著和小夥伴在村子裡放煙火,似乎正是因為有著期待所以倍感幸福,似乎也感覺過年就該做這些事情,儀式感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還記得嗎?年前的時候,家家戶戶開火蒸碗糕,發得適當,旺火蒸,頂部就會有四五個綻開的口子,就像一張“笑臉”,象徵全家歡歡喜喜笑呵呵。鄰居走街串巷見面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你家碗糕笑了嗎?

還記得嗎?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說,吃甜粿神明會保佑我們。老一輩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晉江石獅這個地方發生了一次大旱災,老百姓集資祭祀神靈,祈風求雨。但是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仍然滴雨不下。這時候有個路過的陌生人就建議老百姓把祭祀貢品改成甜粿。等祭祀完畢後,立馬就下了一場瓢潑大雨。讓人大嘆神奇,後來每逢祭祀或逢年過節,就經常看到甜粿這一樣貢品。

還記得嗎?村裡飄香各種炸味,炸好的人家總會互相品嚐各家手藝,大家湊在一起,好不熱鬧。

還記得嗎?爸爸媽媽喊我們貼春聯的時候,最早用的是米糊。小時候網路不發達的時候,我們挨家挨戶收藏春聯內容的時候,一路嬉戲一路接對聯。

還記得嗎?小時候一家子圍著電視前守候春晚的樣子,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我們磕著瓜子吃著零食談著春晚,呀,馮鞏又出來了,趙本山和宋丹丹又有新作品了。

還有很多很多的關於過年的回憶,那樣的充滿年味的春節,多想讓我們的小輩也能體驗一下。

所以,儀式感就要造起來,久遠傳承下來的閩南春節習俗,洋溢著熱情溫馨的親情氣息,非常生動的地展現了閩南人歡度春節的瑞祥氣氛和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