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一

從整個教學流程看,自己的設計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看,我的教學還是不夠紮實,還充在許多問題,俗話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進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後反思:

1、首先抓題眼,質疑問難是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解決方案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體現課堂的民主。在匯入環節,孩子們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為我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2、在識字環節,孩子們能運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識字記憶字形,教師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講解,只是在擴詞訓練上沒有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

3、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他們會讀書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分組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如能將課文內容排成課本劇讓孩子們來演一演,孩子們的個性會得到張揚,學習氛圍會更濃,對文字所蘊涵的道里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在學校組織的這次平行研討課活動中,我們又得到了一次鍛鍊和學習的機會。我深感上好一堂課是多麼得不易,不僅要深專教材,緊扣目標,還要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從這幾天的講課情況看,我校的教學水平在穩步提升,我發現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應迎頭趕上,努力專研教材,認真備課,關注每一個孩子,虛心向別人請教,多看有意的書籍,多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篇二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啟用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三

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學生在學習上興趣越來越濃了,課堂上不再是那種沉悶、冷言寡語的場面了,而是充滿生氣、你爭我搶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解答別人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氛圍使作為老師的我不得不動手動腦,盡力做到能用多媒體上課就用多媒體上,使學生和老師都能從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我就應用了課件,學生理解課文容易了,老師教著也省力了。這一課我是這樣上的,先是螢幕邊展示畫面,同時閱讀與畫面相關的課文內容,而學生是邊聽邊看,當讀完一遍課文後,我問學生:“通過邊年看畫面邊讀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幾乎都舉起了小手。甲說:“我知道種葫蘆的人都非常喜歡小葫蘆。”乙說:“我知道小葫蘆一開始長得非常好,後來葉子上生了蟲子,小葫蘆全掉了。”丙說:“我知道了種葫蘆的人沒有治葫蘆葉子上的蟲子。”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幾乎把課文內容全說出來了。這比不用課件多讀三遍課文都管用。首先學生認真看圖,也認真聽讀的內容;其次畫面栩栩如生,一目瞭然,不用再費盡心思去想。我們農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課本,學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書中插圖,通過課件使 用,彌補了這些不足,學生自然而然也就對學習產生了興趣。

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課文內容熟悉的過程快了,再解決其他問題也就容易多了。這一課當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後,理解“事物間各部分是有聯絡的”時,回答問題比較貼切。還有,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在低年級段識字方面也是省時省力,在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現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課件費勁而又麻煩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時也體驗到了什麼是一堂課40分鐘的真正藝術。希望我們都抽出一些時間下一些功夫製作一些課件,來達到課堂上預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四

近期內按照領導指示,我們二年級組對《我要的是葫蘆》進行了同課異構活動,對於此次活動有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點:識字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

對於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通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

有的生字則可以通過做動作在理解的基礎上既可以記住它的形,也可以記住它的音。如:教學“盯”時讓學生先做動作理解,知道眼神一動不動地專注地看就是“盯”,要用眼去“盯”,所以“盯”字是目字旁。理解了“盯”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字形。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行角色轉換,調動學生識字的熱情。例:師說:老師這裡有幾個字不認識,你願意教教我嗎?根據學生的指導來認識“藤”,而且能在圖片上指出哪裡是藤。師又說:老師還發現兩個雙胞胎兄弟,你發現了嗎?相機指導認識“掛”和“哇”,你還發現哪些跟他們長的很像的生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 “佳、蛙、娃、窪):師說:跟這些生字寶寶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能把這段文字讀的更美。通過雙胞胎兄弟的字頁來調動學生進行形近字辨認的積極性,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積累識字經驗,為以後的識字教學成功地積累識字方法,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讓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話”我們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個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此,我就這個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例:想象: 轉眼之間,冬去春來,又是一個播種的好季節,這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結果孩子們大部分都說出了第二年,這個種葫蘆的人很認真地管理葫蘆,有了蚜蟲及時治療,而且創造性地寫出了許多治療蚜蟲的好辦法。如:用手捉、噴農藥等,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大葫蘆,種葫蘆的人高興極了,他想去年要是聽聽鄰居的勸告,自己早就擁有大葫蘆了,看來以後對於別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才對。也有個別孩子固執地把他還編成一個不聽勸的人,結果小葫蘆又都落地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去探討和研究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五

本堂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

我主要利用了談話法、觀察法、範讀法和課件演示法來教學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這一點,所以,今天的課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在:

(1)能自主發現關鍵詞句。

(2)能自主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訊。

比如:在教學“那個人不明白為什麼葉子上的蟲子要治”時,學生能結課前的預習說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語言完整。這就給課堂一個激情的火花,適時的點評,激發學生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達到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高峰。這樣,既引導了學生要帶問題讀書,想辦法解決讀書中的問題,還體現了預習的重要性,一舉兩得。

本課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並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裡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地說:“()”這樣的句式來說,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資訊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學生帶著這種高漲的情緒學習思考,體會集體的力量。這一環節還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託,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是一舉兩得。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環環相扣、步步加深的問題,如果明年你也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你會怎麼辦呢?由前面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這裡學生說得很好,讓我不由自主地想給他鼓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葉子和果實關係的認識。

本課的教學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蘆的可愛時,應該讓充分讀“多麼”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就會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在朗讀“葫蘆的樣子”時,應該講讀“雪白”的花並板書,再掛實物,這裡我忘記了。所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這棵葫蘆到底有多好。如果這裡充分的朗讀,全面和鄰居的對話就會有了很感情基調,學生就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充分備課,爭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六

在此片段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學生在朗讀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其意境是讀出來的,讀能發現美、讀能產生美、讀能欣賞美,學生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從而逐步形成並提高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素養。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七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鎮級公開課《我要的是葫蘆》。課後,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小孩,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對於新鮮事物刨根問底。抓住這一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樂趣,從情境中圍繞“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本文。

《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採取激趣的方式,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理解、朗讀、表演等各個教學環節裡,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抓住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在做教學設計前,我翻閱了單元導讀及語文書上的課後題等相關資料,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初步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過程:

一、視訊匯入。讓孩子欣賞葫蘆絲音吹奏,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接著引導孩子讀好“葫蘆”、“葫蘆藤”這兩個詞語,揭示葫蘆的重要作用,引出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寫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通過合作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自言自語”“盯著”的意思,同時範寫“盯”,讓孩子在田字格里進行練寫。

三、出示四幅圖連環畫。師生合作補充第一幅畫面。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應該在葫蘆藤上畫哪些東西,然後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得美一些,用畫葫蘆葉的方式激勵學生把“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讀好。然後讓學生用“多麼()的()啊!”來誇一誇“葫蘆藤”、“綠葉”、“小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會複述第一段內容。

四、看圖:請學生先看第一幅圖,再看第二幅圖,看看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孩子讀好第二幅圖的“傷心、難過、絕望”的心情。

五、朗讀、感悟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語氣。出示反問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意思。通過對比讀體會出反問句和感嘆句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的好處。

六、揭示事物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絡。蚜蟲吸取葫蘆藤汁液,導致葉子枯黃,從而無法輸送給小葫蘆營養,這是小葫蘆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絡,要多動腦筋,同時聽取鄰居勸告。通過這個故事,讓小孩子說一說自己在學習中應該注意的事。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寓言故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環節中,我雖然以讀為主,在讀中讓孩子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孩子走,沒有真正讓孩子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八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絡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學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勢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自然段學完後,匯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訊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蘆,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說結合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蘆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