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故事(彙總2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6篇《紅色經典故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紅色經典故事》相關的範文。

紅色經典故事(彙總26篇)

篇1:紅色經典故事

安徽黃山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地方,人才輩出,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出現了很多名人,其中安徽黃山歙縣的革命家徐謙最具代表性。徐謙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法學家,革命家,受到了__的重視,下文為大家講述安徽名人革命家徐謙的故事,希望大家認真觀看。

徐謙是安徽歙縣人,少年時即師從桐城派大家吳汝綸學習經史古文,成績優秀。晚年自署“黃山樵客”。徐謙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法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為中國近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盡心盡力、貢獻頗大。身為中國國民黨元老,他忠實於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對推動兩次國共合作和促進民主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1920__年11月28日,孫中山為反對北洋軍閥集團把持下的北京政府並任命徐謙為軍政府司法部長。

徐謙當時已成為中國近代司法制度的開創者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 1920__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徐謙積極擁護並竭力推動。“北京政變”後,臨時執政府由黃郛任國務,孫中山即委任徐謙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北京分會委員、國民黨駐國民第一軍(馮玉祥兼軍長)黨代表等職,馮玉祥也聘任徐謙為俄文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及中俄庚款委員會__等職。11月,孫中山應臨時執政府之邀前來北京,徐謙隨即聯合各界人士在北京、天津等地組織了“歡迎孫中山先生入京大會”。在北京期間,徐謙還與李大釗建立了聯絡,二人的學識與觀點一致,從而結為摯友。

1920__年擔任北京政府臨時執政的段祺瑞,竭力抵制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爭取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並於2月召開了御用的“善後會議”。3月1日,在“國共兩黨”李大釗和徐謙的主持下,在北京舉行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以與“善後會議”相對立。這就是“國民會議運動”,這一運動對揭露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的反動面目、動員大會人民參加革命鬥爭起了積極作用。

1920__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多人在徐謙和李大釗等人領導下,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日艦炮擊大沽口的罪行。徐謙擔任這次集會的__團__,在會上提出了“拒絕八國通牒,宣佈《辛丑條約》無效”等八項提案。

1920__年初,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國民政府從廣州遷武漢,並於3月10日在漢口召開了國民黨二屆__。當時,蔣介石獨裁的嘴臉已日益暴露,而徐謙反蔣獨裁的態度也十分明朗。徐謙在會上宣誓矢志遵奉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並領銜提出“提高黨權案”、“反對軍事獨裁成立軍事委員會”兩案。這次會議通過了有利於制止蔣介石獨裁的決議,撤銷了蔣介石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__和軍事委員會__的職務,會後,徐謙立即推行新的司法制度,並在收回漢口英租界的行動中作出重要貢獻。

1920__年4.12政變後,徐謙因痛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孫中山聯共的三大政策,憤而退出了政界,避居上海。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徐謙懷著一腔救國熱情從香港回內地擔任國防委員會委員。他不顧自身年老體弱,努力聯絡港澳同胞合組“抗日後援會”,並奔走於南洋群島和馬來西亞一帶,積極從事抗日宣傳和救濟難民等工作。他的夫人沈儀彬則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全部所得捐獻給香港的“抗戰難童工藝救濟院”。

1940年,徐謙因操勞過度、心力衰竭不幸在香港病逝。徐謙在臨終前,仍戀戀不忘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他在病床上說:“國難當頭,非團結一致不能成就。政治若非根本澄清,國家永無清明之日。”徐謙臨終的這些肺腑之言,表達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安徽名人革命家徐謙的故事,徐謙逝世後,當時在延安的____送的輓聯是:“存亡攸關,抗戰賴持久,而今正是新階段;死生同慨,團結須進步,豈能再抄舊文章”;朱德、彭德懷等一大批中共領導人也都送了輓聯。

篇2:紅色經典故事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農曆1930年11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裡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鬥爭地主,還當上了村裡的民兵。

1950年__戰爭開始後,國內停止復員並大量徵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徵集志願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裡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徵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後,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聖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後勤。經過副指導員細緻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後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乾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上級批准,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衝鋒部隊的勝利開闢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__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瀋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篇3:紅色經典故事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衝鋒部隊的勝利開闢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瀋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篇4:紅色經典故事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澱邊上,有個村莊叫“鬼不靈”。村上有個孩子叫張嘎,他一心想當八路,想繳一把真槍,有一位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老鍾還特地為嘎子削了一把木頭槍。

張嘎僅有一個惟一的親人——奶奶,他愛奶奶,因為奶奶對他無微不至,他崇敬奶奶,因為奶奶竭盡全力維護著八路軍,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著幸福。可是,奶奶為了掩護隱藏在他們家裡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慘死在敵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敵人摧毀了,嘎子最敬愛的老鍾叔也被敵人抓走……同學們,你們想想這一切,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悲慘的啊!

張嘎是個可愛的孩子,他勇敢剛強,在敵人面前無所畏懼,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當老滿父子為掩護他而遭受偽軍的毒打時,他敢於大義凜然地挺身而出,並且沉著有力地告訴敵人:“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八路軍,跟他們沒有關係!”當他被敵人關在炮樓裡進行拷問時,他敢於勇猛地咬著敵人執著皮鞭的魔手……

同學們,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到達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從嘎子身上,反映出了他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我們也同樣能夠把他的精神運用於此刻的生活和學習中,應對困難勇於克服,不怕挑戰,不怕挫折。

同學們,在戰爭年代,小小年紀的嘎子就不怕犧牲,打鬼子。而我們此刻處在和平年代,更應當好好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建設祖國。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那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篇5:紅色經典故事

雞毛信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有個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裡兒童團的團長。有一天,給八路軍當交通員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立刻給八路軍送去。這封信上粘著三根雞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這是最最緊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趕著羊下山了。還沒走到山口,就遠遠地看見來了一隊日本兵。“怎樣辦信藏在哪兒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綿羊的大尾巴,靈機一動,把信拴在羊尾巴下邊,大尾巴一蓋,什麼也看不出來了。海娃剛站起來,鬼子就來到了身邊。

“小孩,你的幹什麼的實話說,不然殺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嗚嗚嗚,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裝作害怕的樣貌哭起來。

鬼子看了看這群羊,來了壞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來,海娃呢,被逼著給他們趕羊。

天黑了,敵人來到一個小山村。村裡找不到一個人,也找不到一顆糧食。鬼子們都餓瘋了,就叫黑狗子們去殺羊。一個歪嘴黑狗看中了那頭老綿羊,上來就搶。海娃眼看自我心愛的羊被拖走殺掉,恨死了敵人。可他更擔心雞毛信,它就綁在老綿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綿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條腿往地上一撐,歪嘴黑狗怎樣也拉不動,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別的羊。海娃總算放了心,又在盤算著怎樣逃走。

天剛矇矇亮,鬼子就揮著大洋刀,帶著隊出發了。還沒走過幾個山頭,只聽“轟”的一聲,走在前面的幾個黑狗子倒在地上。原先他們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沒敢笑出來。

“小孩,你的前面的開路!”鬼子是要海娃趕著羊,在前面踩地雷。那裡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敵人引上了一條小山路,自我越走越快。敵人都氣喘噓噓的,越落越遠。

“小孩,你慢慢地開路!”海娃乾脆飛跑起來。

叭!叭!鬼子開槍了。海娃一頭倒在草叢裡。他明白,那裡離八路軍住的地方不遠了,就大聲喊起來:“鬼子來啦!鬼子來啦!八路軍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軍叔叔開火了。海娃一高興,爬起來就想跑,剛跑幾步,就昏倒了。一個八路軍叔叔忙跑過來:“唉呀,這不是海娃嗎”

海娃睜開眼,吃力地說:“叔叔,羊……老綿羊……雞毛信……尾巴……”話沒說完,又昏過去了。

等他醒來時,他已經睡在熱炕上了。八路軍叔叔告訴他,靠著那封雞毛信送來的重要情報,八路軍打了個大勝仗,消滅了好多鬼子和偽軍。八路軍叔叔又送給海娃剛繳獲的兩個牛肉罐頭。海娃的心裡呀,別提有多高興了。

篇6:紅色經典故事

“男人草鞋”意蘊深

當年紅軍穿的草鞋,就是群眾穿用的普通草鞋,並沒有分什麼男人、女人的。然而,張南生剛參加革命時,卻把自我打的草鞋異常喻為“男人草鞋”。部隊不少同志也異常喜歡他打的“男人草鞋”。

那是1929年冬,朱德和_率紅四軍第三次來到新泉,開展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指戰員們白天學習軍事,晚上學習政治,訓練抓得很緊。當時,軍事訓練資料相當豐富,有佇列訓練、射擊訓練、投彈訓練,還有班、排、連、營的進攻和防禦等等。戰士們都穿草鞋參訓,不少戰士兩三天就磨爛一雙草鞋。

剛參加革命、擔任鄉蘇維埃政府委員的張南生,一有空就去觀看紅四軍的軍事訓練。一天上午,他親眼見某連指戰員組織一場搶佔山頭的衝鋒訓練後,不少戰士腳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個樣貌,有20多名戰士還光著腳板走回來。張南生想,紅軍指戰員為窮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們訓練這麼辛苦,這草鞋必須要儘量滿足供應才好。

當日午時,張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組織鄉幹部和一批婦女編織草鞋。當時,張南生還不會編草鞋,便請了一位師傅到家裡教他。張南生的父親張志瑞,見南生這孩子也學起編草鞋的手藝,好不生氣,便衝著南生罵道:“我才是個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識,沒出息,給你學了那麼多年書(張南生在連城舊制中學畢業),也回來學這沒出息的手藝,你不覺得丟人!”張南生不敢惹父親生氣,和氣地回答說:“爸爸,你不是常說‘家有萬金,不如一藝在身’嗎我多學一門手藝,就多一道財路呵!”他父親無言可對,只好讓他去學。

張南生畢竟是讀書人,學什麼手藝都比別人聰明。他學編的第一雙草鞋,樣貌就蠻像的,並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紮實,可就是偏大、偏長了一點。張南生聽別人這樣議論,就自豪地說:“我這雙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哈哈,草鞋編大了還美名為‘男人草鞋’,這也算是你的創造發明囉。”有位婦女這樣譏笑他。張南生也滑稽地說:“人有分男女,鞋就沒分男女你們沒看見,紅四軍裡頭幾個彪形大漢,那雙腳有多大啊!我這雙草鞋送去,他們準爭著要的。”“說也對,朱軍長的腳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說不準南生哥編的這雙草鞋就會被朱軍長挑上哩!”又一位婦女這樣打趣道。

第二天,他們把先編織好的幾十雙草鞋送到紅四軍駐地,果然有不少個子高大的軍人爭著要大草鞋,張南生見了十分高興。從此,他編的草鞋都比婦女們編的大一些。張南生愛編“男人草鞋”這一故事,便在新泉漸漸傳開。

1930年5月,張南生參加紅軍,為新中國的建立奮戰在大江南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篇7:紅色經典故事

少年孤兒當紅軍

1929年3月15日,長汀縣南寨廣場人山人海,紅四軍在那裡召開萬人大會,他號召受苦工農團結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消滅地主階級,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他號召工農群眾踴躍參軍參戰,建立革命武裝,壯大工農紅軍。會後,就在南寨廣場設立參軍報名臺。

在人山人海的廣場中,一位中年男子拉著一位約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寸步不離,生怕立刻就會丟失的樣貌。小男孩必須要到報名臺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著他轉了一轉。只見報名臺前人來人往,窮苦子弟紛紛報名要求參軍,看了一陣後,男子便拉著小孩的手回去了。

這位被拉著手的男孩小名“松樹孜”,當時剛好12歲,原是連城縣廟前村一名父母雙亡的乞丐,10歲那年流落到長汀縣城,天天臉黑頭汙,衣衫襤褸。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將他收留,帶他到一個建築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師傅。師傅時時處處關心著他,還想認他為“義子”,以後好增加個勞力,幫自我幹活。

“松樹孜”到長汀以後,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新鮮事:紅四軍入閩,消滅土著軍閥郭鳳鳴,解放了長汀城。又聽了_在大會上的講話,便暗暗下定決心,必須要投奔革命,參加工農紅軍。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進進退退,生怕師傅跟上來。他直接找到紅軍在城裡的一處駐地,要求立刻參軍。幾位紅軍戰士見他年紀小,人又長得矮小,都勸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糾慢纏,戰士們不得不帶他去找部隊領導,一位領導聽他講完經歷後,最終同意接收。他主動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掃衛生。只因怕被“師傅”認出,被拽回去。沒幾天,部隊開拔了。由於父母生前送他念過兩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觀,在炊事班經常為戰友寫寫家信。領導明白後,調他到團部任宣傳隊隊員。他每到一地,隨同隊員們提著石灰、硃砂桶,到處刷寫紅軍標語。

之後,這名“紅小鬼”在部隊經歷了出生入死、千錘百煉,成為我軍醫療戰線上一名技術精湛、屢建功勞的高階領導,他就是解放後曾任過國家衛生部長和福建省委書記的江一真。

篇8:紅色經典故事

“小蘿蔔頭”學文化

“小蘿蔔頭”,真名叫宋振中。由於長年的獄中生活,缺乏營養,他長得頭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們都叫他“小蘿蔔頭”。宋振中在監獄中一天一天長大了,他的爸爸宋綺雲、媽媽徐林俠向獄方提出要求,期望能讓宋振中出去讀書,經過一番努力後,特務最終同意讓宋振中每一天上樓去,由被關在樓上的東北軍將領黃顯聲將軍教宋振中學習。爸爸宋綺雲把樹枝磨尖了送給“小蘿蔔頭”當筆,媽媽徐林俠把破布和棉花燒焦了放在小碗裡,然後兌上水當墨水。白公館的叔叔、阿姨每一天省出一張草紙,為“小蘿蔔頭”做了幾個練習本。從此,每一天早上,在白公館看守所二樓的過道上,在特務的監視下,宋振中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活。

一天,振中看著黃顯聲將軍手裡拿著一支紅藍鉛筆,就問:“你的筆為什麼不蘸棉花水就能夠畫出顏色來我的筆要蘸一下寫一下,我們兩個能不能換著用”黃將軍笑著回答說:“能夠呀。可是有一個條件:你只要能用俄語同我說上一兩句話,我就能夠送給你。”為了能得到紅藍鉛筆,從此,“小蘿蔔頭”更加認真努力地完成黃伯伯佈置的作業,每一天晚上睡覺以前,他總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誦俄語,每一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站在鐵窗下呀呀地學說俄語。當“小蘿蔔頭”能夠用簡單的俄語與黃將軍對話的時候,黃將軍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紅藍鉛筆送給了他。“小蘿蔔頭”十分珍惜這支短短的紅藍鉛筆,他只是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才用這支筆書寫。解放後,從松林坡特務警衛室的地下挖出“小蘿蔔頭”的遺體時,人們發現他的小手還握著一支已經開始腐爛的小鉛筆頭。

篇9:紅色經典故事

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箇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國小,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祕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鬥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祕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週歲。

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夢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篇10:紅色經典故事

獄中傳單

一天,“白公館”裡警鐘大響。不多時,地壩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崗一看,牆上崗哨的機槍架滿了,一群特務提著手槍站在壩子周圍,監視著所有“犯人”。看守所所長陸青說道:“昨日在胡皓手裡抓到張紙條,是哪個寫的,站出來說清楚……”成崗一聽,紙條,莫非是我寫的傳單出了問題不多時,只見幾個特務拖著受過重刑的胡皓過來了,只見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崗正欲站出來,忽聽一洪亮的聲音“是我寫的!”。原先是齊曉軒站了出來。老齊是江蘇人,共-產-黨員,抗戰時期來重慶大渡口工廠工作,公開身份是技術員,主要領導工人運動,因被叛徒出賣,10年前被捕,是獄中地下黨領導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崗以仿宋字型把解放戰爭勝利的訊息寫出來讓獄中同志們傳閱,鼓舞鬥志。

陸青右手一擺,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驚,眼睛一轉,便問:“據我所知,你哪裡都沒有去過,這是你們共-產-黨最近的大事情,你怎樣明白的”“告訴你,那天放風的時候,我看你們辦公室沒有鎖,就順便走進辦公室。從你們報上看到這則訊息,所以說是你們告訴我的。”齊曉軒說。陸青說:“我們的報紙絕不會登載你們共-產-黨的訊息,來呀,去把報紙抱來,讓他找。”

齊曉軒看了這張看那張,看了大報看小報,最終看到一家民辦小報上不顯眼的地方登載了這則訊息。“你們看,這是你們的報紙嗎”陸青一看頓時呆了。原先,這張民辦小報是成崗隔壁牢房關的黃顯聲將軍給成崗看的。齊曉軒走向牢房,樓上樓下的同志們、難友都站在鐵窗前,看見他回來都很高興。齊曉軒滿臉笑容,向同志們點頭致意:“同志們,難友們!我們勝利了,重慶快解放了,五星紅旗將在歌樂山上高高飄揚!”

篇11:紅色經典故事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確山李家灣人。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到達東北,化名張貫一,任中共撫順異常支部書記,組織煤礦工人進行反日運動。在組織運動中,楊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獄兩次,受到日本軍警的嚴刑拷打,但其始終不承認自我是共-產-黨員和從事反日運動。九一八事變後,楊靖宇被營救出獄,並出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隨後歷任中共哈爾濱市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楊靖宇在東北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以罄石縣紅石砬子為根據地從事抗日運動,歷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第1師師長兼政委、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組建抗聯的同時,楊靖宇按照“不擊中敵人要害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的不打”的原則,採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戰術,與日偽軍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麓展開激烈的鬥爭,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金川(今吉林省輝南縣)、河裡、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嶺山區和遼寧老禿頂子山等抗日遊擊根據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極大地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的發展。

日軍看到抗聯勢力的不斷壯大,感到十分恐懼,在1938年下半年調集重兵對抗聯進行“圍剿”,並以萬元巨金懸賞楊靖宇頭顱。1940年初的50多天裡,楊靖宇率抗聯戰士與日軍作戰40多次,在日軍的瘋狂“圍剿”下,抗聯陷入困境,幾乎彈盡糧絕,戰士們只好以草根、樹皮充飢,甚至將衣中棉絮掏出來吞嚥。日軍曾千方百計誘其投降,但楊靖宇堅定地表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熱血能夠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在鬥爭進入異常艱難狀況下,楊靖宇決定將抗聯編成幾股小部隊,分散活動,儲存實力。楊靖宇率400多名抗聯戰士準備在蒙江方向突圍,因叛徒的告密,日軍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行蹤,為使部隊安全轉移,楊靖宇決定再一次分散突圍,自我率一部分抗聯戰士牽制日軍。1940年2月23日,經過幾次戰鬥後,楊靖宇負了傷並且身邊只剩下幾名抗聯戰士。日偽軍追蹤楊靖宇的血跡,很快將楊靖宇與幾名抗聯戰士包圍,此時的楊靖宇已經數日粒米未進,以皮帶、棉絮充飢,身體虛弱到了極點。敵人的“討伐隊”圍了上來,呼喊著要他投降,楊靖宇沉著地掏出雙槍向日偽軍射擊,擊斃數名敵人。敵人想抓活的,停止射擊高聲勸降。他沒有應聲,乘機燒燬檔案,又向敵人開槍射擊。敵人活捉楊靖宇的期望落空後,向他進行了瘋狂的掃射,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割下其頭顱,又剖開遺體的腹部,發現他的胃裡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沒有一粒糧食,殘暴的敵人都感到十分震驚。

為紀念楊靖宇英勇抗日的光榮一生,1946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的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49年,郭沫若為楊靖宇題詞為:“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蒿兩千古,於今赤旗滿山河。”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體被隆重公祭併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國際友人分別送了花圈,高度評價了他光輝的戰鬥一生。

篇12:紅色經典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必須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明白他是哪裡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凶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十分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午時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山頂的報社武裝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採訪,並結合他平時採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國小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日,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必須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

篇13:紅色經典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

當您走進位於河北隆化縣城的一座烈士陵園,一個場景立刻會展現眼前―――身著軍裝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藥包,右手緊握拉開的導火索,英勇無畏,氣壯山河……他就是年僅19歲的,全國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董存瑞。

今日,就讓我們在烈士的銅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戰場…

那天午時,董存瑞所在的六連正對隆化中學發起第二次總攻。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頭,抬不起頭來。原先,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狡猾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衝鋒的道路。

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紛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們都無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戰友的'傷亡,再次挺身請戰。“你已經幾次完成爆破任務了……”不容副連長說完,董存瑞搶著說:“我是共-產-黨員,我的任務不只是炸幾個碉堡。此刻隆化還沒有解放,怎樣能算完成任務呢”副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對董存瑞說:“好,你去吧,千萬要注意隱蔽。”董存瑞緊攥拳頭說:“放心吧,不完成任務就不回來!”

董存瑞挾起炸藥包,彎著腰衝了出去。橋型暗堡裡,敵人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耳邊掠過。但董存瑞沉著機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著。敵人的機槍打緊了,他就伏下不動。敵人的機槍稍一停,他就飛似的向前躍進幾米。突然,敵人的機槍又集中朝他打過來,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

但他仍抱著炸藥包猛衝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稜,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藥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藥支架。怎樣辦董存瑞急得直攥拳頭。

這時,身後響起了嘹亮的衝鋒號聲,總攻的時間到了。大批的部隊像潮水般地湧了上來。橋型碉堡上的磚頭一塊塊被推開了,子彈像急雨一般向衝鋒部隊射去。董存瑞抬頭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身後一個個倒下的戰友。不行,必須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則有更多的戰友要倒下,也會影響整個戰役。

想到那裡,董存瑞毅然決然地將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緊緊貼住橋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巍然挺立,紋絲不動,像是一尊雕塑。就聽董存瑞高聲喊道:“為了新中國,衝啊!”剎那間,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敵人的橋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時,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歌聲迴盪在陵園的上空,也繚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篇14:紅色經典故事

趙一曼

趙一曼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時代就理解了先進思想,勇於向傳統觀念和反動勢力作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成長為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無數黨員幹部和提高青年慘遭殺害。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許多人宣佈脫離了共-產-黨,軍校裡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現了動搖。趙一曼卻堅決地表示:“不,我決不回頭,我要戰鬥下去,繼續奮鬥下去。”軍校決定由留在後方的葉挺率領第11軍第24師赴前線攻打叛軍,並把軍校全體同學編為中央獨立師,趙一曼隨軍校女生隊被編為政治連,受葉挺指揮,開赴前線。五月十七日早晨五點鐘,女生隊分兩路出發,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紙坊。我們高舉‘中央獨立師’軍旗和許多面錦旗,號兵吹著進行曲,向望山門車站前進。”趙一曼和女生隊沿途張貼標語,向群眾宣傳“我們是革命的軍隊,是保護人民大眾的”。在炮火連天的火線上,趙一曼和女生隊的學員緊跟作戰的男學員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搶救傷員的工作。不顧子彈在頭上尖叫,把受傷的戰友抬下火線,熱情地為他們包紮、換藥、喂藥。這次從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這34天裡,趙一曼“歷盡艱難困苦,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篇15:紅色經典故事

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一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裡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裡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頭插了雞毛,明白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裡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裡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細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篇16:紅色經典故事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淶源縣,位於河北西部,與山西交界,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長在那裡、關於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說、

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鬥結束後,幾個戰士衝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士一齊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裡。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蕩”鬥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我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訊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日我們來到那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秋日的太陽暖融融掛在天上,地裡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蘋果掛滿枝頭。山坡上羊兒成群,牛兒悠閒地甩著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誰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個東洋倭國賊寇窺我中華,在這條美麗的山谷中殘殺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聲中永遠記住十三歲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篇17:紅色經典故事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篇18:紅色經典故事

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莊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夥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儲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篇19:紅色經典故事

草原英雄小姐妹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我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揹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最終倒了下去。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篇20:紅色經典故事

兩個小八路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佔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國小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蕩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我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鬥。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篇21:紅色經典故事

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遊擊鬥爭。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巖洞裡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鬥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篇22:紅色經典故事

抓鬥大王包起帆

三十多年前,包起帆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當年,他目睹了工人兄弟因木材裝卸而工傷死亡的殘酷事實,產生要發明木材抓鬥的願望。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他是怎樣從一個國中生髮展成一個教授級高階工程師,完成了130多項技術創新專案的呢包起帆的成長經歷、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帶給我們很多啟迪。

篇23:紅色經典故事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燬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衝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藥包,以自己的身體充當火藥支架。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敵軍的暗堡被炸燬,董存瑞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篇24:紅色經典故事

“男人草鞋”意蘊深

抗日民族英雄

少年孤兒當紅軍

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歌唱二小放牛郎

獄中傳單

雞毛信的故事

“小蘿蔔頭”學文化

小兵張嘎

紅色經典故事(一)

▼《董存瑞炸碉堡》

當您走進位於河北隆化縣城的一座烈士陵園,一個場景立刻會展現眼前―――身著軍裝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藥包,右手緊握拉開的導火索,英勇無畏,氣壯山河……他就是年僅19歲的,全國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董存瑞。

今天,就讓我們在烈士的銅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戰場…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連正對隆化中學發起第二次總攻。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面,抬不起頭來。原來,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狡猾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衝鋒的道路。

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紛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們都無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戰友的傷亡,再次挺身請戰。“你已經幾次完成爆破任務了……”不容副連長說完,董存瑞搶著說:“我是共產黨員,我的任務不只是炸幾個碉堡。現在隆化還沒有解放,怎麼能算完成任務呢?”副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對董存瑞說:“好,你去吧,千萬要注意隱蔽。”董存瑞緊攥拳頭說:“放心吧,不完成任務就不回來!”

董存瑞挾起炸藥包,彎著腰衝了出去。橋型暗堡裡,敵人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耳邊掠過。但董存瑞沉著機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著。敵人的機槍打緊了,他就伏下不動。敵人的機槍稍一停,他就飛似的向前躍進幾米。突然,敵人的機槍又集中朝他打過來,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

但他仍抱著炸藥包猛衝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稜,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藥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藥支架。怎麼辦?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頭。

這時,身後響起了嘹亮的衝鋒號聲,總攻的時間到了。大批的部隊像潮水般地湧了上來。橋型碉堡上的磚頭一塊塊被推開了,子彈像急雨一般向衝鋒部隊射去。董存瑞抬頭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身後一個個倒下的戰友。不行,必須馬上把暗堡炸掉,否則有更多的戰友要倒下,也會影響整個戰役。

想到這裡,董存瑞毅然決然地將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緊緊貼住橋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巍然挺立,紋絲不動,像是一尊雕塑。就聽董存瑞高聲喊道:“為了新中國,衝啊!”剎那間,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敵人的橋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時,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歌聲迴盪在陵園的上空,也繚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二)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確山李家灣人。 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到達東北,化名張貫一,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組織煤礦工人進行反日運動。在組織運動中,楊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獄兩次,受到日本軍警的嚴刑拷打,但其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和從事反日運動。九一八事變後,楊靖宇被營救出獄,並出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隨後歷任中共哈爾濱市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楊靖宇在東北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以罄石縣紅石砬子為根據地從事抗日運動,歷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第1師師長兼政委、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組建抗聯的同時,楊靖宇按照“不擊中敵人要害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的不打”的原則,採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戰術,與日偽軍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麓展開激烈的鬥爭,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金川(今吉林省輝南縣)、河裡、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嶺山區和遼寧老禿頂子山等抗日遊擊根據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極大地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的發展。

日軍看到抗聯勢力的不斷壯大,感到十分恐懼,在1938年下半年調集重兵對抗聯進行“圍剿”,並以萬元巨金懸賞楊靖宇頭顱。1940年初的50多天裡,楊靖宇率抗聯戰士與日軍作戰40多次,在日軍的瘋狂“圍剿”下,抗聯陷入困境,幾乎彈盡糧絕,戰士們只好以草根、樹皮充飢,甚至將衣中棉絮掏出來吞嚥。日軍曾千方百計誘其投降,但楊靖宇堅定地表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熱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在鬥爭進入異常艱難狀況下,楊靖宇決定將抗聯編成幾股小部隊,分散活動,儲存實力。楊靖宇率400多名抗聯戰士準備在蒙江方向突圍,因叛徒的告密,日軍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行蹤,為使部隊安全轉移,楊靖宇決定再一次分散突圍,自己率一部分抗聯戰士牽制日軍。1940年2月23日,經過幾次戰鬥後,楊靖宇負了傷並且身邊只剩下幾名抗聯戰士。日偽軍追蹤楊靖宇的血跡,很快將楊靖宇與幾名抗聯戰士包圍,此時的楊靖宇已經數日粒米未進,以皮帶、棉絮充飢,身體虛弱到了極點。敵人的“討伐隊”圍了上來,呼喊著要他投降,楊靖宇沉著地掏出雙槍向日偽軍射擊,擊斃數名敵人。敵人想抓活的,停止射擊高聲勸降。他沒有應聲,乘機燒燬檔案,又向敵人開槍射擊。敵人活捉楊靖宇的希望落空後,向他進行了瘋狂的掃射,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割下其頭顱,又剖開遺體的腹部,發現他的胃裡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沒有一粒糧食,殘暴的敵人都感到十分震驚。

為紀念楊靖宇英勇抗日的光榮一生,1946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的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49年,郭沫若為楊靖宇題詞為:“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蒿兩千古,於今赤旗滿山河。” 1958年 2月23日,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體被隆重公祭併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國際友人分別送了花圈,高度評價了他光輝的戰鬥一生。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三)

▼《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箇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國小,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祕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鬥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祕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週歲。

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四)

▼《獄中傳單》

一天,“白公館”裡警鐘大響。不多時,地壩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崗一看,牆上崗哨的機槍架滿了,一群特務提著手槍站在壩子周圍,監視著所有“犯人”。 看守所所長陸青說道:“昨天在胡皓手裡抓到張紙條,是哪個寫的,站出來說清楚……”成崗一聽,紙條,莫非是我寫的傳單出了問題?不多時,只見幾個特務拖著受過重刑的胡皓過來了,只見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崗正欲站出來,忽聽一洪亮的聲音“是我寫的!”。原來是齊曉軒站了出來。老齊是江蘇人,共產黨員,抗戰時期來重慶大渡口工廠工作,公開身份是技術員,主要領導工人運動,因被叛徒出賣,10年前被捕,是獄中地下黨領導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崗以仿宋字型把解放戰爭勝利的訊息寫出來讓獄中同志們傳閱,鼓舞鬥志。

陸青右手一擺,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驚,眼睛一轉,便問:“據我所知,你哪裡都沒有去過,這是你們共產黨最近的大事情,你怎麼知道的?” “告訴你,那天放風的時候,我看你們辦公室沒有鎖,就順便走進辦公室。從你們報上看到這則訊息,所以說是你們告訴我的。”齊曉軒說。 陸青說:“我們的報紙?絕不會登載你們共產黨的訊息,來呀,去把報紙抱來,讓他找。”

齊曉軒看了這張看那張,看了大報看小報,終於看到一家民辦小報上不顯眼的地方登載了這則訊息。“你們看,這是你們的報紙嗎?”陸青一看頓時呆了。 原來,這張民辦小報是成崗隔壁牢房關的黃顯聲將軍給成崗看的。 齊曉軒走向牢房,樓上樓下的同志們、難友都站在鐵窗前,看見他回來都很高興。齊曉軒滿臉笑容,向同志們點頭致意:“同志們,難友們!我們勝利了,重慶快解放了,五星紅旗將在歌樂山上高高飄揚!”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五)

▼《“小蘿蔔頭”學文化》

“小蘿蔔頭”,真名叫宋振中。由於長年的獄中生活,缺乏營養,他長得頭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們都叫他“小蘿蔔頭”。 宋振中在監獄中一天一天長大了,他的爸爸宋綺雲、媽媽徐林俠向獄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讓宋振中出去讀書,經過一番努力後,特務最終同意讓宋振中每天上樓去,由被關在樓上的東北軍將領黃顯聲將軍教宋振中學習。 爸爸宋綺雲把樹枝磨尖了送給“小蘿蔔頭”當筆,媽媽徐林俠把破布和棉花燒焦了放在小碗裡,然後兌上水當墨水。白公館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張草紙,為“小蘿蔔頭”做了幾個練習本。從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館看守所二樓的過道上,在特務的監視下,宋振中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活。

一天,振中看著黃顯聲將軍手裡拿著一支紅藍鉛筆,就問:“你的筆為什麼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畫出顏色來?我的筆要蘸一下寫一下,我們兩個能不能換著用?”黃將軍笑著回答說:“可以呀。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只要能用俄語同我說上一兩句話,我就可以送給你。” 為了能得到紅藍鉛筆,從此,“小蘿蔔頭”更加認真努力地完成黃伯伯佈置的作業,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他總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誦俄語,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站在鐵窗下呀呀地學說俄語。 當“小蘿蔔頭”能夠用簡單的俄語與黃將軍對話的時候,黃將軍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紅藍鉛筆送給了他。“小蘿蔔頭”十分珍惜這支短短的紅藍鉛筆,他只是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才用這支筆書寫。解放後,從松林坡特務警衛室的地下挖出“小蘿蔔頭”的遺體時,人們發現他的小手還握著一支已經開始腐爛的小鉛筆頭。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六)

▼《“男人草鞋”意蘊深》

當年紅軍穿的草鞋,就是群眾穿用的普通草鞋,並沒有分什麼男人、女人的。然而,張南生剛參加革命時,卻把自己打的草鞋特別喻為“男人草鞋”。部隊不少同志也特別喜歡他打的“男人草鞋”。

那是1929年冬,朱德和_率紅四軍第三次來到新泉,開展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指戰員們白天學習軍事,晚上學習政治,訓練抓得很緊。當時,軍事訓練內容相當豐富,有佇列訓練、射擊訓練、投彈訓練,還有班、排、連、營的進攻和防禦等等。戰士們都穿草鞋參訓,不少戰士兩三天就磨爛一雙草鞋。

剛參加革命、擔任鄉蘇維埃政府委員的張南生,一有空就去觀看紅四軍的軍事訓練。一天上午,他親眼見某連指戰員組織一場搶佔山頭的衝鋒訓練後,不少戰士腳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個樣子,有20多名戰士還光著腳板走回來。張南生想,紅軍指戰員為窮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們訓練這麼辛苦,這草鞋一定要儘量滿足供應才好。

當日下午,張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組織鄉幹部和一批婦女編織草鞋。當時,張南生還不會編草鞋,便請了一位師傅到家裡教他。張南生的父親張志瑞,見南生這孩子也學起編草鞋的手藝,好不生氣,便衝著南生罵道:“我才是個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識,沒出息,給你學了那麼多年書(張南生在連城舊制中學畢業),也回來學這沒出息的手藝,你不覺得丟人?!”張南生不敢惹父親生氣,和氣地回答說:“爸爸,你不是常說‘家有萬金,不如一藝在身’嗎?我多學一門手藝,就多一道財路呵!”他父親無言可對,只好讓他去學。

張南生畢竟是讀書人,學什麼手藝都比別人聰明。他學編的第一雙草鞋,樣子就蠻像的,而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紮實,可就是偏大、偏長了一點。張南生聽別人這樣議論,就自豪地說:“我這雙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哈哈,草鞋編大了還美名為‘男人草鞋’,這也算是你的創造發明囉。”有位婦女這樣譏笑他。張南生也滑稽地說:“人有分男女,鞋就沒分男女?你們沒看見,紅四軍裡頭幾個彪形大漢,那雙腳有多大啊!我這雙草鞋送去,他們準爭著要的。”“說也對,朱軍長的腳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說不準南生哥編的這雙草鞋就會被朱軍長挑上哩!”又一位婦女這樣打趣道。

第二天,他們把先編織好的幾十雙草鞋送到紅四軍駐地,果然有不少個子高大的軍人爭著要大草鞋,張南生見了非常高興。從此,他編的草鞋都比婦女們編的大一些。張南生愛編“男人草鞋”這一故事,便在新泉漸漸傳開。

1930年5月,張南生參加紅軍,為新中國的建立奮戰在大江南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七)

▼《少年孤兒當紅軍》

1929年3月15日,長汀縣南寨廣場人山人海,紅四軍在這裡召開萬人大會,他號召受苦工農團結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消滅地主階級,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他號召工農群眾踴躍參軍參戰,建立革命武裝,壯大工農紅軍。會後,就在南寨廣場設立參軍報名臺。

在人山人海的廣場中,一位中年男子拉著一位約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寸步不離,生怕馬上就會丟失的樣子。小男孩一定要到報名臺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著他轉了一轉。只見報名臺前人來人往,窮苦子弟紛紛報名要求參軍,看了一陣後,男子便拉著小孩的手回去了。

這位被拉著手的男孩小名“松樹孜”,當時剛好12歲,原是連城縣廟前村一名父母雙亡的乞丐,10歲那年流落到長汀縣城,天天臉黑頭汙,衣衫襤褸。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將他收留,帶他到一個建築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師傅。師傅時時處處關心著他,還想認他為“義子”,以後好增加個勞力,幫自己幹活。

“松樹孜”到長汀以後,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新鮮事:紅四軍入閩,消滅土著軍閥郭鳳鳴,解放了長汀城。又聽了_在大會上的講話,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投奔革命,參加工農紅軍。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進進退退,生怕師傅跟上來。他直接找到紅軍在城裡的一處駐地,要求馬上參軍。幾位紅軍戰士見他年紀小,人又長得矮小,都勸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糾慢纏,戰士們不得不帶他去找部隊領導,一位領導聽他講完經歷後,終於同意接收。他主動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掃衛生。只因怕被“師傅”認出,被拽回去。沒幾天,部隊開拔了。由於父母生前送他念過兩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觀,在炊事班經常為戰友寫寫家信。領導知道後,調他到團部任宣傳隊隊員。他每到一地,隨同隊員們提著石灰、硃砂桶,到處刷寫紅軍標語。

後來,這名“紅小鬼”在部隊經歷了出生入死、千錘百煉,成為我軍醫療戰線上一名技術精湛、屢建功勞的高階領導,他就是解放後曾任過國家衛生部長和福建省委書記的江一真。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八)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裡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凶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山頂的報社武裝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採訪,並結合他平時採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後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國小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九)

▼《雞毛信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有個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裡兒童團的團長。有一天,給八路軍當交通員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馬上給八路軍送去。這封信上粘著三根雞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這是最最緊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趕著羊下山了。還沒走到山口,就遠遠地看見來了一隊日本兵。“怎麼辦?信藏在哪兒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綿羊的大尾巴,靈機一動,把信拴在羊尾巴下邊,大尾巴一蓋,什麼也看不出來了。海娃剛站起來,鬼子就來到了身邊。

“小孩,你的幹什麼的?實話說,不然殺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嗚嗚嗚,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裝作害怕的樣子哭起來。

鬼子看了看這群羊,來了壞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來,海娃呢,被逼著給他們趕羊。

天黑了,敵人來到一個小山村。村裡找不到一個人,也找不到一顆糧食。鬼子們都餓瘋了,就叫黑狗子們去殺羊。一個歪嘴黑狗看中了那頭老綿羊,上來就搶。海娃眼看自己心愛的羊被拖走殺掉,恨死了敵人。可他更擔心雞毛信,它就綁在老綿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綿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條腿往地上一撐,歪嘴黑狗怎麼也拉不動,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別的羊。海娃總算放了心,又在盤算著怎樣逃走。

天剛矇矇亮,鬼子就揮著大洋刀,帶著隊出發了。還沒走過幾個山頭,只聽“轟”的一聲,走在前面的幾個黑狗子倒在地上。原來他們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沒敢笑出來。

“小孩,你的前面的開路!”鬼子是要海娃趕著羊,在前面踩地雷。這裡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敵人引上了一條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敵人都氣喘噓噓的,越落越遠。

“小孩,你慢慢地開路!”海娃乾脆飛跑起來。

叭!叭!鬼子開槍了。海娃一頭倒在草叢裡。他知道,這裡離八路軍住的地方不遠了,就大聲喊起來:“鬼子來啦!鬼子來啦!八路軍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軍叔叔開火了。海娃一高興,爬起來就想跑,剛跑幾步,就昏倒了。一個八路軍叔叔忙跑過來:“唉呀,這不是海娃嗎?”

海娃睜開眼,吃力地說:“叔叔,羊……老綿羊……雞毛信……尾巴……”話沒說完,又昏過去了。

等他醒來時,他已經睡在熱炕上了。八路軍叔叔告訴他,靠著那封雞毛信送來的重要情報,八路軍打了個大勝仗,消滅了好多鬼子和偽軍。八路軍叔叔又送給海娃剛繳獲的兩個牛肉罐頭。海娃的心裡呀,別提有多高興了。

返回目錄くくく

紅色經典故事(十)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澱邊上,有個村莊叫“鬼不靈”。村上有個孩子叫張嘎,他一心想當八路,想繳一把真槍,有一位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老鍾還特地為嘎子削了一把木頭槍。

張嘎只有一個惟一的親人——奶奶,他愛奶奶,因為奶奶對他無微不至,他崇敬奶奶,因為奶奶竭盡全力維護著八路軍,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著幸福。但是,奶奶為了掩護隱藏在他們家裡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慘死在敵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敵人摧毀了,嘎子最敬愛的老鍾叔也被敵人抓走……同學們,你們想想這一切,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悲慘的啊!

張嘎是個可愛的孩子,他勇敢剛強,在敵人面前無所畏懼,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當老滿父子為掩護他而遭受偽軍的毒打時,他敢於大義凜然地挺身而出,並且沉著有力地告訴敵人:“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八路軍,跟他們沒有關係!”當他被敵人關在炮樓裡進行拷問時,他敢於勇猛地咬著敵人執著皮鞭的魔手……

同學們,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從嘎子身上,反映出了他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我們也同樣可以把他的精神運用於現在的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困難勇於克服,不怕挑戰,不怕挫折。

同學們,在戰爭年代,小小年紀的嘎子就不怕犧牲,打鬼子。而我們現在處在和平年代,更應該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建設祖國。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那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返回目錄くくく

篇25:紅色經典故事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瀰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儲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採訪物件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篇26:紅色經典故事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裡,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

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聖氣凌凌地說:“怎麼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麼麼?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