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營銷【多篇】

企業如何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營銷【多篇】

企業如何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營銷 篇一

社會化營銷:社交工具or社交媒體

華通明略(MillwardBrown)和旗下的定性研究品牌Firefly利用定性研究方式,通過在一、二、三線城市進行使用者訪談、座談會、使用者網路行為收集等,對使用者在社交平臺的行為、態度和動機進行深入挖掘,共同釋出了《20xx中國社交平臺再定義》報告。研究發現,微博和微信是中國市場上規模最大、使用率最高、最具廣泛影響力的平臺。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這兩大平臺的使用者、特點及價值做了深入解構。

社交工具or社交媒體

從社交平臺使用者的行為上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即工具化導向和資訊導向。工具化導向是指平臺核心設計在於將某一行為需求線上化,使用者利用該社交平臺往往具有明確性目的,主動參與,更看重實時性,如語音溝通、聯絡、資訊搜尋等;資訊導向是指使用者通過社交平臺接收感興趣的資訊,並獲得滿足,相對而言,更看重開放性。

從社交平臺的關係上來說,也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即人際關係和興趣網路。人際關係是指主要以現實關係為基礎,在網路上覆制現實生活圈而形成的關係鏈條。這種型別的社交平臺上,我們發現使用者的個體清晰,個人情況基本為該平臺上的關係鏈條所熟悉,是典型的強關係鏈條;而興趣網路是使用者以自身興趣為出發點,主動且發散性建立的社交網路,在這裡使用者身份主要依賴興趣而存在,僅為真實身份的一部分甚至是虛擬的投影,在關係互動中更強調合拍,屬於典型的弱關係。

綜合考慮這兩個維度,可以看到中國的社交平臺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重要方向:社交工具和社交媒體。工具類的平臺,將某一行為需求線上化,更突出主動性、目的性和實時性,以微信為主要代表;媒體類的平臺,以興趣內容為平臺核心,導向開放性、多變性、情緒化,以新浪微博為典型代表。

也就是說,微博具有社會屬性,微信具有個人屬性。

未來:兩者差異化並存

關係鏈的差異造成了使用者使用上驅動力的差異。微信更側重高親密感關係鏈條,而微博偏重低親密感的鏈條。高親密感的鏈條需要的是不斷維護,因此在微信上的使用者角色是“別人眼中的我(ME)”。而在微博上,由於高親密感的鏈條鎖定少,“我”有更多自由去探索自己,建立自我的新形象。

因此,消費者普遍同時擁有不同平臺的賬戶,使用功能平面化分散在不同的社交平臺。社交工具的應用和社交媒體的應用呈現獨立性,兩者差異化並存。

不同環節,各有所長

社會化營銷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同時它也契合當今市場環境中一個愈加明顯的態勢:價值鏈的核心正越來越向終端使用者轉移。所以社會化營銷需要建立全面[]的營銷策略,通過不同的平臺、渠道間協作,產生協同效應,分享資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長期地維護下去,一定會為企業帶來價值。

關係鏈是社交平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只有很好地利用使用者的社交關係鏈,才能發揮不同社交平臺營銷的優勢。利用不同社交平臺使用者之間既有的關係鏈,在關係鏈的某一個點注入資訊,通過關係網迅速傳播。當有效的話題或興趣點被投入社交平臺,就會像水中的漣漪般自動擴散出去,引爆受眾的自主傳播,形成“點對點”或“點對片”傳播模式,這才是社會化營銷的良好運轉方式。

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上,由於其開放的媒體屬性,使得這裡言論自由、發表踴躍、資訊傳播迅速、容易形成熱點。消費者更容易把這裡當成他們釋出使用體驗、接收相關資訊,甚至是表達不滿的平臺。在這裡,消費者感受得到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也因此更願意把這裡作為公開對話的平臺;而對企業來說,這裡開放性的設計讓策劃跨平臺的互動更加便捷,開放的資料也能更多地幫助企業對整體市場進行監測和洞察。總的來說,社交媒體對社會化營銷的支援在前端發力更加有效。

而在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工具中,關係鏈條相對封閉,表達和分享被限制,比較難以形成熱點,企業也更難在這裡與潛在使用者充分接觸和發力。但一旦完成銷售,與使用者建立了聯絡,企業在這裡可以更容易捕捉到使用者的真實資訊,對使用者進行定製化和及時準確的關係維護更為便捷。因此我們說社交工具在社會化營銷的後端有更強的支援能力。

網際網路改變了創造價值的方式,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繼續發展,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平臺,發展和應用空間也會不斷地拓展。未來通過地理定位、關鍵詞搜尋與商品及服務之間的匹配,社交平臺能夠幫助企業為使用者創造生活上的便利和個性化體驗,提升品牌資產的同時,創造新的營銷渠道,提高銷售轉化率。

企業如何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營銷 篇二

使用者數量優勢

Facebook對使用者是免費的,因此就沒有任何註冊限制,據TechCrunch報道,“在Facebook覆蓋的所有學校中,85%的學生有Facebook檔案;(所有這些加入Facebook的學生中)60%每天都登陸Facebook,85%至少每週登陸一次,93%至少每個月一次。”這樣一個龐大而穩定的使用者群,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具有無限誘惑力的。如此龐大的使用者群,就意味著在SNS上,只要你有足夠的賣點,那麼你就能一傳十十傳百,成為SNS上的焦點。

潛在購買力培養

或許有人會質疑,看看開心、校內上註冊的都是誰?學生!奢侈品,對於這些還靠父母資助的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這樣的疑問並沒有錯,這樣的現象是的確存在的,但是今天才20歲的孩子,5年,20xx年,甚至更久之後,他們的購買力是現在誰都不能否認的。到那個時候,或許開心、校內這些SNS網站已經被取代或者淘汰,但是那些20歲時留在他們心中的品牌印象卻是根深蒂固的。英國衛報的一份調查顯示,Facebook使用者的平均年齡已經出現了上升趨勢。那麼,現在開始培養這些潛在購買力,還為時未晚。

SNS的良好發展勢頭

關於這一點,是我們誰都無法反駁的。SNS網站的發展,也是當今社會個人需求的一種體現。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疊加的環境中,人們比以前更加需要一種情感的維繫來支援自己,而SNS正好適時的滿足了這些需求。在開心網、人人網上,最大的樂趣無疑是找到昔日的好朋友,結交新朋友,並從網路中的朋友轉變成生活中的朋友。這些都是情感需求的體現。

基於這幾點,我認為企業與SNS的合作是有利可圖的。其實這一商業合作模式在美國,在Facebook上已經早有先例,並且正在成為一種風氣,據瞭解,許多零售商都開始使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網站來推廣品牌,並與使用者互動,例如英國的母嬰用品零售商Mothercare此前推出了社交網站,而時尚用品公司ASOS則推出了ASOSLife網站,零售商Marks&Spencer上月表示,該公司的Facebook頁面已有8萬關注者,該公司在所有主流社交網站都建立了頁面。

反觀國內的SNS網站和企業的合作,據我瞭解基本還是以傳統的廣告投放形式為主,諸如國外的合作模式至今仍是空白,而且呈現的另一個特點是,以藝人和公眾人物為代表,引領了國內SNS的“名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