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園區建設黨員實訓基地的探索

印江依託農業園區建設黨員實訓基地的探索

農業園區建設黨員實訓基地的探索

**

摘 要:近幾年來,印江依託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探索以園區為依託建設黨員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取得明顯實效,總結了一些實踐經驗,對後續建設發展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農業園區;短期培訓,實踐基地

近年來,印江立足豐富的農業產業資源和農村勞動力,依託農業園區開展黨員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學校+基地+農民”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模式,實現了農業產業發展、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業科技推廣的目標。

一、印江農業產業園區培訓基地建設基本情況

印江自治縣屬於欠發達的農業縣,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近年來,縣委、政府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提出了構建農業產業“三帶五園”發展要求,圍繞茶葉、果蔬、生態畜牧業三大主導產業,規劃編制了三條產業展示帶和5個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園。即:“洋溪—楊柳—纏溪—羅場—新寨”、“合水—永義—新業—木黃—天堂”茶產業示範帶及“中壩—杉樹—沙子坡—刀壩—天堂”核桃產業展示帶;“新寨生態茶葉示範園”、“朗溪合水精品水果示範園”、“木黃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洋溪食用菌示範園”、“縣城城市農業公園”。完成了印江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佈局。通過產業發展,園區帶動,一是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把培育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經營發展的重點來抓,突出農業產業經營的規模和效益,重點圍繞“生態茶葉、生態畜牧業、優質果蔬、食用菌”等主導產業,整合資金,快速推進,其規模逐步顯現,區域化佈局逐漸合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其中“新寨生態茶葉示範園區”和“木黃食用菌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已被列入全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提高組織程度。政府通過積極引導,涉農相關部門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圍繞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相關環節,積極幫助,扶持和引導農民興辦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全縣先後註冊登記各類專業合作社、合作經濟組織365個,有效了提高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切實轉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種田賣糧”的生產模式,加快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積極探索依託已建成投產的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黨員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將基層黨員幹部群眾的學校集中培訓學習與園區培訓基地“現場示範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學校+園區+農戶”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模式,充分發揮農業園區短期實踐培訓基地在推動黨員培訓“學用轉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變基層黨員幹部到學校“學習理論”為到實踐基地“實際操作轉化”、從“只學不會幹”到“邊看邊學邊幹”,實現了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

二、農業產業園區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建設的主要作法

1、加強組織領導。印江是典型的農業縣,縣委充實認識到科技興農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將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作為推進產業興縣和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與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職業教育工作同步安排。一是將農村實用人才建設納入全縣人才工作規劃。在《關於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意見》中,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制定了符合全縣實際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和培訓工作。二是將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與產業興縣戰略同步安排。在縣委確立的主要支柱產業中,涉及到農業方面的有烤煙、茶葉、食用菌等產業,圍繞這些產業確立了“一個產業、一名責任領導、一個工作班子、一個典型示範基地、一套產業發展規劃”的五個一工作措施,特別是在今年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求每一位縣級領導幹部必須聯絡一個產業、一個龍頭企業。三是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求涉農部門開展的各類技術培訓活動和培訓經費,納入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組織實施,如今年4月由縣委組織部組織畜牧局、扶貧辦、林業局、農牧科技局、實用菌產業辦等單位在縣委黨校舉辦了一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升培訓班;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培訓專案、財政預算安排、園區所在的龍頭企業自籌和整村推進資金捆綁等形式,大力籌措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經費和園區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建設資金。

2、創新建設模式。圍繞“學校+實踐基地+農戶”這一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模式,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確立培訓陣地。按照政府引導、財政補貼的方式,加強縣委黨校、縣職業技術學校、縣農廣校培訓陣地建設。聘任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政策理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到學校擔任教師。目前,縣職校專職教師近100人,具有大專文化程度和中級職稱的達到70%以上,校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常年在校學生400人以上,採取大專函授、中等職業教育及短期培訓等多個層次,面向農業產業基地和對外勞動力市場,分設多個專業進行培訓。二是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農業產業基地主管職能部門、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形成一條線,把縣委黨校、縣職業技術學校、縣農廣校與農業產業基地、基地龍頭企業緊密銜接起來,縣委黨校、縣職業技術學校、縣農廣校以全縣17個鄉鎮為行政管轄區域,以鄉鎮業餘黨校、農業服務中心、農民夜校等為平臺,設立培訓教學點。三是農業產業基地和基地龍頭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確定農業實用技術人才培訓計劃,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技能開展培訓。

3、政策支援和部門配合。印江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面向“三農”作為人才工作的重點,大力開發農村鄉土人才資源,著力培養大批的“田專家”、“土專家”和“種養能手”。一是形成了發展、支援、選拔、培訓、使用、管理的一套長效機制。並不斷在農村實用人才中發展黨員,並在黨員實用技術人才中發展村組幹部,縣、鄉、村分別建立了鄉土人才檔案,記載鄉土人才的技術特長、技術成果、學習培訓、作用發揮等情況,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開發、使用計劃提供依據。二是縣直主管部門充分發揮職能,按不同行業和產業發展情況,組建不同專業合作社,為農村實用人才搭建創業平臺,目前,全縣有各類專業合作社365個。三是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做好服務工作。全縣按產業類別分別成立了產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發展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利用和開發等事宜。

三、以園區為依託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的成效

印江自治縣在以縣委黨校、縣職業技術學校、縣農廣校為培訓主陣地的同時,大膽探索以園區為依託建設培訓實踐基地,大批農村實用技術人員,以農業產業基地為主戰場大顯身手,不僅使印江38萬農民連年增收,而且為印江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發揮了巨大的輻射作用。

1、以實踐培訓基地為陣地,開展培訓,傳授技術,培訓造就農村科技領頭人。印江充分利用實踐培訓基地的人才、技術優勢,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和優良品種,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向規模化、規範化、高效益方向發展。一是像新寨生態茶葉示範園區和木黃食用菌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等一批方興未艾的農業園區,不僅需要製作加工工人,更需要加工技術員,縣職業技術學校就以園區為依託,從省、市有關部門請來專家,傳授科學管理、科學管護等技術,每年500多農民工通過在園區專業培訓,成為這些企業的技術骨幹。二是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到田間地頭開設“田間課堂”,進行現場示範指導,使一批農民黨員成為當地生產實踐的行家裡手和技術骨幹。

2、以實踐培訓基地為平臺,現場示範,觀摩學習,提高培訓效果。農業產業園區,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民。印江充分利用園區實踐培訓基地完善的硬體、軟體設施和豐富的資訊來源,不定期組織農村黨員集中培訓和集中收看電教科技片,特別是結合實際操作到田頭實地培訓,使農民覺得易學易懂,能夠學有所用。大批農民通過實用技術培訓,成為科技能人,廣泛活躍於各大產業基地,施展種植、養殖技能。

3、以實踐培訓基地為紐帶,成立專業合作社,搭建農民走向市場的平臺。印江採取建立專業合作社、提供中介服務的辦法,把生產、流通和技術推廣體系結為一體,為農民提供科技、流通、資訊等服務,使基地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民,形成“農戶+基地+市場”的產業化經濟格局。目前,全縣共成立茶葉、畜牧、食用菌等現代農業等專業合作社300多個。如洋溪鎮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協會堅持“民管、農辦、民受益”原則,對下聯絡廣大社員,對上聯絡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務活動,在洋溪茶葉種植技術的示範、推廣,技術諮詢、培訓、指導,資訊服務,物料供給及產品收購銷售等市場網路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為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4、以實踐培訓基地為龍頭,拉伸產業鏈條,培植支柱產業。印江積極協調各職能部門打造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農副產品精加工能人。湄坨村生茶茶葉示範園區按照申報省級農業示範園的規劃,園區將涉及纏溪、羅場、洋溪等4個鄉鎮69個村,規劃建設茶園3萬畝。湄坨村生態茶葉示範園區將依託梵淨山,利用湄坨水庫和生態茶園,結合新農村建設,打造湄坨村農家樂鄉村旅遊,開展茶葉採摘體驗、茶藝表演、茶葉品鑑和民族文化表演等活動,把園區建成一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基地。

四、以園區為依託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存在的問題

印江依託農業園區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雖然有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一定成效,但從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上,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問題。

一是從學校培訓陣地上來看,存在學用脫節的問題。各培訓機構開設專業與市場、企業需求有很大差距,課程設定不合理,特色不明顯,競爭力不強;培訓教師大多理論知識豐富,沒有市場經濟實際經驗,教學與運用脫節;各培訓機構各自為陣等等。

二是從產業園區培訓實踐基地來看,園區現有入駐企業規模較小,部分基地帶頭人或龍頭企業老闆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只注重經濟效益,認為農民技術培訓和實用人才培訓是政府部門的事,不願出錢、怕出錢和出了錢覺得不能立即見效的思想比較嚴重, 產業園區培訓實踐基地示範帶動能力有限。

三是由於園區建設時間短,科技人才缺乏,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加工水平較低,加工裝置落後,加工技術和能力差,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產品的檔次不高,對承擔培訓實踐的能力不足。

四是帶動較弱制約農民增收。受農業園區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等影響,加之群眾對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的認識不足,傳統農業思維根深蒂固,群眾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不願到園區培訓實踐,園區對周邊群眾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不大。

五是人才滯後制約培訓效率提高。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老弱婦幼,科技意識和應用能力相對偏低,加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機制不完善,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強,培訓後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際的科技成果不多、轉化速度不快、貢獻率不高。

五、以園區為依託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的建議

依託農業園區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關鍵是要建立一支理論文化程度高、專業技術水平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師資隊伍和規範化、標準化、現代化的培訓陣地,建設一批產業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典型示範作用強、輻射面廣的產業化培訓基地。當前近切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領導力度,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長效機制。完善領導機制。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成立由縣委組織部、縣農牧科技局、縣畜牧局、縣財政局、縣茶葉局、縣人社局等有關部門為成員的農村實用人才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選拔、評定、管理工作。各鄉鎮也要相應成立領導機構,建立農村實用人才開發服務中心,村級成立人才工作管理站,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農村實用人才管理網路,做到全縣一盤棋。注重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凡政治思想表現好,遵紀守法,具有一技之長,主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列為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幹部培養物件,通過把農民中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為致富能手,把優秀的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為村幹部,把優秀的黨員人才村幹部培養成為村支書,儘快培養出一批農村實用人才,使之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

2、立足於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構建優勢農產品培訓實踐基地。園區要以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示範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為出發點,通過完善設施配套、提升生產技術與整合示範,形成“生產基地規模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產品銷售市場化、組織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使園區儘快走上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印江培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人才的實踐基地。

3、加大投入,在“建”上花力氣。按照“班子帶動好、學用效果好、場地設施好”的“三好”標準,結合實際,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抓好黨員教育短期實踐培訓基地的有關配套設施等建設。要把硬體設施建設和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積極採取部門支援、黨費扶持、企業贊助、對上爭取等辦法籌集培訓基地建設經費,形成多元投入機制,確保農業園區建設短期培訓實踐基地有教室、有器材、有教師、有教材、有制度、有專人負責。

4、明確學校、園區培訓的職責。按照農業產業的時效性,培訓分為短中長期培訓達到培訓的時效性。短期培訓由農廣校結合基地針對部分農作物生長週期短,見效快的進行短期培訓。中期培訓由黨校結合基地整合師資力量、部門資源優勢,建立培訓資料庫,人力資源庫。對科技示範學員進行系統、專題、更新知識、生產推薦專案培訓。長期培訓由職校結合專業優勢對學員進行系統教學、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及成果展示的培訓,做到學員把技術真正應用於實踐中,把農業產業做精做品牌。農業產業園區的培訓課程設定要“四結合”,注重課程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即“結合產業、結合季節、結合專案、結合學員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質”。結合產業開設產業特色班,結合季節開設春夏秋冬班次,結合專案開設能人提高班,結合學員開設科技示範班和普通學員班。做到學有所鑽、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5、建立學員庫,跟蹤服務。與主管職能的配合,大力發展農村實用人才,學員的選擇要遵循學員自願、帶動示範,要認真選擇,仔細甄作、精挑細選。普通學員進行技術培訓,科技示範學員進行深加工培訓,加大優秀的學員宣傳力度,讓其返校示範,增強培訓的可信度。職能部門要對學員規範,跟蹤調查,建立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