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清朝歷史故事新版多篇

講述清朝歷史故事新版多篇

講述清朝歷史故事:乾隆皇帝對弈棋界大王 篇一

乾隆皇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棋迷,可是他的棋藝並不是很高超。有一次,他率大軍出征邊關,路經聚賢鎮,看到一個宅院的門楣上高懸“棋界大王”的金匾,心想:朕都不敢自詡棋界大王,一個荒村野嶺的草民,還敢如此狂妄,一定要滅滅他的威風。

於是,他便把宅主叫出來,要與他一決勝負。那老頭兒一看皇帝來了,嚇得趕緊叩頭,說:“小老兒怎敢和萬歲對弈”。乾隆說:“下棋本來就是個益智的遊戲,你只管下,輸贏朕都不在乎”。於是兩人擺開棋局,拼殺起來,不過十幾步,乾隆帝就佔了上風,一會兒工夫便將老頭殺得片甲不存。得勝的乾隆帝於是趾高氣揚地對老頭兒說:“從此之後便把棋王的牌匾摘了吧。”老頭趕緊低頭謝罪。

等到乾隆凱旋,再次路過聚仙鎮,竟然吃驚地發現老頭兒的“棋界大王”還高高掛在門上,而且貌似重新油漆過,油光發亮。乾隆頓時大怒,便找來老頭兒問罪。老頭兒說:“啟稟萬歲,小老兒自知欺君之罪,當滅九族。只是前次與萬歲對弈並未施展本事,因此失誤,所以專候萬歲凱旋迴朝,小老兒冒死相請,再賭輸贏。”乾隆心想,這次我一定要讓你心服口服,看你小老兒還敢跟我叫板。

沒想到,這次和乾隆帝對弈的竟然是老頭兒的孫子。乾隆帝心裡暗笑,爺爺是手下敗將,孫子就更不行了。可是,還沒等乾隆帝進入狀態,小孩十幾招便將他殺得捉襟見肘了。看到皇帝頭上汗珠滾滾,老頭兒趕緊上前去解圍,恰好這時一陣風把幾片花瓣吹到棋盤上,老者乘拾花瓣之機偷掉孫兒的一個棋子。聰明的孩子自然明白爺爺的用心,便故意走出破綻,讓乾隆吃了兩個子,最後走成了和棋。

乾隆帝這才明白老人前番下棋是有意相讓,便取來文房四寶,御筆親書“棋界聖手”四個大字送給老人,以示獎賞。

下棋是古人的一大樂趣,它不僅僅是古人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圍棋和象棋在中國發源很早,經過歷代棋迷的傳承發展,尤其是一些棋迷皇帝和貴族的`推崇,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載體。阡陌縱橫的棋盤就彷彿紛繁複雜的社會,而分佈其上的棋子則如同天下蒼生,所以說治國如弈棋,都需要駕馭全域性的膽略和智慧。

講述清朝歷史故事:雍正的反腐奇招 篇二

“雍正一朝,無官不清”,這話雖有點誇張,但也並非全是吹捧。

歷朝歷代,像雍正朝這樣清官遍地的,極為少見。說起來,這並非那個年代的人覺悟特別高。反腐這事兒,光靠個人覺悟顯然是不夠的,還得靠手段。

雍正的反腐手段,層出不窮,令人大開眼界。其中,有一招叫“即時候補”。

“候補”,在古代挺常見。符合做官資格的人太多,但官位有限,後來的人便只能哪兒涼快先在哪兒呆著,這就是“候補”。“候”個三五年的,挺常見;“候”個十年八年的,也不少。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能“扶正”。

針對這個難題,雍正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將其與反腐倡廉聯絡在一起。每次派大臣下去查賬,後面必定跟著一大群候補官員。這些候補官員,根據“候”什麼官位,也分三六九等。只要查出一個貪官,就地免職,再根據罪狀審判。而且,立刻從隨行的候補官員中,選出一個和貪官同等級的候補,補上貪官免職後的空缺。

這一招,夠狠,也夠妙。歷來,貪官反查賬的手段,多是打通關卡,官官相護,這才使得腐敗難以杜絕。可這麼一來,前來查賬的都是對自己官位虎視眈眈的人,巴不得自己有問題,即刻免職,好立馬上位。這樣的人,豈會因接受賄賂而放棄了做官的機會?畢竟,賄賂再多,也不如自己親自上馬當官,來得過癮!

二來,這也能減少貪官卸任後留下的鉅額虧空。多數貪官,一旦即將卸任,總會竭盡全力大撈一筆,留下的大坑就留給後來的繼任者來填補。繼任者,填補虧空自然得大費力氣,而後自己再接著貪,又繼續留下大坑給後來者。如此,惡性迴圈,導致貪汙不絕。之前,查賬的人並非繼任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貪官用點小錢,賄賂一下查賬的人,自然就可以矇混過關。至於後來的繼任者,只能自認倒黴了。可如今,繼任的就是查賬的,若是賬不明,受害的就是自己。因此,查賬的比誰都更嚴格!

其實,雍正這一招,還另有個妙用,就是可以用來監督查賬的大臣。官官相護,這是以往貪汙難以禁絕的原因之一。如今,對於那批候補官員來說,事關自己的前途,有沒有官做,就看這一回了。能把貪官揪出來,自己自然就不用再“候”。否則,“候”到何年何月,真是難說!於是,哪怕大臣職位再高,可若是有膽量擋人官路,只怕也會犯了眾怒。

雍正的這招“即時候補”,讓貪官無處可逃,無路可通,堪稱是反腐一大奇招。

清朝歷史故事 篇三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過年的呢?

慈禧有極強的虛榮心,除了臣子要給她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寶什麼的,慈禧對家人、身邊人送的禮物,更看重親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丫頭、太監們,往往送一些糕餅點心之類的東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爺”,平時上下就是圍著她一個人轉,順從她的旨意,過年了則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在皇后的帶領下,宮妃、家人、侍從等依等級高下排列成行,一齊向太后叩頭。禮儀結束後,慈神要出點“血”,給每個人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裡面放著一些壓歲錢。

現在大年三十,大多數人家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看CCTV的春節晚會“守歲”,過去沒有春節晚會,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擲擲骰子,或是出去聽聽村戲、說書什麼的。帝王家在這一夜內容自然要豐富多了,還會有通宵的娛樂活動,相當於“春節晚會”。但慈禧比較喜歡的活動是擲骰子,德齡回憶,“沒有一個人想上床睡覺。太后提議我們玩骰子,給每人賞一些錢,多的達二百兩。她讓我們用心點,贏錢才好。我們當然是極用心的,生怕贏了太后的錢。”但玩夠了,慈禧“開心一刻”就到了,會把她自己贏的錢都放到地上,讓大家都來搶,以此取樂。於是宮女下人都一擁而上,拼命搶奪,讓慈禧開心。以後幾天,慈禧都會玩“撒錢”的遊戲,有錢“搶”,大家也開心。

天快亮時已是大年七年級了,撐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會回房休息。在她醒後,宮女會捧著幾盤代表平安的蘋果,幾盤代表長壽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蓮心,到慈禧的房間,討她的歡心。慈禧見了高興,也要對大家說幾句祝福的吉祥話。”這時候,大家都要站在旁邊,等她梳洗完畢,向她拜年。之後,大家才會給皇帝和皇后拜年。

據故宮專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書介紹,慈禧最喜歡聽戲,而且最喜歡聽的是淫戲。為這,大太監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樂。有時候戲太下流,連陪聽的皇后(兒媳婦)都覺得坐不住。大年七年級,戲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據慈禧的意思,會在宮內的院子裡臨時搭一個戲臺。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宮妃用的走廊附近,當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內,家人、身邊人都要陪她看戲。

而在這一天,慈禧也會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嚴。德齡就感受過一回,她回憶,“朦朧中,我感到有個東西掉到了我嘴裡,就猛地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原來是一片糖,我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邊,太后問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讓我不要睡,多玩上一會兒。太后這麼高興的樣子,我還從沒見過呢。她開起玩笑來,簡直就像個孩子,讓人沒法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時分,七年級大戲才差不多唱完。這時,慈禧會即興表演,超級票友的她讓太監們奏樂,親唱幾首小曲過把戲癮,宮女們也跟著她唱了起來。正在興頭的慈禧又命太監唱,票友太監自然唱得很專業,但難為了平時只知道“咂”的太監,根本就不會唱。但老佛爺的話誰敢不從,只得扯開鴨嗓嚎上幾句。這麼一來戲劇效果就出來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滿堂喝彩。

看來,不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過年圖的就是一個字,“樂”。而慈禧,除了一個“樂”,還藉機積攢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清朝歷史故事 篇四

鰲拜是好人,有人這樣說。也有人這樣說鰲拜是一個十足的壞人。

鰲拜是壞人,這點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特別是看了康熙和少年天子電視劇的各位觀眾同志,對於鰲拜的專權,蠻橫是深有體會的,那時的狠,是一時無法說清的,看到康熙抓到鰲拜是,心頭只是一陣子輕鬆,就好比在心理壓抑了好久的一塊石頭終於卸了下來,好爽。

鰲拜,滿族瓜爾佳氏人,隸屬滿清太宗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年輕時常常隨皇太極征戰,驍勇善戰,軍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極寵眷。1637年,皇太極發兵進攻明邊防重地遼寧皮島,貝子碩託、武英群王阿濟格率軍多次進攻未克。在這軍情危急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獲准後即率軍大呼而上,強得登島成功,然後率先舉火引導後續部隊衝上該島。皮島逐克。皇太極聞報大喜,以鰲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後又擢升鰲拜為最重要的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清王朝的主要將領。

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年10月,他率軍取道陝北,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擊途中遇害。1646年鰲拜又隨肅親王誼格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偷襲大西軍軍營,“大破之,斬獻忠於陣”。鰲拜又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隨侍帝側,權勢日增,處於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順治帝死,皇三子玄燁剛8歲,即帝位,是為康熙。國家政務由索尼(正黃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鰲拜(鑲黃旗)四個大輔政大臣掌管。鰲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舊,為索尼所惡,因而鰲拜得以擅權。作為康熙的輔助大臣,鰲拜有了自己的個人勢力,第一次感到了權力的魅力,權力帶來的一切好處,而此時,“索尼老病,鰲拜多專政,與蘇克薩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異”---《清史列傳》卷6.根據史學家分析,在四位輔臣中間,索尼能文能武,順治年間總管內務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極晚年才初露頭角,能力有限。鰲拜雖然名列最末,但實際地位卻與索尼不相上下。這樣,鰲拜就更是為所欲為,沒人來約束他了,此時,他以前對順治地的忠心和臣子對主子的忠也就隨著他的一次次貪慾慢慢的沒落了下去,就這樣,完成了一個滿清第一臣到人人厭的亂臣責子的銳變。

鰲拜就這樣的迷失了,迷失在我們自己的意念裡,迷失在我們自己貪慾裡,在他的一生裡,其實我們可以窺見很多人性的劣根。他的一生,其實也就是我們劣根的賤性所在。 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後康熙終設計將鰲拜擒獲,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歷史上,權臣與皇帝的鬥爭史不絕書。這是當時制度的必然產物。康熙與鰲拜的政爭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

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忠奸。

清朝歷史故事 篇五

清朝統治者源於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其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形成的。東北滿族淳樸的食風、簡單的`飲食方式隨著清朝皇室入關,也帶到了北京城。入關之初,滿族貴族初次登上統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裝力量維護剛剛取得的權利。因此,用民族傳統意識和民族傳統風俗加強民族凝聚力,是清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清統治者一方面欽定中國傳統的儒學、理學為“正學”,使其在文化思想領域佔據統治地位,穩定和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又積極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漢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飾、髮式、禮儀、飲食等方面,以此來加強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來保持與皇室的向心力。無論是清宮廷筵宴,還是皇帝賞賜有功之臣,清宮廷飲食大多保留滿族傳統,飲食原料、物料仍以東北特產的糧肉蛋菜為主。每到年底仍例關外風俗行“狍鹿賞”:向滿、蒙、漢八旗軍的有功之臣頒賜東北野味。屆時,北京城內分設關東貨場,專門出售東北的狍、鹿、熊掌、駝峰、鱘鰉魚,使遠離家鄉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屬身在異地,也能夠吃到家鄉風味。正如《北京竹枝詞》中所寫到的一樣:“關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宮廷生活在北京這塊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風土人情、飲食時尚的影響。而且,清王朝統治者與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樣,亦有著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強烈願望,對天下的美味食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清初的順治、康熙兩朝,在以故鄉“關東貨”為主要飲食的同時,也效法明代宮廷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天下貢品:江南的鮮魚蝦蟹,兩廣的瓜果蜜餞,山東的蘋果,山西的核桃,直隸的蜜桃、鴨梨,陝甘的花皮瓜,新疆的□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鰣魚是生活在今江蘇南京、鎮江一帶季節性很強的魚種,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時洄游生殖。宋《食鑑本草》中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月餘不復有也”。因此鰣魚身價倍增,成為江南特產。自明代列為進貢皇宮的貢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網鰣魚就要送皇帝嚐鮮,宮廷即在桃花盛開的時候舉行“鰣魚盛會”,屆時皇帝賜文武百官一同品嚐。鰣魚味道鮮美,但運送鰣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魚打澇上來後,用冰船和快馬分水、旱兩陸運送抵京,並在沿途設冰窖、魚場保鮮。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個時辰(四十四小時)送到,宮廷早已做好烹製準備,鰣魚一到,既舉行盛會。因此,為爭取時間,送魚人在途中馬歇人不歇,只准許吃雞蛋充飢。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聖尊。”

清代皇室沿襲滿族的飲食習慣,一天兩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點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

御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做御膳時,內務府大臣負責監督。皇帝平時吃飯的地點,大多在寢宮和辦事場所。傳膳時,由御膳房太監負責把3張膳桌拼在一起,鋪上桌單,手捧紅色漆盒的太監們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飯桌。

皇帝就座後,傳膳太監先親口嚐嚐,然後皇帝才開始吃。試毒牌是一種銀製的半寸寬、3寸長的小牌子,中國古人認為如果飯裡有毒,牌子就會變色。

皇帝吃飯是一個人單獨吃,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飯。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鍋、粥、湯等。主食有米飯、麵食及糕點多種。

又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員經常向皇室進“鮮”,即各地應節的新鮮食品,康熙年間任蘇州織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節向清宮進貢食品與飲料。春季,“今有新出燕來筍,理合供進,少盡臣煦一點敬心。”初夏,“蘇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蘇州今秋十分豐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進”。剛剛入冬,李煦又進“冬筍”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李煦向清宮呈進了一批江南鮮果和露酒:“佛手計二桶,香櫞計二桶,荔枝計二桶,桂圓計二桶,百合計二桶,青果計二桶,木瓜計二桶,桂花露計一箱,玫瑰露汁一箱,薔薇露計一箱,泉酒計一罈。”

天下美味食品進入宮廷,清帝的飲食逐漸發生變化。順、康兩朝逐漸改變以各類野獸肉和家禽、家畜等為主要原料和簡單的烹飪方式,從各種肉類整治、洗淨後切成大塊煮、燉、蒸、燒、烤等熟制、用大盤大碗盛裝,到食品多層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裝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國傳教士張成一行抵京。玄燁在暢春園熱情款待遠道的客人,賜給他們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凍、豆莢、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盤”。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國傳統的新年,玄燁邀請傳教士們一起過年。除夕晚膳又賜給他們“年飯”十二盤菜餚,二十一種果品。菜餚、果品一改滿族“簡單”的烹製方法,使清代宮廷飲食在“質”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飛躍。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隨著國家政治的鞏固,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發展,清代宮廷飲食也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清朝歷史故事 篇六

有一位沒有來過錢糧衚衕的外國友人,看到衚衕的名字,發出這樣的慨嘆:這一定是條從寶泉中流淌而出的街巷吧,街上鋪滿了金光閃閃的東方錢幣。為了不再造成這種理解上的誤差,現在在對外國朋友的介紹中,直接採用了漢語拼音的音譯,如果真的翻譯成錢滿地,糧滿屋的一條小巷是不是會更有趣呢?其實, 錢糧這個名字可不是沒有來由,而這寶泉就真的在這條衚衕裡。據北京史專家王永斌先生考證,元代就有了錢糧衚衕。到了明代,錢糧衚衕設有錢局,老百姓稱它錢堂衚衕。到了清朝,這裡又設立了負責鑄錢的機構叫寶泉局,是用來發放薪餉的。清朝管薪餉又叫錢糧,所以錢堂衚衕就變成了錢糧衚衕。如今這寶泉局也已經成為尋常百姓家了。

這500多米長的衚衕裡,不僅有原來的寶泉局和現在的東城區政府,而且還有一家中西合璧頗具特色的咖啡館。而這家咖啡館最早的主人,曾經是一位官位顯赫的人。一百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清代大學士耆英府第的一部分。錢糧衚衕19、21號就是耆英府,這是一座三套院的大宅子。耆英可謂歷五部之權衡,掌九門之莞鑰,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後來耆英死了,耆府也衰敗了。再後來這裡又住過一些官宦,而現在這裡居住的,則是普通百姓。這家現代的咖啡館,身居在這條古樸的衚衕中,也顯得頗有風韻,引人駐足。

今天,錢糧衚衕也走進了網際網路,那些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和曾經住在這兒的老街坊們,在他們的網路家園中,回憶著過去幸福的時光,暢想著美好的未來。而在人們感慨的字裡行間,都迸發著對錢糧衚衕難以割捨的愛。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這裡都充滿了書香,除了這書香,這美食,還有這濃濃的咖啡,這一切孕育了這條美麗的衚衕,孕育了這條衚衕裡的人,演繹出更多的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篇七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親自用硃筆書寫密摺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朕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瞭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採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說濟丹是“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後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講述清朝歷史故事:康熙以身作則厲行節約 篇八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較為簡樸。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對大學士們說,“自朕聽政(康熙帝14歲親政)以來,一應服食,俱從節儉”。四十七年秋,他斥責皇太子胤礽時又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此言雖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認,他在努力為臣工做出節儉的榜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們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宮東、西暖閣所用的氈毯。大臣們看後奏稱:“(康熙帝)御極六十餘年,時時以愛惜物力,崇尚儉素……御前陳設之氈,歷三十餘年,尚潔淨完整,崇儉惜物,實從古未有。”對於宮中的陳設用品,康熙帝是以經濟節儉為標準,崇尚簡樸,不務虛華。

康熙年間在清廷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有如下記載:就其(康熙帝)個人有關的方面看,那種恬淡素樸簡直是沒有先例的。他滿足於最普通的菜餚,從未有過絲毫的過度,他的淡泊超過了人們所能想象的程度。皇宮內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皇帝所居住的,也只有幾幅字畫、幾件描金飾物和一些相當簡樸的綢緞,而綢緞在中國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簡單樸素就幾乎是那裡的全部裝飾了。他的衣著,除了幾件宮廷極為常見的過冬的黑貂、銀鼠皮襖外,還有一些在中國算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絲綢服裝。夏天,我們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他在宮內、宮外不騎馬時用的那頂轎子,只是一件類似擔架的東西而已,木質平常、塗漆,有幾處包有銅片或者點綴一些鍍金的木雕。馬具中較豪華的只不過是一副相當樸素的鍍金鐵質馬鐙,以及一條由黃絲絨編制的馬韁繩而已。

這些描述顯然有溢美之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帝生活中的某些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