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賞析(精品多篇)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精品多篇)

教學過程 篇一

(一)以《如夢令》匯入

1、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

2、誦讀《聲聲慢》。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裡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麼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絡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傑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後,(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盪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前期悠閒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於哪個時期的作品?(後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

1、生齊讀。

2、聽錄音朗讀。

錄音朗讀有何可借鑑之處?(詞中平聲音字較多,平聲音的延長性使感情深沉蒼涼。故朗讀時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以傳達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詞賞析

1、作者怎樣傳達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確:直接抒情:“悽悽慘慘慼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①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淒涼的情感基調。

3、緊接著詞人寫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裡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1)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悽,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儘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脫,而酒不管怎麼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晚來風急”,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詞鑑賞辭典》作“曉來風急”,哪個貼切?(能自圓其說即可,鍛鍊對整首詞的感受能力、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明確: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溫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悽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悽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確:“雁”點明秋,象徵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似曾相識”如何理解?

明確:①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

“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誰堪摘”?

明確:(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細雨”?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徵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8、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詞。

(四)比較閱讀:

法國詩人克洛岱爾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

呼喚!呼喚!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夢!夢!夢!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

仍然!仍然!

永遠!永遠!永遠!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較《聲聲慢》與《絕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談談看法。

明確:《絕望》直露,號叫,直抒胸臆,聲嘶力竭。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小結:改寫的詩,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並顯得情感“氾濫成災”。儘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教學方法: 篇二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鑑賞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

李清照《聲聲慢》疊字藝術 篇三

《聲聲慢》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一部作品能夠贏得經典地位,必須具有原創性魅力,而此種原創性的標誌是具有某種陌生性。《聲聲慢》中極具原創性且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詞作中疊字構詞手法的陌生性。詞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作上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疊字和下闋“點點滴滴”四個疊字,是詞人在藝術上大膽新奇的原創,其疊字的運用奇橫超拔,自然妥帖,出奇制勝,可謂字字珠璣,字字傳神,字字蓄情,手法獨特,妙絕千古!

清末沈曾植在《菌閣瑣談》論易安詞影響曰:“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芬馨,飛想者賞其神駿。易安有靈,後者當許為知己”。就《聲聲慢》而言,非自明始,南宋張端義即首開其端,最早對詞中疊字的運用之妙給予闡釋,開啟了綿延千年的《聲聲慢》疊字闡釋史先河。其《貴耳集》捲上曰:

且《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之痕。

張端義是李清照《聲聲慢》疊字藝術的“發現人”。他最早發現詞中疊字的新穎之處,用“公孫大娘舞劍手”來比喻李清照疊字渾然天成,自然灑脫的技巧。張端義此論卓有見地,奠定了後世評論者不斷深入闡釋此詞疊字妙用的基礎。

自張端義始,《聲聲慢》歷經南宋、明、清、現當代近千年的闡釋歷程,其疊字的解讀也層層深入、步步昇華。後人或驚歎詞中疊字奇絕天橫,自然熨帖的獨特創意,從而稱許李清照間氣所生,閨房勝流的藻思;或讚歎疊字之法情景婉絕,超然筆墨蹊徑之外,從而誇讚李清照不獨雄於閨閣的才力;或標榜疊字運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千古詞家疊字之法,從而稱頌李清照為蘇、辛之亞。

自張端義在《貴耳集》中稱道此詞疊字為“公孫大娘舞劍手”,“無斧鑿痕”後,宋人羅大經又在疊字發展的流程中比較考察這首詞疊字的“創意出奇”之處,他在《鶴林玉露》卷十二中說:

詩有一句疊三字者,如吳融《秋樹》詩云:“一聲南雁已先紅,槭槭悽悽葉葉同”是也。有一句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梢啼曉鶯”、“夜夜夜深聞子規”是也。有兩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是也。有三聯疊字者,如古詩云:“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是也。有七聯疊字者,昌黎《南山》詩云:“延延離又屬,夬夬叛還遘。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誾誾樹牆垣,巘巘架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敷敷花披萼,睳睳屋摧溜。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是也。近時李易安詞雲:“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起頭連疊七字。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羅大經列舉詩歌一句疊三字、一句連三字、兩句連三字、三聯疊字、七聯疊字的用法與李清照詞中連疊七字之法相比較,並驚歎身為女性的李清照的藻思。羅大經此論雖未對眾多疊字之法的優劣高低作出評判,但吳融、白樂天、韓昌黎等皆是赫赫有名的詩人,羅大經將其詩句中的疊字之法與李清照《聲聲慢》中疊字的運用羅列出來,無疑將此作為疊字之法的典範給予評說。

《聲聲慢》疊字藝術闡釋史是其不斷被閱讀、理解、闡釋的過程,是原創性文字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在歷史流動過程中,在不同歷史語境的闡釋過程中,《聲聲慢》疊字藝術的解讀經歷著意義再生成的過程。

縱觀李清照詞學接受史的脈絡,南宋是其發軔期,這一時期,宋人對李清照的詞評多限於尋章摘句式的解讀,多讚譽其佳句麗語。張端義和羅大經是南宋時期評論《聲聲慢》疊字藝術的開拓者,綜觀二人的評論亦可發現,他們評論的焦點主要在疊字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自然熨帖的運用之上,多關涉形式表層,而未曾深入肌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評論奠定了後世議論的基調,堅實了後代研究的基礎。

由於傳統的封建思想,李清照在當時並未得到公平對待,宋人論其詞,僅僅侷限於“婦人”的行列,沒有把她放在與男作家等同的位置上去比較。張端義、羅大經均對《聲聲慢》中疊字的奇絕驚歎不已,但只是驚呼“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由此可見,李清照在宋代只是以女性文人,而非文人的面貌出現。

元代,李清照的《聲聲慢》沒有得到任何闡釋。直至明朝,詞評者才重新聚焦《聲聲慢》,關注詞中疊字的構成藝術。明人在繼承宋人觀點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詮釋。

茅暎在《詞的》卷四指出:“連用十四疊字,後又四疊字,情景婉絕,真是絕唱。後人效顰,便覺不妥。”茅暎此論要點有二:一是意識到詞中疊字並非單純的構詞技巧,而是關涉到疊字構詞所傳達出的更深層次的情和景的關係。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婉妙絕倫,堪為絕唱。二是指出了李清照詞中獨具一格的原創性內容及其優越性的顯現。藝術最初產生的印象總比後來即便是最成功的回憶要輝煌得多,它往往在最初的一次詩情迸發中達到以後無法超過的某種美,而作家也會因為給他描繪的圖景以後人無法企及的光輝,從而成為影響後世的“藝術先行者”。《聲聲慢》奇絕天橫的疊字運用手法使得李清照成為影響後世的“疊字藝術先行者”。

明代是李清照詞學接受的轉折期,特別是在明中期以後,李清照詞作接受處於一個明顯的上升期。在“主情說”和才女文化等興起的背景下,李清照逐漸脫離閨閣的拘囿,躋身鬚眉之列,以詞人的身份步入詞壇,與優秀的男性詞人比肩而論。

吳承恩評《聲聲慢》雲:“易安此詞首起十四疊字,超然筆墨蹊徑之外。豈特閨帷,士林中不多見也。”[3]吳承恩認為《聲聲慢》中十四個疊字超然筆墨蹊徑之外,好似神來之筆,超凡脫俗。此等才華,士林中也實屬罕見。在詞評者眼中,李清照不再只是獨步閨閣的女性文人,而是可以立身士林,與眾多知識分子一較高低的文人。

沈際飛《草堂詩餘別集》卷三曰:“首下十四個疊字,乃公孫大娘舞劍手。宋朝能詞之士秦七、黃九輩,未嘗有下十四個疊字者。蓋用《文選》諸賦格。……‘點點滴滴’四疊字,又無斧跡。易安間氣所生,不獨雄於閨閣也。”沈際飛此論極似張端義的論調,但有兩點異處:一是將張端義“本朝非無能詞之士”加以具體化,指明“宋朝能詞之士秦七、黃九輩”。沈際飛以宋代著名的男性詞人秦觀、黃庭堅為參照,認為李清照詞中的疊字之法獨樹一幟,秦黃等人亦不曾創見。二是將張端義“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變換為“易安間氣所生,不獨雄於閨閣也”。前者言“婦人中有此文筆”,後者則雲“不獨雄於閨閣也”,前者讚揚李清照的文筆,認為其為婦人中的文人傑出者。後者則在以秦黃為代表的著名男性詞人類比中,找尋李清照的位置——不獨雄於閨閣也。沈氏打破閨閣藩籬的論調讓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與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相競爭的機會,使得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經典化成為可能。正如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所言:“這種能力(作者的競爭和取勝能力)或隱或現地展示在作者與其他作者及其包括《聖經》在內的文字競爭中。”

清代是李清照詞學接受相對繁榮的時期,評論者對李清照詞作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聲聲慢》中疊字的藝術在與其他作家作品的競爭過程中,凸顯出特殊的價值。

王又華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聲聲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功力:

晚唐詩人好用疊字,義山尤甚,殊不見佳。如:“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地寬樓已迥,人更迥於樓。”“行到巴西覓譙秀,巴西唯是有寒蕪。”至於三疊者“望喜樓中憶閬州。若到閬州還赴海,閬州應更有高樓”之類。又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亦不佳。李清照《聲聲慢·秋情》詞,起法似本乎此,乃有出藍之奇。蓋此等語自宜於填詞家耳。(《古今詞論》)

王又華以好用疊字的李商隱為比較物件,在與前代優秀詩人詩句疊字運用的對比中,認定李清照《聲聲慢》中疊字運用技高一籌、後來居上,有“出藍之奇”。

《聲聲慢》疊字藝術不僅有“出藍之奇”,更有“後無來者”之勢。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雲:

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喬夢符效之,作《天淨沙》詞雲“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疊字又增其半,然不若李之自然妥帖。大抵前人傑出之作,後人學之,鮮有能並美者。

陸以湉以仿效李清照《聲聲慢》疊字創意的喬夢符為評比物件,指出喬夢符雖增至二十餘疊字,才氣可嘉,但終著痕跡,不若李詞自然妥帖,渾然天成!由此可見,李詞樹立的千古創格,已然成為詞家疊字之法的標的,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和逾越的高度。正如陸鎣《問花樓詞話·疊字》所云:“二闋共十餘個疊字,而氣機流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

當清代眾多評論者將《聲聲慢》疊字之法奉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壇加以膜拜之時,陳廷焯超出主流聲音之外,指出詞中十四疊字不過奇筆,並非高調。其在《白雨齋詩話》卷二曰:

易安《聲聲慢》詞,張正夫雲:“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此論甚陋。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是以論詞,不免魔障。

陳廷焯此語超出時流,別有新見。他認為詩詞各有其境,在《白雨齋詞話》中說:“詩有詩境,詞有詞境,詩詞一理也”[5],故此,他主張論評詞應從“詞境”入手。陳廷焯針對張端義稱《聲聲慢》起句為“公孫大娘舞劍手”而論,認為世人徒賞李詞詞面,未能深入其詞境。此論正是陳廷焯對李詞疊字藝術闡釋的特殊價值所在。雖然陳廷焯並未對詞中疊字建構的詞境做出詳述,但他的洞見為後人闡釋此詞打開了新的視野。

現當代古典文學專家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對《聲聲慢》的剖析,可謂陳廷焯觀點的深入: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悽悽”,冷清漸蹙而凝於心。又繼之以“慘慘”,凝於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慼慼”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疊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疊字不足雲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慼慼又必居最末也。

傅庚生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聲聲慢》起首的十四個字:一是疊字之妙。這也是前人一直推崇的構詞技法。二是層次之妙。傅先生精到而細緻地論述了詞人一系列的心理變化,由表及裡、由內及外、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次鮮明。三是曲盡思婦之情。論者深入詞人的內心世界,探尋詞人由尋覓到失望,因而悽悽慘慘慼戚的心境。只此十四字,即將閨中思婦婉曲而又微妙幽深的情愫表達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強烈藝術效果。

自宋伊始,到明清直至近現代,評論者對《聲聲慢》疊字藝術進行了多元化、多層面、日漸深入的解讀與闡釋。它之所以能引發近千年的闡釋,根本在於其具有的曠古爍今的原創性魅力。作品的原創性是其要與傳統做必勝競賽並加入經典行列所必備的要素,此種原創性的形成,為後人設立了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難怪清人沈謙說;“予少時和唐、宋三百闋,獨不敢次‘尋尋覓覓’一篇,恐為婦人所笑。”

賞析: 篇四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地一首震動詞壇地名作。通過秋景秋情地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地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地侷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地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地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地心境。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地一生中,能夠傳神地表達出抒情主人公形象地非她地《聲聲慢》莫屬。在浩如煙海地中國古典詩詞中,這是一首不可多得地詞,它在描寫女性內心情愫地深刻,曲折,細膩等方面無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響之作,詞史上地一朵奇葩。

《聲聲慢》十分精美細緻地表現了一個婦女在秋日從清晨到黃昏一整天孤獨寂寞,悽楚悲哀地心緒。這種哀傷之情那樣深沉,悲劇氣氛那樣濃厚。因此,可以認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與其前半生詞中那種貴族少女天真無愁之氣不同。這分明是從一顆破碎地心中迸發出地滲著血淚地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後飄零地生活,淒涼地處境和充滿著哀愁地內心世界。儘管這詞沒有直接反應當時地社會現實,但它決不是單純地只是作者自我心態地描寫,而是以一個黑暗時代地犧牲者地悲劇間接地體現了歷史地悲劇,從而具有一定地時代色彩,所以表現地這一特定地深沉地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會典型意義和審美價值。

這首詞地上片,集中寫愁苦難禁之狀。作者一下筆就直抒胸臆,以抒情開篇地詞並不罕見,但像這首詞起筆便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三句連用七對疊字,實屬屬罕見,這十四個疊字,將一種愁苦難堪之情,自胸腑中噴薄而出,立即強烈震撼了讀者地心絃。“尋尋覓覓”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來不幸之遇,又極準確。傳神地表現出她在極度孤獨中那種若失若有,茫無所措,要抓住一點什麼地精神狀態。後十個疊字既寫環境又寫情,將難以名狀地複雜感情發展過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一層層寫來,多麼細膩曲折,十四個字一氣而下,籠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調,使以後逐次出現地景物,都染上濃重地感情色彩。

接著,作者集中寫孤獨難耐之情。“這次第,怎一個愁了得。”作者在最後收束以上幾層可傷之事,與開篇十四字下下呼應,終於點出一個“愁”字,感情地分量非常沉重,更妙地是:全篇寫愁,未了都說,這情景,用一個愁字怎麼能說得盡呢?這樣,在結尾一句又把詩意推進一層,猶如異峰突起,遙指天處,使通篇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在這首詞裡,作者對國破家亡地痛苦生活有深切地體驗感受。心中有無限悽楚要傾吐出來,她創造了一個有利於抒情地典型環境,融情入景,從而具有鮮明個性特徵地抒情主人公形象。在這裡,李清照採用了豐富多變地抒情手法,有螺旋式地表情法,例如以上詞裡有幾層可傷之事,像螺旋一樣越旋越緊,一層深一層。而開篇地七對疊字,把極度地憂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時又層層深入。可以說是兼用了奔迸式和螺旋式地表情法。還有引曼式地表情法。像“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就是聲調深淺,長言詠歎,但詞中更多地運用了含蓄蘊和地表情法,用環境,景物來烘托,作者通過鋪敘,把多種表情方法結合起來運用,表現出多側面,多層次,深刻細膩地感情。

註釋 篇五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麼。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重點難點 篇六

1、作者沉重複雜的“愁”

2、作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