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的重要意義【新版多篇】

勞動節的重要意義【新版多篇】

文化進校園活動方案 篇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中國小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指導中國小開展傳統美德教育、傳統節日教育、傳統經典誦讀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系列主題活動,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動主題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活動物件

全區普通中國小在校學生

三、活動內容

(一)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1、通過推進文明校園、文明單位建立活動,廣泛掀起學習、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不斷加強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教育。

2、通過開展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3、通過深入開展“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教育”活動等推進文明禮儀教育。包括升旗禮儀、就餐禮儀、課堂禮儀、尊師禮儀、同學間交往禮儀、穿戴禮儀、借用物品禮儀、迎客禮儀等禮儀習慣養成,引導學生養成謙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言行合一的禮儀規範。

4、通過推動書法教育健康和深入發展,激發培育廣大中國小生學習和欣賞書法的熱情。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努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

5、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研學實踐教育、冬夏令營等活動,加深學生對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感悟,傳承紅色基因。組織中國小生到革命歷史遺址、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先輩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參觀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學習中國革命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二)重視傳統節日教育

1、以忠孝為先,開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踐行孝心”、“感恩老師、感恩長輩”等關愛師長的道德實踐活動。

2、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經典知識、故事的普及教育。積極挖掘這些節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學生民族感情,激發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國家公祭日、國慶節為契機,引導廣大師生緬懷先烈,瞭解黨和祖國的發展史,不斷增進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

(三)抓好傳統經典誦讀教育

1、構建國學經典誦讀體系。各校每學期制定誦讀計劃,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原則,在各年級開展不同的國學教學內容;組織教師讀《大學》、《道德經》等國學經典,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構建誦讀體系。

2、搭建國學經典誦讀平臺。豐富誦讀形式,開展“誦經典、寫經典、唱經典、演經典、展經典”等活動,即:每日開展“誦讀經典一刻鐘”活動;每星期開展一次“書寫經典一刻鐘”活動;每月的黑板報和櫥窗要有一定的國學教育的內容;每年舉行一次國學情景劇展演活動等,把國學教育貫穿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

3、深化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藉助校園藝術節、文藝匯演等載體,圍繞孝父母、守誠信、善待人、好學習等話題,以詩文朗誦、快板、課本劇等新穎活潑的形式,把《弟子規》、《論語》等經典美文表現出來。成立國學興趣小組,將傳統體育專案、繪畫、書法、剪紙等國粹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國學、熱愛誦讀。

(四)開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強地方區域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將地方傳統名人名事、文化遺蹟、等資源有效整合,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

2、培育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紀念活動、重要歷史文化遺蹟、博物陳列館等載體,進一步促進中國小生的德育工作。結合學校原有專案為基礎開展民間體育、泥塑、剪紙等國粹教育。

四、活動要求

1、加強宣傳,營造輿論氛圍。各學校要及時召開動員大會,明確本年度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指導思想、方法步驟、具體要求,制定活動實施方案,適時做好檔案建設。

通過組織廣大師生學習《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檔案,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的思想輿論氛圍。

2、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各校要統籌安排,有序推進階段性重點目標與任務的落實,力爭到20xx年,全區中國小、幼兒園都實現“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傳統文化品牌。

3、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各學段的教學要點和教學任務中,力求做到三個“全覆蓋”:學科課程全覆蓋,課時主要從綜合實踐課中安排,也要將教育內容體現到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主要課程中去;教學環節全覆蓋,包括課堂教學、課堂外教學、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人群全覆蓋,整體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4、堅持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積極總結多年來我區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深化我區文明校園建立活動,將傳承優秀文化與打造辦學特色相結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教育氛圍,讓師生在審美中受到傳統文化薰陶。

勞動節為什麼放五天 篇二

放五天有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人民的需要,增強民族凝聚力,刺激消費,緩解壓力,緩解景區壓力和推動旅遊業。

1、滿足人民的需要

人們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有機會回家探親和旅遊。此外,在春節期間,地方政府提倡就地新年,探親和旅遊需求積壓。這些需要被釋放,但它們需要假期的支援。因此,國家今年安排了五天假期,可以更好地釋放和滿足這些出行需求,讓每個人都能以補償的方式回家。

畢竟,三天假期太短,只適合短途和周邊旅行。五天假期更好,更適合中長途旅行。人們回家探親和旅遊的時間將更加充裕,旅遊半徑將大大擴大。雖然五一假期持續五天,但實際上是通過補假獲得的。

2、增強民族凝聚力

五一是中國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粘合劑。五一放假5天可讓人們通過公共假期的方式得以親身體驗和參與相關活動,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

3、緩解壓力

五一連放5天有利於人們放鬆休閒、緩解工作壓力,相對分散並均勻分佈的“小長假”能夠讓更多人有更多機會踏青遠足,或結伴郊遊,或休閒娛樂,或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或觀看電影、戲劇等等,從而豐富生活內容,緩解工作壓力。

4、緩解景區壓力

從保護環境的角度看,有利於緩解景區和目的地的接待壓力,相比集中放長假的方式而言,分散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均衡遊客的時間分佈,緩解集中出遊所帶來的各種環境壓力和接待壓力。

5、刺激消費

假期增加後,許多人會選擇回家探親。無論是乘坐飛機、高鐵還是自駕,都將刺激交通運輸業的消費,在家裡購買各種禮品,刺激日常消費。此外,當大家在假期裡吃喝玩樂時,也會增加住宿酒店、餐飲業、電影業和娛樂業的消費。因此,假期的增加確實影響到整個身體,也是刺激消費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篇三

淺談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我們的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十分重要,這種關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關係有家庭關係、戀人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閨密關係,甚至包括陌生人關係等。然而,正因為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佔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它出現任何一點的異樣,對我們來說可能都會造成不小的心理波動。

在我們與其他的交往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中,不論你關係有多好、多親密無間,都有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衝突。這些矛盾或衝突很多時候並不是有實質性的矛盾點或衝突點引發的,而僅僅可能是因為兩人的“性情”有些不合。這裡就要談談平時生活中會對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的依戀型別。 上世紀,發展心理學家(如Bowlby,1969)就發現,嬰兒對其主要撫育者(常常為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人們普遍認為。某些嬰兒只要飢餓、尿床和受到驚嚇,就能發現馬上會得到細心的照顧和呵護。嬰兒哭喊時,慈愛的撫育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兒童就發展處安全型(secure)依戀:他們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

氣他嬰兒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對小孩的關照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撫育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交際煩躁,有時根本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感情,這種依戀型別就是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撫育者是否以及何時會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而第三種嬰兒的撫育者在關照小孩時,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畏縮不前,表現出迴避性(avoidant)依戀。迴避依戀型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認為早期的人際經驗回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的發展軌跡。的確如此,孩子依戀型別的差異表現得如此涇渭分明。當兒童面對陌生、危險的環境時,安全型的兒童會跑向媽媽,很快安靜下來,然後開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環境。焦慮—矛盾型的兒童則會大哭大鬧,緊緊抱住媽媽,完全不顧父母的安全保證。而回避型的兒童往往躲開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離,即使在害怕時也不願意發生親密接觸。

孩子表現出的這些依戀型別鮮明,但直到研究者(Hazan,1987)發現成人在處理親密關係時也會表現出類似的反應方式,依戀型別才真正引起了人際關係研究者的注意,並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研究者進一步將人際關係的依戀模式分為四種。巴塞洛繆(Bartholomew,1990)指出,人們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親密接觸,是因為存在兩種不同的原因,一種情況是人們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對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絕和欺騙,另一種情況是人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歡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願與他人發生緊密的依戀關係。因此,巴塞洛繆認為成人有四種依戀型別。第一種安全型(secure),和兒童的安全依戀型別完全相同。第二種痴迷性(preoccupied),是巴塞洛繆給焦慮—矛盾型的新名稱,因為這種型別的人若要感覺心安,就得過分地依賴他人的讚許,所以他謬度地尋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第三和第四種依戀型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迴避型”。恐懼型(fearful)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相反,疏離型(dismissing)的人認為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在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現在普遍認為可以在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區分這四種依戀型別。首先,人們在迴避親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程度上有差別,這會影響人們接納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的難度和信任程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心和輕鬆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低;而與伴侶親密接觸時煩躁不安的人,其迴避親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們還在憂慮被棄(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程度上有差別,即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安全型的人在與他人親密接觸中非常安心,不會擔心別人會苛刻對待自己;因而能積極快樂地尋求親密、相互依賴的人際關係。相形之下,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充滿焦慮和不安,在親密關係中如坐鍼氈。痴迷性的人渴望親密接觸但害怕被拒絕。疏離型的人並不擔心被拒絕,但卻不喜歡親密接觸。至於恐懼型的人則兩者兼而有之,在親密關係中坐立不安又擔心親密關係不能長久。

當然,這種人際關係依戀型別的分類只是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理想型別(ideal type),並不是說它們是沒有任何共同點的對立類別,而是用作稱呼不同焦慮和迴避分數組合的便利標籤。正如我們認識別人喜歡用不同的標籤來對人進行分類,這樣無疑方便了我們更快的認識他人,進而指導我們採取一定的行動去對待和迴應他人,但是任何一個人都是複雜的,都不是一個或幾個標籤能夠囊括的。 依戀型別一旦形成,就決定了人們與他人交往時顯示出的獨特個體特徵。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的經驗和特質組合而成的獨特個體。這些經驗和特質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這些差異影響了我們的親密關係。例如在愛情關係中,情侶雙方某些依戀型別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即更讓人滿足和穩定。假若痴迷型的人愛上了疏離型的人,就產生了依戀型別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會因對方的感情疏遠而氣餒,而疏離型的人則會因對方的依賴干預而煩惱。

在《小別離》中,女主角童文潔就屬於不安全型依戀,生活中不太容易信任別人,疑心比較重 依戀型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並不會被動地受童年經驗的束縛,因為依戀型別不斷地受到我們成人後經歷的影響(Davila,)。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戀型別的確會發生新的改變。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會讓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情也會慢慢讓迴避親密的人不再懷疑、戒備親密感情。研究表明,在兩年之內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型別可以發生實質性變化(Davila,),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戀比安全依戀更容易改變。所以,當你的身邊由不安全依戀型選手,就請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呵護。

《小別離》中的男主角方圓就屬於安全型依戀 不同的依戀型別並無好壞之分,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只要這種特質與他們的生活相適應,每個人都可以過得很好。但與此同時,我們認識了幾種不同的依戀型別後,就要藉此工具去更好的認識自己。若我們是安全依戀型別,我們會在人際社交尤其是發展親密關係方面佔一定的優勢。而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型別,則你會在發展親密關係時遇到更多的阻礙,但你不比氣餒,你完全可以選擇堅持自己還是逐步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依戀型別,活出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我們怎樣維護好人際關係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你取得他人信任或與他人關係融洽的前提條件。無論你詩司白領、政府機關人員還是在校學生,各行各業人員都離不開人際關係。所以,學會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認同。對一個人的認同能讓別人產生很強的自信心,並且會有愉悅感,從而對你持肯定的態度。所以,在現實中,越是經常給予別人認同的人,越能有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因此,不要吝嗇你的讚揚,要經常的表達你對他人的認同。這樣,你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傾聽。當對方向你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裡面除了既定事實以外,還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思想,而他重點所講的並不是這個故事,而是他的觀點,希望能得到你的認同。

如果你在他還沒有表達清楚之前,就立馬插入自己的看法,不僅不會得到對方的好感,反而有可能中斷這個話題。造成尷尬的場面。因此,耐心的聽別人把話講完,不要急著插入自己的看法,更不要在沒了解事實的真相之前就妄自菲薄。

如何維持朋友關係

真誠有心,不管你去哪裡或者你做什麼事情,那麼對待朋友應該學會的是真誠,你給予別人的好處,那麼別人也會對你好的,因為真誠的交流是可以讓朋友之間變得更加美好。一味的偽裝出來的友情是不長久的,所以說一定要真誠的去交友。

價值體現,雖然在這裡說這個不大好,但是確實就是這樣的,很多時候不得不為了一些自己所需才去建立好的友情,哪怕是興趣愛好也是一樣的。因為乒乓球你們成為了朋友,這就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聚會,朋友之間的聚會最好是一起去的,為什麼呢,因為聚會是一種直接交流感情的場合,所以說盡量的去多參加一些朋友之間的聚會,這也是維持你們感情的一種有效方式。

動態,雖然好友好久沒有交流了,但是還是偶爾去關注朋友的一些動態,看看他/她們最近的狀態,qq空間上,微博、微信等等都是維持朋友之間感情的一種工具。

電話簡訊溝通,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親自能見到朋友或者和朋友一起吃吃吃飯幹嘛的,哪怕是一個電話一個簡訊朋友也會感受到你的心,因為你們並不是那麼在乎別的,只是覺得心裡還是有你的。

如何快速高效的搭建人脈關係

午餐關係建立法

在企業中上班,千萬要避免一個人獨自聚餐,這樣就會無形中與團隊隔離,定期的利用午餐來了解公司的同事,通過午餐的時間也可以瞭解更多私下裡的話題,有助於關係的建立。

會議中找人脈

在參加一些大型的行業會議時,這個時候你可以有目的去結交一些行業的人士,與他們交換名片,或者打個招呼,都能夠幫助你在這個行業裡更好地積累名氣。

建立人脈庫

如果你對於人脈關係的積累比較感興趣,還可以通過建立人脈庫,針對不同人的性格、特徵、職業等進行分類,記錄他們的喜好,研究他們的話題,也會幫助你更好地維護好這些關係。

怎樣利用人際關係

好的人際關係一定是互相學習的一個過程,那不然一定是存在著敷衍的過程,如果說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互相可以“利用”的地方,那必然是無法維持長久的,因此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互相做到“禮尚往來”,那才守鍵,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做到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怎樣利用人際關係的相關內容。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在變得越來越出色的過程中,會去學習借鑑他人的優秀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同路人發生變化的情況,這也是比較現實的問題,因此隨著自己能力地提高,能繼續和自己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那才是真正的親朋好友。

懂得“禮尚往來”,和他人交往最忌諱的是一味地付出,或者一味地索取,因為單向的過程終究會讓一方覺得特別累,因為誰都希望被安慰,更不希望一直被索取,而大家互相有所付出和回報,能讓一段關係變得更加長久,也能變得越來越好。

千萬不要用某段關係來索取,有時候我們最怕面子上的事情,總是被冠以我們是什麼關係,理所應當怎樣去做,但事實是沒有任何事情是天經地義的,尤其是涉及到借錢這件事兒,如果沒有想著去還錢,那麼勢必會讓借錢這件事破壞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淺談《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意義 篇四

淺談《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意義

《共產黨宣言》又譯《共產主義宣言》,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倫敦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委託,於1847年11月-1848年1月間共同撰寫的關於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是一部劃時代的光輝文獻。

《共產黨宣言》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以階級鬥爭為線索,剖析了資本主義制度,闡明瞭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闡明瞭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共產主義建立者的偉大歷史使命;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唯一道路;批判了打著社會主義招牌的和科學共產主義相對立的各種流派的所謂理論;莫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並確立了黨的戰略、策略、原則。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細細研讀、研究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綱領性檔案的《共產黨宣言》具有重要意義。列寧是這樣評價《共產黨宣言》的:“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以及關於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可見,列寧認為,《共產黨宣言》主要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理論突破,即新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辯證法、階級鬥爭理論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研讀理論的具體內涵後,在此簡單總結《共產黨宣言》三方面重要意義。

一、《共產黨宣言》的理論貢獻

《共產黨宣言》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的各個民族當中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主要不是因為它的行文是多麼華麗優美,它的用詞是多麼慷慨激昂,而是由於其理論表述上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把《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檔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一般規律,其理論的邏輯性與說服力都是無與倫比的。

《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科學地評價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意義和它的內在矛盾,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全盤否定資本主義的進步意義,而且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資本主義大工業在發展的同時,卻首先生產出了它自身的掘墓人――無產階級,併為共產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創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條件。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強大到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不能適應的地步,並且受到了它的阻礙,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就再也容納不了它本身所創造的財富了,這個時候,它本身必然會被更高階的所有制關係――共產主義所代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證這一理論的時候所運用的基本原理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這一觀點由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1883 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 年的英文版序言中進行了說明,那就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則決定了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的表現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歸根結底是由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從以上的敘述中不難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證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的時候採用的是“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簡而言之,他們並沒有因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而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更沒有因為資本主義給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所帶來的空前的發展而放棄了對它的批判,他們始終是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所取代,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與鬥爭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在閱讀《共產黨宣言》以及其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的方法論,以便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夠堅定地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認真對待所有的問題。

在資本主義滅亡的過程中,無產階級充當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的偉大角色,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歷史(從原始氏族社會的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階級鬥爭貫穿於階級社會發展程序的始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消除,而只是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從而消滅所有階級的存在,建立起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共產主義新社會。在這一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無產者必須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階級,通過不斷地階級鬥爭達到消滅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目的。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基礎,論述了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政治鬥爭的策略等基本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共產黨人並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本身也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無產階級政黨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進行階級鬥爭的時候,共產黨人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著整個革命運動的利益。他們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勝過了其他無產階級政黨。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階級政黨中最先進的、最堅決的、始終起著推動革命前進的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共產黨人瞭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程序和一般結果,他們所據以展開行動的指導理論決不是以某個思想家所提出的抽象的原則為依據的,而只不過是對現存的階級鬥爭的理論表述罷了。

正是基於這些理論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三章中批判了當時流行於西方世界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與此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特別重視無產階級在具體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進行革命鬥爭的策略,他們闡述了共產黨人與其他黨派進行聯盟的政治思想,認為共產黨人應該努力爭取同世界各國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不過,在與其他政黨進行聯合的時候,共產黨人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的獨特任務,要時刻教育工人儘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只有這樣,共產黨人才能在當前的各種革命運動中代表著運動的未來――走向共產主義。

《共產黨宣言》一書的思想精華、理論觀點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這座理論大廈的基礎與主幹,指導著全世界受苦受難的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併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其意義是怎麼估量都不會過分。

二、《共產黨宣言》的實踐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就是“《共產黨宣言》有它本身的經歷”。恩格斯在1888 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 年德文版序言中兩次指出,受到歐洲1848 年革命失敗和德國1852 年科隆共產黨人案件的影響,共產主義者同盟不得不宣告解散,而伴隨著工人運動退出了公開的政治舞臺,《共產黨宣言》也退到後臺去了。換句話說,《共產黨宣言》在發表之初並沒有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而只是受到了當時人數尚少的科學社會主義先鋒隊的認可與歡迎。在整個第一國際時期(1864 年―1876 年),國際工人運動的思想舞臺基本上是由法國的蒲魯東主義、德國的拉薩爾主義和英國的工聯主義佔據著的。舉例說,在1871 年的巴黎公社運動中,公社成員絕大多數是蒲魯東主義和布朗基主義的信奉者,尤其是3 月26 日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成員中,大約有50 人為小資產者,25 人為工人,只有1 人公開聲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了引導工人階級走向正確的革命道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些思想派別進行了堅持不懈地批判與鬥爭,在巴黎公社運動失敗之後,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影響也基本上被消除了。到了第一國際解散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工人階級中占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了,而《共產黨宣言》中所確立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諸多原則也在世界各國的工人中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此時的蒲魯東主義和拉薩爾主義已經奄奄一息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恩格斯才說:“《共產黨宣言》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1848 年以來現代工人運動的歷史。”到了19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時候,整個歐洲大陸上所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已經差不多完全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了,《共產黨宣言》則成為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時至今日,《共產黨宣言》依然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綱領性文獻,是全世界工人階級的“聖經”,也是我們閱讀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最為重要的參考著作之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並不滿足於僅僅進行一般性的學術研究,而是隨時準備親身加入到政治運動的行列當中去。他們在1847 年的時候就加入了“正義者同盟”(即後來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後來又參與了第一國際的許多活動,到了1871 年巴黎公社運動興起的時候,他們又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為巴黎人民的革命首創精神進行歡呼。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貢獻雖然主要是集中在理論開拓方面,但他們本身都是非常重視革命實踐活動的。正如馬克思自己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提到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因為以它為界標,世界歷史從此跨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時代。隨著《共產黨宣言》的廣泛傳播,無產階級的政黨組織在世界各地紛紛建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直至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以及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共產黨宣言》所提供的彌足珍貴的理論指導,如果沒有它,整個19至20世紀的波瀾壯闊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或許就會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局面了。當然,全球性的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也為《共產黨宣言》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更大更廣的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從《共產黨宣言》發表之日起至今,它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程序的偉大。

三、《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

最近幾年,中共中央在全國相繼部署實施了黨的先進性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諸多重大的戰略,這些學習實踐活動本身都體現了《共產黨宣言》的宗旨和精神。1888 年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曾經說過,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階級政黨中“最先進的和最堅決的部分,推動所有其他部分前進的部分”,黨的先進性教育本身就是要通過學習活動的進行使中國共產黨人繼續保持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先進性,以便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在論證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合理性與必然性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使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應該首先消滅的就是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把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中,在這個聯合體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此外,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實行的諸如八小時工作制、義務教育和社會福利等制度,無疑都是符合《共產黨宣言》的要求的。雖然《共產黨宣言》的發表距今已經有160 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共產黨宣言》本身依然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藏,可以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國內外的許多複雜的形勢和問題。結合著目前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這裡選取以下兩個問題著重談一談,以此闡明《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

第一,如何認識和評價目前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社會歷史的滄桑鉅變無法遮蔽一本鉅作的真理光芒。作為馬克思主義創立標誌的《共產黨宣言》,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產物,儘管個別具體結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些過時,但其所闡述的基本理論卻仍然在現今時代潮流中有著強大威力和時代價值。《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歷史進行了論述,指出所謂的“世界歷史”是指世界被分割為孤立的國家、國家之間互相鮮有影響的狀態正在終結,國家間的界限被逐漸打破,世界在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全球化”這個概念,但他們在很多著作中都談到了世界市場和普遍交往的問題,並且對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的這些論述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今天所熱議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問題,認真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論斷,對我們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簡單地對資本主義的擴張進行批判,而是認為它是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各民族之間的廣泛聯絡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古老的民族工業正在被新的工業所慢慢取代,新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往往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方,而生產的產品也不僅是供本國消費,而是同時銷往世界各地,於是,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為了增加產品的銷售渠道,資產階級奔走於世界各地,從客觀上加強了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也改變了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的閉關狀態。因此,現代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這一事實對整個共產主義理論來講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過:“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絡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在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給出的是共產主義實現的客觀條件。共產主義不可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長期存在,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只有當各民族同時行動的時候,共產主義才能最終確立起來。世界性交往的產生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結果,因此,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壯大是無產階級進行共產主義革命的第一個和根本性的條件,而由資本的擴張而導致的世界交往則是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生產力水平發展得還不夠的時候,整個社會只能是普遍的貧困,而在普遍貧困的情況下,人們之間必然會發生爭奪生活必需品的鬥爭,那時許多腐朽的東西便會死灰復燃,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也無從談起。

當前,隨著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在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全球化將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當然,如今的全球化與馬克思時代的全球化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馬克思時代,是蒸汽機和機器引發了工業生產的革命,使生產的早期全球化成為可能;今天的全球化,是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等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和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在馬克思時代,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是為了不斷擴大產品銷路;而今天則主要是為了不斷擴大資本輸出和投資場所。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化有力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世界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但就其實質來說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並會導致兩極分化、階級對立及世界發展的。

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勢頭恰好證明了資本主義本身的依然強大的生命力,美國學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最為典型的代表了這種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歸納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積極的、巨大的變革之後,緊接著指出了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的命運,以及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的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的道理跟封建所有制的崩潰是一樣的`,那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與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之間的矛盾。現代大工業的發展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已經大大超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所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會引起週期性的經濟危機並導致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劇烈震盪。只有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反觀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形勢,世界正變得越來越不平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許多學者研究認為,資本在全球的擴張應該是導致世界範圍內不平等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理由是“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失去了其部分控制能力,包括維繫有助於減少不平等問題的福利體系的能力”。實際上,與其把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歸結為福利國家的削弱,倒不如說這是資本擴張的一個必然結果,資產階級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也生產了它自身的掘墓人――無產階級。資本的全球化及其執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內在矛盾,為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創造了條件。因此,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當我們今天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候,根本不會得出“歷史的終結”的結論,因為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日益緊密的形成恰恰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鋪平道路。

第二,如何重新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重視人的自由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一貫的思想。早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指出生產勞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性,這個特性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在後來的《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提到,未來更高階的社會是“以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雖然馬克思、恩格斯重視人的自由發展,但是他們從不孤立地討論人的自由發展,而是把人的自由發展同主體的自我實現活動即勞動聯絡起來,同勞動的社會性和歷史性聯絡起來。因此,他們不相信以資本主義私人佔有製為基礎,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會有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存在著私有制和分工,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分化和權利的不平等,一部分人的自由發展必然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發展為代價。因此,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和分工,實現了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才有可能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但是,私有制的消滅和個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互為條件的,“私有制只有在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因為現存的交往形式和生產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發展的個人才可能佔有它們,即才可能使它們變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動”。由此,我們發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客觀歷史的運動過程,也是主體實現自身能動作用的過程;既是舊的交往方式註定要被新的交往方式取代的過程,也是人類追求解放、不斷改造現存社會關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逐步展開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是如此設想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景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性特徵,也是共產主義社會比資本主義社會進步的地方。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工人本身不可避免地被異化了。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使自己的精神遭到摧殘;而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也不屬於工人自己擁有,而是被資本家強行佔有了,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窮。因此,異化勞動把工人的自主、自由的活動貶低為一種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了。在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並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實現的復歸。”在剷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後,全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就會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裡,這時,人們不必擔心失去生活資料,因而任何人都沒有自己的特殊的活動範圍,他們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而由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活動,社會活動不會固定化,而每個人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很明顯地體現了一種價值訴求,它是關於人類解放的學說,而這種價值訴求卻絕不是一種“時代的幻想”,而是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並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哲學理想,它的實現恰恰是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是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正是在這裡,馬克思主義完成了客觀規律與價值追求的完滿統一,使共產主義理論具有了空前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共產黨宣言》是屹立在人類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既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和問世的標誌,又是無產階級向世界公開宣佈自己的目的和意圖,由自在走向自為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人類歷史經歷了近170年的驚濤駭浪。馬克思主義已由西歐的一個小國小派變為具有世界影響的理論,無產階級政黨遍及全世界。197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從此,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共產黨宣言》的號召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曾經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被撕開了大大的裂口,人們看到了歷史的曙光。但歷史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對社會主義的命運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我們堅信前進的步伐絕不會停止。中國人民正在從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預示著《共產黨宣言》的光輝是永存的,同時也確證了《共產黨宣言》作為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將永遠為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提供精神性的引導。

清明節的重要意義 篇五

清明節的歷史意義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習俗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根據所在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為墓祭和祠堂祭兩種。古代皇帝一般都會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稱太廟;富貴人家大多也為祖先修築祠堂,可以在祠堂裡祭祀;但大多數老百姓還都是以墓祭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稱為掃墓。

二、燒包袱

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三、拜“城隍爺”

在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很盛,城隍廟裡供的就是“城隍爺”,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四、踏青

踏青也叫春遊,古時候稱探春、迎春。清明時節,正是萬物復甦、春光明媚,四處生機勃勃的時候,是郊遊的大好時機。傳說踏青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到唐宋時期,這個習俗尤為興盛。

五、盪鞦韆

清明節盪鞦韆,也是流傳已經的古***俗,最早叫蕩千秋,後來因為某些方面的忌諱,改為盪鞦韆。開始的鞦韆都是由樹枝做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能鍛鍊人的膽量,讓人更加勇敢,又能增進身體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六、拔河

拔河的遊戲,我們小時候一般都玩過,這個活動其實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牽鉤”、“鉤強”,到唐朝時期才開始叫“拔河”。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期間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所以從那時起,拔河就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了,一直流傳至今。

七、蹴鞠

這是我國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內塞滿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節期間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活動,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了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到了清朝中期,隨著現代足球的傳入,傳統的蹴鞠活動很快被取代。不過在初,國際足聯還是確認了足球發源於中國的這個事實。

八、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吃發糕,發糕寓意是“發財”、“高升”。發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狀再加入發粉,蒸三四個小時製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發”,又要“高”,大家吃發糕也是圖個吉祥。

九、吃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節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帶的小吃。青團是用清明節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攪拌進糯米里,做成的一種糰子,因為青團蒸熟後外表呈碧綠色,所以叫青團。

十、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喜歡的活動之一。春季颳風的天氣比較多,春光明媚,萬物更新,大家都喜歡去郊外玩一玩,放風箏也便成了郊外活動的專案之一,不但小孩喜歡,大人也喜歡,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有人放。

清明節的禁忌

1、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逝者的禮貌和尊重。

2、拜祭輩分有講究:掃墓拜祭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後,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再離開。

3、孕婦避免掃墓:排除迷信的成分,從安全形度來說,清明時節掃墓人多擁擠,為了胎兒安全,也不建議孕婦參加。

4、不可在墓地照相:掃墓的目的都是為了祭祀祖宗,明顯帶著敬拜、祈求的意思,而非玩樂。因此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

5、忌穿大紅大紫:相信大家也不會穿這樣的衣服去參加此類活動的。不過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

6、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各人自掃門前雪”,這句話用在掃墓上也極為恰當。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很是不妥。

文化進校園活動方案 篇六

一、指導思想

以市教育局20xx年校園文化建設年為契機,以教學育人、環境育人為原則,以上級部門的相關要求為目標。立足學校實際,因地制宜地完善本校文化基礎設施,創新校園文化內容,拓展校園文化活動領域,努力探索校園文化建設長效機制,力爭用三年時間把本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鮮明、文化氣氛濃厚的育人搖籃。

二、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名單

組長: 丁勝柏 校長

副組長:周發明 副校長

熊立中 主任

組員: 佘吉文 會計

三、本年度校園文化建設總體安排

1、宣傳發動階段(3—4月份)

⑴組織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中心學校《20xx年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領會精神,提高認識,營造全校上下認真貫徹該《方案》的思想氛圍。

⑵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謀劃出一套切合本校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

⑶進一步宣傳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把20xx年確立為校園文化建設年的現實意義,通報本校《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具體內容,並把相關內容向各位教師和各班級進行責任分解,打造一個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人人蔘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全面實施階段(5---10月份)

⑴5—7月份,以校園環境“綠化、美化、淨化”為主題進行活動。

⑵8—10月份,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細緻化”的要求,廣泛、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其他工作。

3、鞏固提高階段(11—12月份)集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自查工作,準備迎接上級檢查。

四、主要工作目標

1、濃厚學校的文化氛圍,提升學校的文明程度。學校不僅僅是傳承知識的場所,更肩負著育人的歷史重任。在育人的諸多因素中環境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建設校園文化,把學生置身於一個文化氣息濃、文明程度高的氛圍之中,使其耳濡目染地接受薰陶、受到鞭策。

2、完善校園軟體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一所學校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品位是這所學校的靈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把本校的價值觀念、指導思想、辦學理念、歷史傳統、精神風貌、辦學特色、辦學目標、校訓、校歌、校徽、校旗進行宣講展示,使全校師生熟知本校校園精神,並確立為共同的座右銘。

3、打造潔淨的校園環境,提升學校的外部形象。以教育為先導,以制度為保障,師生互動,群策群力,把學校裝扮得色彩和諧、佈局合理、窗明几淨、鳥語花香,用花園似的環境愉悅師生身心。

4、建立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煥發學校的青春活力。在抓好教學的同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富有個性地成長,讓學校充滿昂揚向上的朝氣。

5、按照中心學校的總體目標要求,力爭用3年的時間把學校建立成規劃科學、設施完備、制度健全、理念前衛、文化氛圍濃郁並具有長效機制的和諧校園。

五、具體工作措施

1、進一步搞好環境美化工作。在鞏固環境區衛生,制度化地對學校草坪、花壇、樹木進行修剪養護的基礎上,依據學校財力,結合校園實情,遵照實用、經濟、美觀、健康、和諧的原則,對學校環境進行更為完美的設計和改善,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在校園安裝適量的既能靚麗校園又起到照明作用的景觀燈。

2、進一步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作為“依法治校試點校”,我校歷來重視制度建設,今年我們將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年”為契機,結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將學校的制度彙編做進一步修改,使原有的制度與時俱進,更合時宜,更加具有操作性、實效性,更能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更能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開展。

3、光大校園精神。首先創作校樹、校花;其次,把本校的校訓(誠信、嚴謹、勤奮、創新);辦學思想(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教風(敬業、奉獻、善誘、愛生);學風(勤學、善思、活潑、求真);校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領導育人)以及校樹、校花的含義反覆向師生宣講,使全校 baihuawen.c n人人瞭解其內容,並努力內化為個人理念,變成個人追求。

4、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檔次。對原有各功能室舍的相關設施進行全面檢修,重新規劃室內物品擺放,認真進行衛生清理,清除衛生死角。對教室、辦公室、榮譽室等公共場所的物品進行重新整理,將其擺放整齊,營造“祥和、快樂、溫馨”的學習工作氛圍。專闢教室建立檔案室,將本校的有關資料儘量蒐集整理齊全,適時舉辦校史展覽,近三年內舉辦一次大型校慶活動,藉此增強師生對母校文化的認同感和學校的凝聚力、向心力。

5、開展廉政文化進校園。首先對教職工進行廉政教育,用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促使廣大教師廉潔從教;其次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宣講實際案例,用活生生的現實鞭策教師廉潔從教;再次,在校園張貼廉政標語,設定廉政建設櫥窗,用這種特殊氛圍警示教師廉潔從教。

6、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繼續堅持校園廣播,用健康向上的內容弘揚正氣,激勵學生;對原有的文化長廊、文化牆、以及教室、實驗室、樓道牆壁、校園各處懸掛張貼的名偉人畫像、漫畫、名言警句、標語牌、條幅進行全面檢查,結合近期學校實際工作,該更新的更新,該新增的新增;各教學班的板報、壁報、讀書角、校園的櫥窗兩週一換,遇有重大節日隨時更換,校內藝術展每學期展出一次;校刊每月一期,在教學班倡導創辦班刊,學校定期組織評比。

7、努力開發校本課程。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對家鄉的瞭解和熱愛的目的,發動師生廣泛收集有關家鄉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生物的等方面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篩選、研究,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為平臺,培養學生個性,挖掘教師潛能,濃厚學校學術文化氣息。

8、豐富校園文化活動。20xx年,我校將重新組建學生會,由校委會牽頭,學生會、教務處、體衛藝組、教學班配合,在學校範圍內開展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

⑴校級活動。舉辦一次藝術節和慶新年“交通安全進校園”文藝匯演;清明節去為烈士掃墓;堅持每天早晨升國旗、每週一國旗下講話和課間跑操。成立或完善合唱團、舞蹈隊、器樂隊、文學社、各種興趣小組等,搞活第二課堂:不定期組織籃球賽、拔河賽、會操表演、歌詠賽、越野賽等文體賽事;開展“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家庭”活動。

⑵班級活動。確保每週一次班會,並作到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資料齊全;適時開展書畫、作文、手工製作、演講比賽等活動,活躍班級風氣。

⑶個性活動。本著“因材施教、挖掘潛能、培養特長”的目的,按照“五定”要求,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一些文體、科技、學科興趣小組活動。

9、加強校園建設,不斷完善教學設施。裝修教學樓,硬化路面15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明確分工。為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進行,取得實效,學校成立由學校領導、校委會成員、師生代表組成的校園文化建設領導機構,負責全面領導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同時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分解到各職能部門,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監督到崗,檢查應時,改進徹底。

2、全校動員,全員參與。師生作為學校的主體,不但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傳播者、弘揚者。如今,我校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已經到位,積極性已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是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各項工作必將落到實處最為有利的人本因素。

3、建立機制,長抓不懈。校園文化建設對教育教學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可謂功在當前、利在今後。但是,這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為此,我校制定了細則,形成了制度,並將按部就班,紮實推進。

4、樹立典型,榜樣引路。每學期末在全校範圍內評選文化建設先進班級,對其先進事蹟、經驗給予表彰、總結,從而收到一點帶面的功效。

心理健康重要意義論文 篇七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要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發展

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有些學生由於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後果。

本文對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否則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青少年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有些青少年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於焦慮、抑鬱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等。

3應試教育,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使他們逐漸失去自信。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比如,用遠大的理想激勵學生,並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總之教師要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細節決定成敗“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培養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質要從細節開始,因為道德體現在細節裡。細節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時,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習慣與品德之間的關係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質,自然會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反之,如果一個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習慣,那麼他的道德品質也會穩定下來。所以,各種穩定的、良好的細節或行為,既是德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評價德育水平的重要標準。

5青少年要有道德準則我國城鄉青少年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資訊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雜誌、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父母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青少年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青少年來說,父母的話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要讓青少年們形成良好品德,道德實踐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6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還要深入瞭解他們,根據青少年的天性來教育他們。如果不能對青少年有足夠的瞭解,德育教育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明明青少年的性格是內向的,非要培養成一個外向的人,這是比較難的,也是違背青少年的本性的,形成了心理障礙。

另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幫助青少年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學校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不僅如此,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心理健康重要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