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三十的介紹及傳統習俗【通用多篇】

臘月三十的介紹及傳統習俗【通用多篇】

臘月三十介紹 篇一

1、農曆三十,又稱除夕,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正月七年級)相連。在這一天,漢族的主要民間活動包括祭祖、貼門神、放鞭炮、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除夕的意思是“去,變,交替”。除夕意味著在月底,人們要擺脫舊的部分,擺脫新的。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被新的一年所取代。這是整個農曆年的最後一夜。所以這期間的活動都是以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年底,在宮中舉行擊鼓驅邪的儀式,稱為“斬草除根”。後來,除夕夜的前一天被稱為“小滅”,也就是大年三十。為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甘肅蘭州人過年風俗介紹 篇二

臘月廿三打發www.灶爺上了天

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了天,這天蘭州人要吃灶餅子,灶餅子起源於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敬獻的美食,期待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烙的薄薄的灶餅子,卷菜吃很香!

臘月廿四、廿五衛生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二十五是大掃除日,掃房、擦窗戶、洗衣被通常在這兩天完成。

臘月廿六、廿七炸油果子

蘭州的婦女精工細作,製作的油果子品種繁多,用薑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麵糰,然後顯出手段,製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清油炸出色彩豔麗,形態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

臘月廿八蒸饃饃

“二十八,蒸棗花。”這是民間臘月二十八的風俗習慣,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不論你是做紅棗、蜜棗餡兒的,還是紅豆餡兒的饅頭,今天就得開始蒸饅頭了。按照老人的話說,其實這就是開始準備過年的主食。

臘月廿九做糟肉、炸丸子、蒸八寶飯

可以說糟肉代表著老蘭州的年。蘭州人過年別的可以不講究,但若沒有一碗糟肉,這個年就感覺沒過好

相傳蘭州人過年吃糟肉起於明朝。當時明肅王從江蘇遷蘭,其家眷隨從形成第一代老蘭州人。江蘇人過年喜食酒釀蒸肉,而蘭州周圍不產稻米,自然沒有了酒釀。

第一代老蘭州人為了吃到家鄉味,更主要是為了在春節表達自己對南方家鄉的思念,就地取材製作蘭州酒釀蒸肉。久而久之,蘭州糟肉就定型為五花肉和與酒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豆腐乳的搭配,一直延續至今。從而形成與淮滬、陝西的糟肉不一般,但又神似的製作方式。蒸出來的肉更為健康,可上桌品食,也可夾饃吃,肥而不膩,口感軟爛,肉香和醬豆腐香繞於舌尖,是蘭州的年味之一。致使很多50年代後移民來蘭的新蘭州也無不為之傾倒,紛紛從老蘭州那裡拜師學藝並加以創新,如有些兩廣移民就喜歡仿照他們那邊的餘頭扣肉的做法在兩片糟肉中加入芋頭,甚至是鴨肉,菠蘿,雪梨等。

臘月三十貼對聯、守歲

大年三十的下午貼窗花貼對聯;晚飯很豐盛,把幾天來做的好吃的統統端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到晚上九點多再吃一頓臊子面算是夜宵。

大年三十的晚上還要在灶臺上擺上糖、瓜子、油果子等食物迎接灶王爺回家。通常講究這天是不能掃地的,七年級早上才能掃地倒垃圾。

大年七年級轉親戚、拜年、逛廟會

大年七年級早上吃餃子,然後就開始給長輩和親戚們磕頭拜年,拜年時間長達半個月,從七年級到十五,親朋好友都要走到;蘭州有小年大十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到十五收盤子年才算正式過完。

蘭州人七年級有逛城隍廟的習俗,這天城隍廟人山人海的,人們在這裡上香、聽秦腔、泡茶館、淘古玩、吃小吃,有的什麼也做,就是看熱鬧。

到初五以後周邊鄉村的社火隊、高蹺隊就進城了,在白塔山下的金城關廣場、五泉山等蘭州市著名景點和公園進行表演,特別是永登縣的高蹺和皋蘭縣的太平鼓,都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表演,作為民俗採風、攝影是大有看頭的。

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過年雖然減少了許多繁複的禮節,但總體來說,咱蘭州人的年味還是很濃的,在外的蘭州人,今年過年回家嗎?

關於春節歇後語 篇三

5、掌聲響起來——手鼓

6、掌聲響不停——長鼓

7、一個巴掌撐起山——五指山

8、過年了,拆紅包——開封

9、三十晚上晒衣服 —— 今年不幹,明年幹

10、三十晚上嫁老女 —— 託福求財

11、三十晚上要賬 —— 催命鬼

12、三十晚上摺紙錁送灶王——尋事做

13、三十晚上撥算盤 —— 滿打滿算

14、三十晚上看日曆 —— 沒期了

15、大門上的春聯——一定成對

16、三十晚上煮稀飯——不像過年的架勢

17、大年七年級不上供——沒神

18、三十夜熬稀粥——不是過年的樣子

19、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

20、大年七年級見面——都說吉利話

21、正月十五貼門神——晚了半個月

22、正月十五打牙祭——一年一回

23、正月十五看花燈——走著瞧

24、正月十五踩高蹺——半截不是人

臘月三十有哪些傳統習俗 篇四

貼門神

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熬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臘月三十為什麼是除夕 篇五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晝夜交替,除舊換新。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

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臘月三十,也可能是臘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甘肅蘭州人過年風俗介紹 篇六

“小年”祭灶

榆中北部山區過年的老風俗有什麼?“我記得過了臘八以後,基本上天天都有說法。在除夕之前,最隆重的應該是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這一天要‘祭灶’,就是傳說的。‘灶王爺上天’之日,當日晚上打發‘灶爺上天言好事,大年七年級再接回來’。以前每年這一天,我們的父輩們除了祭灶外,還有就是打掃家裡每個屋子裡的塵土。臘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有說法的,應該是殺年豬、蒸饃饃、買年貨什麼的。臘月二十九或大年三十最為重要,這一天要祭祖,家裡的男人都要去祖墳上祭祖。”家住榆中縣上花岔鄉上花村,今年已過七旬的白老先生說起過年的老風俗,有很多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他說,有些傳統的東西已成為他過年的一個習慣,不這樣做,就覺得少了點什麼。

大年三十祭祖

榆中縣園子岔鄉年近七旬的魏孔峽老人,每年過年都要求孩子們大年三十之前必須回家――因為要祭祖。在魏孔峽老人看來,祭祖是個很重要的日子,也是過年風俗中最不能忽略的一項。“我覺得,祭祖不僅僅是對祖先的一個祭祀,更重要的是表達後輩對長輩的尊敬。”所以,魏孔峽老人要求在蘭州市區務工的兒子一家四口人,每年的臘月二十九之前必須回家,然後由家裡的父輩們帶著全家的男子到祖墳上祭祖。“老家有個講究,就是每年除夕這一天,一大早便開始做飯,家裡人吃完飯後開始貼春聯,然後去祖墳上祭祖,如果家裡的春聯已經貼好了,在外上班的人就不能再回家了!”他說。

正月裡不動針線

在春節期間的走訪中,榆中北山部分鄉村的老人說,他們已不能堅持全部的老風俗,一來自己也記不全,二來畢竟時代在發展;但有些能遵守的小細節,他們還是樂意去遵守,畢竟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年味才更濃。

74歲的李媽媽就是其中一位。她說,至今他們家過年依然堅持正月裡不動針線,除夕的年夜飯一定要啃豬骨頭(咬鬼),大年七年級一家人聚一起吃餃子。“正月裡不動針線意思是‘不動刀兵’,也就是希望家裡和和睦睦,不要有爭執。大年七年級吃餃子,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反正做起來不費事,不如就堅持照做。”李媽媽說,在臘月裡,她的老伴會把家裡的衣服一一拿出來,看看有沒有釦子要補的,提前把針線活做一做。

明明亮亮守歲

上花岔鄉百祿村百祿社83歲的張正甲對過年的風俗很有講究。除夕夜,他會把家裡所有的燈開啟一直到天亮,而且堅持到大年九年級。對他來說,新年守歲是必不可少的,而守歲時開燈就寓意新的一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亮亮堂堂。

當然,也有不少老年人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對一些老風俗已不再那麼堅持,甚至隨之有了很大的改變。家住上花岔鄉中圈社的魏老先生說,他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家裡只有他和老伴,每年的大年七年級兩個女兒帶上全家人回來住上兩三天。“每年的大年七年級全家人一起吃一頓餃子外,其餘時間就是吃長面(臊子面),寓意常來常去。”魏老先生說。

關於春節歇後語 篇七

1、扁擔挑燈籠——兩頭明

2、王母娘娘降瑤池——水仙

3、茶裡香,歌裡香——茉莉花

4、笑聲甜甜結碩果——哈密瓜

大年七年級拜年——你好我也好(比喻不肯得罪人)

2、大年七年級吃餃子——隨大流;年年都一樣;人有我有;頭一回

3、大年七年級吃麵條——移風易俗

4、大年七年級打燈籠——年年都一樣;年年如此

5、大年七年級打拼夥——窮鬼們聚到一塊了

6、大年七年級打平夥——窮湊合

7、大年七年級逮兔子——有它過年,無它也過年(比喻微不足多,增減都不影響大局。)

8、大年七年級的袍子——借不得

9、大年七年級翻皇曆——頭一回;頭一遭

10、大年三十看皇曆——沒日子啦

11、大年三十看黃曆——沒有日子了(比喻到了盡頭。)

12、大年三十盼月亮——痴心妄想;妄想

13、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飯——年關難過

14、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你不多,沒你不少

15、臘月二十三的灶王爺——離板了

16、臘月裡吃黃連——寒苦

17、臘月裡的梅花——傲霜鬥雪

18、臘月裡借扇子——火氣太大;冷不防

19、臘月裡扇扇子——火氣太大(比喻脾氣十分暴躁。)

20、臘月裡送蒲扇——不識時務

21、臘月裡遇上狼——冷不防(比喻意料外的`。)

22、臘月裡遇著狼——冷不防

23、臘月賣涼粉——不是時候

24、臘月盼打雷——空想;不識時務

25、臘月三十貼對子——一年一回

26、臘月三十洗長衫——今年不幹明(來)年幹

27、臘月天找楊梅——難得;得之不易

28、臘月貼門神——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29、臘月尾正月頭——不愁吃

30、臘月種小麥——外行

31、三十晚上熬夜——送舊迎新

32、三十晚上逼債——年關難過

33、三十晚上吃年飯——沒外人

34、三十晚上借蒸籠——不是時候

35、三十晚上盼七年級——指日可待

36、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指望

37、三十晚上走路——沒影子

38、十冬臘月出房門——動(凍)手動(凍)腳

39、十冬臘月的鼓風機——吹冷風;專吹冷風

40、十冬臘月掉水缸——涼了半截

臘月三十的介紹 篇八

1、臘月三十又稱除夕,漢族傳統節日之一。

2、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這一天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