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彙報

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彙報

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彙報

我鎮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個,其中鎮區安置社群1個,中心村安置點3個,分別為杜荊河畔易地搬遷安置社群、顯眾村易地搬遷安置點、荊彰村易地搬遷安置點、草店易地搬遷安置點,共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341戶1076人。

一、易地扶貧搬遷配套產業發展和搬遷群眾轉移就業情況

在群眾搬遷入住後,我鎮一直著力於搬遷群眾的後續產業發展:杜荊河畔安置社群一是依託民灣村食用菌蔬菜基地,建設香菇棚92個,蔬菜棚38個。通過建立“公司+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共帶動易地搬遷戶63戶,同時在基地對岸徵地95畝,計劃再建設香菇棚60個,目前已進入三通一平階段;二是計劃總投資1400萬元在馬院村建設扶貧車間一處,目前廠房、辦公用房、附屬用房、崗亭等已完工,室外場地完成60%,變壓器安裝到位,報裝後可供電,初步具備工作條件。杜關鎮積極進行招商引資,目前引進鞏義市制鞋企業一家,已在杜關鎮註冊成立三門峽生輝鞋業有限公司,正在製作員工招募簡介,近日可進行工人招募工作,主要面向杜荊河畔小區貧困戶及周邊村貧困戶。近期上縫紉機50臺,後續100臺陸續跟進。該專案的實施可實現杜荊河畔小區及周邊村貧困戶200人家門就業,完成搬遷群眾穩得住的目標,按件計酬預計月工資2000元,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奠定良好基礎;草店村安置點通過吸納搬遷群眾加入本村的兩個養牛、養羊合作社,共帶動搬遷群眾36戶,同時通過光伏扶貧帶動搬遷群眾13戶;顯眾村安置點通過發展260畝太子參種植產業,共帶動搬遷群眾15戶,同時通過光伏扶貧帶動貧困群眾5戶;荊彰村安置點一是依託菸葉育苗合作社吸納搬遷群眾務工,二是種植的百畝玉露香梨,可帶動12戶搬遷群眾發展致富。

同時,我鎮在發展原有菸葉、養殖的基礎上,通過設定公益崗位和勞動轉移就業,進一步增加搬遷群眾收入。截止目前,杜荊河畔安置社群共設定公益崗位63個,實現勞動轉移就業302人;顯眾村安置點設定公益崗位1個,實現勞動轉移就業14人;荊彰村安置點設定公益崗位2個,實現勞動轉移就業11人;草店村安置點實現勞動轉移就業36人。

二、安置點社群服務體系和黨組織陣地建設情況

1、社群服務管理。為更好的為社群群眾服務,促進搬遷群眾更快融入社群生活,我們一是在每個安置點都組建了社群管理委員會,並依託轉移就業公益崗,為每個社群都配備了保潔員。同時,為加強日常管理,我們制定了社群管委會輪崗值班、保潔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並製作成版面懸掛上牆。二是在每個安置社群都設立了專門的服務視窗,保障了對搬遷群眾的日常服務,以“真誠、熱心、貼心、高效”的服務,真正做到“惠民、利民、便民”。

2、社群黨員管理。 杜荊河畔社群搬遷群眾中共有中共黨員7名,我們成立了馬院村黨支部第四黨小組,第四黨小組隸屬社群所在地的馬院村黨支部,截止目前,7名黨員已參加了十餘次黨員活動日,第四黨小組平時在社群黨群服務中心活動,組織黨員學習討論等活動。其餘三個中心村安置點搬遷群眾中的黨員共有黨員4人,則在所在中心村的黨支部參與日常的黨員活動日等各項活動。

3、社群提質打造。一是強基礎、促形象提升。杜荊河畔安置點按照“五通、六有、七化”標準,建好安置點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公共服務“五有”全覆蓋。社群新建了綜合性文化廣場,背山靠水,生態怡人,也是縣城北部的旅遊驛站、前往冠雲山景區的必經之地。二是強宣傳,促進氛圍營造。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每個安置點設定各類版面、宣傳標語,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搬遷群眾進一步飲水思源感恩“新時代”、高高興興住進“新房子”、提振精神展現“新氣象”、穩定脫貧實現“新作為”、齊心協力營建“新家園”。

4、工作創新亮點。一是成立一個組織(社群管理委員會),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職責,紮實開展各類活動,在社群配套產業發展、志願服務、精神文明建立、日常管理等事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搬遷群眾入住社群後,通過政府職能前移,將原先相對分散的職能部門集中到搬遷社群,實現“一站式”辦理,極大提高了辦公效率,貧困群眾和其他群眾可直接到安置點辦理各項業務,同時可有效監督各個職能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真正實現優質、高效、便民的目標,極大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二是建立一項制度(社群文明公約),積極營造文明氛圍,利用文藝晚會和社群展板等形式將在誠信文明家庭建立活動中評選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廣為傳播,引導搬遷群眾“知黨恩、感黨恩、報黨恩”;三是明確一項職責(社群管理職責),各個安置點的社群管理委員會成員能夠在社群管理、環境衛生檢查、家庭糾紛調節、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等方面發揮較好的作用;通過設立的公益崗位,“六大員”(樓長管理員、生產聯絡員、衛生保潔員、文化傳播員、五新講習員、生態綠化員)作用充分發揮。